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东吴晚年的宫斗内耗是封建政权发展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孙权昏庸无能

时间: 2023-10-19 23:00: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东吴晚年的宫斗内耗是封建政权发展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孙权昏庸无能

一世英名的孙权,为何晚年却昏庸无能?

孙权,无疑是位英主,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曹操、刘备二人徒叹奈何。然而到了晚年,在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悔之晚矣。

孙权在三国领袖人物中,享年七十一岁。较之曹操、刘备,是活得最长的一个。但当他在考虑后事的时候,他可以托付的周瑜、鲁肃、黄盖、张昭等人,已先他而逝,这就是老年皇帝的苦恼。他不像刘备,有诸葛亮为蜀汉尽心尽力,也不像曹操,曹丕早已经羽翼丰满,还有司马懿的辅佐。孙权在死了太子登,废了太子和以后,只剩太子亮接位,可是他只有九岁,所以只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并不太想托付的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吴国的都督陆逊,曾当着诸葛恪的面批评过他盛气凌人,目中无人。作为主子的孙权,不可能不知道,但到了晚年,人就容易偏听偏信,孙权被亲信们包围得水泄不通,在他们谗言蛊惑下用了这个刚愎自用的诸葛恪。结果,他刚刚一咽气,吴国就开始动乱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一生,早年的英明,晚年的糊涂。他早年之所以有英明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归功于张昭、顾雍二人在内政上的帮助。而没有周瑜、鲁肃,便不会有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恐怕那时候东吴已尽归曹操之手。

孙权算是三国里面最差的君主,没有之一,偏偏运气最好。所以苟活了很多年。
这家伙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谁有功劳就弄死谁,周瑜大破曹军后不久就暴毙,吕蒙大破关羽就暴毙,陆逊大破刘备后吓得立马退居二线。
自己亲自指挥合肥之战,全无章法,进退失据。十万大军打张辽七千,被杀的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这种战绩,放眼三国都无人出其右!
最好的领导是 有能力 管事!第二好的是有能力,不管事,第三好的是没能力,不管事,最差的就是孙权这种,没能力,还好大喜功,到处卖弄出丑!!!
江东小二孙仲谋,大军十万送人头!

孙权在晚年时性情大变,他都做过哪些昏庸的事情呢?

东吴大帝孙权,在晚年时候性情大变。他不仅杀掉了东吴许多有才能人士,反倒没有了识人之明,任用了一些才能平平,且忠心有待验证的臣子。

孙权的一生,也没能逃脱帝王命运预言。大半生都能够励精图治,在人才选用上,也十分的谨慎、小心。

可到了晚年之后,就变得昏庸起来,不仅将有才能人闲置一边,更是让一些无才之人,趁机得到权势。可以说东吴被灭,孙权也出了一把力。

猜忌陆逊、陆抗父子,放贤不用

陆逊的才能自不必说,他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能够看透孙权心思,主动交出大都督职位,使得自己不被孙权忌惮。

都说“将门虎子”,不仅陆逊十分优秀,就连他的儿子陆抗,也是东吴时期,非常出名的将领。

这两位能人父子,在孙权晚年时候,却得不到重用,相反孙权对两人戒心很重。

因为陆逊提出自己建议,便受到了孙权责骂;对于陆逊本人,孙权甚至还有过反叛的怀疑。

除了陆逊父子之外,东吴还有许多将领,也有着同样的遭遇。他们不仅被放置不用,很多有才能人士,还遭到了孙权杀害。

重用庸臣,加速东吴灭亡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能人出现,和能人相对应,便是庸才和奸佞小人。

孙权晚年时候,便是放任能人不用,却错误任用庸才,致使东吴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情况。

众多庸碌大臣中,诸葛恪和公孙渊尤为出名。这两人才能平平,却十分喜欢表现自己,也因此获得了孙权“赏识”。

可惜最终两人的“才能”,引得东吴举兵大败,也加速了东吴灭亡的脚步。

孙权的一生,也正好应验了“人无完人”这四个字。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会犯下的一个错误。

晚年的孙权疑心病非常严重,对朝中的大臣十分的不放心。对东吴立下大功的陆逊就是因为受到孙权猜忌而自杀的。也将周瑜的儿子流放到边远地区。
一位非常功勋卓著的老臣张昭,被众人推举为丞相,但是他却一直不同意,让朝廷上的一些老臣都觉得非常寒心,而且后来逼死了陆逊,让朝野为之震惊。
首先他在晚年的时候,对于一些有才华的人,根本就不会去重用他们,反而那些无才无能的人,得到权势和地位,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对于忠臣的话,简直就是赶尽杀绝,分不清他们的好坏,让朝廷越来越腐败,最终走向灭亡
他杀了特别多有用之人。胡乱猜忌。放弃贤良之人不用,却选择一些平庸的人。对自己的儿子戒心也特别重。正是因为他这种昏庸的事情才让他的王朝加速覆灭。

