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没有什么立场中立的历史书籍(中英皆可)或作家学者的著作推荐

时间: 2023-10-19 17: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有没有什么立场中立的历史书籍(中英皆可)或作家学者的著作推荐

爱因斯坦的传记那里有啊

爱因斯坦的传记,上帝是不可琢磨的 哪里有的买 有英文原版吗?谢谢 十分想看!
  爱因斯坦:传记、名声、生活和机会主义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28

  原始出处:三思

  爱因斯坦的传奇名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为现代物理学贡献了光电子理论、全新的时空观—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尤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个与原子弹制造连在一起的简单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面对德国纳粹和两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学声誉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简单地和被动地参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是一个有两次婚姻的丈夫,一个至少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有多重国籍的公民,一个被提名为总统的人,尤其是一个犹太人。

  作为一个科学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爱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争议。集中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独立发现了相对论,还是剽窃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专利局的职员真的会在那个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独自发表那么多篇划时代的论文吗?在生活方面,爱因斯坦对婚姻和家庭是尽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还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责任:为什么与自由恋爱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遗弃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刚离婚就重新结婚?在社会活动方面,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还是成熟的:为什么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为什么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理?

  1 传记概述

  认识自然的深度与广度,个人生活的缤纷色彩和广泛领域,性格的复杂性,使爱因斯坦吸引着众多的传记作者。在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他的不同时期的同事、专门研究现代物理学史的学者、传记作家、新闻记者。爱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传记的科学家。一般的公众也只有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才能认识和了解有关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这些传记作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的各种回忆录,以介绍爱因斯坦对社会的贡献为主的评论性传记,以对爱因斯坦科学原理的解释为主的科学性传记,以描写爱因斯坦生活故事为主的文学性传记,有以各类照片为主并配以简单文字说明的画报式传记,还有集中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传记。

  传记作者们都试图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传记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认同,或排异。崇拜者多把爱因斯坦作为英雄和伟人来描写,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与道德的双重神坛。他们似乎有意识地回避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觉得这些问题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小题大做。认同者虽然不回避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但竭力维护爱因斯坦的伟人形象,认为其他方面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其身上的光辉。排异者则把重点放在了曝光与揭秘上,为了掀开罩在爱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纱,往往以批判和讥讽的文字夸大爱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点。更有甚者,则完全否认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爱因斯坦传》,书店到处都有的呀!
书店扩大有卖。
博物馆里有
原始出处:三思

近代文学开山作家是谁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杭州)人。他是十九世纪前期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龚自珍(1792~1841)中国晚清思想家,史学家、诗人。一名巩祚,字瑟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
①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段玉裁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认为“自珍以弱冠能之,则其才之绝异,与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怀人馆词序》)。这可以说是对龚自珍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

②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嘉庆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伫泣亭文》及诗集一册请教“吴中尊宿”王芑孙。王认为他“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同年,他开始戒诗。今存这时期诗,有《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鸦片战争第二年。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写出许多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历史、哲学论文如《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捕蜮》、《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时期作品。龚自珍墨迹政治学术思想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梁启超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处在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苦、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正统派考据学。但他冲出考据学的藩篱,不为家学和时代学风所囿。在现实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下,他以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研究现实。在《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文中,他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平均篇》指出了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社会败坏现象及其危险的后果:“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张,要求“贵乎操其本源,与随其时而剂调之”,“挹彼注兹”,平均贫富。在《尊隐》中,他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颂扬,向往着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彻底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办不到的,又作《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百亩,小宗、群宗二十五亩,其余闲民为佃农。其目的是“以中下齐民,不以上齐民”,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立场,因此,他在《农宗答问第一》及《农宗答问第四》中又肯定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手迹龚自珍到30岁前后,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从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历地批判到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从刘逢禄学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据学的有用的部分;同时也批判今文经学杂以谶纬五行的“恶习”,而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从此他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密切地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他“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研究地理学,而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图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写《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舶议》,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随着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天地万物以及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并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钩沉论二》)这里有前辈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章说更扩大、通达、完整,更有科学性和战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功罪完全归结到史官,并以当代的史官即历史家自任。他认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于史官能站得高,从全面着眼,作客观的、公正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这实际是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应用《春秋》公羊学派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尊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作全面的批判。这就是他在《尊隐》里所尊“横天地之隐”的具体化。与此同时,他继续不断地关心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不断地提出批判和建议,始终没有与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1829)殿试《对策》中,他肯定经史的作用,更指出经史之用必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经史之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对现实问题,特别关切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国苍生”,“益诫西边将帅”。同年十二月,有《上大学士书》,建议改革内阁制度。他对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庸俗官僚深恶痛绝。道光十二年(1832)夏,又有手陈“当今急务八条”,其中之一就是“汰冗滥”。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海口查禁鸦片,他作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向林则徐“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主张严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主张和外国作有益的通商,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输入;并驳斥了僚吏、幕客、游客、商贾、绅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论调。在中英鸦片战争发生后,江苏巡抚梁章巨驻防上海,他在丹阳书院于暴死前数日写信给梁“论时事,并约即日解馆来访,稍助筹笔”(梁章巨《师友集》卷六《仁和龚定盦主事》条),表示希望参加梁章巨的幕府,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更表现出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坐耗苍茫想,全凭琐屑谋”(《撰羽林山馆金石墨本记成,弁端二十字》)。有时想以“搜罗文献”自慰,“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甚至想“发大心”,寄幻想于佛教,以求超世间的解脱。但他爱祖国,关心现实,无法排除“外缘”,终于成不了佛教徒。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说,虽然他的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始终一贯的。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杭州)人。他是十九世纪前期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其作品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又多方面的。除政治思想和文学外,中国西部史地、古文字学、金石学、佛学等方面的研究,均有诸多异乎前人的发现和创见。

