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22 19:01: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这几天追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时,当看到从魏国来的这个范睢时,让我联想到了几个人,如:
曾在秦国为相的商鞅(卫人,曾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
张仪(战国史载,魏人,不能被楚用,受苏秦的资助入秦)、
范雎(魏人,被魏相魏齐摧残后入秦)
这三个对秦国影响特别大的人物,为什么都是从魏国来的呢?
如果再向前联系到秦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秦国的秦怀公、秦简公和秦献公,他们也都是从魏国(含晋国的魏地)被迎回来当了国君的秦公子。
这确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公元前403年才正式建国的魏国,凭什么能出这么多的牛人?
(图)晋阳之战
要想谈论这几个问题,就得从魏国的源头和发展来说。
昔日的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处于各诸侯国的中央,也曾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国。
自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大夫在晋阳城下灭亡了智氏之后,这三家在晋国内就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瓜分了晋国,分别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魏国成为了晋国国力和战略资源的主要继承者之一。
在古时的专制政治下,一个国家是盛是衰,是兴是亡,与这个国家的君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他是整个政治机器运转的中心。
魏国的第一位国君魏文侯,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英主,在他的带领下,硬是让这个新兴国家,一跃成为了中原霸主,变成了当时最厉害的超级强国。
(图)魏文侯
魏文侯的成功,得益于他自己的卓识和远见,首倡三晋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要发展共羸,大搞平衡外交,让魏国成为了韩赵魏的盟主;
得益于他的知人善任,敢于打破旧有的人才使用定势,广泛起用当时出身卑微又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李悝、吴起、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西门豹(魏国人)、子夏、翟璜、魏成等人,让国家迅速的富强了起来;
得益于他能够任用李悝(也叫李克)为相,首开变法之先河,变法革新,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率先进行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探索;
得益于他能够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当时最厉害的陆军魏武卒,抑制赵国,灭掉中山,在战场上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了大片疆土;
得益于他的尊师重教,最先揭开了战国时期人才争夺战的序幕,请回了“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在西河地区进行讲学,他们不以出身贵贱作为收取学生的做法,让各国的士人都很向往,很多想谋求建功立业的士人纷纷来到西河学习,不仅为魏国吸引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更把当时全国文化的中心,从东方的鲁国等地移到了的魏国;
得益于他的明君肚量和好名声,礼贤下士,奉子夏、段干木等儒家子弟为师,宽容对待能臣诤臣的劝谏,从谏如流有雅量,给魏国奠定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即使暂时流失掉一些人才,很快又会有一些新人成长起来。
对于任何一个开国之君来讲,他们个人的能力都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总是有其过人之处。
而要想让这个国家长久的存在下去,除了有较强的军事经济实力作支撑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储存或者招揽到足够的人才,要有领先于当时各国的政治运行模式。
魏文侯率先实施的变法,引领了二百多年的战国政治,成为了其它国家发展强大的样本。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能招金凤凰。
魏文侯在培养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多的事迹,把很多简单容易的小事,坚持做到了极致,影响非常的大。
如,每次路过段干木的住处,他都要站在车上很恭敬的行礼,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礼师的样子;
为了显示他的守信,在跟左右喝完酒后,即使雨天,也要履行与虞人期猎的承诺,从诚信方面全面的包装宣传自己;
为了宣示自己大国宗主的气量,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和平信念,在伙伴面前坚持中立发展,对三晋内朋友宽厚,对三晋外国家下狠手;
为了显示自己对手下人的大度,在怒将当众扫自己面子任座赶出后,利用翟璜的台阶,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对于田子方批评他把精力放到音乐而不是治国理政上时,大加赞赏;
在魏国相国的竞选中,几个牛人能够公平的竞争,最后的表露都是心悦诚服,最后的结果是台上台下的人都能够友好的相处,魏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倒也让人羡慕……
