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都是衣冠南渡,为什么两宋分南北,两晋却是分东西

时间: 2023-11-04 09:59: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都是衣冠南渡,为什么两宋分南北,两晋却是分东西

为什么晋朝分东西而宋朝分南北

历史上西晋定都洛阳,东晋定都建邺(今江苏南京);北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看地图,两晋和两宋的首都相对位置都是西北东南方向,或者更贴近于南北方向,但是两晋分别称为西晋、东晋,而两宋则称为北宋南宋。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的位置,而称呼的变化,本质则是长久以来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从三代以下,一直到隋唐,中国的区域划分,主要是东西,而不是南北。无论是夷夏东西说,或者关东出相关西出将,都能证明这一点。从战国到两汉一贯如此,东西的对峙,是这一时段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
在曹魏时期以洛阳为中心,习惯称汉水流域荆州(魏属)为南,称淮河流域即徐州和扬州(魏属,实为江北部分)为东。故而置征/镇南将军府于荆州,镇新野,置征/镇东将军于扬州,镇淮南。
八王之乱以及随后的五胡乱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渡,南方地区开始逐渐开发,但是和中原地区相比,仍十分落后。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仍是黄河流域。

晋室东渡以后,在东晋人及稍后的南朝人眼中,西晋和东晋两朝,主要的提法是中朝/江左,中朝是因为定都洛阳,江左则是东晋立足于此。东晋这个词,《宋书》就已经出现了,但并不算频繁。
但是到了唐代已经逐渐无法维持这种局势,长安以及长安所在的关中已经无法维持作为首都/核心区域的地位。安史之乱的爆发,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此后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并在南宋彻底完成。

从两晋到两宋,其中中国历史最大的变迁之一,就是南方的兴起和关中的衰落。南方的成长在两汉尚为缓慢,中国古代重心南移是个大家都承认但是对于具体时间有争议的问题,但南宋已经完成则是毫无争议的。从孙吴立国开始,经过六朝隋唐两宋,南方已经从中国的边缘走了出来,到南宋彻底完成。到了南宋以后,中国的区域划分,关键点就是南北而非东西,宋与金的对峙,明朝的建立及两都,以及宋以后人的议论,都能说明这一点。

一个朝代分为两部分,应算同一个朝代还是分别另算?

比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本人认为,应当各自另算,因为前一个政权已亡,后来宗室重建,虽然还叫那个国号(西东北南是后世史学给加上的,当时没有),但毕竟不是按程序依法(该朝廷的法)正常继位的,所以应该另算。如果算同一个,那五代时的梁唐晋汉周岂不是以前同国号的延续(同一个政权)了吗?还比如,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当时没有“后”字),那不成了跟完颜氏建立的大金是同一国朝了吗(众所周知,实际并不是一回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分两段”的王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

这其中,多数的王朝之间,是有直接的关联的。比如西周末年,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平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儿子;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东晋——司马睿本是西晋的琅琊王;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国耻,宋徽宗、宋钦宗和一窝宗室都被掳走了,独独遗漏了康王赵构,赵构后来把朝廷建在了临安,这就是南宋。

这几个朝代虽然被分成两段,但是无论从王室还是传统,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所以,史家一般会把这几个前后相连的朝代,视为一朝。“二十四史”中,有《晋书》,有《宋史》,都是把前后两截放在一起写的。

但是,对于两汉来说,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篡夺皇位,建立新朝,西汉此时已亡,新朝持续15年,但是灭亡新朝的,并不是后面的东汉,而是更始帝刘玄为首的政权。如果说刘秀是汉室宗亲,所以东汉就是西汉的延续,那么更始帝刘玄也是汉室宗亲,而且跟刘秀属于一支,是刘秀的族兄,他的政权算不算也是西汉的延续呢?这种血缘上的联系并不像两晋、两宋那样紧密。虽然世传晋元帝司马睿是别家的私生子,宋高宗无后,也将皇位传回了太祖一系,但毕竟是法理上正常的传承、交接,与这种偏远旁支毕竟不同。

