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原、河北、山东半岛地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和饥荒,为什么只有清末老百姓才选择大规模移民东北

时间: 2023-10-02 05: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中原、河北、山东半岛地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和饥荒,为什么只有清末老百姓才选择大规模移民东北

闯关东时期,为何山东人要去荒凉的东北?

我姥爷姥姥是伪满时期从山东威海闯关东到东北的,开始住在长春,解放战争困长春从长春逃出来一直住在沈阳。过去老人管山东叫关里家或山东家,以前听老人讲过,为什么来东北?因为东北富呗。东北荒凉,从哪里听说的?东北除了北大荒(后来变成北大仓)荒凉外,奉天(现沈阳),长春(伪满叫新京),哈尔滨,甚至安东(现丹东),旅大(现大连),本溪,鞍山,抚顺哪里不比内地富裕,奉天,长春,哈尔滨甚至都比当时的上海发达,这几个城市当时都是非常时髦的地方,虽然现在东北这几个城市gdp落后,但是你来看看这里人们的穿戴还是那样的光鲜时髦,爱打扮是东北人的天性。长春当时有满映(后来的长影),还有工厂大学,沈阳还是清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这里张家父子经营多年,有大型工厂,学校, 体育 场,医院,东北一百多年前就在沈阳小河沿(现在辽宁肿瘤医院院内)开了东北第一家西医院盛京施医院,中国第一辆 汽车 民生牌 汽车 在奉天诞生,哈尔滨是东方小巴黎,听老人讲当时山东家穷,在东北捡煤核(捡煤渣卖钱)都比在老家好,所以都来东北了,现在东北这几个大城市的城市建设还是不输关内任何城市的,最近黑东北成全民 娱乐 了,建议来东北看看是不是你想的那么“荒凉”?不要人云亦云,做井底之蛙,东北的教育,医疗,城市基础设施,人口素质都是不错的,我相信东北经济下滑只是暂时的,因为基础在那里摆着,这里绝不是什么“荒凉”之地。哪里都有个别人,不能出了几个个别人就以点带面打击一大片,地域黑的喷子里肯定是恨人有笑人无的人居多,没听说过东北人黑其他地方,中华民族是一家大家和谐团结才是。

闯关东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在当年靠口口相传,亲戚之间传递信息,东北这边地有的是,相对太平。

相对于军阀混战,灾害不断的中原,你是等死,还是逃荒?

“闯关东”事件是从清末开始的,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凡是看过电视剧《闯关东》的人都知道,当时的 历史 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山东一带出现了驱逐洋人的义和团运动,关内发生战乱。与此同时,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为了生存,山东人便涌向了东北。

在很多南方人的印象里,东北是荒凉之地。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东北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其它三季天气非常不错,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北民间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谚语,形象地描绘了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象。

自满清入关后,东北一直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而拒绝汉人迁入。因此,东北人口稀少。直到十九世纪末期,由于俄国发动了对东北的侵略,为了充实东北边境戍边人员,朝廷放开了关内汉人迁往东北的禁令。而山东在这个 历史 阶段,正是连年灾荒,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时期。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农为主,以农为生是山东人的传统思维。如何才能生存,如何才能吃饱,当然就是种地。而东北在那个时候,有着广袤的土地没有开发,是名副其实的处女地。山东人来到东北,只要能吃苦,能种地,就能生存下去。因此,便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闯关东”现象。

就拿今天的东北来说,很多南方人没到过东北,以为东北有多荒凉,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东北有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所以种出了闻名全国的“东北大米”。东北有丰富的矿藏和石油,所以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有鞍钢,有遍及东北各地的煤矿。

近几年,东北的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总量与西部地区相比,依然靠前。东北除了冬天寒冷,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风沙滚滚,寸草不生,满眼荒芜。不信,大家可以来东北看看。

〈闯关东〉电视剧本身就是不严谨的一部电视剧,从有此部电视剧,山东低劣各种人都出来比比几句,闯关东电视剧对东北某些事物影响很不好,当年山东人及中原灾民才闯关东,但此电视剧把山东人奉承成为中国最伟大的人种了,导演丶编剧都是山东配出的傻种,编瞎话也要看当时旧 社会 有几个认字的?原生东北人看着要饭的表演生存技能,要饭的只有求生,谈不上高尚伟大

农民以地为生,一方水土才能养一方人!这是闯关东时期,山东人来东北的首选。江南气候好,但人多地少,东北气候冷,但人少地多,这就造成万人闯关东的局面。清未民初不说,就五六十年代,大批山东人拖家带口直奔东北而来,少部分人参加了林业,煤矿工作,绝大部分落户农业,为东北农村注入了大批劳动力,也带来了东北农业的蓬勃发展,使北大荒变成了真正的北大仓。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父辈为开发北大荒所做的具大贡献!