孙权晚年昏庸: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

昏招(昏着)是围棋术语,意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晚年的孙权身上是合适的。

吴大帝孙权,无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自诩英雄的曹、刘二人徒叹奈何!然其晚年,于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逮之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话说这也叫自作自受吧。

纵容腐败引内讧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又叫二宫并阙,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但孙权是情种啊,后宫妃嫔不少,他独宠王夫人。孙和、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爱屋及乌,对两儿子的感情也就难分彼此。

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处长的薪水一样。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在于,腐败总是与政治相交织,总是会严重恶化政治生态,譬如出现官官勾结、利益输送、拉帮结伙、人身依附等现象,毕竟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之人打交道。

由于孙权的纵容,孙霸如吸铁石般的聚集了一帮铁杆儿,与杨竺、全寄、吴安等腐败分子迅速结成了小圈子,从而助长了孙霸的野心,----觊觎太子之位。于是他们大搞阴谋诡计,围猎太子。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可是不见面就能相安了吗?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确实做到了和为贵。但是鲁王及其党羽会放过太子吗?太子的拥泵们会坐视不管吗?双方的斗争仍然一度白热化,或单挑、或群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先是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劝谏: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才能)上下获安。他还要求回京,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娄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曾因功封爵华亭侯,后又晋升娄侯,当时以丞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寮,以上大将军、右都护,节制全国兵马,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太子与鲁王的嫡庶之分。

显然,陆逊的谏言是正确的。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让太子、鲁王回归本位,各安本分,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分子抱团,是治理两派纷争的上上之策。

然而孙权不准,使得鲁王的气焰更为嚣张,不硬气怕也不可能,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子的 *** 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给父皇上眼药,但太子的臂膀还是可以砍的。于是,针对陆逊、吾粲等人的诋毁行动开始了,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剥茧抽丝,历数陆逊二十条罪状,其中有娄人结党,务以攻陛下亲子为事,分明是诛心且要命的节奏!说陆逊结党营私,那不客观,但受其影响并追随他的门阀子弟、文武士族,确乎不在少数,坐实其结党很容易。

孙权不便把陆逊怎么着,那是国家柱石呀!所以仅派了内侍去训斥几句拉倒。对其他人则毫不手软,迅速的将吾粲下狱(七年后处死),又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太子近臣全部流徙蛮荒之地。陆逊闻之,忧愤难当,于次年即公元245年去世,太子孙和的境遇随之岌岌可危。

是非不分搞清洗

话说孙和也够倒霉的,夹着尾巴做了多年太子,不经意间遭遇两股势力的绞杀,鲁王党在明处死磕,同父异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里使绊子。全公主,闺名孙鲁班,历史上少有的悍妇之一。她倒不是对孙和有啥成见,而是喝王夫人的醋----觉得父皇过于宠爱王夫人,淡薄了本该属于她的父爱。可是这两种爱能相提并论吗?莫名其妙!

由喝醋发展到憎恨,对女人而言,几乎没有过程。王夫人哪怕是极正常的言行举止,在孙鲁班看来都是极不正常对自己极不尊重的。就为了这点儿莫名的仇恨,她给太子母子扣上了兼具深度广度的帽子。

247年,孙权生病,太子祭祀太庙为老爸祈福,顺便到某个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孙鲁班的哨探发现,她立马告发太子不诚心,可能还借机策划了什么,此所谓不忠不孝;同时,她又告诉孙权说,王夫人见您生病,不但不伤心,还面露笑容,此所谓不守妇道、薄情寡义。

孙权郁闷了,好像王夫人母子都是白眼狼似的。当然这也是活该!知子(女)莫如父,知妻莫如夫,一句诬告,他就信,老糊涂了不是。

249 年,他终于发出暴烈的吼声,下决心废太子,顺便测试一下,看看到底还有谁没有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之前所有的口水战、流徙等等,与这一年发生的事件相比,基本上都属于小打小闹小儿科。

古时候废储君,要按部就班落实,比如先软禁,然后朝议,再然后才行文昭告天下。当孙和刚被软禁,朝臣们即已嗅到了味儿。且不说文臣的反对折子如流水般涌向孙权案头,单说军队将士们,因为深受陆逊的影响,也齐刷刷站了出来!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等率领众多将吏以行为艺术表示 *** ----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天天到宫门外闹腾;随后,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等人也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的史实据理力争……

