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三藩之乱的时候,为什么白文选没有起兵策应

时间: 2023-09-15 22:00: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三藩之乱的时候,为什么白文选没有起兵策应

三藩之乱有可能成功吗

“三藩之乱”有可能成功。

1、政治上

如果能拥立明室后裔,鼓舞忠义,打出“反清复明,汉贼不两立”的旗号,加之当时明朝灭亡还不久,人心思旧,大多数心系明朝的士大夫以及降官降将会纷纷参与起兵,而且就当时的老百姓而言,他们也是不甘心接受一个野蛮凶残的异族来统治的,那么这场战争就会上升到汉族人民拒绝满清统治之斗争的层面,成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斗争,会获得更多的响应和支持。

其次,拥立明室后裔,政治上会更加集中,不至于那么分散。可以将福建的耿精忠,台湾的郑经,广东的尚之信,广西的孙延龄以及平凉的王辅臣等大大小小的军事力量纳入这个旗帜周围,形成统一战线,军事上能统一指挥,步调上也能一致,战争就有可能成功。

  

2、军事上

由于清廷的毫无防备,吴三桂突然起兵,明朝各地守军一触即溃,望风投降,有些地方甚至传檄即定,吴三桂集团迅速占领云南、贵州、湖南,饮马长江。而当时清廷根本来不及在长江完成布防,加之北方不靖,陕西、蒙古各地纷纷造反响应叛乱,清廷被突如其来的各地叛乱搞得手忙脚乱。

如果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天堑之险,进至黄河流域,切断清廷的东南槽运,号召原明降将倒戈,进而带动广大百姓响应,进逼京畿,迫使满清政权北迁,甚至退回关外老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曾声势浩大,席卷半壁江山,为何最终土崩瓦解?

为何最终土崩瓦解?

因为吴三桂不得人心,他首先背叛了明朝,然后在明朝灭亡之后又要背叛清朝,这行为令人很不耻,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再加上清政府当时做出的计策也非常成功,所以吴三桂就土崩瓦解了。

吴三桂可以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打开了山海关,让清朝的军队才能够直接杀入明朝的腹地,如果他没有选择背叛明朝,而是浴血奋战,死守不退,那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吴三桂背叛了明朝之后明朝几乎是被两面夹击,崇祯在老歪脖子树上吊了,明朝几乎宣告灭亡,后来南明小朝廷才勉强延续了明朝的名号。

吴三桂背叛明朝之后,得到了清朝的封赏,但是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对他是无比提防的。开始的时候明清朝的军队不多,所以需要这些人去控制地方的统治,清朝政府当然知道这些人都是毒瘤,况且这些人能够背叛一次就能背叛第二次,所以对于这些人,还是非常提防警惕的。

吴三桂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什么样,索性就造反了,他们的造反得到天下的呼应,因为清政府有段时间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地方大多数是明朝遗族,吴三桂扛起了大旗,民间的纷纷都响应,而且声势浩大席卷了当时半壁江山,但是吴三桂这个人不得人心,清政府的政策也非常的阴险,拉拢了一批,打另一批,并且以利诱之,导致吴三桂最终土崩瓦解。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叛乱之初,吴三桂的军队进展神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而且几乎是兵不血刃。在吴三桂起兵之后,摇摆不定的老部下“王辅臣”也眼见起兵红利!拿下陇右、陕北等地,兵锋直指西安。这时候、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势力也掀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基于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可谓占据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清朝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差一点推翻清朝,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首先,三藩之乱的初期,形势对于吴三桂来说,可谓非常有利。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起兵之后吴三桂在短时间内攻入湘、赣、川地区。耿精忠也同时响应,攻入浙江。郑经也攻入福建南部。尚之信在广东响应。孙延龄也在广西响应。王辅臣则在陕西响应。基于此,此时的平西王吴三桂,无疑是一呼百应,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换而言之,此时的吴三桂,距离推翻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原本以来初期的形势只是巅峰的开始,却没有想到,这已经是最后的巅峰了。对于清朝康熙皇帝的转败为胜,很大程度是吴三桂咎由自取,白白断送了良好的开局。