听说当时山东人多地少,缺水干旱,东北相对说地多人少。当时去的人以开荒种地伐木淘金为主。早去的人将情况反馈到老家,带动了许多人闯关东。解放后工厂招工多,闯关东的人也很多,胶东几乎村村有人去。

东北人大度,热情,不扣门,去南方讨饭就得饿死。东北人对待山东就像亲兄弟,那时候山东来的逃荒的走了一帮又来一帮,从不间断。95%东北人家都会给饭吃,给旧衣服,就算有的小偷小摸,抓住了从来不打骂,不报官,说几句就放了。这几年山东形势好点了,不少东北人回山东老家,可是遭遇反差太大了,不仅排挤,侮辱,有了坏事还甩锅,嫁祸于人。青岛大虾事件明明是山东本省人你干的,却拿东北人顶包!

因为地广人稀 因为肥沃的黑土地 因为山东人是种粮的好手

穷呗,山东人多地少,家家户户兄弟好几个,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工作机会多,只靠种地,吃饭都困难,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去东北至少有地种,而且当时东北工作机会也多

当年山东、河北一带发生饥荒,穷苦百姓大批逃离。饥民的逃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逃到能填饱肚子的地方。

纵观当时我国各个地方的生存环境。西北地域广大,人口稀少。但是陕甘宁,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生存环境较差。不能去。新疆路途遥远,当时交通不便,不能去。

西南云贵川人多地少,路途遥遥。不能去。

两广、两湖、江浙一带虽然富饶,但是人满为患。不能去。

江西、福建,山多地少。不能去。

河南、山西虽近在咫尺。但是情况不比河北、山东强多少。甚至有时还不如山东、河北。不能去。

西藏、青海、内蒙西部一片荒凉。不能去。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为满清发源之地,长期的边禁政策使这里人烟稀少,地广人稀。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而且这里的黑土地特别肥沃。而且这里距山东,河北非常近。

因此,山东、河北的饥民移民到这里是最佳的选择。

古代多爆发战乱,古代平民百姓如何躲避战乱呢?

古代的平民手无寸铁,面的战乱应该如何自处呢?

古代的王朝没有哪一个是能长治久安下去的,甚至连历史时期拥有“万朝来拜”的唐朝,诺大的一个国家,经过子孙后代的更替统治,终有衰败的一天。古代战乱不断、祸及殃民,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必将引起一场大范围的劳民生财事件。战争需要兵。从民间,帝王下达的服兵役,对象一般是年轻健壮的男子,但如若兵马不够,则需要更多年龄阶段的男子,离谱到上演“全民皆兵”之景象。

战争爆发之时,古代的平民百姓是如何躲避战乱的呢?百姓一听到此地要打战的消息,便会立即警惕起来,赶紧收拾好所需之物,带着一家老小逃到太平的、无战乱的地方去,即使路途遥远,对于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来说,这是逃避死亡来延度生命的有效方法,背井离乡,做一个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

但心却对故土怀有浓浓的家乡之情,他们希望有一天,故土太平了,就可以重返此地,但一般的情况是不尽人意的,逃离的百姓要么在路上饿死,要么得疾病而死,要么遇到凶恶之徒被杀死,种种的情况都说明古代百姓的性命与所统治的帝王政治有关,一个好的帝王,是不会让他的子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

古代的战争确定是很多,帝王的王位内忧外患,一不小心,便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被世人所遗忘,做为一个普通的百姓,为逃避战争,也只能拖老带小过上背井离乡的生活了。

