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没有大佬解释一下黄仁宇说的这两个模式

时间: 2023-11-18 18: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有没有大佬解释一下黄仁宇说的这两个模式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说的?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说的是朱元璋,意思是我本是淮右的一介百姓,天下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不过这句话出自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并非是朱元璋本人说的。不过朱元璋能从一介布衣,做到明朝开国皇帝,等他看着自己的江山应该也会有种天下舍我其谁的雄风。其实朱元璋早年的经历十分穷苦,他一心只想着活命,那他又是如何走上成为天子之路的呢?
大历史观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的一种新式史观,以历史的内在逻辑为依据,通过现行发生的历史与未来作比较,从而对历史未来走向做出一定预测,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与编年体历史相似,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集中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我们不妨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一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按大历史观可知,朱元璋出生在动荡的元朝末期。
对于明朝这位开国帝王,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他的一生,第一阶段1328—1352年,这一阶段的朱元璋的主要任务是放牛,当和尚,以及外出讨饭,这一阶段对皇帝朱元璋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1352—1368年,这一时期朱元璋的主要任务是造反,高筑墙、缓称王,以及推翻元朝的统治。
第三阶段是从1368—139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做皇帝。
1.卑微的生命
尧舜以来,得国至正者,唯汉与明,这种史论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朝与汉朝类似,开国皇帝皆是没有阶级背景的汉人,可称得上布衣天子。
高祖刘邦是泗水亭长,朱元璋则更惨,是地主家的放牛郎。同样的,两朝起义之初的目的都是为救万民于水火,而并非彰显个人野心。
因秦无道,刘邦私自释放刑徒,被迫藏于芒砀山,后陈胜起义,沛公啸聚三千义兵,于芒砀山斩白蛇起义。
而朱元璋所处元末时期,更是民族矛盾尖锐,人民分为四等,元人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民是最低等,元人无需劳动便可以获得汉人的全部财产。
不光如此,杀死一个汉人不需偿命,只需缴纳与毛驴等同价格的烧埋银即可,谁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须送给元人,甚至汉人连姓名不能拥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朱重八的名字便是如此。
可即使这样,朱重八一家仍然努力的活着,朱家世代为佃农,为地主耕种,每年所得粮食十分之八要上交地主,沉重的克扣让朱重八一家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但天不遂人愿,命运和朱重八开了一个大玩笑,1343年发生的严重旱灾以及瘟疫,夺去了朱重八双亲以及大哥的性命,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去找地主讨要一块土地来埋葬双亲和大哥,却惨遭拒绝,最后还是同乡的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块土地埋葬双亲。
这件事情给年幼的朱重八留下了极大的印象,年幼的朱重八十分不解,为什么地主不种地,每年却衣食无忧,而自己的父母在田垄间辛勤劳作一辈子,到死后却连一块容身之地都没有?
少年朱重八不知道,许多年前的东汉末年,曾有人发出和他同样的疑问,彼时,曹孙刘还未起事,那个时代他手执太平经振臂一呼,天下赢粮景从,他高声疾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创立黄巾军,自称大贤师,他就是巨鹿张角。
不过,和大贤师张角的主动反抗不同,少年朱重八从未想过去造反,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反抗,这时的朱重八只想在这个吃人的时代中活下来。
多么卑微的奢求!朱重八只想活下去!
2.苦难人生
失去双亲后的朱重八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每天干着脏活累活,还要遭受老和尚的责骂,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没持续多久,第二年,严重的饥荒,让朱重八不得不外出乞讨。
正是这段乞讨的经历造就了后来坚毅果敢的朱元璋,每当敲开一扇门乞讨,都意味着一次冷眼与拒绝,可朱重八别无选择,生命与尊严之间的选择,朱重八选择了生命,因为他要活下去,在乞讨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受尽白眼,走遍了淮西各处,见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苦难的生活,为朱元璋造就一颗无坚不摧的王者之心。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伟大的,伟大的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而成的,这一阶段后来的朱元璋影响颇深。
上天总是会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此时,朱元璋的机会来了!
元朝统治无道,各地纷纷爆发起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数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进行反抗。
农民是最温和的存在,他们不像激进的文人,你只要让他活下去,他便不会反抗你!可即使活下去,这个最卑微的奢求,元朝都已经满足不了!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当时的社会上流传着明王救世,普度众生的说法,而这就是那一时代农民起义的最高革命纲领。
秉承这一革命纲领,颍州刘福通与韩山童揭竿而起,自立红巾军,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北方的白莲教也蠢蠢欲动意欲讨伐元朝,各地纷纷起来响应。
而此时,收到儿时玩伴汤和来信的朱元璋还在犹豫不决。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这让朱元璋无法下定决心。
恰在此时,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去告密说他参加义军。左右是死的朱元璋,终于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开启了属于他造反之路。
朱重八的造反,实属被逼无奈,但这其中也充满着朱重八的怨恨,双亲和大哥的惨死让他记忆犹新,地主丑恶的嘴脸和乞讨时所遭受的冷眼都在这一刻涌来。
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他朱重八要活下去,要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像牲畜一般任人宰割!
他朱元璋要改变这个时代,不过就是一死,舍身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朱元璋立志要将自由之花种遍每一个角落!