仔细揣摩魏文侯的功绩,我个人感觉最成功的还是他在西河搞的讲学运动,这在魏国的崛起以及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
因为,当魏国成为能人异士、文人学子聚集向住的地方时,在里不仅能够找到或培养出第二、第三等人才,更能找到和培养出第一等的人才。
(图)李悝(lǐ kuī),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在占领了秦国的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后,由孔子的学生子夏(魏国人,被魏文侯奉为师)亲自坐镇西河,带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在此进行讲学,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
子夏在西河讲学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外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更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子夏教出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有治国强兵首倡变法的李悝(李克),有政治兼军事天才练出闻名天下魏武卒的吴起。
当然,他也给魏国吸引和带来了一批名师,也给魏国吸引和培养出了一批牛人,后来的商鞅就是慕名从卫国来学习变法的,张仪、范睢是魏国培养出来的本土人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出于师而优于师。
师承子夏的李悝,是战国法家的始祖,他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领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变法热潮。
后来的吴起在楚国变法,以及后来的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图)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对魏国变法的学习中,最成功的学生还是秦国。
这个邻国也是最先认识到魏国快速强大的真正原因。
自秦简公时,就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秦国开始有了学习魏国变法的想法和动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没能在军事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不过不够深入。
后来的秦献公,曾在魏国呆过三十年,也亲身学习和感受了三十年,那时正是魏国改革变法由弱变强的三十年。
秦献公坚决的进行了改革变法,为秦国的再度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秦国的改革进入了瓶颈阶段。
为了打破困境,继位的秦孝公遇到了从魏国而来的商鞅,共同对李悝变法的精髓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扬,让秦国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成为了超级强国。
我们大家都清楚,在没有名气的时候,得找一些名人、名圈来提升起来,不管那些人是实名还是虚名,只要有名气,就能借势提升自己的名气,建立起自己的圈子。
追风只能追一阵,当自己成名后,就得有自己的特色,就得有能够稳定自己圈子的实际举措,就得要走出清谈误事的怪圈。
当然,作为一代英主的魏文侯,虽然为魏国开创了大好形势,但自他时起建立起的择人用人制度,在后续的君王中就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创新。
魏文侯甚至于后续魏国的用人观念,主要体现在魏成和翟璜争相这件事件中,魏成举荐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都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而翟璜举荐的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却都是魏文侯的下属,魏成的胜出,说明魏文侯本人在相国的选择上“重道德虚名,轻治理实才”。
李悝对吴起的评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影响了吴起一辈子,吴起虽然贡献很大,但在魏国自文侯到武侯,最高没有超过西河守,没能成相,没有承担起魏国继续变法改革的重任,最后还被迫逃到楚国。
(图)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后继的魏武侯,没有魏文侯的胸襟肚量,也没有了他的开拓精神,变法不积极了,对人才的尊重也没有他父亲那样诚恳了。
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几则。
武侯还是太子时,与田子方有一段对话,话中透露出,田子方虽然贵为文侯老师,依然还是被他看成是贫贱者,暴露了他深藏于内心之中的贵族骄人心态;
魏武侯时与吴起在船上发出的自然地势是国家重要保护屏障的谬论,引出了后世“固国不依山河之险”的批评;
吴起与田文在武侯时争相,田文的“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就破解了吴起对他追问后都回答不如的问题,面对人脉比才能重要,为官规则权谋比富国强兵本领重要,魏国朝廷内的风气已经不如从前的情况,吴起默然良久地退出了竞选。
继田文之后的魏相公叔,更进一步地将吴起逼出了魏国。从此,魏国牛人们外流的洪水之门被打开了。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秦昭襄王嬴稷有一句经典台词:为了我秦国能进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舍。
当然了,自魏武侯之后的魏王们,虽然也能说出这样的话,但却没有他这样的气魄和胸襟。
武侯去世后,魏国几乎被韩赵所灭亡,在说不清的情况下侥幸延续了下来。
继位的魏惠王,面对即将病危的相国公叔痤在推荐商鞅时令人难以理解的荐人语言,还一点兴趣或好奇心都没有,更连一句去砍了他的话都不想说,真是让人无法想像!
