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坚持了好几个世纪的被征服政权

时间: 2023-10-21 19:02: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历史上有哪些坚持了好几个世纪的被征服政权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不辱使命”的人才啊,简述他们的事迹,

完壁归赵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辱使命的

春秋郑国 烛之武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汉朝 陆贾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已在南越称王,因国家初定,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汉朝。

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 随后结合楚汉之争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

三国蜀汉 邓芝夷陵之战给蜀、吴造成了裂缝,於是诸葛亮派遣邓芝重新与东吴结好,最后使吴国和魏国断了关系,重新和蜀国和好。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称赞说:“能和合两国的人,只有邓芝。”

清朝 曾纪泽受皇帝命令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先前中俄《里瓦几亚条约》中损失的大量失地,和伊犁九城的 *** 。此事使曾纪泽博得朝野的好评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

被喻为清末最伟大的外交家。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不辱使命”的人才啊,简述他们的事迹,用文

完壁归赵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

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 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这么烦恼,就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

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

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

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

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

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

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

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

晏婴“晏子相齐”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张骞,汉武帝时期探险家,张骞,汉武帝时期探险家,公无前2世纪时,中原受到来自北面和西面山区匈奴部落的侵扰。

他们攻打中原的农民,掠去他们的牲口,并且试图鼓动人们反对中原的统治。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现今中亚阿姆河流域)。

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后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

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

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 ,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辱使命,谱写了全新的外交诗篇。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受命率众100余人,出使大月氏。

当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长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脱。

他继续履行使命,西越葱岭,行至大宛,抵达已经定居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饶平安,无意东向与匈奴进行复仇战争。

张骞只得东返,在归途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内乱,方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张骞出行时随从百余人,13年后,只有两人得以生还。

他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

虽然不能说在张骞之前中土与西域没有交往,然而他作为以中原大一统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开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对于中西交通发展的功绩,确实有“凿空”的意义。 西南丝绸之路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

因为了解地理情势,熟悉水草资源,他以行军向导的身份,为远征军的胜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加之此前有远使绝国之功,张骞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又以对西域地区地理人文的熟悉,建议汉武帝联合主要活动地域在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汉武帝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出使乌孙。

张骞的副使还曾经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又献马报谢,后来终于与汉通婚,一起进军击破匈奴。

汉军击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再次奉使西行,试图招引乌孙东归。这一目的虽然没有实现,但是通过此行,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

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

张骞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西域地区50国接受汉帝国的封赠,佩带汉家印绶的侯王和官员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

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却是不能磨灭的。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的道路。

“身毒”是印度的古译名。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

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

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

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

历史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人很多,请列举几个,并说说他们的事例

第一个不能不提的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他在夹谷会盟时显示了极大地政治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自己勇武的一面,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第二个是蔺相如,主要事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他和唐雎一样都是敢于威胁对方国君生命的人。

第三个我要说的是绝对让大家感到意外的一个人。宋高宗赵构。

赵构是整个宋朝皇室里较少的文武全才,在金兵南下攻宋之时孤身犯险,出使金兵大营,不损国体,在比试武功时也没有输给金军。可惜的是后来堕落成历史罪人了。

第四是徐阶,在庚戌之变时反对当时首辅严嵩的逃跑主义路线,一个人来的俺答的大营,用自己的口才拖住对方,直到勤王部队到来。

一个曾被征服过30多次,且没有自己独立历史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呢?

现在的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4亿,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然而,印度是一个奇葩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度这个国家根本没有历史”。但古印度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为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最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一代,诞生了印度河文明。印度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就是因为有这一段历史。

印度没有历史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当时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土著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印度开始了被蹂躏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末期,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入侵了印度。之后侵入印度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波斯帝国后,紧接着又侵入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区,印度再次被入侵。之后,因亚历山大的士兵厌战和当地混乱,马其顿希腊驻军全部撤离印度。

这时颇为活跃的旃陀罗笈多利用起义人民的力量,建立了属于印度人自己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并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到了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到达巅峰,已形成为一全幅员辽阔的大帝国。阿育王死后,帝国即分裂。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末帝被其将军所杀,孔雀帝国走到了尽头。

