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有没哪个政权玩过真正的换家

时间: 2023-11-03 13:00: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历史上有没哪个政权玩过真正的换家

请客观评价一下西汉时期吕后掌权时,有没有想要篡夺刘氏王朝的想法?

虽然吕后权力欲很强,但毕竟她的儿子刘盈在位,而且之前吕后是一直想要让自己儿子登上皇位的,虽然吕后极力在朝廷中安插自己吕家子弟,但请问吕后真的想要让吕家后代篡夺汉朝皇位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吕后不是在夺取自己儿子皇位吗?

孝惠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 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历史上太后专权的第一人。吕雉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在采取“无为而治”,巩固西汉政权的同时,首先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重用其宠臣审食其及宦官张卿  ,然后布置党羽,大封诸吕及所爱后宫美人之子为王侯。随后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后来废了刘恭的帝位,并暗中杀了他。从这些决绝的行为上看,吕后是一心想篡夺汉朝皇位。

难说,所谓形势逼人,骑虎难下。吕家当时权势熏天,多人封王,已然是违反了刘邦当年的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如不篡位则吕家难保,篡位又阻力重重,这种犹豫终于产生恶果,吕家败亡。

吕后执政大致要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刘盈在位时期。作为母亲,吕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的江山稳固,因此吕后要做的有两件事:一个是铲除那些对刘盈皇位有威胁的人,另一个是要找人制衡功臣派。这里要提到一点,汉初的政治格局,分成了功臣派,宗室派和外戚派,刘邦时期,因为白马盟誓,外戚的实力很弱,功臣和宗室实力强大。刘邦死后,吕后先有戚夫人夺位在先,后有刘氏宗亲挟制在外,因此必须扶持一支自己的人马来抗衡这些势力,同时陆续铲除异己。这个阶段,吕后主要是诛杀了戚夫人母子,企图毒死庶长子刘肥等,重点打击可能威胁刘盈地位的宗室派,而对功臣派则更多的是拉拢。这个阶段,吕后是没有改朝换代的心思的,她就是一门心思想培养儿子。
第二个阶段,就是惠帝七年,刘盈病逝而无嫡子(其张皇后无出),这时候,外有宗室打皇位的心思,内有功臣派对于吕后重用吕家人的不满,加上合法的皇帝刘盈病逝,这时候的吕后完全没有了安全感,于是吕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先后封吕氏十余人为王,然后从功臣派手中夺走军权,让吕家执掌,吕禄,吕产把持朝政和军权,吕后则独揽大权。吕后现后立惠帝的庶子刘恭,刘弘为帝,是为前少帝和后少帝。这个阶段,要说吕后想改朝换代,恐怕也不是事实。因为吕后这时候虽然独揽大权,但是面对宗室的法统以及庞大的功臣派,吕后并没有实力同时对付这两派,因此吕后在掌权后,依然重用周勃,陈平等功臣派,也没有太为难王陵。倘若吕后真要改朝换代,那么第一步就是要铲除这些位高权重的功臣派,先把朝廷稳定下来,然后慢慢收拾掉宗室诸侯王,最后再临门一脚(后来武则天就是这么做的)。而重用功臣派,打压宗室派,其实依然是延续了之前的做法。只不过这个阶段,吕后对于刘邦的儿子们是非常狠辣的,刘邦八个儿子,除了淮南王刘长,汉惠帝刘盈和代王刘恒外,都直接或间接死在吕后手里(刘肥差点被毒死,回来后不得不尊鲁元公主为太后并割地送给鲁元公主,而后齐国又被吕后夺去郡县封给吕家人;赵王刘如意被毒死,继任的两个赵王被吕后逼死,燕王虽然没直接死在吕后手里,但其子被吕后迫害致死且收回封地)。吕后迫害宗亲,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防止宗亲趁机夺权,但是并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而且就当时来看,吕氏家族不得人心,吕后一死,灌婴带了20万大军去平叛,转眼间就倒戈到齐王阵营,可见吕氏家族并没有实力改朝换代,只是打算以外戚身份干政。
其实从史记等资料记载的吕后遗命可以看出,吕后要吕家控制军权和朝臣,牢牢控制皇帝,但没有提及改朝换代事宜,何况吕后执政时期,就是吕家巅峰,这个时候如果不改朝换代,后面更没有机会。而从汉朝后面的历史来看,只有外戚专权,很少有外戚篡位的情况,以外戚身份篡位的王莽仅仅做了十余年皇帝就被宗室推翻了。
没有,首先,吕后虽然是一个女政治家,但她和武则天这种为了皇位不惜杀儿子的女人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她之前所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惠帝为人仁厚宽容,吕后害怕他坐不稳皇位,不得不以强悍的姿态震慑群臣和诸侯王。而惠帝死后,她之所以大力提拔诸吕,最根本的也是为了自保,她其实很清楚,那些老臣和诸侯们之所以对她俯首听命,不敢半点反抗,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自己高祖皇后,当今太后的身份,要是她敢篡夺刘氏江山,这皇后和太后的身份可就不好使了,要知道当时的诸侯王可不是后来那些王朝吉祥物一般的王爷,而是有地盘有军队的实力派王爷,诸侯如果联合起来,实力比起西汉中央政府更强!所以吕后很明白,自己作威作福是没有问题的,要改朝换代那就是自寻死路。
我觉得他应该有这个想法,她当时相当于把他家族的人都安排在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取代了当时刘邦封的刘姓诸王,并且让他的家人掌握了当时保护皇宫的力量,从这一方面来说,她绝对是有这个想法,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至少他让他的家人应该是有这个机会去做。

历史上政局更换最频繁的时期?

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第一:战国时期。 第二:魏晋南北朝。 第三:五代十国。
第四:民国时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吧
五胡十六国时期

三国是真的吗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

据史料记载,三国存在于在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扩展资料:

三国的组成:

1、魏国

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2、蜀汉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

3、吴国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

参考资料:三国(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_百度百科

三国是真的存在的。

想了解三国可以看《三国志》,这本书是正史。《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本小说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并不是史料记载。从演义二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经过文学修饰的三国。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扩展资料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参考资料:三国-百度百科

这里的三国如果是三国时代,那么,历史上是存在这么一个时期的。

在220年-280年期间,被称为三国时期,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如果是《三国演义》是否是真的,就不全是真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一部小说。当中有些夸大成份,跟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是不能当成历史故事来读的。小说难免要加入作者本人的感情色彩,当时社会的主流论调,等等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比如说《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博望,空城计,蒋干盗书,都是《三国志》中没有记载的,或者与《三国志》记载的有相当大出入的。这还有很多。
如果要学习真正的历史,那就不得不看《三国志》。

扩展资料: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

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国 (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长篇小说)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三国分别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拓展资料:

三国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参考链接:

三国

历史上确实有三国这个时期,三国指220年-280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魏、蜀、吴这三个国家。 

陈寿为三国这段历史的人物作了传记,即后来通用的《三国志》(裴松之作注),但是三国这段人才辈出的历史本身就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佳话,比如著名的桃园三结义,再加上宋元民间话本的流行本身具有的一定影响力,元末“尊刘抑曹”之风愈演愈烈,罗贯中就以此为写作原则和目的,在以《三国志》为史实的素材和基础,结合民间流行的传说,写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奇书,尽管其中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虚假的成分远远大于真实的成分,但无法掩盖它在文学史和其他方面的卓越成就。

资料拓展: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3]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四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资料参考:

三国志 百度百科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没哪个政权玩过真正的换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032.html
文章标签:上有  玩过  政权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