遭过大难的国君竟能如此,魏国岂能再会有救,以后他所做的任何尊师重贤的事情,都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在演戏。
关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他与齐威王斗宝的对话,就表述的很透彻。
孟子给他“望之不似人君”的结论,更将他划入了昏君庸君的行列。
孙皓晖老师将他称为“长生果庸主”,用外宽内忌之法用人(只敬大师名人,压制王族大才,不用布衣士子),让魏国彻底走上灭亡之路。
(图)战国七雄
在魏惠王执政的五十一年间,因对吴起的变相排挤,对商鞅的视而不见,对张仪的公然蔑视,对孙膑的残酷迫害,对乐毅等人的放任出走,导致商鞅(卫人,魏国小吏)、孙膑(齐人,曾入魏任职)、乐毅(魏人,乐羊之后)、张仪(魏人)他们离开了魏国。
自他及之后的五代魏王们,在人才的任用问题上,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差,只愿聘请在外国已经出名的人,不再从本国的布衣才子中提拔任用,更将本国的王室大才弃之不用,终于将魏国的重量级人才撵得干干净净。
最后的牛人们,如,信陵君酒色自毁,范睢、尉缭子们也离开祖国去外国谋求发展。
当一个国家,让自己的学子们对它不愿感恩时,这个国家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当一个国家,留不住它的精英人才群体时,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衰退了;
当一个国家对人才问题视而不见之时,这个国家就已经衰落了。
当一个国家的外流人才对这个国家敌视之时,这个国家就快要灭亡了!
在这些离开的人中,有些人不仅仅是离开了去外国谋职发展,更是带着仇恨离开的。
后来,在他们回来时,不是观光探亲报恩,而是带着外人来狠狠地教训了一通魏国。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木林
战国初期魏国为何人才济济?不是魏文侯知人,是有人替他物色人才,此人是翟璜。
助魏文侯称霸的最大功臣是谁?当属翟璜无疑,因为他是为魏文侯物色人才的金牌经纪人,一大批人才都是被他推荐给魏文侯的,此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魏文侯手下的人才。
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如果把此时的魏国比成一支足球队的话,那么它就可以说是巴西队,魏文侯手下的人才,挑出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说来也巧,正好是一支在球场上比赛的编制,11人。
如果把他们的位置按照球场编制的话,守门员可以交给卜子夏,后卫是西门豹、段干木、田子方、魏成,中场是翟璜、李悝、任座、田文(此人并不是后来齐国的孟尝君),那么前锋就是吴起、乐羊,而主教练就是魏斯本人了。
不过从一定程度而言,球队能踢好球,教练的作用固然重要,但队员的素质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让一般的教练指挥巴西队,巴西队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这些顶级球员有自己的觉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在球场上乱窜。
魏文侯手下的这些人才也是如此,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并且还做得相当出色,如此多的人才,全被魏文侯笼络到自己麾下,这时候的魏国又怎么会不强大呢?