殊不知,这一去,世上再无和尚朱重八,只有统帅朱元璋。
3.造反十载
时间转眼来到1352年,朱元璋开始他的人生转折点。
第二阶段初期,朱元璋率先投奔红巾军郭子兴。
入伍后的朱元璋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且时常身先士卒,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了心腹。
甚至,郭子兴不惜将养女马氏嫁与朱元璋,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脚马皇后,因为不曾缠足,后世也用露马脚来比喻,说的就是马皇后的大脚。
婚后的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后郭子兴受人挑拨猜疑朱元璋,将他关入禁闭室,不许进食,马皇后不忍夫婿挨饿,窃饼藏于怀中,偷偷拿给朱元璋吃。朱元璋看见马皇后胸前的饼印,忍不住大哭。
怀饼救夫,成为一段美谈,正是因此,才让朱元璋对马皇后愈发尊敬。
随着马皇后的打点,朱元璋才得以被放出,出来之后的朱元璋更加骁勇善战,夫妻二人携手走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朱元璋在外征战,而马皇后为朱元璋打理后方,消除后顾之忧。
朱元璋的成功,好妻子马氏功不可没。
后来的朱元璋见濠州城中诸将争夺权力,于是下定决心倚靠自己力量开创一番天地。
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募军队,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许多儿时的玩伴,纷纷来投靠他,这其中有像徐达、周德兴、郭英这样的当世猛将。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不妨朱元璋对他们的重用。
秦末时期,高祖刘邦的贴身卫士樊哙也是市井中杀猪卖肉的屠夫,动乱的时代,身份地位是最虚无缥缈的,若时运得济,布衣也可傲王侯。汉、明两朝,是最好的明证。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朱元璋遇见徽州人士朱升,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开始积蓄自己的力量,蛰伏待发。
这一时期,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声望达到顶点,与天下群雄争锋。
4. 一统江南
经过多年的实力积攒,当时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真正能与朱元璋一较高下的,只剩江浙的张士诚和湖北的陈友谅,面对两人,朱元璋再一次展现他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朱元璋认为盐商出身的张士诚特点是格局小,且并无远略;而渔农出身的陈友谅自幼受尽他人白眼,特点是有气度格局和心狠手辣。
如果先出兵攻打张士诚,到时,陈友谅一定会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术,倾一国之力攻击朱元璋,腹背受敌;但是如果先攻打陈友谅,格局偏小的张士诚一定不会背后袭击,到时便可逐一击破。
正是凭借非凡的远见,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
此时的朱元璋开启自己的登顶之路,或许,如果陈友谅不是生活在元末,又或未与朱元璋相遇,陈友谅也是平定一方、坐镇天下的人物。
只可惜,这一时期历史上只允许出现一位皇帝,最终,一时瑜亮的两人在鄱阳湖进行了大决战。
朱元璋以弱于陈友谅一倍之力,决战鄱阳湖。朱元璋凭借非凡的坚定意志和采取名士刘基(字伯温)的计谋,围困陈友谅于鄱阳湖中。陈友谅战败,突围时被流箭射中不治身亡。
天下一统即将迎来光辉,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一战鼎定了未来的历史版图,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大胜之后的朱元璋曾经来到紫金山上的一处禅寺。
在此处,朱元璋回忆起当年做和尚和乞讨的场景,寺中主持见他面带杀气,唯恐朱元璋会闹事,便拉着他去大殿讲禅,左右旁敲侧击询问朱元璋是何方人士,家住哪里,朱元璋面带笑意不予理睬。
当夜,寺院住持实在放心不下朱元璋,便向朱元璋居住的房间走去,想要赶朱元璋走。谁知早就人去屋空,但房间的墙壁上却用朱砂写就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尤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此时的朱元璋不再是当年衣不蔽体的放牛郎,而是既汉之后第二个得国正者的帝王,天下枭雄陈友谅都已经败于朱元璋之手,谁还能阻挡朱元璋的崛起?
果不其然,陈友谅败亡鄱阳湖的四年后,张士诚兵败被俘,押解途中,自缢身亡。
自1352年起兵,至今1368年,朱元璋凭借他非同凡人的坚定意志和内心不败的信念,开创了足以让后人敬仰的基业。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记,救济斯民成为时代最强音,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让人间大地遍种自由花的理想,只不过繁华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浇灌的。
5.布衣天子
1368年,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建立,不易日月,永照大明,自1352年起兵至今,十几载匆匆而过,他朱元璋也终究从衣不蔽体的放牛郎成为执掌天下的帝王。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十分懂得,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才不会反对你,当政之后的朱元璋下令归耕农民,使耕者有其田。
在中央,朱元璋则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而且朱元璋对贪官十分痛恨,一经发现,查处绝不手软,以雷霆手段肃清吏治。
不用雷霆手段,不显菩萨心肠!
一系列为政举措下,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史称洪武之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少的愤懑让朱元璋开始残暴嗜杀起来,大肆屠杀功臣。受乞讨经历的影响,朱元璋性格愈发残暴,虽有马皇后的时时劝谏,但依旧不能阻挡朱元璋的嗜杀。
仅丞相胡惟庸一案,所受牵连之人有几万之多,一时间开国功臣人人自危。
为了搜集军政及关于各大臣的情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被株连之人数不胜数,若非有马皇后的劝谏,大明更加会血流成河。
可就是如此残暴嗜杀的明太祖在晚年,马皇后去世时却悲痛大哭。
明史有云:帝拗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
帝拗哭!
想他朱元璋自幼贫苦,乞讨时受尽白眼,不曾哭泣,参加义军九死一生,前途未卜时,不曾哭泣;
气吞山河决战陈友谅于鄱阳湖,打败张士诚,杀尽百万江南兵,也不曾有半点情绪;
但唯独那个胸中怀饼的马姑娘病逝时,明朝开国太祖哭的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
或许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兜兜转转一生,自己多想还是当年山野间放牛的朱重八,初心未改。
如果没有元末的压迫,自己或许和他人也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在田野中老死一生。
但历史终究不会给人选择的余地,自从踏入造反的道路起,放牛郎朱重八便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心如磐石的领袖。
据明史记载,临死之际,马背上征战一生的朱元璋,再一次跨上战马,朝着夕阳的尽头奔驰而去,仰天高歌:
朱重八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重八一生有过繁华,也有过落寞,有过意气风发,也有过心如死灰,但朱重八一生唯独不曾平庸过!
落日余晖将他的身影拉的悠长,历史的长河中,明太祖高歌远去!
文:许还真