龚自珍自幼好读诗文,他的文章力主“更法”“改图”,揭露清代统治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他任职期间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48岁时辞官南归,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1841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书香门第


龚自珍像1792年8月2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龚自珍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东城马坡巷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祖父龚禔身,与同胞兄弟龚敬身同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龚敬身曾任吏部员外郎,后任云南楚雄知府,为官清廉,在当地颇有政声。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幼年过继给龚敬身为子,是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自珍家人非但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在内,都著有诗集、文集传世。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龚自珍,很难不受到熏陶。龚自珍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1810年(嘉庆十五年),倚声填词,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

近代文学开山作家是龚自珍,龚自珍一生创作,诗、词、文均有建树,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

一、人物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文学成就: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三、人物评价: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他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

近代文学开山作家是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龚自珍并不生长在京都,所以自小的天真与自在让龚自珍享受着美满的童年时光。可能是龚自珍的父亲与外祖都身在官场的缘故,再加上母亲良好的教育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龚自珍到了少年时代,便有了士族心目,举手投足间的头巾气终其一生也未能泯灭。

龚自珍的仕途并不好走,当时的道光帝在文学方面更加看重形式,对八股文的推崇让当时的文风变得犀利古怪。考官们在科举考试中,对文章形式的要求颇为苛刻,甚至根本不注重其中的内涵,反而锱铢必较于一段一式。

这让龚自珍,还有与之齐名的魏源等人都纷纷落榜。偏偏龚自珍一身傲骨,他对政治的追求不在于功名,更多在于锋芒毕露地指出时弊。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龚自珍的才华无处施展,再加上他的书法并不美观,一直到了三十八岁,他才中了进士。人生最宝贵的二十年,龚自珍全部奉献给了科举考试,而影响着他政治路途的小楷,也成为了他这许多年来都挥之不去的伤痛,成为了他一生的逆鳞。

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

1839年6月4日(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离京。9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三月,父亲龚丽正去世,龚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夏末,他曾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但1841年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三月,父亲龚丽正去世,龚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夏末,他曾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但1841年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是龚自珍。

作家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其姥爷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龚自珍的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著名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想看待事物能够深刻一点 希望大家帮忙 先谢谢了
柏拉图《理想国》
罗素《西方哲学史》
黑格尔《美学》
《老子》
《庄子》

举例:
西方著名哲学家书籍目录
关于苏格拉底的书
  《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
  《苏格拉底传》
  《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
  《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审判》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的困惑》
  《苏格拉底之道》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苏格拉底之死》
  《谈话录》
  《理想国》
  《蝉》

柏拉图著作: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
伪托柏拉图的著作: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亚里士多德著作集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
7、《修辞学》、《诗学》。

黑格尔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叔本华主要著作列表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1851年,《附录与补遗》

马克思主要著作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学的贫困》(1847)
  《工人联合会》(1847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7年)
恩格斯主要作品
  1.《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
  3.《自然辩证法》: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

尼采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不合时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
  《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论叔本华》
《古修辞学描述》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
《朝霞》
  《快乐的知识》
  《乐观的智慧》
  《敌基督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与恶的超越》一译 《善恶的彼岸》
  《道德的谱系》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上帝之死》
  《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
  《瞧这个人》
  《尼采的人生》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诗抄》
  《尼采诗选》
  《快乐的智慧》
  《我妹妹与我》
  《我们缺什么》
抱歉 不知道介绍一些啥书给你呢?因为不知道你是喜欢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也不知道你是想看深一点的还是浅一点的,真是不好意思.
不过,我还是介绍几本吧,作为参考.呵呵
1.老子<道德经>
看看"相对主义转化论"部分,很值得深思
2.周文王<周易>
如果你的功力不够就不建议你看了,不过此书我看了几遍,每次都有收获
3.黑格尔<小逻辑>
辩证法大师呀,不得不看
4.尼采<查拉思图如是说>
商务印书馆叫<苏鲁支语录>,"上帝已经死了...","一切信仰无非是可以使人安睡的麻醉剂罢了..."
这些可以看看,抱歉,不知道你喜欢啥样的,我先介绍这些,不知合适不合适,呵呵