金牌经纪人翟璜。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魏文侯能笼络那么多人才呢?这是因为魏文侯有一个专门物色人才的金牌经纪人翟璜,上文提到的上场队员里,很多都是经过他推荐而得到魏文侯重用的,他的工作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
翟璜,是战国初期魏国丞相,他并不是魏国人,而是狄族,担任魏国丞相三十余年,一直被魏文侯重用和信任,到后来几乎翟璜推荐的人才,魏文侯都给予了重用。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说下为何春秋战国的举荐制度了,那时候并没有科举,所以当官的发现人才会举荐给大王,大王一般经过考核就委以重任,但有一点,那就是如果被举荐的人不合格或者作奸犯科,举荐的人就会有举荐不贤甚至被连带砍头的危险。
那么翟璜究竟举荐了谁呢,举荐了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强大了魏国,举荐了吴起为西河郡守,打得秦人不得东出,举荐了乐羊攻打中山,为魏国树立了霸主地位,举荐了西门豹为邺城县令,抵挡了赵国南下的步伐,可以说翟璜,每次举荐都能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用其所长,发光发亮,金牌经纪人的头衔,他当之无愧。
翟璜是魏文侯称霸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说起魏文侯,各种书籍上记载的皆称其贤明,一个人哪会有不犯错误的时候,魏文侯也有,但好在魏文侯身边有肯直言劝谏的明白人。
任座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劝谏魏文侯时,也不讲究语言的技巧,揣摩君主的心思,看见魏文侯做得不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一个君主哪里能受得了这种人呢,毕竟脸面还是很重要的嘛。
果不其然,有一次任座的劝谏彻底惹怒了魏文侯,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也气呼呼地走了,魏文侯声称要治其罪,但翟璜跳了出来,进行了婉言的劝谏,让魏文侯由怒转悦,从而救了任座(《资治通鉴》记载: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这则故事虽小,但足以证明两件事,一件是魏文侯能听人劝,二是翟璜的话在魏文侯那里很有分量,魏文侯身边就是有了翟璜等人的存在,才奠定了魏国在战国初期百余年的强大。
飞鱼说:
战国初期魏国为何人才济济?不是魏文侯知人,是有人替他物色人才,此人就是助魏文侯称霸的最大功臣翟璜,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最擅于发现人才的金牌经纪人。
说到这,魏惠王时期,魏国也出现了另外一个能发现人才的人,此人是公叔痤,他发现的人才是卫鞅,但公叔痤却是经纪人里最反面的教材,因为他发现了人才,却因害怕自己的位置被抢,而没有推荐给国家和君王,可以说公叔痤的自私,对魏国的衰败也有责任。
我们再次把目光转移到魏文侯手下的人才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人才只有魏成是王室子弟,其余几乎全是小贵族或者平民出身,这些人在魏国的政治上发光发亮的同时,也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但可惜的是,魏国到了魏惠王时期,这种清明的政治又回到了大贵族专政的老路上,而魏文侯提倡的布衣参与政治的模式,却被秦国借鉴了过去,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可以说,秦国最后能攻灭六国,其实就是布衣政治打败了贵族政治。
对此,您怎么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诏令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诞生。公元前376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废晋静公,而“三分其地”,因这三国同出于晋国,所以世称为“三晋”。当然韩赵魏三国虽“师出同门”,但毕竟有强有弱,因此在领土上也有优劣之分,这其中魏国就占据了河东郡、半个河西郡、上洛之地和东郡等地。
从以上来看魏国看似乎在领土的划分上赚了,毕竟魏国占据了原晋国最富饶的河东郡,及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上洛之地,可以说魏国占据的是中原的腹地,也是最为富饶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春秋末魏国所处的位置,就会发现魏国的运气并不好。正因为它地处于中原腹地,所以就注定它将被其他的诸侯国包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当时魏国的西边是秦国,东边是齐国与宋国,南面是楚国,西南是韩国,北面则是赵国。
可以说魏国所处的位置就是“四战之地”,正所谓“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再加上秦、齐、楚、宋和赵等环绕魏的诸侯国都乃是当世强国,所以稍有不慎魏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也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决定采纳李悝的变法主张,开始在全国实施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主要包含四项变法内容,其一废除世袭制度,改用以能力来“量才适用”。其二废除井田制,采用“尽地利之教”的政策。其三实行法制,建立了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其四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而随着“李悝变法”在魏国的成功实施,魏国的国力也越发的强大。它先后北抑赵,东灭中山,并连败秦、齐、楚等国,从而开辟了大片疆土,一跃为中原霸主,并雄霸天下60余年的时间。
