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人和我们说的语言不同音,但为什么古诗我们读起来都是押韵

时间: 2023-10-06 13:01: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古代人和我们说的语言不同音,但为什么古诗我们读起来都是押韵

为什么古诗我们现在读起来还是押韵

这个问题问得好奇怪。几千年下来的汉字,虽岁月流走,不断变化字体,语音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但是咱们中华文化并没有灭绝或断代吧?再怎么变化,文字的演变,发音的标注都有书可查,更何况还有各种韵书来规范诗词中韵脚平仄的使用,怎么可能现在读就不押韵了呢?


首先,为什么会有《诗经》?周王朝统治者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民间搜索这些诗歌,汇集成册,用来教化诸王,诸王再用来教化百姓,为的是什么?是为了考查民间风物?固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用来沟通,诸王之间互相谈判都可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世界越来越小,王与臣,中央与地方,都需要保障交流。所以《诗经》就是最早的官话。

秦朝统一天下,为什么要书同文?还是为了政令通达。文字从篆书走向隶书,无非是书写更方便而已。字形产生了变化,方言语言由于战争导致人口的流动产生了变化,但是中央一定有一套官僚之间的沟通方式,可能是西安话?就好像咱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

政令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唐朝开了科举,让写诗成为升官发财的本事,诗歌大盛,加上音韵学的发展,韵书的出现,每个字都规定了韵部,这读起来还有什么难的呢?


汉字这种方块字是非常顽固的音意形三结合。很难学,但是很顽强,也保证了中华文化从未发生过断代。连历史都一直有史官记载,记载些文字音韵变化又有什么难的。所以,只要你肯研究,肯去翻以前的韵书,自然能找到那些变化了的读音,何况虽然有很多发生了变化,但是更多的字在官话的保护下没有发生变化啊。既然大部分没变,读音肯定到如今还押韵啊。就算不押韵了,也能从古籍中找到原来的读音,比如“斜”读“xia”。

记住诗是韵文,如果一首诗读起来不押韵,那么肯定是押韵的字的读音变化了而已,就去查《平水韵》,甚至更早的韵书,肯定能找到正确的读音。

就好像咱们并没有学过繁体字,但是你去看一看,差不多都认得吧。血脉里的文化,不可能那么容易割断的。

唯一有可能产生这种读不懂的局面,就是民国时期有人提出把汉字完全拉丁化。如果从小教育就拉丁语化,就好像现在那些在国外生活的小孩,完全不懂中文,就更不要讲中国历史上的字的读音了。并不是字和音变化的问题,而是他们完全没有汉字的概念。

古诗为什么都符合普通话的韵,难道古代诗人都说“普通话”不成?

押韵是中国千百年来诗歌创作流传下来的也讨厌定所长的,规则。都会遇上创作与书面,加工的,文学形式和抒情手法也知其言志手法,尤其,故事在古代本来就是吟唱的。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必须得押韵。虽然方言可能不同,但在个唱中,同为汉字的表达与汉语的发音基本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我以前唱而生的,创作规则。虽然那时候没有26个汉语拼音,但已经深入每一个诗歌创作的人的,灵魂。文化同根一脉相承。诗的表现手法是在中国,不分地域,这些是部分方言,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悠久之处。有下意识的问一间厂做,到专门传授学诗的学生这种创作手法。慢慢的就成为大家的共识,创作的本源。
因为古诗必须押韵,不押韵不叫古诗,不是诗人都说普通话,古代诗人方言更多,但流传下来的都是大众的

