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7 10:00: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公元1644年,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历史上出现了三个皇帝。一个是明朝皇帝崇祯皇帝,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满清入主中原。这的确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现象,有很多疑问。
为什么强大的大明王朝为何会一夜之间而亡?为什么人数不多的后金八旗军为何能定鼎中原、一统江山而建立大清朝?
当然,对于满清入主中原出力最大的是吴三桂,就是因为他打开山海关,满清才能不费一刀一刃的入驻中原,同时,依靠吴三桂的力量迅速扫清南方的明朝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其实,除了吴三桂外,还有7个汉人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在满清快速一统天下中出了不少力。
第一个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虽然是满清的对立面,但他客观了帮了满清大忙。一是李自成的手下抢了陈圆圆,本来吴三桂没打算投靠满清的,还准备跟李自成联手对付满清,可是当吴三桂知道自己心爱之人被李自成的手下霸占后,怒发冲冠。一气之下和满清联起手来。
二是他推翻了大明王朝,结果满清不费吹火之力就接管了大明王朝的遗产。
第二个是范文程。
范文程是满清最重要的谋臣,他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服务,对满洲发展贡献了诸多良策,清朝开国时的法律条文,形式大多出自其手,可以说对满清毫无保留的忠诚。
范文程出身名门,祖上几代都曾做过明朝官员,他的曾祖父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祖父则出任过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他们家几代都受过明朝的恩惠。范文程本人,青年时期也曾考中了生员(秀才),按说,他家这样的背景应该是誓死效忠明王朝的。可惜他偏偏就背叛了大明王朝,与兄范文采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靠了后金。为了大清的江山出谋划策、鞠躬尽瘁。 在他为满清做出的贡献中,有一个贡献就是劝降了洪承畴。
第三位就是洪承畴。
与其说满清入关是吴三桂的功劳,倒不如说是洪承畴的,如果没有洪承畴,清军即便入关,最多只能占领黄河以北的区域。为什么这么说呢?
洪承畴是个军事天才,当年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中,屡战屡胜。随后洪承畴又被任命为蓟辽总督,统领八路总兵十三万大军与清军展开激战。洪承畴步步为营,慢慢推进的策略,打的清军不敢向前。
所以,满清对其十分欣赏,意欲拉拢,于是就派范文程去劝降,最终洪承畴投靠了。而洪承畴的门生故吏很多,他的投靠因此也带动了大批官员投降。同时,洪承畴这样的军事天才,投降后又为满清带去了满腹的韬略,为大清制定了一统中原的战略。
第四位就是孔有德。
孔有德本来是毛文龙部下,后来投降清军。他其实是明朝负责火器的,他投靠满清的时候,带了大量工匠和火器,被封为定南王。清军入关之后,孔有德成为急先锋,为清军四处攻略,平定农民军、江南抗清起义、屠城,都有他的身影。
第五位是耿仲明。
耿仲明和孔有德是一伙的,也是毛文龙部下,他和孔有德是一起投降满清的。同样,跟孔有德一样,他也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急先锋,为清军到处攻城略地,而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第六位是尚可喜。
尚可喜也是跟着毛文龙混的。虽然此人很多家人都被后金屠杀了,但他依然不计前嫌,还是投奔了大清国,尚可喜归顺满清后,为清朝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随着满清东征西杀,屡建奇功,而且参与大屠杀。
顺治七年春,尚可喜大军抵达广州城下,围城长达10个月,十一月攻陷广州城,大肆屠杀城中居民,后世称为“广州大屠杀”。
第七位就是孙之獬。
为什么要说这个人呢?倒不是说此人为满清一统天下立下多少大功,而是此人只是个小人。在明朝的时候,他曾经为了上位,巴结魏忠贤党羽吏部尚书崔呈秀。
公元1644年,他听说满清要入关了,于是在家乡带领家人投降清朝,并积极组织乡勇,镇压了淄川人王桢领导的地方抗清武装。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此人“剃发易服”的主张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主动剃发易服,积极向满洲权贵靠拢。最终,多尔衮采纳了他的意见,颁布剃发令,凡是清军统治10天以上的地区,都要剃发蓄辫,如果有不剃、迟疑的,一律杀无赦。给中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结果至少1000万人死于剃发易服,影响深远。
以上就是帮助满清快速一统江山的7位汉人,他们或是为满清征战沙场,或是出谋策划,或是出馊主意、鬼点子,总之为对满清一统和巩固江山功不可没。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做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有人却当做彻底的伪命题。
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满清入关这段历史,为何区区10余万军队,能够打败李自成、覆灭南明,或许才真的理解什么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清政府入关