而“李悝变法”之所以能让魏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的如此傲人的成就,其起到的作用最大的无疑就是变法中的第四条内容,那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可以说魏国就是因为通过“武卒制”训练出的一批横行战国无敌手的魏武卒,才最终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李悝对于魏国军事改革的核心就是“废除春秋时期一直盛行的“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动员兵制,改行“募兵制”,从而建立起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而“武卒制”的出现就是建立在“募兵制”的基础上,它的核心就是精兵战略,即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士兵来替代原来魏国军队中大量存在的雇佣兵及动员兵,从而组建其一支精锐的重步兵,名曰“武卒”。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这就是“武卒”最恐怖的战斗力,而魏国也正是靠着这支强大的部队,最终成为了战国一霸。当然需注意在当时“武卒”制虽是李悝提出的,但是真正去训练魏武卒的却是吴起。那么“武卒”的战斗力为何会如此之强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不可遇魏之武卒”这样让人胆寒的部队呢?吴起又是如何训练出这么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得呢?其实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武卒”的选拨非常的严格,吴起建立的这支部队的核心就是“兵不在多而在“治””,所以他在选拨上采用的是精兵政策。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就是说在当时要想通过考验成为“武卒”一员的,必须要身穿上身甲、股甲、阱甲三层护甲,头带铁盔,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然后用半天的时间快速行军约合40公里。
也就是说只有完成以上的任务,这位士兵才能有资格成为“武卒”,但是也仅仅只是有资格,并不是一定就能。不过想想看全身上下要穿着三重甲、铁盔,带着长矛、剑等这些沉重的装备,然后在半天的时间完成急速行军约40公里,你说就是完成这样残酷的考核的士兵也只是有资格而已,那你说真正的“武卒”该是如何的精锐。
其二、“武卒”的训练方式十分超前。在当时他们在完成最基础的考核后,他们还需要进行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一系列的军事技能训练,只要在完成这些训练后,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武卒”。而且在当时吴起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采用的训练方式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而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够极大的提高训练的速度,而且还能在士兵教学的过程中间接的磨合着大家的默契和信任度,毕竟这些士兵都是在相互的学习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可以说他们就是一起长大的“武卒”,也就是如此在信任和默契方面,其他诸侯国的军队显然是比不上“武卒”的,也正是因为武卒们在战场上的相互信任,和互相知道彼此的想法,才最终造就了后来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
其三、“武卒”的待遇十分的优厚。当然武卒虽然在考核上极其的严格,但是一旦你成为武卒,那么你就能享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首先入选武卒的士兵的全家可以拥有免交徭赋租税的权力,且还能获得至少百亩的土地。当然如果你之前是奴隶的话,还能够立马解除奴隶的身份,而且如果你战功卓著的话,还可以获得象征着贵族身份的爵位,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优厚的待遇,魏武卒的战斗力才能变得如此的强大。毕竟谁也不想失去这么一个优厚的待遇,谁也不想成为奴隶。而如果想继续拥有这些福利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拼命,必须为魏国打赢每一场战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其四、“武卒”的纪律性非常高。一个好的部队,严格的纪律性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事实上在魏武卒这里也是如此。吴起建立的魏武卒从一开始就被灌输着“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的思想,只要你听从指挥,打赢胜仗,升职加薪都不是事,甚至你的家人也能获得重赏。但是如果你不听从指挥,哪怕是你有战功,你也必将受到严惩,比如当年吴起率领武卒与秦人作战的时候,一位士兵就不等待上级的命令直接冲向了秦人的阵营,最后虽然他勇猛的杀掉了两个秦兵,但是吴起还是以他不按命令行事,将其斩首示众。