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强盛了几个世纪之后分裂为若干小的政治势力。取而代之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这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第一个强大王朝。可是,好景不长,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后来嚈哒人虽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世纪至6世纪的许多王公和民族都反对笈多帝国的中央权力,于是帝国迅速解体。所以,笈多王朝成为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

7世纪拉其普特人在北印度兴起,他们在7世纪至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所谓的拉其普特时期,就是指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在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从此拉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世纪至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而穆斯林真正征服印度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不少于12次,给北印度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1173年,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留在印度的总督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就是德里苏丹国的历史。都由阿富汗和突厥人统治。

德里苏丹国瓦解后,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就来了。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之后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印度成了莫卧儿帝国的天下。

此后,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入侵印度。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在英国殖民接近200年后的1947年8月15年,通过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通过以上的回顾,我们不难看明白,在印度的历史上,只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国家,而且都由于外敌入侵而灭亡,均未延续下来,从此以后再没有印度人自己建立的国家出现。

可以说,从雅利安人入侵一路走来,波斯人、马其顿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帖木儿蒙古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都曾经统治过印度、奴役过印度人,到1950年独立加入英联邦之前至少被征服过30多次,不仅悲催可叹,而且奇葩在没自己独立的历史!

印度,主要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而且在当时发展也是发展的非常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发展。

同样是中原王朝南迁,为什么南宋能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南明却只坚持了十几年?

简单来讲,就是南宋远强于南明,而金又弱于满清。第一,就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而言,南明无法与南宋相较。靖康之变后,金兵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子孙全部掳走,而宋高宗赵构是唯一的漏网之鱼,由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所以他可以利用自己法统上的优势,将宋室南方半壁江山统一组织起来,对抗金国,终使赤县神州不致全部陆沉。反观南明则不然,崇祯皇帝及其继承人一再错过南迁的良机,使得南明政权在皇位继承人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严重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