看待问题,要客观要全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当然,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人或物,所以我们一辈子也不能看清他(她)或者事物...
呵呵 天凉了 注意身体 不要感冒
公元177 年,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的皇帝,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战车。如果 121 年 4 月 26 日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话,这一年他刚好五十六岁。但那时候人们通常只能活四十岁。
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是没有朋友的,但马可·奥勒留拥有许多知心的朋友。直到三天前他们还在一起谈论宇宙、神灵与人生的深奥哲理。罗马城外,风把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别一样。他的情绪可能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在书架上看到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多亏他的朋友,不然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册智慧的书——它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虽然那场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奥勒留却在胜利的喜讯中撤离人世。
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化。在《沉思录》的第一篇,他列举了一长串对他的人格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他们是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家庭教师和一些哲学家。令人感兴趣的是,奥勒留所列举的自己得到的教益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亲教给他不要在心中产生报复的念头;他的家庭教师使他“学会了不在运动场上加入某一方——无论是蓝队还是绿队;也不要为格斗比赛的任何一方叫好——无论他们是执方盾还是圆盾”;拉斯提库斯告诫他“不要因为虚荣而撰写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陈词地谈论道德,不要故作热情洋溢”;阿波罗尼乌斯教导他“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等等。
奥勒留对哲学的爱好不能被视为是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它出自他的天性。在奥勒留活动的年代,罗马帝国风行斯多葛派哲学。整个斯多葛派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次旅行。在前往雅典的中途,芝诺的船沉入了深深的爱琴海,哲学家丧失了所有的财物,但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精神品质完好无损。于是便有了斯多葛派——这种圣人的哲学。
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神,一个心灵,它分配给每一个人以灵魂。“人是一点灵魂载负着一具尸体”。人应当摈弃肉体的享受,一切可称为快乐的东西,去完善自己的灵魂。奥勒留向往这种高尚的生活。罗素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写到:“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他渴望成为一个圣人 , 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 , 但是命运让他踏上了一条看起来是相反的道路。作为皇帝安东尼庇护的养子,当他还是一个十九岁青年的时候,就被推举为罗马的执政官,此后又两次连任,还娶了皇帝的女儿为妻。他在世俗的事务中愈陷愈深,不可自拔,直到 161 年,养父驾崩之后,他被推上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座位。看来,他是一个听从命运安排和感召的人。“让命运成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为此外再没有更合理的事情。”这句话不像是对别人说的。
一个渴望归隐的圣人却坐上辉煌的宝座,一个哲学家成了一个皇帝,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经过数百年的征服与扩张,特别是到了恺撒和屋大维统治的时代,罗马帝国的版图变得十分辽阔。它的疆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北抵英吉利海峡、莱茵河、黑海、高加索一线,南至北部非洲,东到阿拉伯沙漠。在交通信息如此不便的时代,要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随着版图的扩大,愈来愈多地把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纳入了一个国度,其结果是增加不安定的因素,使国家受到愈来愈多的挑战 , 皇帝也越来越不好当。因此,在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之后,屋大维嘱咐后人,不要一意扩张了。奥勒留执政时期,帝国已经转入守势,但是国家内部仍然不能平静。它必须随时接受来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是与天灾一起降临的。
奥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时间,就是在应付这些事件中度过的。但在戎马倥偬之际,奥勒留依然继续他对宇宙人生究竟的思索。《沉思录》的许多篇章,是在刀光剑影的征途上写下的。
与所有真正的斯多葛哲人一样,奥勒留的关怀远远超出罗马的版图。他的志向不在于成为一个万万人之上的罗马皇帝,而是要成为一个宇宙公民,因为“广袤无垠的欧亚大陆,在宇宙不过是一角落;海洋之大,不过犹如一小水滴;马其顿的埃索斯山,与全宇宙相比,不过尘埃一粒;而此时此刻,在无尽的时间序列中,也只是无穷中的一点。所有一切存在物,都是渺小的,变化着的,无任何稳定性可言的东西。”宇宙的本性操纵物质界时好像玩弄蜡块,命运刈割生命有如收麦子。“仔细地审视所有的事物,你会看到它们一直在凋萎和变易。也可以说,一直在腐败和离散,换一个说法,事物的一再形成一如它们之前的一再瓦解。”
