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邯郸保卫战还痛打秦国,仅仅几十年后六国就被灭了

时间: 2023-11-12 20:01: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为什么邯郸保卫战还痛打秦国,仅仅几十年后六国就被灭了

山东诸侯的回光返照,邯郸之战赢得很漂亮,为何六国没趁势灭秦?

一、

长平之战后,中原大地上的格局出现了山东诸侯皆弱,秦国一家独强的局面,这让秦国统治者秦昭襄王开始发飘,毕竟无敌总是寂寞的。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无论是投入的兵力还是战争的伤亡人数,都是惊人的。

我们把目光转向同一时期的欧洲,但凡双方参战兵力在10万人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大战争了。

而山东诸侯中死在白起手中的士兵数量却高达近百万,所以说白起是人屠,一点也不过分,这记录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难打破的。

不过白起原本能打破自己的记录,只可惜被范雎给破坏了,因为范雎劝说秦昭襄王让白起从邯郸城下退了兵,不然一旦发起猛攻,邯郸百姓又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白起的军功也会在邯郸城人头的叠加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秦昭襄王也不是傻子,他让白起退兵,自然得见到好处才行,秦昭襄王得到的好处是,赵国会割让六座城市。

其实吧,这买卖乍一看也不亏,毕竟邯郸才一座城,以一换六,数学老师肯定会说“绝对值”。

但邯郸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城,而是赵国的国都。

白起退兵之后,赵国得到了暂时的踹息,而在秦昭襄王苦苦等待赵国递交割让城池的地图时,赵国变卦了,他们决定赖账,这六座城不给了。

秦昭襄王气急败坏,认为赵人不讲武德,既然答应了自己要割让城池,却不给了,这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直接拍板,赵人再给城也不要了,只要邯郸。

邯郸保卫战就此爆发。

此战山东诸侯赢得很漂亮,为何六国没趁势灭秦,又为何说这只是山东诸侯最后的回光返照?

二、

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军20万兵直攻赵国都城邯郸。

在秦昭襄王看来,此战没有悬念,赵国青壮年损失殆尽,以秦国锐士来打邯郸城内的老弱病残,这难道还有难度?

其实还真有。

因为秦昭襄王忽略了长平之战带给赵人的心灵创伤有多深,而这些都会化成仇恨的火苗,激发了赵人与邯郸共存亡的信念。

此外,秦昭襄王还忽略了邯郸城内的两个人。

廉颇和赵胜。

廉颇善于打防守战,有他的带领,邯郸固若金汤,赵胜深明大义,散尽家财鼓舞将士战斗,甚至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到了行伍之中,一时间邯郸城内人人皆兵。

王陵很苦恼,因为邯郸虽近在咫尺,但根本打不进去。

秦昭襄王越打越气,直接又给王陵增派了十万精兵,结果邯郸城还是没打进去,而秦国却接连损兵折将。

不得已的秦昭襄王便只好去请白起,但白起却称有病,愣是不上阵。

秦昭襄王很生气,便把王龁派了上去,结果王龁也没能力在短时间内攻下邯郸。

三、

不过在此时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秦国倾斜了,虽然损失了不少将领和士兵,但一直围困着邯郸城,邯郸城内粮草也开始告急,只要能把这场战争给拖住,秦国便赢定了。

可是赵人又怎么会坐以待毙,既然支撑不住,便开始寻求外援,魏国和楚国便是赵国要争取的合作盟友。

既然要寻求合作,肯定要派出去使者,而平原君赵胜是赵孝成王最信任的人,他自然得去楚国和魏国走一趟。

赵胜是如何走出去的邯郸城,史书没有记载,应该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从城墙上悬绳而下。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赵胜出了邯郸,不仅到了楚国,也到了魏国。

赵胜到了楚国之后,他的一位叫毛遂的门客大放异彩,成功地说服了楚国出兵救赵,这便是毛遂自荐的故事。

但是楚国很不痛快,虽然出兵十万,但楚国的春申君并没有马上投入战场,而是在观望。

魏国的情况和楚国很相似,魏王派大将晋鄙也带十万精兵去救赵,可是魏王却害怕秦国报复,便命令晋鄙停在邺城,也先观望观望再说。

四、

邯郸都撑不住了好吗,两国的援军却只观望,赵胜等人急得都快哭了,他一次次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最终信陵君在魏王宠姬如姬的帮助下窃取兵符,随后去往晋鄙大军之中接管魏兵。