概括西方走上现代化到,路的俩种模式

一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另一种是改革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革命对20世纪随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冲突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1914年——1918年的战争是这场革命的决定性的近因之一.……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念吸引了许多信徒,远超出俄国本身的领土,1917年的俄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能够与1789年的法国革命相比拟.……在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即不通过资本主义或西方模式而能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也即在世界范围内奋起反对西方霸权的一个步骤.
——引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十月革命之前6年,中国之革命费力少而光复迅速,可是事后看来,推翻专制皇权,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
——引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俄国革命”发生的原因.简要说明俄国革命对殖民地国家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17年的俄国革命与1789年的法国革命在性质上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两种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中的“中国之革命”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作者的“(革命)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俄国是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第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内部种种矛盾激化;第三,在列宁同志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要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反对西方霸权,争取民族独立.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资本主义革命.
(3)一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另一种是改革的道路.
(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生产关系现代化:
模式一,通过君主立宪完成政治改革,如英国,荷兰,德国
模式二,通过革命建立共和国,如法国
近代化的话大概是下面两个
资本主义确立两种模式:改革日俄德,革命美英法
农业资本化完成两种模式:大农场英美德,小农制法俄日

现代化的话
经济模式两种:苏联的计划经济和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因为俄国是苏联时期才正式工业化的
政治体制:除法国共和制,美国联邦制以外,英德俄日都是君主立宪。德一战后进入共和国,俄一战后进入联邦体制。

事实上现代化都是第二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的。

请问一下“文极必开”、“弃文就质”、“泰否剥复”这三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谢谢!

以下是这三个词语的解释:
1.“文极必开”: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当某种文化或文明发展到极致时,必然会走向开放和融合。这可能暗示着文化交流、融合和进化的重要性。
2.“弃文就质”: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放弃文学和才华,更注重质朴和真实的品质。它强调了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更注重人的本质和内在价值,而不是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装饰。
3.“泰否剥复”:这是《易经》中的一种哲学思想,意思是人生中的盛衰兴亡是自然规律,有兴盛就有衰落,有繁荣就有萧条。它强调了事物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即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兴盛之后必有衰落,繁荣之后必有萧条。这个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和波折。
才高意广

才高意广

[cái gāo yì guǎng]

出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太白非从人而为乱者;……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兆海之徒。”

释义

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文极必开”中所谓的“文极”,就是国家社会经济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超过了文官制度呆板的管制力量,以致“上下否隔,中外睽携”。
“弃文就质”中的“质”,也就是不加文饰,保持本来的宗旨的意思。
“泰否剥复”即“剥极而复,否极泰来”,不顺利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变得顺利了。
这几个单看不好理解的话,不妨把它归入原文中理解。
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关于李贽篇和《易经》中有这几个词。
晚年李贽研究《易经》,根据他“根深蒂固的儒家历史观,使他深信天道好还,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归于治,有待于下一代创业之君弃文就质。”
李贽的这一理论是在1601年提出,而就恰逢此年,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努尔哈赤的民族仅在两年前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部落文化水平低下的同时使其在“质”上保持着纯真。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实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新生力量接替了一个“文极”的王朝。“舍此就彼,泰否剥复,也似乎合于《易经》的原则。”
文章标题: 有没有大佬解释一下黄仁宇说的这两个模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163.html
文章标签:大佬  这两个  解释  模式  黄仁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