展开全文

一方面,从清朝康熙皇帝的角度来看,“拉一个、打一个”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其可以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最根本的方式,在复杂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也即想要平定三藩之乱,必须解决吴三桂这一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康熙可以对次要矛盾的一方进行让步和拉拢。于是,康熙皇帝以灭吴三桂为第一任务、同时安抚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并且,在发现王辅臣是因为利益才跟随吴三桂起兵的情况后,康熙皇帝立即着手对王辅臣进行策反。在以上策略的指导下,三藩之乱越往后,吴三桂逐渐陷入到孤军奋战的劣势中。

另一方面,如果说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城府,甚至说是老谋深算,那么,对于年龄是康熙数倍的吴三桂,反而犯了不少天真的错误。比如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居然存在和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众所周知,自康熙决定撤藩的那一刻开始,两人就已经进入到势不两立的阶段了。正是因为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吴三桂在势力巅峰的时候裹足不前,给了清朝调兵遣将、各个击破的时机。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能够趁着清朝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将兵峰直指京师,显然有机会一鼓作气,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对于吴三桂,自称周王,抛弃“反清复明”的旗帜,也是其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曾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帜。对于这一口号,在清朝初期显然具有较高的号召力,这也是各地明朝旧部迅速响应的重要原因。但是,当占据半壁江山之后,吴三桂显然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做出了错误的分析,也即认为这是自己的实力和威望所致。所以,吴三桂逐渐抛弃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先是自称周王,后来更是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对此,就这一点来说,吴三桂显然和当年的曹操相差千里。综上,因为自身的昏招频出,加上碰到了康熙皇帝这样的对手,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最终于公元1681年被平定。

文/情怀历史

       三潘之败,其责任不在吴三桂。吴三桂乃是统兵名将,兵法之强鲜有敌手。可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三藩初时,以吴军之通连连得利,后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于清政府,孙延龄先叛康熙,后自称王,被吴世璠杀死在桂林。此后,吴三桂与清庭形成相持阶段。1678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一战击毙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据清军河外营地,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八月,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吴三桂病死,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形势陡变,吴军众心瓦解。吴世璠继承王位,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三藩之乱结束。


    纵观三藩之乱,与影视小说上相差天地。三藩之乱,源于康熙削藩,三藩无路可走。吴以年迈之躯不得不反。清军更不像影视上那么英勇。吴三桂本有许多致命伤,年事已高,子孙无挑重担之人,年老发妻死亡,身体不适,精神不佳……但清军在正面依然不敌吴三桂。可见其人威望之高,统兵才华之强。吴三桂在1678年的病亡,是导致吴军战力急剧下降的直接原因,可见其子孙中无人拥有吴三桂一样的威望。


    而降于康熙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呢?耿精忠1682年被诛,尚之信1680年被康熙赐其自尽。 可见康熙是无论如何都会找理由诛杀他们的,就像刘邦诛杀异姓王,赵匡胤杯酒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被毒死……一样。 只不过吴三桂看得比耿,尚二人清楚,态度更加明确而已。至于什么道义、民心、师出无名、实力悬殊对比等等这些东西只不过战后被人杜撰出来的而已。


  “道义、民心、师出无名、实力……”通过这些东西谁能分析出弱小清军可以夺取庞大的大明江山呢?