家属干政,不啻现在是腐败根源之一,古代亦然。

比如汉武帝搞明堂辟雍,以皇家礼制建筑,象征王道教化,其礼制核心就在于防范妇人豫政事。这其中虽有男尊女卑的糟粕,但是对于朝廷律政亦不乏积极意义。然而孙权似乎秀逗了,不去反思女儿的做法是否正当,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臣子的外王事功,即文武群臣唯已故统帅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见倒相左,眼里没自己这个皇帝呀,他的自尊心伤不起了,一怒之下,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朱据、屈晃等人各杖打一百。为平息众怒,他还用了转移矛盾的损招,赐死孙霸,以构害孙和之罪诛杀全寄、吴安等鲁王党徒,连已死的杨竺也不放过,尸体扔进长江里喂鱼。屠刀一举,群臣再不敢说话。

次年,孙和被废,七岁的孙亮做了太子。

人才凋零致灭国

对于孙和,时人后人不约而同的表示了惋惜。

如陈寿说: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裴松之说: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韦曜也说:和少岐嶷有智意,……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这些人看来,废长立幼倒在其次,主要是孙和德行尚可,若顺利即位,东吴自不会出现童孺而无贤辅的窘状。

孙权晚年也正窝心于此,曾打算复立孙和为太子,但其臂膀尽失,回来焉能再有作为?肠子都悔青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言下之意,如果陆逊活着,我还愁什么!

瞧他为孙亮选的两个辅政大臣,就知道有多无奈:

诸葛恪,陆逊称他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本非安邦定国之才;滕胤,循规蹈矩有余,回筹转策不足。此二人不是辅政的料,很快引发内讧被杀。

东吴从此国力日衰,二十年后为晋所灭。

所谓外王事功,属于古代官员基于天理人心的内圣追求,即存有保国保天下的建功立业之心,没把皇帝放第一位。就律政而言,此为正道,宜鼓励而非打压。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官员有民本思想当然好,如果没有,那么退而求其次,具有外王事功之精神,亦无不可。有了这种精神,必能苛严治吏,有利于赢得民心、巩固政权,取得长远的发展。孙权晚年纵容腐败,继而无端废太子,其间律政之昏招,导致人才凋零,教训深刻。陈寿尖锐批评道: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个事件还存在一个假设空间,即如果没有这些昏招,情况会怎样?据史料分析,以陆逊为首的太子帮,贤臣、能臣云集。陆逊、陆抗父子,都是一代名将兄;吾粲有卿相之骨,朱据则轻财好施、才兼文武。陆逊的几个外甥均非泛泛之辈,如顾谭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顾承、姚信等敦悦儒学,具参赞之才。长君、有德之君加贤臣、能臣的治国结构,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兴之相。孙权去世时,孙和28岁,倘即位,保守估计也能活三十年。君臣一体,励精图治,西晋想灭东吴,委实不易。

历史充满变数,吴也许最终不敌晋,但国祚当不会定格于公元280年。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无法重来一回,呜呼!

孙权晚年怎么会突然变的昏庸?

其实你如果说孙权昏庸的话,我觉得不太准确。老年时代的孙权不能说是昏庸,你要知道青年时代的孙权一直都是以韬光养晦为主。经过他几十年的发展,东吴政权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江东地区。这个时候原本是合作关系的江东世家,现在就是变成了阻碍东吴政权发展的人,所以这个时候的孙权不能在韬光养晦,他必须要通过雷霆手段清洗掉扎根在江东地区的江东世家们。

我想你们说老年孙权变得昏庸,是因为孙权在继承人这件事情上摇摆不定。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是孙权在钓鱼,孙权利用继承人这个位置,使得江东世家分成两派不断争斗,最终哪怕是江东世家胜利,暂时夺到了继承人这个位置。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孙权竟然可以真的狠心杀掉自己的儿子,清扫点那些太子支持者。孙权通过这样的血腥手段清扫到江东世家们极大一部分力量,使得东吴政权在江东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我会说老年时代的孙权不是昏庸,而是更加的果断。孙权为了东吴政权,为了孙家的继承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利,他把骂名都麻揽在自己身上。火烧连营的陆逊就是因为这件事死掉了,陆逊他出身不凡,他是出生于江东四大世家的陆家,他是陆家的代表。当时的陆逊击溃刘备军队,他在江东地区影响力非常之大,甚至隐隐约约盖过孙家。

当时陆逊掌管江东地区军队大权,再加上他是出生于江东地区的世家。孙权是不可能容得下这样的人,就算他孙权现在可以压得住陆逊,但是孙权不保证自己的后代能够像他一样。所以他就果断处理掉的陆逊,故而我觉得老年时代的孙权也谈不上昏庸,只能说是他们的利益出发点不同。

孙权早年英明,晚年昏庸,甚至伏下吴国覆灭祸根。据说孙登早死不无关系,而且,孙权不时酗酒,也是一个大问题。刘彻这种晚年弥补过失的皇帝,绝无仅有。孙和如果顺利继位,孙皓有完整家庭和良好童年、青少年,未必会成为暴君。但据说,孙和表面上允文允武,实际上是政治盲。话说回来,为何孙家会产生孙峻、孙綝这两个坏蛋?

