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资治通鉴有些看不懂,为什么会有两个枹罕

时间: 2023-10-13 23: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资治通鉴有些看不懂,为什么会有两个枹罕

《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本书普通人能看懂吗

《史记》的话比较难看懂,《资治通鉴》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好懂。作为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资治通鉴》的文笔流畅,叙事精练。他从战国讲到五代末年。1千多年的前史,期间有许多国家兴亡,宗族和个人的起落。并且人物性格明显,神形具有,完全能够作为一本前史小说来读。



只需从小阅览过原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有高中文化根底,读《资治通鉴》问题不大。当然,看得懂并不是指能够把《资治通鉴》全本自始至终每个字句都看得懂,究竟这本书触及许多较为通俗的古文,尤其是一些触及地理和专业知识的内容,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



可是,《资治通鉴》绝大部分内容都较为粗浅,基本上都能够粗通粗心。这些通俗的部分占全书份额极小,完全能够忽略不计,能够越过不读或许大略了解粗心。《资治通鉴》很有故事性,前史往往比小说更有戏剧性,只需不先预设立场,抱着畏难的心理去读,很简单就会被整本书故事招引进去。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短小文言文阅读

1. 资治通鉴的文言版短小故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 *** 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2. 文言文翻译 中的一小段

陈敬在邛州张贴告示,所有阡能等人的亲朋党羽都不问罪。不久,邛州刺史申报抓获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三十五人,囚在狱中,请求正法。陈敬就此征求掌管文书的吏员唐溪的意见,唐溪说:“您已经张贴告示,下令对阡能的亲友不再问罪,可是邛州刺史还是把阡行全一家逮捕,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现在若是把阡行全一家杀掉,不但会使您失信于民,我还担心会导致阡能的党羽再次纷纷起兵谋反!”陈敬听从了唐溪的话,派遣押牙将牛晕前往,在邛州的州门口召集众人,打开阡行全一家人的刑具而释放他们,并顺便询问他们为什么被刺史抓起来,果然是阡行全家里有肥沃的田地,刺史想要收买,阡行全不同意,刺史便因此怀恨在心。陈敬叫来邛州刺史,要对他治罪,邛州刺史忧惧而死。后来,阡行全听说他们全家是由于唐溪的一番话而免于治罪,暗地里给唐溪送去蚀箔金一百两。唐溪怒气冲冲地说:“这都是太师陈敬仁慈开明,哪里有我什么事,你是在向我送祸呀!”他把阡行全送来的金子全都退回,斥责并赶走了派来的人。

有点难~但是应该还准确吧

3. 资治通鉴两篇小故事

1. (前403年)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当政者应当明“管事者”而不是明“管事”,因此每每听到报刊大谈“领袖”如何博学多才、如何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我就担心他们“聋于官也”。太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某些人“投其所好”的切入点,也就是腐败的温床。

2. (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是听信左右而是认可实地考察,这才是“循名责实”的治国之道。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更多习惯听从周围副手、助手、秘书、司机、亲戚、朋友的毁誉,而不是实地考察功过,于是“上有好着下必甚焉”,结果整个国家“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吹得好”。

4. 求翻译《资治通鉴》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诏决定:“江海所以成为百川的首领。企业决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资治通鉴》,是由于其地势低下。汉朝略受委屈,君臣的名分已确定。……现命令度辽将军兼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格赎买南匈奴所抢夺的俘虏和牲畜,又有什么危害?何况如今汉朝与北匈奴,一如惯例。”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归还给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杀敌擒虏,应当论功行赏,就是精讲《资治通鉴》的!武汉大学近期有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如果企业高管没有时间去精读这本书,那么选择报这样的一个班去进修也是明智之选