晋鄙不信虎符,结果被朱亥击杀。

信陵君带着魏兵果断进攻邯郸城下的秦兵。

楚国的春申君一看既然信陵君都进攻了,自己也不能只看了,得出兵占点便宜才是,于是两军兵合一处,由信陵君指挥。

城内的赵军看到魏国和楚国联合来救,自然也不能忍,于是打开城门冲向秦军,被这三方军队来了个“肉夹馍”,王龁哪还有反抗的余地,只能率兵突围然后溜之大吉。

但是信陵君带领联军却在后面紧追不舍,在追击王龁部队的过程中,还顺便把秦将郑安平带的两万秦军给包了“粽子”。

郑安平无奈只好率军投降。

王龁一看势头更不对,于是一路向西,直接撤回了河东地区固守待援。

五、

信陵君率兵解了邯郸之围,便率军返回邯郸,既然邯郸保卫战打得那么漂亮,还把秦人打回了河东地区,为何三国联军却没有趁势灭了秦国呢?

这是因为信陵君带领的三国联军没有能力灭掉秦国。

山东诸侯不能同心抗秦,这事是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印证出来的道理,他们的联合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根本没有要灭秦的意识,一旦危机解除了,联盟自然也就散了。

此外,秦国占有地形地势的优势,崤山就是秦国防御的第一道天险,只要守住函谷关,山东六国想要攻入秦国本土,几乎没可能。

当然也能绕道,不过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需要渡过黄河才行,在当时,黄河也是一道极难逾越的天险。

可以说,从打响对六国的战争开始,战场几乎就没在秦国本土上,而是在山东六国的地盘上,秦国的大后方一直源源不断地在供给战场之需。

再加上,邯郸之战虽然让秦国损失了近20万秦兵,但这还没有完全伤到秦国的元气,一旦山东六国将秦国逼急,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惨重的。

所以,邯郸之战虽然赢得很漂亮,但是想要以此来灭掉秦国,山东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而在这次战争之后,秦国也看到了无法对山东六国全面打击,进而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山东六国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这次邯郸之战的胜利,只是山东诸侯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邯郸之战虽然赢得很漂亮,但是想要以此来灭掉秦国,山东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而在这次战争之后,秦国也看到了无法对山东六国全面打击,进而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山东六国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当时的六国没有实力与大秦对战。虽然山东诸侯再次起义,邯郸之战也赢得漂亮,想灭大秦还是不行。
六国之间各自心怀算计,无法齐心协力,而秦国虽然在一时战败之下大伤元气,但举国齐心,仍有余力,非六国齐心而不可灭之。
历经济西之战鄢郢之战后,六国已经没实力也没有机会了。最好的灭秦时机是蓝田之战时,那时赵国力强且能影响魏韩外交但太低调了。

邯郸之战秦国战败的原因

邯郸之战秦国战败的原因

说到这个邯郸之战,是秦国在长平之战战胜一年后的邯郸保卫战。本以为秦国这次保卫战依旧能获胜,但是没想到遭遇惨败啊。对于这一战役,赵国可以说是占据了地利、人和,而秦国这是天时、地利、人,所以失败。

1、秦国方面:出兵仓促,作战指挥欠妥

秦国发动邯郸之战,皆因被骗内心不满,于是仓促间就发兵进攻。因为战争爆发得太快了,事先没有做好其他诸侯国的外交工作,导致了战争后期以一挑三的局面。

此外在统帅选择上也过于草率,竟然选择名不见经传的王陵。王陵久攻邯郸不下,反而损失了近五万秦兵。在白起拒绝挂帅后,不得已之下只能改任王龁为帅,并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无奈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最终在魏楚联军的帮助下,赵国击退了秦军,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

从邯郸之战的经过简单的分析一下,秦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仓促发兵、准备不足,外交上的失败、国内君臣意见不统一,所派将领指挥不当。

2、赵国方面:国内君臣、将士同心,外交政策成功

邯郸之战爆发后,本来就因为长平之战中二十万赵军被坑杀,国内军民团结一致,欲报二十万亡灵之仇。而且邯郸城破就意味着赵国亡国,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即便是平原君赵胜这样爱财之人,也为了赵国而散尽家财。“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这是李牧对平原君赵胜在邯郸之战时的评价。

当秦国猛攻邯郸之际,赵胜把自己府上的金银财宝、粮食布帛都拿出来给了守城的赵军。除此之外,还让妻妾给守城将士缝补衣物,与守城将士同甘共苦,以此激励守城赵军。

除了赵国内部的团结之外,邯郸之战的胜利也离不开魏楚两国。在邯郸之战尚未爆发之前,赵国已经跟其他几国做了外交工作,避免腹背受敌。邯郸之战最激烈的时候,赵胜更是出使魏国、楚国,请求魏楚出兵救赵。历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荐”、“窃符救赵”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