   什么批三藩造反的人为什么不想想。 三藩若一心想反,机会多得是,在顺治离位,鳌拜专权,清政府内斗不断,吴三桂更加年轻,清政府各方势力割据之时,三藩为什么不反?为什么偏偏要等要康熙羽翼丰满,康熙主动提出消藩之后才反?这不是对自己极其不利吗??虽称三藩,但耿、尚这两股势力反复无常,与吴并称三藩感觉不太妥当,仅是康熙清庭一方的说法。实际上是吴军(大周)与清军的双雄对垒,至于耿、尚、孙仅是夹缝中的势力而已,准噶尔、郑氏并无直接参与。


    吴三桂的一生是风光的,是无奈的。少年成名,保明朝,抵清名将。受崇祯帝常识。李自成后院起火,逼死崇祯,屠城,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大杀朱明后裔。李自成不思抗清,反而主动攻击前线的以“吴三桂”为首的抗清将领和军队。杀吴三桂全家。逼得以吴三桂为代表的许多明将明臣纷纷投靠于清军。吴三桂为向清政府表忠心,帮清军攻城掠地,建立赫赫战功。坐镇云南号“平西王”,本来可以说此生已达巅峰,接下来只要过好日子就行了。但康熙帝横空出世,灭鳌拜,平三藩、明郑、准噶尔,开创大清圣朝。康熙帝乃是千古帝王,绝不允许鳌拜及其他辅政大臣,三藩,明郑,准噶尔……干预自己的统治。


   康熙虽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但事实上只是康熙一人单方面的说法而已,并无证据。可康熙坚决撤藩的决心却是朝内朝外都感受得到。帝王在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皇命就是天,皇上之言,天下人听之行之则可,无需思考是非对错。帝王说一切不听我命者或我看不顺眼者皆是贼,那就是贼。这叫“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君让臣亡,臣不死,就是逆贼。   康熙、朱元璋、汉彻、刘邦……,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大概是因为师出无名加之势单力孤吧!后期并不是军队战斗力不行,而是对峙双方都没有了作战的意思。云南内部经济也变得萧条破败,并不能长久支撑战事消耗。土崩瓦解从精神领袖吴三桂死掉开始,一切矛盾都爆发了。
因为不得人心啊,三姓家奴最为当时人所鄙弃。而且那个时候的大清已经在华夏大地稳住了阵脚,不是一个吴三桂可以随便撼动的,况且当时吴三桂阵营还被分化瓦解了,耿进忠和另一个藩王都被策反了

三藩之乱的兵力有多强,为什么能够威胁到满清统治的根本?

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到底有多少兵力拥有这么大的能力?

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康熙当时少年时期就有的一个志向就是平定三藩,那个时候的三位藩王是当时满清入关后册封的,但是随着满清势力站稳脚跟,三藩开始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所以康熙想要采取措施去撤销藩王的番号。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是强大的,首先说兵力,每个藩王都是拥有数十万兵力的人,而且当时在整个南方地区他们的势力可以说是盘根错节,如果说康熙贸然的削藩,有可能会引起大的动乱,甚至于会引起三藩共同的反抗,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这是不能承受的战争,毕竟康熙年幼而且刚刚入主中原,也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


第二点原因就是本身满清政府就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住中原第一步就很难,中原人比较难接受,从剃发令就能看出来汉人有多排斥他们,尤其是满清灭亡了汉人的江山,这自然是容易激发民愤的事情,而一旦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激起了汉人的斗志,对于康熙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


第三点原因是康熙在这个时期比较年幼,没有很多治国和实战的经验,所以自然要考虑万一三藩叛乱该怎么镇压的问题,虽然说满清的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是实际上相对来说还是会缺乏战争经验,所以当时就会有劝说的声音,人们觉得三藩是很难撼动的,甚至有可能威胁满清统治根本。

兵力,每个藩王都是拥有数十万兵力的人,而且当时在整个南方地区他们的势力可以说是盘根错节。
三藩拥有自己的军队,达数十万之多,而且都是历经沙场的老兵。

能力不算大,但是清朝初期,对于外部的控制不强,所以三藩之乱可以威胁到清朝。这是由于清朝自身的统治策略决定的弊端。

清朝的国防政策是守内虚外,各地总督手中只有装备、训练低劣,而且重要的地方还都有驻防八旗加以监视。三藩之战后,兵力还是很雄厚的,但是吴三桂又被提拔为总督,四川兵也是他的手下,兵力雄厚。更是可以说,如果没有吴三桂,清军早就长驱直入了。