整个世界是一道生灭不息的潮流。“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赋予那绝不能静止下来的迁流中的事物以什么价值呢?”因为,没有谁能站到这一潮流之外去。在这辽阔无际、迁流不息的宇宙流中,人什么也抓不住,包括万里江山和金碧辉煌的宫殿,也包括人自己的肉身。“名医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终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尔丁之流预言别人的大限之期,最终自己却没有躲过死亡之日。亚力山大、庞培、恺撒一生征战,毁灭了多少城市,在战场上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马匹士卒,可他们自己终归仍然追随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谈宇宙之火,却因水肿病而死亡。”《沉思录》的作者要求人们“经常思想一下往昔的古人吧。他们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的怨恨和家族的世仇作报复,并且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有的声名显赫一世,有的则罹难蒙灾、创巨痛深。然后你问自己一句:似诸人等,而今安在?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一缕烟逝去。”“不用多长的时间,你将释怀于整个世界;更短的一点时间内,世界也就忘记了你。”那些执着的企图,只能使人陷入被动与烦恼,并且最终也要失算。“那些戏,甚至不值得耗费蜡烛去演出呢!”
在揭示世界的流变和生命的无常之后,奥勒留追问,“究竟是什么使你执意盘桓于此呢?”
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们,通常会抱怨是外部事物的诱惑与违逆导致他们内心的痛苦不安。
奥勒留告诉人们,这是不确切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是逃避人生使命的托词。“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他坚持了两条格言:事物不能拂乱灵魂;人生不过一种意见 ( 这话听起来有些“唯识无境”的味道 ) 。如果生活使你痛苦 , 那就反省并且去除自己的意见和观念吧,是它们令你痛苦的,而不是生活使你无法承受。“不要忘了,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一种意见。只要你乐意 , 都属于你的思想所支配。因此,去掉你的见解,就好像你绕过某个危险的海岬,你不会损失什么 , 但你却获得了安全的航线,平静的海面 , 还有风平浪静的海湾。”
由于有了这种直指人心的痛快淋漓,奥勒留便无须去寻找隐逸的丛林了,或者说他在自己心中找到了寺庙。“人们习惯于凡欲隐退便寻找那人迹罕见的地方,或乡间,或海滨,或山中。而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你自身当中便有这样的力量,随时可以隐退的,只要你希望如此。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嚣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如果你心中宁静,那你就已获得了内在的和平;这种和平安宁在于听从自心的吩咐。”这种在自己心灵发现丛林的结果是,奥勒留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认为厌弃、回避与执着追逐同样是烦恼的诱因,外在的企求与内向的蜷缩同样使心灵变形,愤怒和狂喜都会使灵魂扭曲,失去自性的圆满。因此,他既不追逐人生,也不逃避人生,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他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尽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当你清晨不愿早起时,可以简短地对自己说这么一番话:我要起床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他生活态度既积极又消极:尽人事而听天命。
奥勒留的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关怀。他指出,“一个毫不犹豫便会跻身于赴死者的高尚队伍的人,便是一个类似祭司和神之伺奉者的人,一个能够正确利用心中神性的人。在这种神性力量的帮助下,此人便获得了庇护。他不受欢乐的诱惑,不怕痛苦的侵袭,不受伤害又超然于恶人们的邪恶意志之上。因此他在进行一场高贵的战斗,抵御心中的所有情欲。他的内心深处浸透了公义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接受一切逆顺之境,面对自己的命运。若非公众的必然利益和普遍的福利,他对任何言谈、思想或行动都不屑一顾。不,他只专门于自己的事业,仔细地思想命运分配给自己的大自然的那一份,尽其所能地追求第一和至善。他由衷地相信自己得天独厚,相信任何人的命运都是得其所宜的,因为适宜便是命定的东西。”对于那些以高贵的灵魂去伺候肉体的人,奥勒留指出,“你只是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去服务于那并无价值的存在。因为前者是灵魂、智慧和神性,而后者却是污垢和腐败。”
心灵若依附于财富、地位、权力等外物,并以其为尊严和荣耀,就会多了虚妄不实的成份,变得猖狂而又脆弱。把它们纳入心灵,与把众多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是一样的。为了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纯洁,他劝戒人“把你的感觉局限于它们应有的范围,让你的心保持应有的距离,不用与它们混在一起。”使你的心像清泉一样长流不息,时刻保持自由、澄明、节制和善良,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这就是奥勒留“世出世间”、解脱烦恼的秘诀。没有任何外境能颠倒一个回到心灵的人,“可以说,生死、荣辱、苦乐、贫富——所有这一切都是善者和恶者会共同遭遇的东西,从本质上说,他们并没有内在的高尚性或卑鄙性,因而,如果说它们是非善非恶的,也就没有任何不妥了。”
仔细考察奥勒留的价值观是相当有趣的。《沉思录》通篇充满着对物质形态变幻不实,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强调了存在的无意义、无价值。
但是从宇宙统一体和自然之神的角度,他又指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有这一切存在都是渺小的、变化着的、不稳定的东西。不要忘记,这所有一切,均来自宇宙的灵魂,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因此,咆哮的狮子的凶恶,蝮蛇的毒汁,或任何自然界中有害的东西,如荆棘、污泥之类,都是高贵和美丽的某种东西的产物。因而不要以为它们是毫无疑义的,是不值得你崇敬的某种存在。要了解所有这一切所由来自的那个源泉。”而且,奥勒留还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自然的交感同情”。正是这种万物等价同源的观念使奥勒留不至于滑入虚无主义的深渊。他要去掉的是顽固不化的个人立场。这种立场的实在性是一种障碍,它使人愚昧,也使人痛苦。奥勒留要消除个人立场和佛家要消除人的私我是一致的。只有你的视野开阔并且保持立场的变通,世间的一切事件就会畅快地从你的心中流过。除了这个,你还需要什么呢!