把握住一个原则就是逃,尽量躲避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而且古代打仗也会有道义,一般不会下令屠城,所以老百姓不会完全暴露在战场中,但是也会有误伤情况。
其实在古代民兵基本上是不会爆发战争的,而且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去攻击手无寸铁的百姓。所以面对战乱的时候,百姓其实只要躲到屋子里就行了。
在能够逃跑的情况下就会逃跑,流离失所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通常而言,统治者发动战争是不会伤害平民百姓的,因为只有有了平民百姓才会有兵源,才会有纳税。同时平民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觉得古时候普通百姓躲避战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逃荒,去到还处于和平时期的城市之中躲起来。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把山东人都杀了呢,

第一次:元朝末年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对老百姓实行了残酷的压榨和剥削,民不聊生,各地纷纷发动农民起义,白莲教就是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教头刘福通、郭子兴等在公元1351年,领导农民起义,义军皆以红巾裹首,号称“红军”,皇觉寺僧人朱元璋原系郭子兴部下亲兵十夫长,因与郭子兴干女儿结婚,升为裨将,后因指挥作战得力,升为伐元的副元帅,朱元璋升为副元帅后,首先派毛贵进兵山东,“先取山东撤彼屏藩”,由于毛贵是领导推翻元朝,迅速得到各地响应,很快统一了山东,并由山东征集兵马、粮草出兵河北,可是,当毛贯统率“红军”进入河北之后,内部发生间题,部下王士信以藤州为起点,利用旧的残余势力迅速反正,围剿“红军”,又重新占领山东,并派七君用追杀毛贵,山东“红军”迅速瓦解,自此在朱元璋心目中种下了仇恨山东的种子,定要把山东人斩净杀绝,其实在毛贵一进一剿的过程中造成了山东人民的极大伤亡
第二次:是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为征鲁大将军、常玉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万讨伐山东,山东便成了“红军”和元朝势力血战的战场,在这场生死决斗的战争中,山东老百姓充当了炮灰,杀的是山东人,死的也是山东人
第三次:是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即洪武元年,朱认为山东尚存伏患,又派北伐军扫荡山东
第四次:是1420年,即明朝永乐年间(即清碑上所载:明季甲申年初)山东半岛连年水、旱、蝗灾,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加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在山东蒲台发生了农民林三之妻唐赛儿及童彦升、刘俊等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后攻占青州卸石棚寨为据点,又分兵攻下即墨、莒县、诸城,最后合众万余人围攻安邱,明朝指挥高风、刘忠均相继战死,眼看获得全胜,不料明军又从外包围,内外夹攻,而最后失败,起义军战死两千,被生擒四千多,全部被惨杀,绝大部分是山东人
山东经过这数次战争与屠杀,人口大为稀少,有些在战争年代流移江南,有的甚至漂流海外。
这四次屠杀因战场面积比较大,河南也受到牵连。 民间传说,有待考证
应该某些被朱元璋弄死的死去活来的地区,解放战争被山东解放区的兵力横扫的一群穷寇的后代从这里造谣发的穷恨。朱元璋是徐夷,而他手下都是淮夷。山东是东夷的本家,汉族的主要父系就是源自东夷,所谓的华夏集团的华族就是出山东西进中原的东夷。东夷的大宗在泰沂山脉的南北路上,大宗扩散是西进中原的,小宗是往东跟南两个方向迁徙的。省内往东就是莱夷,也是东夷的小宗,往南到了徐州一带形成了另一个小宗徐夷,继续南迁就是淮夷。
即便跟山东毗邻的地区都是官话区,跟山东的方言存在明显的过度。哪怕是南京,就是淮西的淮夷明处鸠占鹊巢,把土著撵出了南京城。所以南京是官话,苏锡常不是。
所以问题就来了,作为东夷,朱元璋为什么要跑自己老家杀人放火呢??
而且朱元璋本身就是北方的红巾军,刘福通韩童山系统的,南下占金陵的时候一直是北方的红巾军替朱元璋顶着元军的主力。
至于明初,谁跟朱元璋死磕呢??是陈友谅跟张士诚,南方的,至于他们是哪里的,可以自己百度。
所以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跟张士诚之后,对着哪些地区收重税,还有大肆罚贱民,还有到清朝雍正赦免的哪些地区的贱籍,这都是明史,信史可查的。
所以这就很明确是谁被朱元璋,谁被东夷搞的四脚朝天,又是谁从这里发穷恨,造谣了。
而且明史记载朱元璋在山东是免钱粮的,至于谁被抽重水大家自己琢磨。
另外,胡说八道说什么山东人口是外迁的,你应该睁开狗眼看看自己长多高,你为什么比山东人矮,比山东瘦弱的多。强势族群的扩散会以祖源地为中心出现人种的退化,在身高上就能看出来,所以中国人的身高在从东往西递减,从北往南递减。
因为山东人勇猛,怕危及皇位,所以就先下手为强除之
谁知道呢 响哦就拔刀相助
有人说明朝杀尽山东人……这合乎逻辑吗?动动脑!
这是明朝北伐时,徐达在山东遭遇抵抗而多次征战山东,从而进行舆论渲染,
也有人说朱元璋早年去山东青州要饭不顺,最后记恨山东,那是描述过度!
事实是朱元璋手下山东名将很多!山东开国名将滕国公孟善!开国名将山东东平侯,郓国公韩政!开国名将-山东菏泽巨野迁安徽凤阳的武定侯,营国公郭英!开国工部尚书合浦侯陈清!
历朝历代都是重用山东人才好汉,若杀尽山东!怎可立足?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当时正是闹饥荒的年代,从山东闯关东的99%都是农民,而山东一直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迁移的话也是为了奔着土地而去的,而当时全国并没有多少的地方有荒地,除了西藏、新疆,就只有东北了。