弘光帝继位,是南明各派势力暂时妥协的结果,其地位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很快就导致了南明内部的党争和分化,以至于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竟以“清君侧”为名,顺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良玉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最终导致了弘光政权的迅速失败。之后的南明皇帝的法统比之弘光帝更加不足(也就是血缘更加疏远,更缺乏号召力),以至于几个南明小朝廷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击,终被清朝各个击破,彻底覆灭。第二,与满清政权相比,金国的实力远远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汉化程度上。满清与明朝对抗数十年,(在皇太极时)已经意识到满清政权要定鼎中原,需要汉族士大夫的合作,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所以满清政权入关后能很快建立起与北方官僚汉族地主的合作,并得以迅速南下对付南明。反观金国则不然,女真兴起得非常迅速,其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辽,又在转瞬间灭了北宋,这些凭借的是军事实力的强大,这种短期内在军事上的顺利使得女真人根本意识不到汉化的必要,在夺取中原后,仍然沿袭女真人落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因而招致了北方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女真人不得已,只得扶持一个汉人的伪政权,这与辽太宗灭亡后晋后遭到中原汉人激烈反抗,被迫撤出中原的原因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北方汉人的激烈反抗(如王彦领导的八字军等),使得女真人需要时间和精力来逐步巩固自己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无法全力南下对付南宋。女真人开始大规模汉化是在1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之后开始的,类似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也许有人会说,后来女真不是也完成了汉化吗?为什么始终搞不定南宋呢?没错,女真人后来也逐渐实现了汉化,但是从女真灭亡北宋到汉化完成之间存在三四十年的的时间差,这就给了南宋政权以喘息之机。待到南宋政权巩固之后,女真即使能够全力南下,也再难有便宜可占,这点可以参考东晋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维持住半壁河山的往事。永嘉南渡后的东晋政权,在初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门阀士族专权甚至叛乱(如王敦之乱,又如桓温图谋篡逆)和流民帅的武装割据问题(如苏峻之乱),若此时北方胡人南下,东晋政权就会有倾覆之虞;然而此时北方各个胡族政权互相对立争斗,如前后赵之争,前燕与前秦之争等等,它们自顾不暇,自然无力南下对付东晋,待到苻坚在王猛的辅助下,逐步统一北方时,东晋政权已经实现了内部门阀士族的平衡(也就是上游荆湘的龙亢桓氏与下游徐豫陈郡谢氏的势力平衡,甚至团结一致,相互策应),并解决了流民帅问题,所以面对稳定而团结一致的东晋政权,民族融合尚未完成的前秦自然不能成功。第三,南明与南宋相比,存在一个农民军的变量。北宋政权是女真消灭的,所以后来的南宋政权自然是视女真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全力抗击女真;而明朝亡于所谓的流寇―李自成农民军,这就决定了南明政权对满清的态度偏向与合作,幻想以割让一部分土地,联合清朝消灭流寇,以报君父之仇,所以南明政权与农民军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对立,大大削弱了抗清力量。(至少初期是这样,至于后来南明意识到满清征服全中国的野心,逐渐与农民军联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是为时已晚)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是吴三桂的例子,由于李自成非常的失败,致使吴三桂与大顺王朝彻底决裂。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决定向关外的清朝借兵,注意这个词,是借兵而不是投降清朝。为此,吴三桂以割地为条件,请求清朝出兵支援。具体见下面这封他写给多尔衮的信:王(指多尔衮)之威望,我向来甚为景仰。然遵照春秋之义,我不能与清朝交往,否则我要背负私通清廷的罪名。人臣之谊,请王谅解。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据守于边关。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何我京东地上,兵力不足,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实为难得之时也。乞念我这位亡国孤臣的忠义之言,挑选精兵,从中协、西协入关,我也将率军从山海关出发,约定在京师外会合,共讨流贼。事成之后,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的态度,他以明朝辽东总兵的身份,代表明朝,提出裂地以酬,以换取清朝出兵支援,而不是投降清朝,所以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至于后来吴三桂降清,那是因为李自成步步紧逼,多尔衮又野心勃勃,明确表示只有在吴三桂投降的条件下才会出兵相助,吴三桂被逼无奈,只得投降清朝。想想石敬瑭以割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得到了契丹的武力支援,再看看吴三桂,不得不说,三桂命苦啊!(纯属玩笑)第二个例子。无独有偶,南明弘光政权也欲以割让山海关外土地为条件,联合满清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可惜,与吴三桂一样,他们都低估了满清大辫子的野心。第四,就人才这一方面,南明远不如南宋。首先看领导人,宋高宗不怎么出色,但比弘光帝要好,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虽然屈辱求和,但还知道巩固政权,以图实现划江而治,而弘光帝继位后,不思巩固尚不稳定的政权,却纵情声色,坐视朝臣内斗,既不能驾驭文官,更不能控制武将。

文官方面,两者相当,南宋固然有秦桧、汪伯彦、黄潜善之流误国;而南明东林党于明朝存亡之秋,不团结一致,巩固政权以图规复神州,却与马士英等拥立“功臣”内斗不止,徒损南明元气,与秦桧之流之误国,实无分别。最后,我们再看看武将方面。南宋与北宋恰好相反,南宋虽然缺乏名相,但名将却有不少,就南宋初期而言,有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等;反观南明,其可用之将可谓寥落,史可法忠勇可嘉,气节不输文天祥,却非将才。握有武力的左良玉骄横跋扈,不听调遣,反而图谋顺流东下,夺取政权,其所作所为比之东晋王敦,犹有过之。其余的不提也罢。南明缺乏可用之将才,当然也与先前明朝长期对抗流寇和满清大辫子,军事人才损失严重有关,如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皆可堪一用,然而他们或死或降,无一人为南明所用。这与南宋的情况大不相同,宗泽、岳飞、韩世忠之流在北宋末年已经崭露头角,又辗转为南宋所用,终使神州不至全部陆沉。

所以,南明无法成为第二个南宋,是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世界历史三大征服是哪三个?

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三次征服世界,尤其第三次影响深远

蒋老师说历史
2021年10月02日
罗马帝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除此之后还有波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是,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来看,他三次征服世界,尤其是第三次最为持久最为深远。那么是哪三次呢?