5. 有关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一篇即可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随便找了一个,这个是卷第二百七,则天顺圣皇后下,也就是武则天的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我想用一个人才,用谁好呢?”狄仁杰说:“不知道皇上要用做什么职位?”武则天说:“要能做将相的人。”狄仁杰说:“要说文才的话,苏味道、李峤都可以用。如果要找大才的话,用荆州长史张柬之,这个人虽然老了点,但是是丞相之才。”太后就把张柬之任命作洛阳司马。几天以后,又问狄仁杰可以用什么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上次推荐了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太后说:“已经升迁了啊,”狄仁杰回答说:“我给皇上推荐的是作宰相的人,不是作司马的。”于是,又把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任命了宰相。狄仁杰还曾经推荐过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都是有名的贤臣。有人说:“天下桃李,都在狄仁杰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翻译完了发现有点长,原文估计两三百字,翻译肯定不是了,再找一个。

这个是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的一段:

辛卯,上曰:“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同利故也。”

翻译作:

在辛卯年的时候,皇上说:“我在戎、狄之地能够取下以前的人不能取得的东西,征服古人不能 *** 的人,都是因为顺应明心的缘故。过去夏禹带领九州之民,开山砍树,疏通百川流入大海,他动用的劳力很多,但是人民没有怨恨他,都是因为人心所向,顺应地势,给人民带来好处的缘故。”

吼吼,感觉自己古文还没忘光,高兴

6. 求高人翻译一段《资治通鉴》文言文

翻译如下:元勰流着泪说:“臣是先帝的儿子,陛下的弟弟。臣以陛下的至亲身份,长久参与机要大事,恩宠与威望,光辉显赫,海内没人能赶得上。臣所以敢于接受而不推辞,正依恃着陛下如日月一般的光明,宽恕了臣忘了引退的过错。现在又委任我做元宰,总揽机要政权,拥有震主的名声,自取罪过是一定的了。这样子,陛下爱护臣子,弄到最后,只怕未能始终无间的保全君臣之义的美名。”

武大历史学院即将开办一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进修。课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学和人生智慧。聘请的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先生。

7. 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二十八卷)

臣司马光认为(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会做一些评价让皇帝参考):诸葛丰对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先是赞誉后上书弹劾,他这种行为不是真的在为朝廷引见贤才除去奸邪,而是想结党营私求上进而已。这是郑朋、杨兴(这两人背景请查阅相关资料,是拍马屁界比较有名的人物)这一类的人,怎么能说他是刚正的人呢。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

背景资料

====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郡人。因通晓经书而成为郡中文学之士,凭借刚直著名。汉元帝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诸葛丰检举、揭发,无所畏避。京师的人们为了赞扬他而说:“为什么好久不见有谗言离间的小人了,这是因为朝廷上有了个诸葛丰。”汉元帝赏识他的这种节操,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当时,侍中许章因为是皇帝的外戚受到宠信而显贵,骄奢淫逸,不遵守法令制度,他的宾客犯了罪,与他有牵连。诸葛丰查证了许章牵连在案的事实,正想向皇帝上奏,恰好碰到许章外出,诸葛丰停下车,举着符节对许章说:“下车。”想就此逮捕许章。许章窘迫之际,驱车逃走了,诸葛丰也驱车追赶。许章因为能够自由进入宫中,故自己到皇上那里投案自首。诸葛丰也就进宫上奏,皇帝就收缴了诸葛丰的符节。司隶校尉没有符节,是从诸葛丰开始的。诸葛丰于是上书谢罪,说:“我愚蠢、怯懦,皇上您没有考虑我的能力大小,让我做了司隶校尉,又让我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这官职已很高了,身在其位,责任重大,本不是我能够胜任的。我常常担心突然死去,没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永远背上尸位素餐的名声。所以我时常盼望能有朝一日为朝廷献身,不顾一切地惩治奸邪,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都市之中,再书写出他们的罪恶,使天下人都明白作恶的人应受到惩罚,这样以后我就是被诛杀,也心甘情愿。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应验,我对此实在有一种无尽的羞耻感。现在皇上您的宽厚就像上天能覆盖一切,大地能够承受一切一样,没有什么不能够容纳的。您派尚书令尧给我诏书说:‘司隶校尉批评、举奏之事,褒奖善良,惩治邪恶,不能专权行事,应中庸平和,顺应经术宗旨。’皇上对我恩深德厚,我深感荣幸,叩头拜谢。但是我承受不了内心的忧闷,恳求皇上赐给一点闲暇召见我,请皇上裁决。”皇上没有答应他。此后,诸葛丰提的建议皇上更加不采纳。诸葛丰常在春、夏两季逮捕、惩治犯人,朝廷官员大都反对他这样做。于是皇上让他去做了城门校尉,诸葛丰便上书皇上告发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皇上认为他不正直,就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和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一起在朝的时候,多次称赞二人的长处。诸葛丰前段时间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想用这种方式获得虚假的威名,我不忍心把他交给有关衙门处置,调任他做城门校尉。但他不从内心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二人,并以弹劾进行报复。他所告发的都是毫无根据的事,只不过是为了张扬他人难以验证的罪过,他任意地褒奖、诋毁他人,不顾及以前说过的话,是极不信实的行为。我可怜他年纪大了,不忍心用刑法惩治他,可罢免他为平民。”(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七·诸葛丰传》)