秦国与赵魏楚联军之间的邯郸之战

秦国与赵魏楚联军之间的邯郸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了一次城池攻守作战,史称邯郸之战或邯郸保卫战。

背景

公元前259年2月,即邯郸之战前的9个月,嬴政在赵国邯郸出生了。11月,秦国派王陵带领秦军进攻赵国邯郸城。邯郸之战开始。公元前258年2月,形势对王陵稍微有利,秦国于是给王陵增加兵力,王陵继续围攻邯郸城。

几个月后,王陵围攻邯郸城损失了五个校的兵力,形势对秦军不利,11月,秦国派王龁、郑安平到达邯郸城下,王龁代替王陵为将,猛攻邯郸城。魏无忌、黄歇带领数十万魏、楚联军到达邯郸城下,开始进攻王龁。

公元前257年1月,秦国为支援邯郸之战的秦军向汾水西岸的汾城旁增兵。几个月后,魏无忌、黄歇带领数十万魏、楚联军在邯郸城下猛攻王龁,秦军损失较大,王龁从邯郸向西撤退,并按预定的路线撤退到了汾水西岸,与驻扎在汾城旁的秦军会合,魏无忌、黄歇没有追击王龁,魏无忌将魏军交给一个魏国将军,让他带魏军回魏国了,黄歇也带领楚军回楚国了。

邯郸之战结束。王龁带军在汾城旁休整了两个多月后,韩、赵、魏再次组成联军逼近汾城,企图阻止王龁从汾城向东进攻,不料王龁抢先进攻联军,斩首六千,联军向南逃跑,王龁一直追到黄河,联军又有两万人死在了黄河里。

另一支赵军趁王龁东进时攻下汾城,王龁于是又回师向西攻下汾城。然后王龁又跟从张唐攻下了赵国的新中城。公元前256年,韩、魏、楚联军进攻新中城,王龁、张唐被迫撤退。乐乘、庆舍带领赵军攻破了留守在赵国信梁城的郑安平的秦军,郑安平被迫带领两万秦军投降。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今沁阳),切断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通往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道路。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

赵孝成王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龁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约一年。

公元前260年,赵王怒廉颇多败,听信反间谣言以擅长进攻的赵括取代善守的廉颇,意图速战速决,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