新朝前期统治尚算稳定,是王莽自己作死,托古改制,实行一系列书生气的改革措施,把国家搅乱了。天下民变四起,群雄逐鹿。刘秀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崛起,最终翦灭群雄,天下重新一统。换句话说,刘秀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这就跟上面举例的其他几个分两段的王朝不同,那些基本上都是上半朝的王室成员,守住了祖宗的半壁江山。汉光武拿的剧本基本上是历朝历代新王朝建立所用的剧本,他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开国君王。

新朝十五年,接后面的东汉二百年——一个短命王朝后接一个比较长的王朝,这种格局,跟前面的秦、西汉,和后面的隋、唐相继颇为类似,这是一个标准的独立王朝的气象。

从体量上来讲,东汉和西汉的关系,也不是西东周、西东晋、北南宋所能比的。东汉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西汉强大,但是同样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跟东周避祸东迁,以及晋、宋后来的“南渡”完全不同。

而西汉和东汉的社会结构也已经不同。西汉有相对强大的中央政权,对于地方豪强的崛起,采取的是一种压制的态势。为什么皇位要禅让给王莽?也是西汉王室已经无法掌控中央,不如让给众望所归的王莽。王莽的努力,其实是在当时条件下,加强中央集权的失败尝试,终于引来的地方豪强的强烈反弹,最终改革失败,被推翻。而后建立的东汉政权,恰恰是由豪强地主拥护建立的,辅佐刘秀打天下的所谓“云台二十八将”,多是南阳豪族出身。此后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强,在东汉开始演变为士族这样的政治力量,终于从东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士族政治,实肇端于东汉。

东汉的皇权也并不如西汉来得强势和巩固。东汉章帝、和帝之后,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皇室暗弱,这跟西汉的情形就不同。西汉虽然也有霍光、王莽这样的外戚,但是霍光虽然强势但是依然算是忠心,王莽篡权为博名声,也一直洁身自好,政治形势毕竟与东汉不同,更没有宦官专权。

当然,从国号上看,东汉依然是“汉”;从王室上看,东汉皇室依然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从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理论上看,东汉依然延续西汉的“火德”。但是,这些延续性掩盖不了两个朝代的断层,反而因为西汉、东汉表面上的相似而无法理解很多前后的不同。

这个时候,其实不妨就把西汉和东汉看作两个不同的王朝,对于从政权组织、社会结构等等很多本质层面的事情,就能够看得明白。
我个人认为,应该算两个朝代。都城应该算一个重要的指标,其次是前朝末代皇帝与后朝开国皇帝的血缘关系,再有就是占有的地域。
另算,比如西汉和东汉

简述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替史实

在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真正实现大一统的时间只有西晋短短的几十年,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充斥着割据或战争,送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变换最频繁的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同时"魏晋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有别于两汉的时代特征。"从宏观的角度看两晋南北朝,并纵向与秦汉、隋唐时期相比较,此时期有如下特点:


从政治上来看,政治局面四分五裂。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割据纷争不断,此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三十屯年,即便是这短短的三十屯年,西晋的疆域也没有恢复到东汉时的版图范围。自西晋灭亡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送段时间,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再也没有实现统一,它们始终分属于不同的政权,大多的时间都是南北对时的局势。而黄河流域始终都有多个政权存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了南北分裂、东西对时或者地区割据的局面,分裂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从民族关系上来看,民族关系复杂多变。西晋灭亡以后,原来居于西晋王朝周边的匈奴、鲜卑、羯、氏、弟等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内迁。这些边疆民族或南下北上或东进西入,迁徙非常频繁,也造成了民族成分异常复杂。伴随着各个民族的迁徙,民族间的摩擦也不断发生,甚至发展到民族战争,而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在民族迁徙中加速。在北方汉族南迁、少数民族内迁的前提下,此时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内迁的"五胡"即鲜卑、匈奴、羯、氏、宪与留居的汉族,各个民族杂居相处,北方汉族开始"胡化"进程,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了艰难的"汉化"进程。在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过程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化族以及越、蛮等族的融合,这种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汉化"的过程。两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地区(鲜卑、羯、氏、宪等)、中原地区(西晋、十六国和北朝)、南方五朝(东晋、宋、齐、梁、陈)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在此期间由各个民族间的对抗到地域对抗所造成的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及制度冲突和文化交融等社会现象都表现的异常激烈和复杂多变。