东北在清朝的时候是龙兴之地,是满清人给自己留的退路,这里是禁止汉族移民的。清末明初的时候,东北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东北平原面积大于华北平原土地,土壤更加肥沃,人口却只有数百万人。

来到东北开垦田地的话,那些土地就都是自己的了,东北也有很多的石油,资源非常的丰富,而当时富饶的江南,人口非常的稠密,外乡人来的话,是没有多少工作机会的。只有去人口稀少的地方,才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走西口和下南洋都是这样的道理。

等到满清八旗入了关以后,他们对于突如其来的胜利,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大清八旗在当时一共只有20多万人,而中原汉族是有好几千万人的。他们所要管理的国度,是一个人口比自己大几百倍的帝国。满清当时是没有很多自信的,当时的统治者总以为他们有一天会被取代,之后他们只好退回到东北去,回到祖宗的发祥之地。

可是又特别害怕东北当时被汉人占领了去,所以就特定东北地区是不允许汉人前往居住的,这个政策也是一直到了清末才被废除。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因为闹饥荒的原因,大家很难生存下去。所以有大批量的山东人,都开始为了生计谋着出路。之所以会去严寒地带的东北,是因为东北当时是没有多少人居住的,更加利于山东人的生存。

因为当时的难民数量庞大,南方的人口也是众多的,所以很难养活一批又一批的难民。当时的东北有很多闲置的土地,在那个年代,只要有土地就可以种出粮食来,那么就不会害怕挨饿受冻了。山东人闯关东,当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垦荒,经商。被迫生计背井离乡。到了异乡,也是为了创苦创业的,是为了生存的,为了改善现有的生活。

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的东北三省,这样的黑土地,自然给大批的山东人提供了这个机会。而且在当时,成千上万的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踏上东北三省的土地谋生,也极大的改变了东北三省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

当年出现大的饥荒的时候,很多山东人都去闯关东了,他们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

首先就是山东逃荒的人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土地。而当时的全国,只有东北这里的土地是没有开垦的,因为清政府不允许别人开垦,这是留给自己的,当时,饥饿的人们哪管那么多,直接奔着当时的土地就去了,到了那里就开始开垦土地,安家落户,直到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现在很多的东北人,说自己老家是山东的。

第二个是就是现实的考虑。南方的风土人情与北方人差距太大了,就是一个中秋佳节,这是全国人民共同过的节日,但是,南方人一般愿意吃的圆月饼是蛋黄的,里面是咸的,而北方人吃的一般是五仁的和黑芝麻的,都是甜的。这就是一个小例子,差距都这么大。更何况其他的风俗了,但是关东的地方风俗跟山东还是差不多的,毕竟都是北方嘛。所以,很多人愿意到东北去。

还有一个就是路途上的差距,山东隔着东北还是很近的,要是跋涉到千里之外的江南,还等到了就死了,因为逃荒的人,身上没有银两,没有银两想着要饭到江南?是不是想多了啊!你自己想想,你是一个县城的官员,突然这么多的乞丐进程里来,你是不是吓一跳?是不是以为要干什么大事情?你会不会想办法赶出去?