也就是在吴起这样严格要求纪律性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场上完全的做到了“令行禁止”。在当时魏武卒参加的战争,整个部队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能做到如同行月流水般的统一。军官让退就退,让进就进,让不动就不动。甚至即使是敌人冲到自己的阵营里,只要军官没有下令进攻,他们就根本不会动。也就是如此,纪律如此严明的魏武卒最终成为了整个战国的恶梦。
其五、“武卒”在编制上很胆大。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对于魏武卒的编制要有“胆大”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有什么兵种组成的就知道了。熟悉春秋战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在那个时候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都是看这个诸侯国拥有多少乘的战车,越强大的国家它拥有的战车也就越多。可以说春秋战国就是战车为王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诸侯国在打仗的时候都是以战车为主,不管是组建什么军队而都会加入战车这一兵种。
但是我们再看看魏武卒的编制,它完全没有战车的影子,它是完全由步兵组成的兵团。而在当时除了魏国,就没有任何国家的军队敢这么做,所以可想而知在当时吴起是有多么的大胆。当然吴起敢于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当时魏武卒不仅在兵种的组成上显得很大胆,而且在军队的军事单位的组成上也显的十分的超前。在当时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也就是“武卒”的基本作战单位就是一千人。然后遇到战事的时候,则会设将军来统领数量不一的千人队。
可以说这样的编制几乎能够确保魏武卒能够在作战的过程中保证绝对的灵活性,基本上统帅想让魏武卒往哪里打,它就能往哪里打。统帅命令二五百主,二五百主命令五百主........命令可以一级一级的下达到军队的任何地方,因此可以确保做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同手使指那样的灵活”。同时这样的编制还能确保魏武卒即使在战败的情况,也能够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迅速的组成军阵阻挡敌人的进一步追击,正所谓“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此外,吴起在进行编组的时候,还会根据士兵擅长的东西来进行编组,如惯于近战的编为一队,擅长弓箭的编为一队,善于攀爬的编为一队,就这样每当战事发生之时,吴起就会根据战场上的局势来讲这些队伍进行分别使用。也就是如此,在这样灵活的编制下,魏武卒往往能做到出其不意的击败对手。
其六、“武卒”的装备很先进。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韩魏两国,而这之中尤以魏国的兵器制作最为发达,史称“魏军甲兵犀利”。而武卒就是在借助这些精良的武器才有了称雄中原的资本,再加上当时魏国又逐渐将铁制兵器加入到魏武卒的装备当中。也就是如此在魏国强大的兵器制造业和铁制兵器的支持下,在当时一位魏武卒的单兵武器往往能做到“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也就是武装到牙齿。所以你说一个武卒就装备如此精良,那么由数万这样的武卒组成的魏武卒兵团,你说有多么的强大。
可以说就是在以上因素的造就下,魏武卒最终成为了一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军队。公元前405年,魏武卒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万秦军,自此“武卒”名扬天下。公元前354年至350年,魏武卒先是攻破赵都邯郸,后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魏武卒在吴起等魏国将领的率领下,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壮举,鼎盛时期的魏武卒甚至攻下了秦国函谷关,夺取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并让秦国数十年不敢再出函谷关半步。
不过最终曾经强大无比的魏武卒还是没有逃过“盛极而衰”的命运。公元前341年,魏武卒因庞涓的战略失误,最终损失惨重,自此彻底衰落,威风不再。公元前293年,随着魏国在伊阙大败于秦国,最后的精锐魏武卒损失殆尽,自此这支雄霸天下60余年的精锐之军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魏武卒为何会在伊阙之战彻底的消失,魏国难道就没有想过继续训练出魏武卒吗?其实并不是魏国不想,只是“培养魏武卒的成本实在太高,而且时间耗费太长”。