或者有人把奥勒留归结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这种归结使皇帝对政治等世俗事物的恭敬和勉力,以及对社会公义的坚持变得荒谬和不可理解。因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虚无主义者的唯一出路,就是找一个僻静的去处了结自己的生命,不麻烦别人。一个半拉子的、冒牌的虚无主义者通常的选择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让杯樽空对月。奥勒留二者都不是。他也不同于那些在境遇不通、时运不济的时候否定一切,看透一切,一旦利益在前就斤两不让、尺寸必争的伪虚无主义者。
许多虚无主义者,起源于对人注定要死去的无奈,认为死亡是对人存在的彻底灭绝,因此它堵住了通往永恒和神圣的出路,使生命显得无根无据,毫无希望。其实生与死、寿与夭不见得是人存在的究竟,长生不死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活得幸福、愉悦。如果一个人过得痛苦难熬又欲死不成,那才是最可怕的。
某些存在主义者把死亡作为否决人生的借口。加缪将全部哲学的问题归结为人要不要自杀?因为无根无据、毫无意义地赖着活是无耻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但这恰恰是他反思人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人只有在对荒谬、无意义的反抗中才能获得意义。西西弗就是这样的英雄,他把一块注定要滚下山去的石头推向山顶。加缪的逻辑似乎勉强。的确,按照有理数的原则,如果一个数是负值,那么它的反数就是正值的。但是,如果这个数是零,它的反数是正值的吗?零乘以什么都是零,正与负都没有意义。如果人生的意义是恶的,那么对它的反抗就是善;如果人生的意义是虚无,顺从与反抗都是虚无。加缪似乎是个与命运闹情绪的人。萨特更是要与世界闹别扭。加缪的车后来撞到了树上,他的死看不出是他杀还是自杀。
一般的价值淘金者通常是把世界敲碎成一片散沙,然后从中检测各粒沙子之间的差别,以此来确定它们的轻重贵贱,然后淘汰那些轻贱的沙粒,从而获得贵重的金子。对于他们来说,价值是一种差别。奥勒留是一个特殊的淘金者,他从宽广的时空视野来考察宇宙之沙,发现这些沙子尽管眼前五光十色,千差万别,但是这些差别更多是来自我们的褊狭的立场和意见,依特殊立场而成立的意见必定随着立场的转变而转变。
在生灭变化的火之河流中一切差别最终都被抹平。因此,肆意扩张这种差别使之升级来获得荣耀是可笑的,人把心灵交付到这种差别之中去受作弄是不值得的。
换一个角度讲 , 万有等价等值的思想却不意味着虚无主义 , 因为万物等价只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对值相等 , 但不能由此得出它们的绝对值等于零的结论。等价既可以等于零,也可以等于万,等于亿。只有在万物的价值相等,并且等同于零时,才产生绝对虚无主义。奥勒留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虚无主义者,因为他否决了事物之间、境遇之间的价值差异;但奥勒留不是一个绝对虚无主义者,他并不否决任何事物存在对于自身和对于宇宙统一体的意义,只是否决此事物对于它事物在价值上的高低贵贱。依照奥勒留的哲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没有意义的时,必须补充一句:一切事物都是有意义的、神圣的。这两句话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同时成立,少了一句就成荒谬。
由于奥勒留所事的神并非超越个人存在的人格上帝,而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人完善的心灵就是它的法身。因此,人跪在自己的面前就是跪在神的面前,供奉自己和邻人便是供奉诸神。人的事业便是神的事业。奥勒留不必放下手中的活计、卸下肩上的担子去投效神圣的领域。只需把份内的事情办妥,给命运带到身边来的人以爱护,并且保持心灵的澄明与自得,也就可以了。在一个等价同源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地加以夸张,不论是是还是非,不论是善还是恶,不论是美还是丑。最为珍贵的是在无常之中的平常之心。
然而,完全消除世间事物的价值差异是否可能,又是否必要?对于汹涌而来的无穷无尽的世俗事务不加分别地应对,似乎不是办法。作为一个帝国的皇帝,奥勒留一定会面临许多难以两全其美的选择。比如,要指挥军队去平定某一个地方势力的叛乱,这个过程免不了要杀害一些无辜。按照奥勒留的哲学,这些生命具有与他相等的价值,而且都拥有高贵的心灵,都蕴藏着宇宙之神。但是,我想,他只能对他们的尸体表示惋惜。
心灵可以完善,世间的事务却难以尽善尽美。佛陀说,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充满着遗憾。在世俗生活中,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保持适度的价值分别和选择看来是必要的权宜,这种分别的知识在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已经非常发达。不过必须时刻警惕,不要把相对的价值绝对化,不要把权宜的东西当成终究。不要被分别分别了你的心灵——这是绝对不可侵犯的领域。
每一个站到宇宙自然的立场上去的人,都会以平等的态度来观照这个世界,保持价值中立,不再坚持等级的观念,自以为出类拔萃。奥勒留的等价同源观与庄子的齐物论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具有一种超越价值或者说无价值的开放态度。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 《秋水》 ) 价值的观念其实是在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分国界、挖鸿沟,它并没有对自然之物产生约束,反而对人本身形成了桎梏,使人陷于个我利害得失的计较和趋避,使心灵失去雍容和舒放的风度,不能全然地投入自然的怀抱。实际上,价值观念既是立场狭隘的产物,也是心灵迷惑的结果。与庄子遥隔万里的奥勒留也揭示了许多价值观念的虚伪可笑。他指出,大理石只是硬化的土,金银也不过是某种沉积物,精美的织物只是织在一起的毛发,紫袍的颜色只是某种小鱼血染成的,它们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们的灵魂却去追逐这种差别,并企图扩大它。
奥勒留不仅认为万物等值,而且认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境遇中自性也没有实质上的增减。“一块石头抛上或掷下,对石头的自身言,并无什么区别。上升时于它无益,下落时于它无损。”他的平常心来自平等智,等价同源的价值观使他具有了十分豁达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如果你乐意,你现在可以活,如果你真的将死时,你也决意去死一样。但假设人们不让你活,那就坦然放弃生命,但绝不要以为这是什么不幸。如果房子冒烟了,我就离开它,总得有个了结,为什么我们一定得执着于物质形态呢?不过,只要还没有这样的事逼我,我就呆着,行止像个自由人,愿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除了我的头脑和公众的利益要我去干的,我又根本无意干任何别的事情。”