皇上下诏给御史又说:“诸葛丰曾告发堪、猛二人贞信不立,我可怜他们而不惩治,又爱惜他们的才能没有很好发挥,可降堪做河东太守,猛做槐里令。

司马光说:诸葛丰对于堪、猛二人,先是称赞后是诋毁,他的心意并不是为了朝廷的善政而进言,也不是为了除去奸邪,只是想借此亲近皇上,求得进身之阶罢了,哪里可以算是一位刚直的人物啊!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8. 寻一则资治通鉴的一篇小故事,副翻译

2个资治通鉴中的小故事

齐国有个齐威王。齐威王一次将一条破裤子交给下人,让他处理掉。那时候民风古朴,加上国家也很民主,下人就问齐威王可以把这条裤子送给他。

齐威王很生气,他说:“早听说过,古代圣贤对自己的一皱眉、一微笑都很在意,都是有所用意的。一条裤子可比一皱眉、一微笑要重要的多。今天你寸功未立,我怎么可能将我的裤子赏赐给你呢,呵呵。虽然这是一条破裤子。”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9. 古文《资治通鉴》的一段,求翻译

柏杨版资治通鉴根本就说得不明白,建议少看。我翻译了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陛下取法千古,抚养万国,因立圣后,垂范天下。皇后即已生子,应居东宫,只有出自正宫,才是我君嫡嗣,早年蒙受胎教,应培养问道的精神。然而却被庶子夺去正统,降位屈居王府,至使太子黯然失色,储君不现庄严。臣因愚笨又忠诚,暗地里不能理解。况且当今太子,本非皇家嫡子,永徽初年,太子未生,暂进庶子,越升太子。近来皇后生产,正嗣降生,日月照耀,烛光应熄。怎能在使旁支窃据东宫之位?国有刚正直言的大臣,怎能逃脱这一罪责!臣认为鲁隐公克己礼让,可以仰慕向他看齐;刘强甘居藩王府,应该追寻前人美续。师法太伯,不也值得赞美吗;效法季札,因此常保平安。怎可使本末倒置,殿堂上的次序长期错乱;衣裳倒穿,使太子之位违反常道?芸芸众生,谁能倾心向往;流传后世,如何传播美名?父子之间,别人不能插嘴。臣既然作为一个文官,掌管礼仪,在祖宗面前,就不敢胡说。有时候冒犯麒麟,以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就算把我煎成膏给巨锅着色,我也心甘情愿。

