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的汉语名称是怎样来的?
中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
元帅:渊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号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队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军长、元帅、将军,在我国有何异同?
相同点,同是属于中国军队对军人的一种称呼,不同点介绍:
一、性质
军长是属于职位,元帅属于军衔。将军是属于对高级军事将领统称。
二、含义:
1、军长是指军队中的职务,是一个军建制的首位长官。
2、元帅是用以表示最高军衔的词语,是军衔称号。
3、将军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 ,不同朝代、国家其具体指代不同:中国古代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日本幕府时期,将军是日本的最高权力者;近现代,多用于称呼军队中的将级军官。
扩展资料
中国军官军衔介绍:
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
(一)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
(一)军事、政治、后勤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二)专业技术军官: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军(中外官名)
“将军”与“元帅”有何区别?
级别不同、角色着重点不同中、西起源和历史演变不同等。
元帅是军队里最高的职位,一般只有一个。将军会有多个,要听从元帅的指挥。元帅是绝对的上级,将军是元帅的下级。元帅偏重于宏观的战略思维,是军队的组织指挥者,他的作用偏重于领导、谋略、创造势态、把握方向、制定目标以及调遣将领。通俗地讲就是,关键的时候能告知全体“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将军是在一定局部范围内能掌控局势,能带领所属士兵出色或顺利完成元帅分派的任务的人,他偏重于战术或方式方法的研究。
元帅,一些国家的最高军衔。有的国家将元帅军衔区分为大元帅、元帅;以及主帅、次帅等不同级别。元帅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将军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不同朝代、国家其具体指代不同:中国古代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近现代,多用于称呼军队中的将级军官。
元帅下面是将军。
首先元帅和将军是军衔,司令是职务。
中国在建国初期,设十大元帅、十大将,是功勋军衔,
也就是说,只有这二十个人有些殊荣;
中国还曾设想为毛泽东设立大元帅,当时军衔已经造好,
但毛泽东拒绝了。
正规的军衔里,是没有元帅的,中国军衔最高为上将。
司令一词,本来的意思,是一个军职,比如以前常讲的宪兵司令。属作战单位的,一个作独立作战单位,设一个司令官,意为全权负责。
元帅下面是将军。
首先元帅和将军是军衔,司令是职务。
中国在建国初期,设十大元帅、十大将,是功勋军衔,
也就是说,只有这二十个人有些殊荣;
中国还曾设想为毛泽东设立大元帅,当时军衔已经造好,
但毛泽东拒绝了。
正规的军衔里,是没有元帅的,中国军衔最高为上将。
司令一词,本来的意思,是一个军职,比如以前常讲的宪兵司令。属作战单位的,一个作独立作战单位,设一个司令官,意为全权负责。
我军目前实行的军衔制,不同于上述三种类型。我军军官衔级的设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共设三等十级:
将官三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级:上尉、中尉、少尉。
我军新军衔制与其他几种军衔类型相比:
比"东方型"军衔少元帅、大将、大尉等衔,多大校,比前苏联少三级,比其他国家少一至二级;
比"西方型"军衔少元帅、准将,多大校,上将以下军衔等级一样多;比"东亚型"军衔多大校一级。
应该说,比较而言,我国新军衔制在军衔设置上,更接近传统的"西方型"军衔,至少军衔等级一样 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军衔有元帅和准将,我军军衔制在相应的位置上是一级上将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级上将,而西方国家的元帅平时基本不用)。我军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这一点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军的大校和朝鲜一样主要是为师职干部设的。由于我军师职干部数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将,将官数量过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则显得偏低;如设准将军衔,将官数量更多,因此设置大校衔。这样,我军的编制军衔就比较特殊,尉官对应连、排军官,这一点与其他几种类型军衔制样;而将官对应军以上军官,校官对应师、团、营军官,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两杠)
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杠二星是:中校
两杠三星是:上校
两杠四星是:大校
·将军
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
一颗金星:少将
二颗金星:中将
三颗金星:上将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
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兵(现役第二年的义务兵)。
二、士官分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其中一级、二级士官为初级士官,三级、四级士官为中级士官,五级、六级士官为高级士官。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
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三、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
古代边防部队那么重要,为什么老是被王朝遗忘?
说到古代的边防部队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这些部队其实还是挺给力的,可以说是保家卫国的第一战线,也是国家的第一防线,但是大家也懂的,这样的军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但是我们仔细的想想会发现,那就是在古代一些边防部队其实很多时候说起来那是荣誉感十分的,但是却总是被王朝给遗忘了,那么有的网友们问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我国古代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王朝中枢口头上全都非常重视边军,实际行动上则不一定是。如果边境紧张,则资源就往边军倾斜,如果边境不紧张,边军则过的叫花子一样。
这一点从宋朝开始,尤其明显。元朝是个异数,真正有地位的一直是军事贵族。宋明都是以文御武,清算文武各半。
凡是科举地位高的时代,军人地位就低,就算边军地位高一点,也高不到哪里去。如宋朝的西军,狄青那么大功劳,依然被文官们玩的郁闷死。如明朝,毛文龙的东江镇那么重要,说砍头就砍头,也没个表示。
这有其内在必然性。一个政权要想稳固,最重要的暴力,军队就是暴力。在中央集权的方式下,这个暴力必须掌握在皇帝手里。
但中国的皇帝和欧洲的国王不一样,中国的皇帝一般从第二代开始就不直接参与军事活动了。这导致皇帝和军队很隔阂,忠于皇帝只是一句政治正确的口号,实际行动中必须忠于将军。
这就导致了皇帝非常害怕军队真正强大,希望军队越弱越好。但军队弱了对内可能没大问题,边疆的族群可不认你皇帝,你的军队弱了他们就会叛变,就会打过来,这些人打仗能力非常强。所以也没办法太弱,皇帝只能搞平衡。
唐明皇李隆基就一直在搞平衡,河西的军队和幽燕的军队,一会提拔这边压那边,一会儿提拔那边压这边,一会儿又玩将军互掉,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谁冒头太快就打压。但就算精明如他,还是玩砸了,安禄山不想被他玩了,造反。
后面的朝代吸取了教训,一定不能让将军强大,而不让将军强大,就是不让军队强大啊。采用的办法不外乎掺沙子丢石头挖墙脚,往军队里派文官或者太监掌权,不允许在一个地方呆太久,把权力拆的非常细碎,任何人做事都很费劲低效。
这么搞下来,军队是不叛乱了,战斗力也变弱了。
在这种思维内核下的边军,又怎能待遇多好?
如果说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和中世纪的各封建王国,是军人拥有国家(他们的贵族都是军事贵族,后期才演化出了病歪歪的贵族)。那么我国的宋明清则是国家拥有军事奴隶。
文章标题: 为什么古代军队以将军命名,而不是国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