与庄子的齐物论不同的是,庄子在指出万物等价,没有任何东西享有优越性的特权的时候,虽然也肯定事物之间“道通为一”,但他似乎止于“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给人的感觉事物之间是相对平行、漠不关怀的,相互交关反而有碍于道。老子以为“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庄子也多次强调,“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相忘而化其道;奥勒留在强调万物等价的同时,还指出它们有一个共同本源,“万有均来自此一喷泉”。他相信宇宙间的事物都有共同的利益,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我们之所以生下来,便是为了相互支持帮助,有如手足,有如上下眼睑,有如上下牙齿。”“凡是不符合蜂群全体利益的,也就不会符合单独的每一只蜂的利益。”
“只要你是同宇宙的利益一致 , 那么你便不会遭遇意外的事情。”本来无得亦无失,人大可不必在变化之中高唱咏叹调。奥勒留欣赏这样的话:“请给予我你乐意的,请拿走你所乐意的”。他还要求人要“衷心地热爱那些命运将他们带到你身边的人。”而且不要挂念自己的善行,耿耿于自己的美德,要像蜜蜂采蜜时那样不发出嗡嗡的叫声。至于自私的行为,在奥勒留看来,并不能达到自利,因为这意味着把一朵花从树上摘去,把一只手从身体上砍下来。在他的笔下,自私是这样一种行为,即“将自己从自然整体上砍下来,而他生来便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复归于整体的特权是神对人的奖励。”
在等级观念之下,也会有爱的给予,但这种爱是有分别的,而且是和恨相反相成的,隐蔽着仇怨的危机,它要求等值的爱作回报。这种爱转化为深仇大恨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奥勒留的等价同源观所支持的爱却是无分别的、一厢情愿的、没有暗藏妒忌和怒火的、全然的爱,不要求爱的回报,即使爱的对方以怨报德,也不会收回,也不会转化为痛恨。
他甚至从不把灵魂获得拯救的希望交付于来世。对于死后灵魂的出路和归宿以及人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奥勒留并没有形成坚固的信念,倒是存有许多疑问。“如果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自古及今,天空以怎样的方式为他们腾出地方来呢?”“实际上,神的存在和他们对人世的关心是无从讨论的事。”因此,奥勒留把当下此刻作为存在的唯一栖居之所。人必须全然地生活在此时此刻,因为尽管宇宙永恒,人所能把握的时间只是现在;不论是寿比南山还是朝生夕死,你所能拥有的都只有此时此刻。“哪怕你活上三百年,或者,如果你乐意,你会要求活三千年,但要记住,除了现时的生活,人不会失去别的什么;人除了现时失去的,也不可能还拥有别的什么。从而,我们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谓的长生不老同随生即死的夭亡,计算起来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就现在而言,它的持续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说,死亡的损失对每一个人说来,其严重性是一样的。没有人能达到现在之外的时间之点,因为没有人会失去过去或将来。人怎么能够被剥夺他还没有或已失去的东西呢?”
使人不能全然地进入此时此刻的,莫过于心中的非分之想和对心外之物的好奇。人们或者纠缠于无法挽回的过去,或是憧憬着虚无缥缈的未来,渴望得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企图生活在别处他乡,使得灵魂不能归宿,从而把自己的心搅得像一汪浊水,失去澄明自在的本来面目。想象力的滥用是人类的一大不幸,好奇心使心灵蒙受玷污。为此,奥勒留要求人们要把好奇心与异想天开的非分之想从心灵中清除出去。他说:“再没有比人类的好奇心更不幸的了,它处处钻头觅缝,像某位诗人说的,为有所发现而在地上挖坑打洞。好奇心是利用猜测而急于找到强行进入他人思想的通道,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只是服务于心中的神性。所谓服务于自身中的神性,是指人使自身远离喧嚣的情欲、邪恶的感情、轻率和虚荣,以及远离对于神和人类的不满。”
作为一个斯多葛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也许没有太多可以称得上个人创见的哲学主张,但他是这一哲学的实践者,而不仅仅是一个饶舌的学问家。要实践一种犬儒主义、甚至一种存在主义并不难,但要实践斯多葛派哲学可就难了。后来的人们往往会在奥勒留的哲学中发掘出许多可疑的问题。譬如,命定论与自由,虚无主义与仁义道德这些矛盾的东西被拼成一盘。还有,他的站在宇宙立场上的无条件的普爱思想,也被视为是一种爱的幻想,爱的乌托邦,爱的谎言。但是在奥勒留的生活中,在他心灵的火炉里,矛和盾已经熔化在一起,显示出金属的本质。内圣外王之道在他身上获得了统一。奥勒留还躬亲实践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爱。大约是 169 年,罗马军队在劫掠塞琉西的阿波罗神庙时,据说打开了一个神秘的金盒子,里面藏有疾疫的毒菌,于是末日降临,意大利的许多村庄和城市沦为废墟,罗马城里也有近万人死亡。正当奥勒留为赈济灾民焦头烂额时,他亲信的将军,帝国东部总督阿维第乌斯·卡西乌斯在叙利亚举兵反叛,意欲夺取王位。叛乱最终被平定了。杀死卡西乌斯的是他手下的属将。但对于卡西乌斯的死,奥勒留深为遗憾。他为权力的欲望毒害将军的心灵而感到沉痛,还说本来要求宽恕的应该是他自己。奥勒留还小心地毁掉一切有关叛乱的文件,以免牵连参与其中的人。奥勒留说到做到。当奥勒留说,不要从权力、地位、名誉等身外之物中去寻找快乐,要在物质现象面前保持心灵的尊严时,他不是只面对别人。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把自己的王位分成两半,将一半交给另一个人?这种“二日并出”的政治范例却在奥勒留时代出现。当然,我们不能离开奥勒留所处的历史境况去要求他,以一个人的匹夫之力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积弊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奥勒留的哲学。罗素曾经指出,“马可·奥勒留确乎曾经敕令过角斗士必须使用粗钝的剑进行角斗,但是这种改革是暂时的,而且他对于人与野兽的角斗也没有做过任何改革”。
奴隶制的罪恶造成的苦难仍然存在。这种批评同样中肯。
尽管如此,尽管奥勒留皇帝统治的时代时有战争、瘟疫和地震发生,但是历史学家仍把这个时期评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年代之一。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公元 180 年马可·奥勒留的逝世,意味着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继承王位的独子康莫多斯是最坏的皇帝中的一个。后来的子孙似乎都没能像奥勒留一样给臣民带来如此多的恩惠。他生下了孩子却不能生下他的心。
1999 年 4 月,一个东方人无意中看到了奥勒留留下的著作,他十分惊讶,时隔两千一百多年,一个人的心灵竟然与另一个人如此相通。他对别人说,我好像是在读父亲的遗嘱。不过,《沉思录》的读者不应该忘记,它的作者是一个皇帝,无须像一个平民一样为生计日夜操劳——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这个部分是应该写入本书的