《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公元前118年

三月十一日丞相李蔡被指控盗用汉景帝陵园外空地埋葬家人,其罪该当交付司法官吏审判,李蔡自杀。

废止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因此很多百姓私自铸钱,以楚地最为严重。

武帝把汲黯调去淮阳,汲黯临走时拜访大行李息,您要劝武帝及时除掉张汤,防止祸及自身,李息害怕张汤权势,没有敢说,到张汤倒台,李息也受到牵连。

汲黯作为诸侯国相的待遇,命其居守淮阳,十年后去世。

武帝下诏将奸猾不法的官吏和百姓放逐到边疆地区。

四月初二任命太子少傅武强侯庄青翟为丞相。

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颁布了“缗钱令”后,又尊崇卜式,但老百姓却始终不肯拿出自己的财产帮助国家,于是由杨可主持,对隐瞒财产者进行的告发和惩处大规模地进行。义纵私自逮捕了汉武帝执法的官员,没有请示武帝,被处死。

郎中令李敢(李广儿子)把卫青打伤,卫青隐瞒了这件事,霍去病在一次和武帝一起狩猎的时候,射死了李敢,汉武帝为其隐瞒真相,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自从颁布新的货币政策,私自造钱的人很多,朝廷残酷镇压处死很多人,还是不能禁止。

六月,武帝专门派人对地方豪强或者政治官员积蓄大量资财进行打压。

九月,霍去病去世,汉武帝非常悲痛,为他仿照祁连山形状修了一座坟墓。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长大才知道父亲是霍仲孺。打仗经过河东时给老爹购买了大量田宅奴婢而后离去,又把弟弟霍光带到长安做官。

大农令颜异被处死。因为政治上顶撞了张汤和武帝的意思。

公元前116年

济东王刘彭不守法令,杀人越货,于是被废除王爵、封国,贬逐到上庸。

公元前115年

十一月,张汤因有罪而自杀。因为张汤得罪的人过于多,所以被人有意弄死,但是因为死后没有多少钱财,于是流言不攻自破,有关举发他的官员也被处死。丞相庄青翟也受到牵连自杀。

这一年,孔仅作了大农令,桑弘羊作了大农中丞,逐渐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调节各地物资,互通有无。

白金币价值逐渐下降,民间不愿使用,终于废弃。武帝重新让官府铸钱,民间铸钱成本过高,于是日益减少。

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出塞,拉拢乌孙招他们东迁,到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居住,与我朝结为兄弟之国,以此来抵御匈奴,并和好西面的大夏等国。但是乌孙王昆莫不知大汉虚实,不答应,派人先来打探虚实以后,西域各国才开始和汉朝有联系往来。但是乌孙还是不肯东迁,汉朝诏令内地百姓迁徙过去来充实那里。

公元前114年

关东地区十几个郡和封国严重饥馑,出现人吃人的惨景。

公元前113年

乐成侯丁义向汉武帝推荐方士栾大,栾大通过长生之术招摇撞骗,武帝大加宠信,送宅子送钱送奴仆,送女儿嫁给他当老婆,送自己的车驾帷帐、器物等,封侯,封大将军,武帝姑妈窦太主、丞相、将军及以下的人,都到栾大家中设摆酒宴,赠送礼品。于是,沿海一带燕、齐等地的人没有人不说自己有长生不老的秘方、能通神仙的。

南越归顺汉朝。

公元前112年

南越王赵兴、王太后置办行装和重礼,准备入京朝觐。但是丞相吕嘉多次反对不要归顺汉朝,因为南越丞相势力很大,于是越王没有动,南越国内政治剑拔弩张。

武帝派韩千秋和南越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前往镇压铲除吕嘉。吕嘉率众谋反,武帝派军队前去征讨,齐国主动请缨参战,武帝下诏全国响应,列侯数以百计,却无人肯用兵,于是借此由头,被革去爵位的,有一百零六人。丞相赵周也受牵连自杀。

