时间: 2023-11-20 13:59: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3次
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称为“永制”的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的发展。
明朝科举制度的定式始于1384年,由礼部向全国各省颁布实行这个制度主要内容一是确定每逢三年开科考试,二是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视,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明确明朝科举考试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又称为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学的预备考试。乡试又称为大比,是在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钦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 ,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殿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的考试程式,而且还将八股文固定为考试文体,八股文还称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他禁锢世人的思想,严重破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
那明朝的科举制度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八股文在产生之初,他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也严重的破坏了学风,遭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明朝科举制度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它历时五百多年,其影响可谓巨大而又深远。
清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废除探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 历经唐、宋、元、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历经1300多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的进步, 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登上历史政治舞台而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清代学校
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一、私塾、社学、义学。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聘请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聘请儒生(一般为秀才或老童生)担任教师。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 ,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聘请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 。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义学一般为地方社会或急公好义人士集资创办,所以补社学之不足,专收孤儿和家境贫寒的生童入学。这些学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童生。
二、府学、州学、县学。这些都属于官学,由国家出资设立。童生经过考试合格入县学、州学、府学学习者称生员,又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称秀才。府、州、县学皆由朝廷设置正副学官。
三、国子监。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但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贡”者,贡于王庭之义,贡生即地方贡生员于朝廷。
贡生有五种。一是岁贡。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二是恩贡。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称恩贡,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前列者充当岁贡。三是拔贡。拔贡由各省学政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选拔最初无定期,干隆七年后定为每12年进行一次。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四是优贡。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五是副贡。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除以上“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资取得。
监生有四种。一是恩监。由各官学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贤之后裔的身份入监者称恩监。二是荫监。荫监分为恩荫和难荫。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准入国子监者,称恩荫监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论满汉,三年任满后勤于王事死难者,准其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以及各州县正印官、佐贰官死于王事者,亦准荫其一子嗣入国子监学习,俱称难荫监生。三是优监。优监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国子监学习者。四是例监。例监系指以俊秀(即没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资取得监生资格者。
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兼习书法,此外还可选修诸子和《十三经》《二十一史》。国子监生学习期间有大课、季考、月考等考试,以检验其成绩。在国子监肄业的人员,优者可按有关制度参加经廷试,任用为低级官员。由于国子监教学制度的废弛,监生并不务学,其名多为捐纳以参加乡试资格,为人们所轻视。
四、其他官学。清代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什的本支子孙为宗室,俗称黄带子,以塔克什叔伯兄弟之子为觉罗,俗称红带子。清代在京师设有宗学,专收宗室子弟,设有觉罗学,专收觉罗子弟,两者皆隶属于宗人府。此外又设景山官学,选内务府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佐领、管领下的幼童入学,设咸安宫官学,选内务府三旗佐领、管领下的幼童以及八旗俊秀入学。
五、书院。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元、明、清普遍设立。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置丽正书院,本为修书之所,而当时士人读书之地,也有称书院者,宋以后书院为讲学之所。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称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庐白鹿洞书院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为四大书院。
清代科举程序
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每一过程都要经过多次考试。确言之,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三个系列。
清代的学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举事务的官员,其制源于宋代。学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之年,八月简放,其基本任务有三:第一是主持“院试”,录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第二是主持各地检验生员学业的“岁考”;第三是主持作为乡试预备考试的“科考”。学政系朝廷使节,不受督抚节制,地位很高。