关于梵高的书籍

买过一本 《渴望生活》欧文斯通 写的rn希望买梵高的画册 价钱不要太高 纸质要好和色彩要正统 收录比较全rn还有梵高的书信集 最好是中英文对照 rn回答好的会追加十分

1、《梵·高传》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时年仅26岁。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并被译成80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2、《凡·高-磨难中的热情》

《凡·高-磨难中的热情》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一本传记,作者是帕斯卡尔·博纳富,1949年生,作家暨艺术史学者。钻研“自画像”在画家身上及艺术史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就此课题有若干著述,曾获国家级文学奖项。此外亦撰写小说。

3、《梵高手稿》

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4、《亲爱的提奥——梵高传》

由梵高博物馆出品,收录了梵高一生中写的第一封信,到他自杀前写给弟弟提奥的最后一封信。梵高博物馆官方导读,解释了每封信发生的背景,以及缺失的信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完整还原了梵高的一生。

书中,随书信插入了梵高的绘画线稿、书信手稿,及相应的传世画作,可以清晰看到梵高每个时期的灵感来源及创作轨迹的演变。

5、《麦田里的人》

《麦田里的人》是2000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林和生编著。林和生,四川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曾经出版了《孤独人格——克尔恺戈尔》、《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等思想传记著作,还发表《反抗死亡》(贝克尔)等译著多种。

此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凡高传记,它提供了一个研究和认识凡·高的新的角度——通过对凡·高思想的疏解来阐释凡·高的生活和创造历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高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凡·高-磨难中的热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高手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爱的提奥——梵高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田里的人》

关于梵高的书籍有:

一、《麦田里的人》

《麦田里的人》是2000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林和生编著。此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凡高传记,它提供了一个研究和认识凡·高的新的角度——通过对凡·高思想的疏解来阐释凡·高的生活和创造历程。

二、《凡·高-磨难中的热情》

《凡·高-磨难中的热情》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一本传记,作者是帕斯卡尔·博纳富。凡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其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甚大,特别对表现主义影响更深远。凡高生前并不出名,到20世纪初叶才声誉日隆,至今不衰。

三、《渴望生活梵高传》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欧文·斯通编著的一本书籍。《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四、《凡·高论艺术》

《凡·高论艺术》是2003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华,李华,文森特・凡・高。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北部布拉邦特省的津德尔村庄。从此,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开始了他痛苦而历经折磨的生活。

他在痛苦中死在弟提奥的怀中,那时他只有三十七岁。今年,他的家乡荷兰为他诞辰150周年举行了大盛大而降重的庆典,把他生前没有得到的东西都给了他,把这个曾经孤独无助的苦命人视为他们的骄傲。

五、《亲爱的提奥》

《亲爱的提奥》是2021年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荷〕文森特·凡高。《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内容为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按日期编撰成书,真实的反映了梵高的艺术创作经过和心路历程。

提奥,梵高弟弟,曾长期资助梵高进行艺术创作。在精神和物质上一直是梵高的依靠。在梵高自杀半年后,提奥也一并离开人世。世人说提奥的一生就是为了哥哥梵高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麦田里的人》

百度百科—《凡·高-磨难中的热情》

百度百科—《渴望生活梵高传》

百度百科—《凡·高论艺术》

百度百科—《亲爱的提奥》

  1.《凡·高:麦田里的人》

  推荐图书
  《凡·高:麦田里的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林和生
  32万字

  2.《凡高 磨难中的热情》

  最新图书
  发现之旅系列76《凡高 磨难中的热情》
  原著:Pascal Bonafoux
  翻译:张南星
  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译文出版社 2004年7月初版
  定价:人民币35元
  简介:很早以前看到过这本书的繁体字版,现在终于出简体版的了。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她很精致,图片和文字的搭配也很好。

  推荐图书
  Van Gogh: The Complete Paintings
  《凡高:油画全集》
  作者:Ingo F Walther
  软精装版,全彩740页
  这是我一直想买的书,现在终于买到了。
  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买的,人民币320元。

  4.《渴望生活-凡高传》

  推荐图书《渴望生活-凡高传》 Lust for Life
  作者:[美国]欧文·斯通(Irving Stone,USA)
  1934年出版
  中文译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第一版 常涛译
  32开本 406000字
  说明:经典,每人必读!

  5.《凡高的历程-乌托邦,时代精神与十九世纪艺术》

  推荐图书《凡高的历程-乌托邦,时代精神与十九世纪艺术》
  Van Gogh's progress:Utopia,modernity,
  and latenineteenth-century art
  作者:卡罗尔·泽梅尔 (Carol Zemel)
  中文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史津海译 2001年1月第一版
  32开本 27万字 有彩页
  定价:28元

  6.《插图本书信体自传 - 凡高》

  《插图本书信体自传 - 凡高》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作者:[荷兰]凡高
  编译:平野
  440页,有彩页
  定价:人民币48元

  6.《插图本书信体自传 - 凡高》

  《插图本书信体自传 - 凡高》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作者:[荷兰]凡高
  编译:平野
  440页,有彩页
  定价:人民币48元

  7.《亲爱的提奥-凡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

  《亲爱的提奥-凡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
  作者:[荷兰]凡高 译者:平野
  南海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40万字 600多页
  定价: 39.80元
  说明:本书和上边那本的主要文字内容相同。

  8.《凡高论艺术》

  《凡高论艺术》
  四川美术出版社
  作者:凡高
  编译:李华
  2003年12月第一版
  全彩217页 定价:45.00元
  说明:又一本凡高书信选编,书的设计和印刷不错。
  还有一本叫《凡高论生活》,和这本是一套的。

  9.《世界名画家全集 凡高 - 疯狂的天才画家》

  《世界名画家全集 凡高 - 疯狂的天才画家》
  编著:何政广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授权简体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全彩印刷,255页
  定价:48元(平装)
  特点:油画及素描作品较全,且印刷精美.