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石庆只是挂牌的。

五利将军栾大入海求仙,后来没有找到神仙,但是却假装说见到了,之后妖妄之术用尽,被武帝识破,栾大被腰斩,推荐栾大的乐成侯丁义也被当众斩首。

西羌部族十万人反叛朝廷,与匈奴互通使者,进攻故安,包围枹罕。匈奴侵入五原,杀死五原太守。

公元前111年

冬季,西羌部族的叛乱被平定。

南越国被汉军剿平。

公孙卿因为神仙之言被武帝信任。(详情见故事二)

之前汉军征调南夷各部族的军队打南越,南夷各部族的军队不从,背叛汉朝,被平定。夜郎国依附南越,南越被灭,于是国王亲自去长安朝见。周围部落纷纷求属于汉朝。

东越国也因为蛇鼠两端被汉朝实施军事打击。

当初,司马相如病重将死,临终时留下遗书,称颂汉武帝的功德,并谈及祥瑞之事,劝汉武帝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武帝安排封禅之事。

公元前110年

武帝来到北河,向匈奴炫耀武力,匈奴单于大怒杀死汉朝使者,又扣留了另一个使者,但是匈奴没有出战,武帝回朝。路过黄帝陵,问升仙长生之事。

汉军平定东越把闽越地区人民全部迁移到长江、淮河一带。闽越地区成为荒无人烟的地方。

汉武帝东巡大海,祭祀八位神仙。齐人上书陈述神怪之事和奇异方术的数以万计,于是汉武帝增派船只,命声称海中有仙山的数千人出海寻找蓬莱神仙。寻仙之人,数以千计。

夏季,四月,汉武帝起驾还朝,到达奉高,在梁父祭祀地主神。十九日在泰山东坡之下祭祀天神。二十日汉武帝在泰山脚下东北部的肃然山祭祀地神。十月,改年号为元封元年。此次巡行所到之博县、奉高、蛇丘、历城、梁父等地,一概免除百姓的田租及欠交的赋税,不收今年的算赋。并赐天下有爵百姓擢升一级。又规定:天子每五年巡游一次,至泰山祭祀,各诸侯封国都要在泰山脚下修建官邸。

汉武帝在泰山祭祀了天地,并无风雨,而方士们更加强调蓬莱山的神仙大概能够请到,于是汉武帝再次东至海边,兴高彩烈地盼望能遇到神仙。武帝想亲自去下海找神仙,大家不能劝阻,东方朔劝阻下来。正好霍去病儿子突然去世,武帝很难过。起驾离去,沿海岸北上至碣石,自辽西巡视北部边疆到九原,五月回到甘泉。此次出巡,行程共一万八千里。

武帝的桑弘羊,理财功夫非常了得(详情见故事三),巡游的钱也是他供应的。

故事一

这一时期,用法严酷成为整个官场的风尚,只有左内史儿宽,鼓励农业生产,放宽刑罚,处理诉讼纠纷,争取人心。他选择心地忠厚的人加以任用,与下级推心置腹,不求名声,受到官吏和百姓的衷心爱戴。征收赋税时,调节缓急,借给百姓钱物,因此租税常常收不上来。后来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儿宽因税收不足,政绩最差,应该免职。当地老百姓听说儿宽会被罢免,都唯恐失去这样一位好官,于是富室大家用牛车,小家小户用担挑,络绎不绝地将租税送到官府,宽征税的成绩一跃成为最好,汉武帝也因此对宽越发另眼相看。

故事二

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仙降临,声称在缑氏城上看到了神仙脚印。春季,汉武帝亲自来到缑氏城观看神仙脚印,问公孙卿说:“你不是想效法少翁、栾大吧?”公孙卿说:“神仙无求于人间君主,而人间君主有求于他,如果求神之道不宽裕,神仙就不会来。说到神仙之事,似乎很遥远荒诞,但积够了岁月,神仙就可请到。”汉武帝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各郡、国都扩建道路,修缮宫观和名山的神祠,希望有神仙驾临。