既然古代的语言发音跟现代不同,那诗词如何做到押韵

不同的时代押不同的韵。
将音节分析为“声”和“韵”两个部分,是对原本在使用中自然产生的音节进行一种分析和归纳,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对于一般人来说,说话过程中,音节已经是最小的单位了,没有再分析的必要了。因此,声和韵概念的区别,其实是个挺伟大的发现。
中国古人对音节的认知本来是整体性的,随着东汉时佛教进入中国,梵文经典渐渐也被带进中国。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所记录梵语属印欧语系统),分为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而且印度人很早就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在梵文的启发下,中国古人也逐渐把汉语音节分析为声、韵两个部分。南朝沈约著《四声谱》,又同其他几位文坛名士一起提出四声八病论,对声调在形成诗歌韵律美过程中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提炼总结。这些成就,为之后近体诗在押韵和平仄上是要求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近体诗的出现和发展。
在有了押韵和平仄等这些要求之后,诗歌押韵,是按照写诗当时的时代的“韵部”来押韵的。我曾在
“古代中文与现代中文的读法相同吗?”
的答案当中提到过“韵书”。这些韵书在记载汉字发音时的归类纲目即是“韵部”。现在的字典词典,如果按“音序”检字,实际上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在英文字母中的顺序排序的。但在古代韵书中与此不同,它们是把字按韵母分类,相同韵母的归在一类里,每一个类叫做一“部”。一首诗歌要押韵,其韵脚字必须在一个“韵部”里选,才能叫符合押韵要求。而不同时代的韵书,因为语音的变化和韵部的分合,对韵部的划分是不一样的。比如隋朝的《切韵》分206部(可以相见每部里的字数不算太多),似乎过于细致。到宋朝时平水韵合并为107部,就少得多了。这种韵部的减少,既有为简化方便而进行的合并,也有语音本身变化的因素。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韵书和韵部归类,押韵的要求也会随之发生些许变化。古代诗歌符合写作时的韵部归类,就可以算押韵。从“近代汉语”阶段开始到现在,许多文士为了“雅”,拟古甚至“泥古”,会刻意坚持按照唐宋时的韵部写诗,即使写作当时已经不押韵了,但因为符合“古人韵部”,也仍然算押韵。
近现代以来,北方民间戏曲、曲艺艺人为方便创作,使用的基本上是根据近现代汉语发音总结的“十三辙”,也就是把常用字粗略地分成十三个类似韵部的类(与这个数量相比,就显出前文的206部是“过于细致”了),分别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每组两个字是为方便记忆而选择的该韵的代表字而已,没有特别的意义。艺人们为了更好记,用一个字代表一辙,把十三辙拼成了一句话:“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北方戏曲曲艺只要按这“十三道大辙”安排韵脚字,就可以算是押韵了。现在北方民间常说的打油诗、顺口溜儿之类的,大体就是按这个要求押韵的。
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字音变化很大,押韵的要求也在随时代变化着。所以许多古诗,今读不押韵,比如@lotus9举的例子就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再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等等,用普通话发音都不押韵,但因为像客家话这样的“活化石”级别的方言(接近距今一千年左右的中原话)保留的古汉语读音信息比较多,所以读古诗可能押韵的就比较多。
总而言之,押韵与否,不能倒推。即不能以现代的标准衡量从前,读音变了,就不押韵了。标准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时代不同,押韵不同。
就按古代的发音,
根据平仄音押韵。

古人不说普通话为什么古诗那么押韵

古时候,的确没有普通话,但是有一种官方话。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们小时候学习汉字用的字典里,在注音的时候,除了现在的字母拼音之外,还有一种拼音:类似“ㄚㄛㄜㄠㄚ”这些标志,这些就是汉字在字母拼音出现之前使用的同一官方拼音。文人在学习文字时,已经排除了当地的方言,全部就使用这种拼音拼出来的发音。自然就能在作诗的时候让诗押韵。你想啊,无论它们每个字母发音是怎么样的,只要是同样的韵母,那么就能押韵了不是?就像金庸在写《碧血剑》的后记时,在写袁崇焕的一些故事时,就说袁崇焕作为广东人,到北京去见皇帝,如果操着满口的“几大就几大”之类的方言,皇帝能听懂才怪。所以,在古时候,士族和世家大族中,也就是文化人之间,流传着一种统一发音的官话。这是没有接受教育的庶民所不懂的。这种官话,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了。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薛宝钗她们玩对诗游戏的时候,从格子里抽取韵脚,有什么“十三元”的韵脚之类的说法。就是我说的那种语言。
非也!我们见到的古诗都是精挑细选,尽量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古韵跟今韵还是挺大区别的。拿“纸”字说,今音zhǐ古音应当是jǐ,“时”今音shí,今音“xi”今音i,古音有可能是ei。“说”今音shuo,古音应该是xue,等等。如你所见,这些跟某些地方的方言很接近,那些说古韵跟今韵差别不大的,多半是普通话不标准的某些地方人。差得多好吧。只有一些宽韵如一先韵这一类,才跟今天差别不大,当然也有区别。古代分得那是相当细。正如今日的普通话,古代也有主流的语种,据说是闽南话,是为官话。是古诗词韵的根本,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就看韵书的部数就知道差别大不大了,拿诗韵讲,平水韵106部,新韵14部。这么大变化,不知道这些人怎么就没看出来,反说古韵好用。多找几首古诗,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读试试吧。谁能给我读出平水韵,我才佩服他,不然都是渣,会用又怎的?不会读你跟我说它美在何处?反正我用普通话读各种别扭!
也有不押韵的,但是你用粤语读,基本上就明白为什么不押韵了
押韵问题是古时传下来的 ——
古人就是古人
文章标题: 古代人和我们说的语言不同音,但为什么古诗我们读起来都是押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964.html
文章标签:都是  押韵  同音  古诗  但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