1644年,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清军刚刚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军的时候,他们还是一个只拥有十数万军队和东北+北京的地方政权。然而,短短20年不到,1662年,整个东亚,几乎已经没有他们的对手了。
顾城先生在《南明史》的开端,回顾了1644年前后的一些历史细节:
当李自成灭掉大明帝国的时候,建整个官绅乡绅群体,并没有为故国嚎啕大哭,反而很多人欢呼雀跃,踊跃地想要再李自成的大顺新朝中谋一个更好的职位。
然而,李自成没有转变过来心态,在他的眼里,起义不只是推翻大明帝国,还有那些可恶的官绅群体。因此李自成对他们并不友好,因此很快,追账助饷让官绅群体们中的一部分人,收起了他们对于李自成的友好,开始抵制这个新政权。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匆匆撤回了陕西。而新入主的满清帝国,作为蛮夷入主,加上之前对李自成那段不友好的经历,官绅群体并不待见这个新政权。
然而,满清政府很懂得包装自己。
多尔衮首先为崇祯帝发丧,还为其谥号思宗。然后在官方舆论中,他将自己包装成明帝国的继承者,做出一副要为明帝国报仇的样子,而对象就是那些推翻明帝国的逆贼,比如李自成。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在关外和明帝国打了几十年,而南边还存在着一个“明帝国”。
而满清政府的这一举动,瞬间将自己从官绅的敌对面变成了友好面,既然是帝国的继承者,那自然也会对帝国的臣民负责,而不是只会烧杀抢掠。
同时,满清政府也很懂得分配利益。
只要前明官绅来投,多尔衮几乎都是平级或者升级录用,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抑或是曾经投靠大顺的官吏。满清毫不吝啬官爵,甚至于升官到让这些投降的人都受宠若惊,自请降官,比如冯铨。相比于李自成的“追赃助饷”和南明对投靠过李自成的人区别对待,满清的这一宽大显然赢得了更多人的青睐。
多尔衮对于士绅群体的利益也是保护和拉拢的。他们宣布承认在农民起义以前,那些利益拥有人的合法性。满清政府还停征了明末的不合理赋税,比如练饷、辽饷和剿饷,然后恢复正常的赋税制度。
不仅如此,他们还放宽甚至暂停了引起汉族士大夫反感的“剃发易服”政策。
总之,刚刚入关的多尔衮竭力把满清政府塑造成官绅乡绅等帝国臣民的保护者、大明帝国的合法继承着,以及代明帝国讨平农民起义的复仇者。
二、满清得到的“民心”
满清帝国很快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民心”,或者准确的说,得到了“士心”。
在李自成退往陕西的时候,那些原本拥护明政府、和对大顺保持戒心的官绅士绅们,开始躁动起来,他们组织军队,赶跑当地大顺政权的官吏,以为能够重新恢复保护他们利益的大明帝国。
然而,当他们发现占据北京的是原来据有关外的满清政府时,他们不明白满清政府的态度,不知道该投靠谁。这其中,还包括大量已经投降大顺前明官员,因为李自成的兵败而犹豫。
这时候,满清政府之前做的一系列工作开始显现它的威力。
一方面,已经投降并受到优待的汉族士大夫中,涌现出一批站在满清政府的角度做工作的人,这其中不乏有名望的人,比如明恭顺侯吴惟英之弟吴惟华。这些人充当满清收买“民心”的先锋,帮助满清让很多地方的官绅群体黑转粉,迅速投入到蛮轻的怀抱中。
另一方面,满清的升级录用影响到清与大顺边界地区的很多实权人物,特别是手握军权的前明官吏,比如大同总兵姜瓖、曾经败于山海关的唐通。这样,几乎兵不血刃,满清就得到了山西和陕西的大部分疆土。从地形上看,山西之地,俯瞰关中威慑中原,则意味着满清已经打开了入主中原的战略优势。
而这时候,不过是1644年底而已。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正含义
为何入关的满清比李自成和大明更受到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样的吗?
在揭晓谜底之前,我们先读一个故事:
于是,张信反而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朱棣。最终朱棣下定决心起兵靖难,最终取得成功。实际上,如果张信攻打朱棣,朱棣几乎等于是瓮中之鳖、困渊之龙。然而,舆论最终让朱棣逃过一劫。
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如何得民心、得哪一部分的民心,这就很关键了。
在灭秦的过程中,刘邦因为“约法三章”和“不欲费民”而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护,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三秦和蜀中为刘邦送来了源源不断的军队和粮草,这才导致了刘邦屡败而不倒,这也是所谓“得民心”。然而我们注意到,他约法三章时“召关中诸县父老豪杰”。无独有偶,最完美的皇帝刘秀在自行度田的时候,受到豪门大族的阻挠并没有彻底实行下去,但是刘秀依然对他的部下们非常仁慈,而社会也保持安定繁荣,看起来一片祥和。相反的例子是朱元璋,他是想从百姓的角度实施一些惠政的,然而却成了士大夫眼中的暴君(在他大量屠杀功臣之前就有了这个称号)。
因此,这个扩大版的士大夫群体,才是“民心”的中坚力量。他们反对,就会像百姓传达不好的讯息,而“民心”就失去了;他们拥护,百姓也就拥护了,“民心”就得了。就像现在那些论坛上发帖的人。
因此,准确的说,这句话应该叫做“得士心者得天下”。而满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得以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
顺便提一句,满清非常懂得“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因此,虽然接受了汉人官吏和士大夫的投降,但满清的军政权力一直握在满洲爱新觉罗氏的手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满清站稳脚跟,就开始推行他的剃发易服,来强调自己的统治地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