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赵邯郸之战伤亡如何?有什么历史意义

要说我国古代是中的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那就要属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邯郸之战了。可以说秦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次错误的战争,而得到的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同样赵国也是如此,不存在胜利,所得到的仅仅只是数十年的苟延残喘罢了。
公元前260年九月,长平战场的血腥尚未散尽,数十万赵军尸骨未寒,秦军已开始趁胜追击。下一步的目标再清晰不过:正是赵都邯郸。所有人都惊恐地发现,赵国的末日就在眼前,他们已没有军队能保卫国土了。赵王君臣乱作一团,他们无力再与秦军正面抗衡,只得寄希望于外交手段,因此派出了纵横家苏代去贿赂秦相范睢,这或许是赵孝成王自上党之变以来唯一正确的决定。苏代成功地使范睢对白起产生了嫉妒,并劝阻秦昭襄王停止攻赵,理由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听从了丞相建议,也许他对元气大伤的秦军能否拿下邯郸同样心存疑虑,这也使他错过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机会,一如赵国错过了赢得长平之战的机会。白起忿忿不甘地下令撤军,与范睢就此结怨。
赵国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为了这弥足珍贵的短暂和平,赵孝成王不得不亲自朝见秦昭襄王。和谈的结果是,赵国割让六城,秦军罢兵。赵孝成王本打算履约,大臣虞卿的进言促使他改变了主意:秦国用尽全力去进攻自己不能得到的土地,疲惫而归;大王却把它无力夺取的土地拱手相让,这正是助秦国攻打自己。赵孝成王赞同了虞卿的意见,六座城池没有割让给秦国,而是转给了齐国。这极大激怒了秦昭襄王。公元前259年九月,他重新派出大军向赵国进攻。这回领军的不再是白起,也许是被长平之战和杀降耗尽了全部心力,此时他一病不起。五大夫王陵接替了白起的职务,也准备完成他九个月前被中止的任务。然而此时,这个任务的难度已变成了不可能的。
面对危在旦夕的局势,赵国朝廷也仿佛一架年久生锈却被重新启动的机器,尽管滞涩笨重,但终究开始运转起来。赵孝成王每日早朝晚退,平原君为首的外交大臣们向列国求救,获得了五国情感上的支持。当秦军重新来袭时,赵国其国内实,其外交成,恢复了一定实力。
公元前259年十月,五大夫王陵统领的秦军抵达邯郸城下,名垂千古的邯郸保卫战正式打响。攻守双方的噩梦也由此开始。
开战之初,没人相信赵国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就像长平之战前没人能预料到最后的惨痛结果一样。他们错了,赵人体现出了惊人的斗志,长平之战丧失亲人的悲痛,对秦军的仇恨,统统化为共赴国难的决心。连赵孝成王都知道折节以下其臣,赵国朝廷君臣一心,上下同力,大有当年勾践被困会稽时的众志成城。
每天的进攻千篇一律。秦军的投石机抛出无数飞石砸上城头,不是为了直接杀伤敌军,只是一种威慑与掩护,士兵们扛着攻城梯,冒着守军的密集箭雨,向伤痕累累的邯郸城垣进发,运气好些的士兵能躲过滚木礌石,顺着梯子登上城垣,但迎接他们的往往一拥而上的守军,结局也无不是被砍成肉酱,或者跌下城垣、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整个冬季一直打到第二年初春,秦军几次增兵,前后损失了五万人马,依然奈何不得邯郸。此时的秦昭襄王逐渐感到骑虎难下,他再次敦促白起领军,也再次遭到了拒绝。武安君的理由是,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深感颜面无光的秦昭襄王没有听从白起的意见,《战国策》记载了他的一句话: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这位暮年的老王比年轻时加倍争强好胜,如今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拿下赵国,不如说是赌一口气。他下令由王龁代替王陵为将,继续围攻邯郸。第二轮攻势持续了八九个月,依旧是无休止的进攻,无休止的死亡,数以万计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被轻易浪费,除了惨重的伤亡,秦军一无所获。围困和抵抗还在持续,赵人缺乏给养,秦人则缺乏斗志,双方都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甚至早已忘记了开战的理由,只是在以一种纯粹的本能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谁也不知这场冗长的战争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秦国本不必担心东方五国发来援兵。试想长平之战那样的紧要关头,五国尚且一直骑墙观望,如今赵国即将灭亡,他们更没理由再投入兵力。可是如今的情况已和那时不同。
长平之战,赵王君臣并没有展现出必胜的意志,五国对它缺乏信心;如今秦军围困了三年仍没能拿下邯郸,这却使诸侯们悄然心动:与其坐等秦国灭赵、实力继续膨胀,不如助赵国解围,这样秦国被击败后,短时间内会无力东进,脱险的赵国同样无法构成威胁。战国后期最波澜壮阔的合纵就此展开。
平原君赵胜难得表现出了英雄气概,他带领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亲自出城向楚国求援,毛遂自荐的经典故事由此上演,门客毛遂以半胁迫半游说的方式促使楚考烈王下定决心,双方歃血为盟,楚军出动援赵了,领军的是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黄歇。
魏国也开始有所动作。此前赵国曾多次向他们求救,这回魏安釐王分外慷慨地派出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在大将晋鄙的统领下北上。这使秦昭襄王有些措手不及,之前他似乎没料到会有援军前来,为此特意向魏国声明:秦国很快就会拿下赵国,各国如果有敢救赵的,秦国灭赵后下一个就要攻打它。为了证明这不完全是口头威胁,当年十月,秦将张唐率军攻克了邺城。魏安釐王因此又动摇起来,他指示晋鄙在邺地停住脚步继续观望。
赵国没有投降,秦国没有取得进展,魏国没有进兵,楚国同样没有,邯郸之战因此陷入了胶着。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使交战各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不过这一局面依旧对秦国有利,他们只要坐等邯郸流尽最后一滴血,就可以宣告胜利,楚国和魏国的联军也会就此作鸟兽散,一如此前秦国多次粉碎合纵联军的攻势一样。