故事三

当初,桑弘羊以治粟都尉的身分兼任大农令,主持全国的盐铁专营事务。桑弘羊创立平准法,令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参考商人在不同时期向不同地区转贩不同商品的作法,相互转输。又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全国各地的转输事务,大农令所属各官,控制天下全部货物,价高时卖出,价低时买进,目的是让大商人无法牟取暴利,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如今,汉武帝出巡各地,所到之处,赏赐丝织品共一百多万匹,金钱以万万计,都由大农令充分供应。桑弘羊又奏请以武帝批准,小吏可以用捐献粮食的办法升为官员,犯罪的人也可以用此法来赎罪。因此,崤山以东地区一年的漕粮比规定数目多出六百万石,一年之间,太仓、甘泉仓全部贮满,边塞地区的粮食储备也有盈余;各地货物相互流通,都有余裕,如丝织品就余出五百万匹。百姓赋税没有增加,而天下财物却变得富饶有余。于是,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和黄金二百斤。

姜维在洮西之战取得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为什么他没有趁机扩大成果呢?

应该说姜维是想乘机扩大战果的,不想扩大战果的是他的助手张翼,但由于实力有限,未能扩大战果。

公元255年,时为蜀汉卫将军的姜维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率军数万从羌地攻入了曹魏雍州刺史部最西边的陇西郡,经枹罕(今甘肃临夏市枹罕镇)直取陇西重镇狄道。

《资治通鉴.魏纪》:正元二年乙亥,(姜)维将数万人至枹罕,趋狄道

对汉军来说,这是一条熟路,也是一条胜利之路。就在头一年,姜维也是从这条路进攻陇西郡,大破魏军,斩杀曹魏大将、讨蜀护军徐质,包围了陇西郡的郡治襄武县,并连克临洮(今甘肃岷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河关(今甘肃积石山县)三县,相当于占领了陇西郡的整个西半部,并将三县百姓全部迁回蜀地,获胜而还。

作战区域地图

有鉴于此,曹魏雍州刺史王经为了避免姜维给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陇西郡带来更大的损失,亲自率领雍州军的精锐进驻狄道。这时他的心里一定在埋怨曹魏在西北的最高军事统帅、征西将军陈泰,因为他早先得到情报,说汉军会三路进攻,其中一路是进攻凉州金城郡,于是向陈泰建议由凉州军进驻前往金城的必经之路枹罕,但陈泰却认为汉军没有三路进攻的实力,便以“凉州未宜越境”拒绝了。现在看来,汉军的确没有那么多兵力三路并举,他们走枹罕不是为了进攻金城,还是本着打残陇西来的。

《资治通鉴.魏纪》:征西将军陈泰敕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须泰军到,东西合势乃进

陈泰倒是没有什么失算的感觉,毕竟雍州与蜀汉边境线太长,防不胜防,想要拒敌于境外根本不可能,只要像司马懿对付诸葛亮那样“高壁深垒,挫其锐气”,汉军怎么进来,还得怎么回去。所以他命令王经坚守狄道待援,然后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沿着渭水日夜兼程西进。

姜维乘洮西之战,兴兵北伐,以至段谷失利,诸葛恪以东兴之战,兴兵伐魏,以至新城兵败,常言道“骄兵必败”,姜维、诸葛恪都是这类人。但不同的是,姜维失败自贬后将军以安民心,诸葛恪失败一意孤行,罢免反对他北伐的下属,继续北伐,所姜维好战不失礼,诸葛恪好战胜而而重礼,因此姜维虽兵败却没有身败名裂,诸葛恪却被孙峻所杀,身败名裂。
姜维在洮西之战取得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但是朝廷上刘禅听从黄皓的谗言,急忙召回了姜维。
因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自己也遭受到了重创,需要休养生息再去战斗。
因为姜维在扩大战果自己将无法胜利收场,所以为了保存胜利果实,只能选择停止进攻。
文章标题: 资治通鉴有些看不懂,为什么会有两个枹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55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