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以蛮夷为耻的秦国文化不如中原,天天我蛮夷也的楚国文化可以与中原分庭抗礼

时间: 2023-09-20 05:00: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为什么以蛮夷为耻的秦国文化不如中原,天天我蛮夷也的楚国文化可以与中原分庭抗礼

古代蛮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何中原各国会打不赢蛮夷?

古代,凡是除华夏族以外的民族都被称为蛮夷,蛮夷各方面的发展都比不上中原,但蛮夷却能让中原各国陷入苦战。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的了,但他们还是需要建造各种防御措施来抵御蛮夷的入侵。为何资源丰富,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会打不赢各方面都落后自己的蛮夷呢?实际上,这也和当时中原内战太多有关,内部打得越激烈,自然会给外界更多的机会。
看看地图,回顾一下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处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一个个都被灭了,而处于边缘地区的诸侯国被一个个兼并之后,反而形成了一个个超级大国。
比如:楚国、吴国、越国、秦国、晋国等,它们先后兼并了周边无数的小国,最后慢慢蚕食中原各国。有意思的是:它们分布于中原地区的不同方向,一个地区决不允许同时出现两个大国。比如吴国和越国,只能有一个国家站立起来。
作为物质文明都远远高出周边蛮夷之地的中原文明,为什么干不过野蛮、落后的文明呢?
也许有人会用冷兵器时代文明和武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但笔者却想从这个表面原因中另辟蹊径,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周朝是怎么灭亡的?
晋国是怎样灭亡的?
如果能找到这两个典型国家的灭亡原因,也许就能找到其中一些端倪。
周王室为了控制诺大的疆土(对于他们而言),将宗室、功臣们分封于周边蛮夷之地。分封出去的这些诸侯国们,和蛮夷融合,反过来对周王室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晋国的灭亡,也如出一辙。
晋国在无限扩张后,国君为了控制新占领的土地,也将自己的宗室和亲信派去镇守这些土地。这些宗室和亲信,最终成了晋国公室的掘墓人。
有人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分封是必然吗?他们都不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吗?
答案是:是的,在政治和社会体制都极其不完善的先秦时期,分封确实是无奈之举,灭亡是在所难免。
但我们应该跳出这个以天子为本位的思想怪圈,我们去思考一个新问题:天子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难道是他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得来的吗?如果不是,这个天下应该属于天子一个人或一家人吗?如果不属于,那么天下就是大家的,宗亲和功臣。这就好比一家股份制公司,公司是所有股东共同创建起来的,凭什么让你一个人独占?
咱们用这种思维去思考也就无所谓谁是正宗,谁是反派,谁能得天时、地利、人和,谁就是王者。
所以,韩、赵、魏三家分晋,秦国灭东周,也就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秦、晋、楚如果不和周边蛮夷融合,他们就不会强大,也许,早就和蛮夷鱼死网破了。
而作为蛮夷,他们也只有向文明靠拢,才能完成与时俱进的蜕变,所以,他们融入了先进文明。
而边缘文明战胜中原文明,则是一场新的蜕变,表面上,他们入主中原了,实际上,他们融入了更大的文明。文明的火种才是这个世界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

楚王问:吾蛮夷也,有何德何能,而位居中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五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君说:“我没有罪过。”楚王说:“我处在蛮夷地区。”

出处:《史记·楚世家》

原文: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译文:

三十五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君说:“我没有罪过。”楚王说:“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号。”

扩展资料: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楚文化独具特色。与中原文化相比,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礼法,楚文化偏重情感;楚文化中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神合一、力求浪漫之说,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楚人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

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精神上的追求。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楚国国君说“我蛮夷也”,为什么说自己是蛮夷呢?

一、在周初分封制中地位不高。

武王伐纣定鼎天下,分封诸侯时周宗室姬姓诸侯分封最多、爵位也较高、封得的土地也比较好,其次也分封了开国功臣和商朝后裔等等。楚国先祖鬻熊是文王姬昌的火师,曾经“子事文王”多负辛劳,为此在周成王时期封了他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封地五十里,居丹阳(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这次分封的档次不高,爵位只有子爵,封地不过五十里并且在楚蛮之地。主要作用是成为周王室的南方藩篱,对南方蛮夷部落作战还有就是进贡“包茅”。这在中原诸侯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乡下诸侯了,不被高看也属正常。

二、楚国表现的领土野心。

战国七雄有种说法,秦最强、齐最富、楚最大。当时七雄并立,楚国的地盘是最大的。从起初的封国五十里到后来的辽阔领土,楚国表现出了极强的扩张愿望。


这里既有“荜露褴褛、以启山林”的拓荒精神,也有问鼎中原的霸道。楚国强盛时期对外扩张,特别是对中原方面的扩张让中原诸侯十分敌视,历来中原霸主诸如齐桓公、晋文公都联合诸侯进行对楚战争,以遏制楚国。中原诸国对楚国是又畏惧,又仇视。

三、独特的楚文化

而长期对蛮族的战争及交流中,楚国的文化风格慢慢与变的与中原王国有些不同。中原诸侯以龙为尊,楚国却崇拜神鸟凤凰。中原流行现实主义的《诗经》,楚国人写的却是浪漫逸丽的诗篇《楚辞》。中原有高雅音乐《阳春白雪》,我楚国偏偏喜欢流行音乐《下里巴人》。诸如此类迥异,不一而足,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对蛮夷战争中,楚国尚武的精神一直存续到了血脉之中,比较注重实力主义,这更让中原那些维护分封制传统的诸侯觉得野蛮。


在这种中原诸侯歧视自己的背景下,楚国人是什么反应?

楚国人并不十分在意,楚国人对待中原王国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蛮夷这类事情居然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他们偏向于承认并且利用蛮夷的身份摆脱了礼制的制约。

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虽说“春秋无义战”,不过中国人自古讲究“师出有名”,而这种道义限制了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可以说是就是当时“国际舆论压力”,而楚国没有尊重这种虚礼的打算,他们用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回答说:“我本蛮夷。”对啊,你不是说我是蛮夷,是乡下诸侯么?我就蛮夷给你看,说兼并你就兼并你,你不是天子是王爵么?我就把我三个儿子都封王(楚国爵位只是子爵),你都说我是蛮夷了,我凭什么跟你讲道理。

其实是楚国对周天子的爵位分封的不满,也表现出楚国有挣脱中原礼制的野心。“我蛮夷也”,意思是我谁都不怕。
因为当时各国,声讨楚国无缘无故出兵进攻别人,所以楚国国君说自己是蛮夷,不懂道理。
春秋时期大家都讲究文明,不会发动侵略战争,有一次楚国侵略随国,随国国君说我并没有罪过,你为什么要侵略我,楚国就说我是蛮夷,不需要跟你们讲文明。
文章标题: 为什么以蛮夷为耻的秦国文化不如中原,天天我蛮夷也的楚国文化可以与中原分庭抗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740.html
文章标签:蛮夷  中原  秦国  楚国  分庭抗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