此人原是明朝副将,后却成清朝「 ”救星”,乾隆帝称其为名将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乱,掀起「 ”三藩之乱”,贵州、四川等地纷纷响应,湖南也很快落入叛军之手。当年横扫天下的八旗劲旅早已腐化堕落,吴三桂亲率领叛军直抵长江南岸,如入无人之境。就在吴三桂叛军横行无忌的时候,一位清朝将领站了出来,稳定战局,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此人就是清朝初年的名将张勇!据史料记载,张勇是陕西咸宁人,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他因精通骑射,在明朝担任副将,隶属于左良玉的麾下。顺治二年,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军归顺清朝,张勇也在其中,他还因招抚了七百多人,被任命为游击,隶属于陕西总督孟乔芳麾下。 当时李自成的旧部贺珍等人依然占据着汉中等地,时刻想进犯西安,「 ”勇与副将任珍、马宁等御战,屡败之”。由于清军主力一直在南方作战,西北地区力量空虚,所以反清势力非常猖獗,张勇手下虽然兵力有限,却屡立战功,收复城池,击败叛军,因此清朝破格任命其为甘肃总兵。 由于张勇作战勇敢,其部下也堪称精锐,引起了清朝的重视,顺治帝亲自召见他,「 ”赐冠服、甲胄、弓矢,加右都督”。之后,洪承畴经略西南,张勇随军作战,「 ”佐承畴屡破敌”,在进军云南途中,击败南明大将白文选,彻底肃清云南境内的南明势力。顺治十八年,张勇因功被封为云南提督。 康熙二年,清朝为了制衡吴三桂,将张勇调任甘肃提督。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派人招抚张勇,还封他为陕西西路总管、平远大将军,「 ”勇执其使以闻”。后来,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导致清军川陕防线几乎崩溃,叛军直抵陕西境内,大有北上山西,直捣京师的危险。 就在此时,张勇站了出来,他率兵防御,抵挡叛军的攻势。甘肃巡抚上书,「 ”臣遥应三桂,西番土回乘隙并起,河西危甚,得免沦陷,皆勇之力。请敕许勇便宜。”康熙帝随即加封张勇为靖逆将军,之后又加封为靖逆侯。正是在张勇的抵抗下,陕西才没有完全陷入叛军之手。 之后,张勇一方面与王辅臣的军队作战,另一方面与吴三桂的军队作战,「 ”勇与振武将军佛尼埒及进宝等御之,三战皆胜”,斩杀叛军达1.5万人,叛军主将吴之茂率领30骑逃回。张勇接着收复平凉周围的城池,对平凉形成围困,最后王辅臣被迫出降。与此同时,张勇还提拔了不少名将,比如说赵良栋、王进宝等人。 「 ”勇身经数百战,克府五、州县五十,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每以寡胜众”,由于张勇早年作战间,腿部受伤,不便行走,所以他是坐着肩舆指挥作战的。张勇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的功绩很大,后来还击退过噶尔丹的进犯。1684年,张勇病死。到乾隆年间,乾隆帝感念张勇的功劳,「 ”命以一等侯世袭罔替”,还称赞他是一代名将。 参考资料:1.《清史稿》;2.《三藩史略》