刚才我们也说了魏武卒的装备是十分精良的,但是要打造这些精良的装备所耗费的财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再加上每位魏武卒的待遇又是极其的丰厚,不但全家免交徭赋租税,甚至还能获得百亩的田地,所以可想而知一位魏武卒所耗费的财力有多大。而这就是如此,即使财力鼎盛时期的魏国也只能是勉强的支撑着,但是鼎盛时期的魏武卒也只是“有提七万之众”,也就是在当时鼎盛的魏国也仅仅只能维持七万魏武卒的开支,可想而知魏武卒所耗费的财力有多大。而这份财力显然不是已经处于衰落期的魏国能够负担的,毕竟此时的魏国不但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而且魏国内部的贵族又大量的兼并土地,所以早已不能满足魏武卒的需要了。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魏武卒的培养除了需要支付大量的财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毕竟一支军队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除了靠武器装备,更多的是依靠军队中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而这些老兵显然是需要大量的实战过后才能培养出来的。但是显然魏国周边的国家是不会再给魏武卒培养的时间了,毕竟魏武卒可是压了他们整整60余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巴不得魏武卒早点消失,又怎么会让它再次出现呢?也就是如此最终魏武卒就这样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不管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魏武卒的出现的确造就了魏国的强盛一时。魏国能够成为当时整个战国最强大的国家,魏武卒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魏武卒,恐怕以魏国的地理环境,它早就被其他国家给联合吞并了,但是正是因为魏武卒的强大,所以周边的国家才不敢对魏国有任何的觊觎之心,甚至魏武卒还帮助魏国雄霸了战国60余年的时间。
在战国时期,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周边国家不仅有赵国、韩国、秦国,而且北部还有强大的义渠,距离南方的楚国也不远;这四战之地有利有弊,如果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则非常利于发展,如果国力稍弱,则会迅速被吞并。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魏文侯时期任用名将吴起,建立起当时第一支重甲步兵魏武卒,吴起曾率领魏武卒东征西讨。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从公元前409年开始,魏国开始不断蚕食秦国的河西之地,最终将其攻克占领。公元前389年,秦国曾出动五十万大军,企图一举夺回河西,但吴起只出动五万武卒,就将秦国的老式战车兵杀得七零八落,全军覆没。自此,吴起与魏武卒彻底巩固河西,秦国数十年难以恢复元气。
魏武卒装备精良,并且都以重装步兵为主。据《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简单的来说就是士兵披上三层的重甲和头盔,并且带一张弩,地上五十枝弓箭,而且拿着长戈或者铁戟,腰上还要带上一把利剑,背着三天作战用的粮草,而且半天急行军100里。只要被选中当了魏武卒,魏国免除其徭役,还给他分配田地。
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而且当时吴起组建魏武卒后,特意聘请了一些专职教练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这魏武卒的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并且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
作为一支由吴起一手创立的部队,魏武卒从上到下都深受吴起个人命运的影响。人无完人,吴起在拥有出色军事才能的同时也有贪慕权势、好色傲慢的恶习。吴起在与有着“孟尝君”之称的田文产生矛盾后失去了魏国贵族的支持仓皇逃亡楚国,而到了楚国后又曾多次得罪楚国贵族,在楚悼王死后失去保护伞的吴起最终被射杀。主帅吴起的叛逃无疑是给于魏武卒这支部队一重大打击。
魏武卒是已知战国时代,创建时间最久,知名度最大的重装步兵军团,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魏武侯时期,魏国几乎对所有国家开战,且保证胜多败少的优异战绩,魏武卒必然居功至伟。
说起战国时期的魏武卒,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吧,魏武卒不仅是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王牌精锐部队,哪怕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都算得上是最顶尖的;当然,说魏武卒是最顶尖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关键还是要看战绩和威慑力,而这两点,魏武卒都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在战国时期,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周边国家不仅有赵国、韩国、秦国,而且北部还有强大的义渠,距离南方的楚国也不远;这四战之地有利有弊,如果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则非常利于发展,如果国力稍弱,则会迅速被吞并。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魏文侯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但关键还是在于,魏文侯大胆的启用吴起;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