武力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进入帝国时代,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皇帝图拉真在位时(公元98年-公元117年),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围攻罗马城。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西罗马遂告灭亡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通过武力征服的世界最不稳固和持久的。

宗教

基督教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当帝国在政治扩张时,基督教的使徒们也正在耶稣关于“传道给外邦人”的教导的感召下,走出以色列的狭隘范围,要把上帝的福音“传遍全地”。那就是建立一个普世性的王国。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这个王国的统治者究竟是“恺撒”还是“上帝”,到底是依凭刀剑还是依靠信仰。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受基督教的影响。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无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艺术,基督教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

法律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罗马法经历了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发展的几个时期,自然法虽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但提出的法理的出现标准这罗马法的成熟。尤其主张的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古罗马法为欧洲法治体系之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称为资产阶级宪法的母法和先驱。拿破仑曾经说:"我的一切都可能被人摧毁,而永久无法被人摧毁的,只有我的民法”。而《拿破仑法典》正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的来看 近现代大陆法系民法的具体权利制度几乎均可追溯至古罗马法,从中找出其渊源 ,欧洲迄今的法制体系,依旧是延续古罗马法。甚至今天中国许多法律都受到其影响。
七大帝国,是指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拥有广袤的领土、大量的人口、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步的思想以及突出的科技成就的七大国家,分别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中华帝国、蒙古帝国和大英帝国。
波斯帝国
编辑
波斯帝国
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大帝国——波斯。
曾经征服了西亚地区的波斯王国并不满足于此,经居鲁士和冈底斯两代国王的征服,波斯终于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1]
作为在公元前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治下涵盖腓尼基人,犹太人,亚述人等众多民族。其文明对后世的波斯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
七大帝国,是指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拥有广袤的领土、大量的人口、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步的思想以及突出的科技成就的七大国家,分别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中华帝国、蒙古帝国和大英帝国。
波斯帝国
编辑
波斯帝国
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大帝国——波斯。
曾经征服了西亚地区的波斯王国并不满足于此,经居鲁士和冈底斯两代国王的征服,波斯终于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1]
作为在公元前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治下涵盖腓尼基人,犹太人,亚述人等众多民族。其文明对后世的波斯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

历史第三次的征服也许

1.跪求英国历史上的三次征服

诺曼征服、约翰治下及玫瑰战争时期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

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

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狼缶染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

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桶苄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可以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列样的闻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究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

"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

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

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

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争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

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布局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经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

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争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

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

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

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

即使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

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职郴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仰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可以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

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求救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争。

'反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反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肚缶然克伦威尔镇压下去。

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

18世纪末,英国 *** 为谋帮求稳定作出了多访澜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 *** ;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 *** 。

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

2.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

罗马第一次因为军事上的强大跟经济的发达,以战争的方式征服世界。

第二次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盛行,罗马的宗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三次,罗马以法律征服世界。罗马的法制是非常发达的,从一开始的习惯法,到后来的成文法(开端是十二铜表法);从公民法(共和国时期),到万民法(帝国时期),再到帝国晚期的自然法,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研究热潮,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这句话主要是说明了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希望能帮你理解。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3.跪求英国历史上的三次征服

诺曼征服、约翰治下及玫瑰战争时期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

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

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狼缶染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

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桶苄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可以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列样的闻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究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

"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

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

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

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争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

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布局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经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

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争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

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

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

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

即使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

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职郴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仰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可以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

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求救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争。

'反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反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肚缶然克伦威尔镇压下去。

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

18世纪末,英国 *** 为谋帮求稳定作出了多访澜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 *** ;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 *** 。

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

4.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罗马第一次以武力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第二次是以宗教”,罗马境内产生的基督教传遍世界;“第三次则以法律”指的是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C、D是对材料的误读,故选A。

点评:为什么罗马对世界的第三次征服最为持久?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是指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它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从而使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了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成了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武器。

但是,这次以法律为武器的征服却是各地区广泛接受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需的,而非伴随武力而来去,所以,也就成了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坚持了好几个世纪的被征服政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139.html
文章标签:好几个  政权  征服  世纪  历史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