他们的如意算盘被另一位关键人物打碎了。战国四公子的最后一位,信陵君魏无忌,成为决定邯郸之战胜负的关键,也是那一战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是平原君的内弟,曾多次劝说魏王发兵,被拒绝后甚至打算亲自率领门客去救赵。后来在门客侯嬴的建言下,他改变方式,请魏王的宠妃如姬盗来虎符,赶到援赵的魏军中,由门客朱亥椎杀晋鄙夺取军权,就此留下窃符救赵的经典故事。此后他将十万魏军精简至八万,遣散了一些父子兵和兄弟兵,从而极大鼓舞了士气。士兵们一扫多年来屡败于秦军的压力,抱着必胜的决心赶向邯郸。这样久违的求胜欲望,只有在名将吴起统领的魏武卒身上才能见到,那还是遥远的魏武侯时代,距今已有上百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像太阳撕开厚重云层,投下一缕金线般的光明,单是这支队伍的出现,足以使气息奄奄的赵人重新燃起希望,何况魏军那猛烈的攻势前所未有。围城中迅速行动起来,在门客李同的请战下,回到邯郸的平原君迅速招募了三千名死士,出城突袭秦军,一举将对手击退了三十里。在同一时间,楚军也杀了出来。
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人同时出现,这几乎是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参加这一战的有可能还包括赵国的一连串名将:廉颇、庞煖、乐乘,甚至后来的李牧。除了邯郸之战,还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像眼下这般,汇集那么多光彩熠熠的名字,持续了三年的惨淡战事终于在这一刻迸射出银河星爆一般的炫目光彩,这是六国几乎所有雄杰的集体亮相,也是六国对秦国几乎唯一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
攻守之势在一瞬间颠倒,面对三支来势汹汹、从不同方向突然出击的军队,早习惯了按部就班进攻的秦军顿时猝不及防、左支右绌,各部秦军纷纷告急,多处阵脚已开始松动。为了避免全军溃败,主将王龁下令解除对邯郸的包围,向西面河东郡的汾城撤军,准备站稳脚跟后伺机反攻。王龁只能把挽救战局的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他也向咸阳请求增兵。秦昭襄王应允了他的请求,命范睢的亲信郑安平领军救援。没人想到,这支军队很快陷入包围,郑安平索性率领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这是秦军近百年来都没有过的耻辱举动。失去了求援的希望,王龁也不得不悻悻撤军。赵国的命运总算被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这个国家得救了。
秦国战神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任何人能在战场上杀死他,他是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愤怒之下。
战事陷入僵局时,白起多次拒绝了秦昭襄王和范睢要自己领军出征的命令,很多人以为他是在和秦昭襄王赌气,或者只是为了保住自己一生不败的名将光环,甚至据此认为他情商低下,因为只要忍气吞声答应、亲自领军出征,即便战事失利,他依旧可以保全性命。种种看法,都是对这位名将的贬低甚至羞辱。
面对亲自前来催战的秦昭襄王,他在病榻上艰难说出了最后的谏言: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秦昭襄王的反应是,王不答而去。
秦军败战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后,白起发出了叹息: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成为点燃秦昭襄王怒火的引线,他下令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流放阴密(今甘肃灵台县),由于白起还在病中,未能立刻成行。三个月后,更多的失利消息接踵而至,秦昭襄王再度下令驱逐白起;当这位昔日的名将刚离开咸阳十里,来到咸阳西郊的杜邮时,一名使者又匆匆赶到,递上了秦昭襄王亲赐的长剑。一切都在不言中。白起接过长剑,横亘在脖颈,史书记下了他临终前的发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许久的沉默后,他自己给出了答案: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在这番最终的忏悔后,他自刎而死,此时距他赢得长平之战的辉煌胜利,不过三年。
而那位秦国名相范睢因为误用亲信,使秦国遭受耻辱,被秦昭襄王罢免相位,不久抑郁而终。
赵国成功的保卫了邯郸,取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邯郸却是悲喜交集,喜的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悲的是死去的同胞和破碎的家园。赵国赢得了最后的的胜利也赢得了一片废墟,邯郸经此一劫,又得需要几代人时间来恢复元气。胜利对赵国来说是迫切的,但是,胜利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赵王在邯郸一役之后为了感谢楚魏的救援,又把几座城送给了信陵君和春申君,这样,赵国的领土在经过长平一战之后实际上是发生了的萎缩,这也就意味着赵国的实力的削弱。
而我们反观秦国,在邯郸一战中,在敌国的领土上作战,损失的只是部分士兵,而且也只是在最后的时候遭受了一定的打击,这对秦国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正常的损失,并不能影响到秦国进攻的策略,当然就更不可能使秦国的失去战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邯郸之战并没有改变秦强赵弱的根本局面,也没有成功的遏止住秦国进攻势头。胜利者不胜,失败者不败,这就是邯郸之后的秦赵。
文章标题: 为什么邯郸保卫战还痛打秦国,仅仅几十年后六国就被灭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730.html
文章标签:秦国  邯郸  痛打  保卫战  灭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