一、生员(秀才)系列的考试。童生考取生员须经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试:县试由州县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是童生向本县衙署礼房报名,填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之履历;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结或本县廪生的保结,保其身家清白,不属于优倡隶皂之子孙,以及没有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准应考。县试第一者称县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府试由知府、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参加县试者,可于府试前补试一场,亦可参加府试。 第一场录取者即准应院试,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院试由学政主持,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称按临,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与此同时,进行童生的院试。因故未参加府试以及县试、府试均未参加者,均可经补考后参加院试。
学政按临各地,除主持童生入学考试外,还负有整顿学风、检察生员品行和考察生员学业等责任。
二、举人系列的考试,即乡试。清代通过乡试选拔举人,是取古代“乡举”之义。“乡举”一语见于《周礼》,言乡大夫向朝廷推举贤能。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举人”永久功名,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乡试时间和考试内容:清代乡试三年一科,称正科;遇皇帝万寿、登基等庆典增加一次,称恩科。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顺治初年规定考试内容: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第二场考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择作一道;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顺天乡试的《四书》题和贴试诗题由皇帝钦命,其余考试内容由主考、同考官员命题,各省乡试均由主考命题。清代乡试考场设于顺天府和各省。顺天乡试亦称北闱,应考者有两部分人。一是为府、州县学的生员获得岁科考试及格者。直隶、奉天、热河等省区以及满蒙汉军的生员和贡生、监生;二是为各省的贡生、监生。各省乡试地点在省城,参考者为本省生员。清代乡试考场称贡院,据清末进士出身的商衍鎏先生《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述:顺天贡院建在京师崇文门内东南角,大门前有一座“天开文运”的牌坊(其他与各省贡院基本相同)。各省贡院均建于省城东南,贡院大门上正中悬“贡院”墨字匾额,大门东、西建立两坊,分别书“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贡院大门外为东、西两座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内又平开四门,取《尚书·虞书》 “辟四门”以招贤俊之义。龙门直进为至公堂,是监临和外帘官的办公处所。在龙门和至公堂中间,有一楼高耸,名曰明远楼,居高临下,全闱内外形势一览无余。监临等官员可登楼眺望,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执役人员有无代为传递之弊。至公堂再往后有一座飞虹桥,过桥即为内帘门。内帘的后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办公阅卷的场所。龙门、明远楼两侧是士子考试的号舍,号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数十间乃至近百间,顺天和某些大省贡院的号舍总数可达万余间,中小省也有数千间。贡院四面围墙遍插荆棘,四角各有一楼。考试期间,贡院四周派军队分段驻守巡逻。乡试的场规:清代乡试场规极严,对士子夹带防范尤严,进场时进行严格搜检。为防止夹带,规定士子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严禁考官交通嘱托,贿卖关节,严禁士子与员役协同作弊,违禁者严处。1858年顺天乡试发生舞弊案,主考官、协办大学士被问斩,数十名官员、士子受到包括死刑在内的严重处罚。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干隆年间共取1200余名。乡试正榜取中者称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称解元,顺天乡试的解元按例为直隶人。
三、进士系列的考试,包括会试、复试和殿试。“进士”一词,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朝开始成为取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因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会试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举行;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会试考试、阅卷、场规和考试内容等基本同于乡试。会试四月放榜,中式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经会试取中的贡士,接着要参加复试。清初贡士本不进行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因发生科场案,会试后进行了复试。雍正、干隆两朝,复试间行之,至嘉庆初始成为定制,地点在皇宫保和殿。复试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当日交卷。第二天派阅卷大臣评定成绩,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干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举行,廿五日传胪(公布名次),著为定制。殿试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改在皇宫太和殿东西阁阶下,干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试的内容为时务策一道,由读卷大臣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作为试题。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四、武科考试。清代科举考试除文科外,还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楼前广场举行。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员的童试,其县试、府试略同于文科;其院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武科的童试分内外场,第一、二场为外场,考试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三场为内场,考理论知识。 武科的乡试和会试也分为三场。会试后经复试、殿试,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六名授蓝翎侍卫,其余以守备(绿营官职)在兵部注册选用。
五、制科。上述生员、举人、进士系列的考试,均为科举制度中的常科考试。除常科外,清代科举也有制科,或称制举,举行的次数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亲自进行。康熙十七年、干隆元年两次开博学鸿词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均可应考。其试题为诗、赋、判等,成绩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举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试,也属于制科。
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
鸦片战争后,强大的中华民族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东亚病夫”,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的科学技术人才、军事强国人才、经济振兴人才和政治改革人才。然而,以五经四书为内容的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却日益脱离社会需要,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以“世界五大发明”科举制度就走到了穷途末路。科举制度也试图改革注重时务以适应形势,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科增加算学,照章录取1人。1901年清 *** 颁布上谕,命自第二年起在乡试会试中废止八股文。1905年9月,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作者简介
王晓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会员、河南省古建筑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
曾获“南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南阳市青年科技奖”、“河南省十大文化新人”、“河南省十佳青年典范”等荣誉称号。已出版有《历代名人在内乡》、《七星揽胜》、《解读内乡古衙》、《古衙奇案选》、《内乡县衙楹联集锦》、《内乡县衙摄电视系列剧》、《宝天曼峡谷漂流摄电视系列剧》、《印象内乡》、《揭秘内乡县衙》等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