从人口流动上来看,人口迁移非常频繁。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时间跨度和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东晋和南朝时期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相比,人口迁移流动的方式又有很大的区别。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大多是北方主动迁徙而来,大部分都在南方定居。而千六国和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大多是由胡族统治者强迫汉族和少数民族迁移的,送些迁移人口地位低下、处境巧惨,他们大多都被强制戍边或者从事农业生产。而北方政权更替十分频繁,于是送些被强制迁移的人口会被不同的政权统治者数次迁移,因此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移民很少能定居下来,他们大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也赋予了此时期人口迁移频繁多变的特点。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是两晋南北朝显著的时代特点。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两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这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主要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各个地区联系加强;其二,政治、军事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某一方具有了统一的实力。这也是本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最终却走向统一的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推动着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而迁移的流民和移民大潮则推动了语言文化的交流。民族间不断深入的交流打破了民族和地域间的隔阔,少数民族实现了"汉化",汉民族也不断地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输送给少数民族,各民族间的隔阔在交流中逐渐消失,民族顾合成为政治统一的前奏。

西晋就是短暂统一17年,一场八王之乱就衣冠南渡了,然后建都金陵,后来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更替,北边就五胡乱华,十六国混战,最后隋朝统一。

为什么要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和南晋呢?

在朝代名前面加东西、南北,其目的有二:

其一,为了区分国号相同的政权

其二,为了划分同一政权的不同阶段

其区分依据是根据国都的位置,这没有疑义,但在国号前加“东、西”到加“南、北”的转变,其实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1,宋朝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天下统一的关键在于关中与关东(函谷关以东)的对抗,也就是东西对抗。

从国都来看,就是长安与洛阳的区别。比如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都是如此。

2,从宋朝开始,我国历经三次衣冠南渡后,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地区。

从此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南北,从国都来看,就是北京和南京的对立。                        

3,而晋朝和宋朝便是这一转变的过渡。

晋朝之时,人们看待天下大势依然以东西而论,与长安和洛阳相似,东晋的国都建康(南京)在西晋国都洛阳的东面,“东”更能体现当时政权的地缘属性,所以史称东晋。

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是南北对峙,但当时能否统一天下依然取决于北方的东西对峙和最终融合,当时历史发展的主线在北不在南。

东西对峙决定天下大势的局面即使到了隋末依然没有改变,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关键是击败山东(太行山以东)的王世充和窦建德,而当时的南方并无真正可以对抗的政权。

但从宋朝开始则不同,南方已经从整体上超过了北方,统一天下之局变成了南北之争,所以即使临安也在开封的东面,但更在南面,“南”更能代表这一政权的地缘属性,所以称南宋,而非东宋。

这与西晋和东晋的都城有关。 西晋都城在洛阳,东晋都城在古代建康(南京),洛阳在古代建康的西北,南京在洛阳的东南,所以后人分别称“东晋、西晋“。
因为这是根据两晋政权的都城位置来定的。顾名思义,西晋都城在西边,东晋都城在东边。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和东在古代排在前面,而且它们的地位也是高于北和南的。
文章标题: 都是衣冠南渡,为什么两宋分南北,两晋却是分东西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107.html
文章标签:都是  两晋  却是  衣冠  分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