所以,很多山东人都到了东北去了,你到过东北吗?那里是不是跟山东差距挺大的呢?

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东北土地非常的多,但是南方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而且山东离东北要更近一些。南方土地稀少。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多余土地留给山东老乡。而浙江和福建一带多山,耕地本来就极为稀少,更不可能有多余土地。

在现代很多人都认为东北是一个省,但是在当时并不是一体的。从地理上讲,东北包括辽河流域和黑乌松(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早在商朝左右,辽河流域就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到战国时代,辽河流域属于燕国版图,之后除高句丽王朝时期以外,辽河流域都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甚至满清能取代明朝,一定程度就源自辽河流域的物产贡献。

当时闯关东的山东人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主要是为了土地。而山东一直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迁移的话也是为了奔着土地而去的,而当时全国并没有多少的地方有荒地,除了西藏、新疆,就只有东北了。东北在清朝的时候是龙兴之地,是满清人给自己留的退路,这里是禁止汉族移民的。

山东人去到东北的时间要比去南方近很多。山东人去东北,基本都是坐船。只要上船从山东沿海厉害,一二天就可以到达辽宁沿岸的港口,非常便捷。相反,如果从山东到江浙,必须走陆路。当时没有铁路,仅仅江苏省南北宽度就有接近500公里。在古代,拖家带口在陆路走500公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山东人闯关东不选择南方而选择北方是因为北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南方虽然富裕但南方土地相对稀少,而且当时南方战乱不断,山东人掌握的语言与南方人又不同。

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多余土地留给山东老乡。而浙江和福建一带多山,耕地本来就极为稀少,更不可能有多余土地。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太平天国占领了南方大部区域,最后还打下了南京,清政府在扬州一带建了个江北大营,与太平天国隔江对峙,山东老乡估计一到江苏,就被抓了壮丁了。苏北方言倒是好懂,大体和山东话差不多,但再往南,到了淮安、扬州一带,连听带猜估计还能听懂个八九不离十,但到了苏州、常州,那就是鸡同鸭讲,和听外语没有区别。

山东往东北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从胶东半岛坐船出发到大连,最多两天就到了,还能欣赏到大连金石滩;另一条是旱路,推着独轮车,领着老婆孩子就一直往北走,大约只需要一个月。清朝入关之后,二十万的满族人都迁到了关内,关外千里无人烟,万里无鸡鸣,只有野兽成群出没,那时的东北就是天然的野生动物园,东北虎是统治者。给山东老乡们留下的土地是很多的,东北的生活相对南方是非常平静安逸的。

山东人闯关东,就是因为本土连年天灾,难以生存,才选择举家搬迁去关东。但是为什么选择关东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看中了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可以更好进行生产活动。

闯关东的时期是饥荒严重的年代,那个时候全国几乎都是种地是农民,山东也不例外。况且山东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几乎都是以农业作为生产的主要方式。既然选择搬迁,那必定要选择一个土地肥沃好进行生产作业的地方,而关东恰好就是那样一个地方。并且,在当时来看,全国的荒地并没有剩下多少,除了遥远的新疆和偏僻的西藏高寒之地,就只有离山东不远的东北了,他们毫无其他选择。

并且东北除了肥沃的土地,还有其他珍贵的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开始发展经济建设。而这个时候东北的石油和煤炭的作用就益发显现出来。这些闯关东的人正是看中了这个条件,在东北发家致富。

而南方地区呢?从对外战争开打以来,就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龙头之地。况且南方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兴的工作机会,以其发达的经济吸引着众多外省人前去谋求发展。可是这样带来的是生存空间的挤压,人一多,压力大,机会反倒没有那么多了。这个时候山东人选择去东北闯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机会。

文章标题: 中原、河北、山东半岛地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和饥荒,为什么只有清末老百姓才选择大规模移民东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616.html
文章标签:山东半岛  中原  饥荒  河北  清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