称帝后的的孙权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孙权先是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孙权的父亲孙坚在荆州被黄祖砸死,兄长孙策被许供的门客刺杀,弟弟孙栩英年早逝,妹妹孙尚香听说刘备死后也自杀了,孙权唯一还算有亲缘关系的只有陆逊,最后陆逊也死了,重臣诸葛瑾等人也死了,能不悲哀吗?

一方面是君本位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是魏国的压力减轻。还有那些数代老臣的离世,没人监督和威压,熊孩子就这样。
第一点,害怕权柄的遗失。在没有尝到权利的滋味之前,是不能想象到其中滋味的。就像现在正在流行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当已经站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或者你已经可以一句话就能定他人生死,又或者一个念头就有无数的人帮你实现时,(虽说也有诸多的不好的影响因素,但是利多于弊。)有朝一日要你放弃这些东西,这么可能就这么轻易舍下。
第二点,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不再是年轻时期,可以面面俱到,现在走几步都嫌累的年纪了。
他年纪大了。疑心病太重 听信奸臣

杀名臣,废太子,孙权晚年真的昏庸吗?

孙权晚年并不昏庸,那些只是为了削弱江东氏族的计策罢了,手段确实有些残忍。

01、杀名臣,废太子。

很多人都说孙权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相差很大,早年英明,晚年昏庸,我只能说他们并不懂孙权。孙权晚年的行为都是有深意的,杀名臣,废太子也是有自己的目的。

其实杀名臣,废太子是一件事。孙权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孙登本来是太子,早卒,二儿子也早卒。晚年时,东吴众臣让孙权立太子,孙权选择三子孙和为太子,孙和虽然不及孙登那般有才能,但也不是庸才,只能说还不错。

但孙权又给四子希望,对鲁王孙霸非常宠爱,鲁王在赏赐,权力这些方面跟太子没什么两样。孙霸便开始拉拢朝中大臣,朝中大臣也想给自己未来找个依靠,于是东吴朝臣都纷纷站队,就形成了党派之争。


其中名臣陆逊是支持太子党的,陆逊常常给孙权上书,让孙权应该厚待太子,不能对鲁王过于宠爱。但孙权每次都以刺借口削弱陆逊的力量,陆逊上书一次,孙权就将他信任的人下贬,或者找个借口处死。

陆逊也很气,后来还想和孙权当面谈谈,但遭到孙权拒绝,没多久陆逊抑郁去世了。陆逊一去世,孙权便开始处理党争问题了。先将太子孙和废黜,再赐死孙霸,原因都很简单,那就是朕还没死呢,你们俩在挣个锤子呢?接着处死很多参与党争的大臣。


02、孙权的苦衷。

整件事都充满着疑点,好像是孙权布的一个局一般。特别是陆逊一死,孙权就开始一系列操作,总感觉这不是巧合。而且从孙权处死大臣的名单来看,也值得深思,那些大臣基本上来自江东氏族,而孙权那些没事的或者提拔的都是草根。

所以整件事孙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江东氏族的实力。江东氏族其实一直与孙氏政权不怎么对付,孙策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孙策去世后,江东氏族就蠢蠢欲动,但当时孙权为了大局考虑,选择与江东氏族共治东吴。


所以,当时孙权是将权力让了出去,但随着东吴越来越壮大,那些氏族也在壮大,到后来孙权便发现朝政布满着氏族的人,其中代表就是陆逊。

陆逊来自江东氏族四大家之一的陆家,陆逊原本就是大都督,后来又是荆州牧。东吴丞相之位空着的时候,东吴群臣建议让陆逊担任丞相,当时孙权答应了。那个时候陆逊一人兼任数个重要位置,权势滔天,孙权怎么能不忌惮他。

孙权在世的时候,还能压得住这些氏族,但若孙权死了呢,他的子孙是否能压得住这些人。孙权必须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陆逊,他的子嗣谁能压得住他?加上东汉就是亡于外戚与宦官权势过大,这才是孙权这么做的原因。

当然孙权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一系列操作后,使东吴人才凋零,最伤的是在他死后,他的子嗣开始互相残杀,兄长杀弟弟,叔叔侄子,然后侄子又杀叔叔,真的精彩。

谈不上很昏庸,因为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目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住孙家的江山,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是的,晚年的孙权迟迟确定不了太子之位,导致东吴开始大规模的内斗,所以说他昏庸。
孙权在晚年为了稳固权利,于是制造了“二宫之争”,发动政变,先是铲除了大臣陆逊,随后废太子,杀儿子。
文章标题: 东吴晚年的宫斗内耗是封建政权发展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孙权昏庸无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986.html
文章标签:东吴  昏庸  内耗  晚年  政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