  10.《世界名画与巨匠 - 凡高》

  《世界名画与巨匠 - 凡高》(家庭艺术馆典藏系列)
  原著:台北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体字版:外文出版社
  1997年1月第一版 126页 一半是彩页
  定价:38元

  11.《透视艺术大师-凡高》

  《透视艺术大师-凡高》
  Masters of Art 5 - Van Gogh
  作者:Enrica Crispino
  中文译本:浙江美术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16开 64页 全彩
  定价:48元

  12.《法国印象派画家-凡高》

  《法国印象派画家-凡高》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322页 全彩画册
  定价:79元

  13.《世纪艺术大师图书馆:凡高画传》

  《世纪艺术大师图书馆:凡高画传》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撰文:王凯东
  定价:20元
  说明:整个把凡高的一生说了一遍,没什么新东西.
  适合刚接触凡高的朋友.

  14.《西洋美术家画廊 - 2 凡高》

  《西洋美术家画廊 - 2 凡高》
  原著:[英国]De Agostini 出版公司
  中文译本: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32页 全彩画册
  定价:15元

  15.《西洋巨匠美术丛书 - 凡高》

  《西洋巨匠美术丛书 - 凡高》
  原著:意大利RCS集团FABBRI公司出版.
  原名:Discovering the Great Paintings.
  中文译本:文物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32页 全彩画册
  定价:25元

  16.《大艺术家系列-凡高 艺术与情感》

  《大艺术家系列-凡高 艺术与情感》
  原著:[英国]戴维·史彭斯
  中文译本:长春出版社 2001.5第一版
  32页 全彩
  定价:9.9元

  17.《向日葵的生命 - 凡高》

  《向日葵的生命 - 凡高》 (阳光文化系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
  111页 小32开 书中有彩页
  定价:10元

  18.《塞尚、凡高、高更通讯录》

  雅典娜 小小经典《塞尚、凡高、高更通讯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作者:[美]赫谢尔·B·奇普
  翻译:吕澎
  86页
  定价:人民币5.80元
  说明:一本小书,选了三个人的书信,并有一些介绍。

  19.《西方艺术史论名著—艺术家通信》

  《西方艺术史论名著—艺术家通信》(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赫谢尔·B·奇普
  定价:人民币29.8元
  说明:和上面那本内容一样,就是印刷、装帧更精美。

  20.《凡高画传》

  《凡高画传》
  山东画报出版社 周时奋 编著
  2002.9月出版
  319页,有彩色插图
  定价:人民币58元

  当我看第一眼时,
  是兴奋,因为它真的是我们大陆人"自己"写的;当
  看了第二眼,开始怀疑;第三眼,第四眼...遗憾,愤
  怒,失望.......

  21.《世界名画欣赏 凡高》

  《世界名画欣赏 凡高》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一共23张 厚卡纸印刷 彩色 9.80元
  正面是画,背面有这幅画的介绍

  这套明信片可能不好找,我是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买的.
  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也有.好像有三种,内容不一样,价格一样.

  22.《西洋绘画导览20 -- 梵谷 噢!梵谷》

  《西洋绘画导览20 -- 梵谷 噢!梵谷》
  (台湾把Van Gogh翻成梵谷)
  编著:何恭上
  出版:[台湾]艺术图书公司 繁体字
  初版1988.1.30,修订版2000.11.30
  288页 全彩 画作及照片近300幅
  定价:台币450元 人民币189元
  说明:内容丰富,图片清晰,尤其是大量照片十分难得.

  23.《西洋绘画导览22 -- 梵谷星月夜》

  《西洋绘画导览22 -- 梵谷星月夜》
  编著:何恭上
  出版:[台湾]艺术图书公司 繁体字
  初版1999年4月30日
  283页全彩
  定价:台币450元 人民币189元

  24.《Vincent van Gogh》

  《Vincent van Gogh》
  TASCHEN 出版
  Rainer Metzger · Ingo F.Walther
  256页全彩
  2001.4.8: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购得
  2004.5.4:目前西单图书大厦有售。
  人民币190元.

  25.《Van Gogh Art&Ideas》

  《Van Gogh Art&Ideas》
  作者:Judy Sund
  351页,全彩
  原价:$19.95
  人民币:160元
  说明:按时期介绍凡高,图片非常清晰,值得我们国内的出版社学习。
  特别喜欢书的装帧设计,封面很有个性。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的。

  26.《Van Gogh 》

  《Van Gogh 》
  作者:Frank Milner
  超大尺寸全彩画册

  2006-1-27 21:25 回复

  料峭春风
  4位粉丝
  28楼

  27.《Essential Van Gogh》

  《Essential Van Gogh》
  作者:Josephine Cutts & James Smith
  大开本全彩画册
  定价:人民币229元
  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的。

  28.《世界名画家全集 梵谷》

  《世界名画家全集 梵谷》(台湾称凡高为梵谷)
  疯狂的天才画家
  编著:何政广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96年1月第一版 263页 32开本
  定价:台币480元 人民币201.6元
  简体字版见国内出版的书.
  (2002.2.16 馆长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购得)
  特点:全彩印刷 文字图片比例适中 印刷质量极好!

  30楼

  29.《ArtBook系列之5-凡高》

  《ArtBook系列之5-凡高》
  作者:Anna Torterlo
  台湾猫头鹰出版
  2000.11初版

  购买指南:馆长是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的,花了100多.
  现在可能还有.
  30.《世界博物馆巡礼周刊41 - 凡高美术馆》

  《世界博物馆巡礼周刊41 - 凡高美术馆》
  原著:[日]千足伸行
  国际中文版(繁体):台北大地地理出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1月6日出版
  注意:馆长是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买的.
文章标题: 有没有什么立场中立的历史书籍(中英皆可)或作家学者的著作推荐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973.html
文章标签:中立  中英  有没有什么  学者  著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