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也就是后来的魏武卒;魏武卒到底有多强大呢?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
可能很多人会质疑,当时秦国有这么多军队吗?当然有,只不过其中的质量就不好多说了,可能很多人是把自己耕作的农具当做兵器,也可能十二三岁和五六十岁的人也被强征入伍,因为,这是关于秦国兴衰的一战。结果没想到,却被吴起新训练出来的五万魏武卒给打败了;此战之后,魏武卒名动天下。
也就是在此战中,很多人意识到了,军队到底是数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但选拔和训练魏武卒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魏武卒其实是重步兵,要穿上重甲作战,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可不低,而且伙食餐饮和待遇也要远强于普通士兵。
而最为关键的,其实魏武卒已经有了职业军队的雏形了;受制于以上种种因素,所以魏武卒的数量始终不高,鼎盛时期也仅有五到七万人;但就是这么一支人数不算多的军队,却让魏国在战国前期和中期称雄于诸国;但魏武卒也并不是无敌的,至少吴起在投奔楚国后,与赵国结盟打败过魏武卒。
说起战国时期的魏武卒,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吧,魏武卒不仅是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王牌精锐部队,哪怕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都算得上是最顶尖的;当然,说魏武卒是最顶尖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关键还是要看战绩和威慑力,而这两点,魏武卒都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魏国,战国七雄,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以至于后来的秦国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时期任用名将吴起,建立起当时第一支重甲步兵魏武卒,吴起曾率领魏武卒东征西讨。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从公元前409年开始,魏国开始不断蚕食秦国的河西之地,最终将其攻克占领。公元前389年,秦国曾出动五十万大军,企图一举夺回河西,但吴起只出动五万武卒,就将秦国的老式战车兵杀得七零八落,全军覆没。自此,吴起与魏武卒彻底巩固河西,秦国数十年难以恢复元气。
魏武卒的选拔极为严酷,不仅要身披重甲,携带长矛与铁剑,还必须日行军五十里还能保持战力,方能成为武卒。也因此,魏武卒在全盛时期之数量也堪堪只有五万之众。不过正因如此,魏武卒才威震天下。后来吴起离开魏国,魏武卒失去了名将统兵,战力大减,直到庞涓来到魏国,又重回巅峰,但是在公元前341年,齐魏发生马陵之战,魏军于马陵道被伏,庞涓战死,魏武卒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损失。公元前293年,秦魏韩发生伊阙之战,秦国名将白起大破魏韩二国,斩首二十四万。魏武卒损失殆尽,随着魏国的衰落,加之训练魏武卒成本过高,魏武卒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战国时期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群雄并起,王朝林立的混乱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无数的有名的人物,例如秦王嬴政,杀神白起,老将廉颇等等,这些都是在今天仍然鼎鼎大名的人物。魏文侯便是其中翘楚,他以一己之力在周伟强帝环绕的条件下走出一条称侯之路,自那以后,战国诸霸,有魏一家。那么他又是如何把一手烂牌打活的呢?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魏国所处的境况和魏文侯所要面临的僵局。所谓智氏亡,三晋分;三晋分,七国立;七国立,战国起。在智氏由于他自身的狂妄和强大而被田,赵忌惮,应在三家分晋中胜利的局面得利却被联合打败。此后,魏国就面临了强敌环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张的局面。
在这样紧迫的局面下,魏斯即后世所称的魏文侯接过了这个担子。他很明白,魏国四周强敌环绕,想要又得一席之地,需要先强大自身,然后远交稳固自身。于是他任用贤才,魏国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一批文武贤才,如乐羊,李俚等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古而来,能人相轻。可是在当时的魏国, 这些人其乐融融的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于是魏国强大了起来。
之后魏文候任用李俚进行变法,在国力强盛之后,重用吴起,乐羊分别进攻秦国和中山,进而打败了齐国。自此魏国一跃而成为诸侯首霸,自魏文侯以后数百年,魏国都无人敢轻视。魏文侯,真是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把一手烂牌打活的枭雄啊。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