三藩之乱如果成功会有什么后果?参与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三藩之乱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如果,因为在此时正是清朝军事实力达到巅峰的时刻,而且当时清朝的策略将反叛者分化了,最后只有吴三桂殊死抵抗。
如果成功了就会改朝换代,满清的历史也就终结了;参与的人后来都死了,康熙才不会放过他们的。
如果三藩之乱成功了,那大清王朝势必会乱,康熙帝的皇位不保。好在康熙帝足够英明睿智,压制住了他们,而参与的人基本上都死了,有的是战死,有的是被处死,有的是病死。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以复兴明朝为由,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这个反复无常的乱世枭雄,在西南一隅沉寂了十几年,终于还是暴露了自己的狼子野心。起兵之后,他亲自前往桂王朱由榔的坟前祭拜。为了表达自己对明朝的不舍,吴三桂甚至哭得站不起身来。但可惜,当年正是他绞死了桂王,现在这几滴鳄鱼的眼泪,根本无法让明朝遗老感动。


然而,耿精忠却是个例外,在吴三桂率先叛乱后,驻守福建的藩王耿精忠在次年闻风而动。他先将福建总督杀死,以此来给吴三桂递下投名状。然后,他强迫自己治下的民众剪掉辫子,改回明朝衣冠。看到耿精忠如此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抗击清朝,吴三桂变得更加踏实了。

于是,在耿精忠等人的支持下,吴三桂在反叛之初将清军打得是节节败退,可谓是占尽了上风。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得意洋洋地宣布改朝换代,彻底撕破了自己的伪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藩之间的问题却慢慢暴露了出来。

虽然,他们遥相呼应,在名义上是盟友,但是,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却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然而,康熙帝在身临险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三藩之间的矛盾。于是,果断地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

一方面,他不断地鼓舞前方的将士,让他们竭力抵挡吴三桂的进攻。

另一方面,他迅速抽出一支军队交给杰书率领,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打败耿精忠的军队。


杰书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曾祖是努尔哈赤,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皇族。

继承了爵位后,杰书一直没有什么耀眼的功绩。康熙帝慧眼识人,看出了杰书的将帅之才,果断地让他带军。当时,很多大臣见杰书只有二十九岁,都说这少年经验不足,恐怕会误了大事。可是,康熙帝却力排众议,坚持将攻打耿精忠的重任交给了他。

事实证明,康熙帝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杰书领军之后,迅速启用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将领,大大改变了清军萎靡不振的士气。在他的统领下,清军重新找回了入关时候的勇猛,将很多失陷的城池都收复了过来。但是,耿精忠征战多年,其作战经验远非其他人可比。

于是,他见局势不利,果断动用大炮轰击杰书。在他看来,杰书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虽然作战勇敢,但毕竟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在毁灭力极强的炮弹面前,杰书肯定会抱头鼠窜。


但不料,杰书在大炮面前却镇定自若,仍然有条不紊地指挥清军攻城。炮弹在他身边炸开的时候,他只是稍稍防备,然后,就赶紧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中。

看到主帅的所作所为,清军将士都被他身上大无畏的气度所折服,纷纷不顾性命地冲向前方。很快,耿精忠的部队被打散了。清军攻入仙霞关后,蒲城、延平等军事重镇也落入了杰书的手中。于是,耿精忠见大势已去,便慌忙地准备乘船出逃。

但是,他可以反叛别人,他的部下也可以反叛他。正当他如惊弓之鸟一样逃跑时,部下徐文焕却怎么也不给他开城门。原来,他的部下很多都投降了清军。见此情形,耿精忠马上就选择了叛变吴三桂,重新投到了清军帐下。

可笑的是,他向清廷保证,只要还让他拥有镇南王的爵位,他就会全力以赴地攻打尚之信的军队。


当时,虽然耿精忠已经不足为患,但吴三桂和尚之信仍然在不断作乱,清廷的压力还是很大。

于是,为了大局考虑,康熙帝决定不计前嫌,任用耿精忠守卫潮州。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耿精忠保全了性命之后,居然还对吴三桂抱有幻想。虽然,他表面上遵奉清廷的命令,但暗中一直留有后手。所以,他的部下早就与他离心离德,便偷偷地将耿精忠的行为报告给了清廷。

这下,康熙帝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给耿精忠机会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乱全部平定之后,康熙帝决定将耿精忠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就这样,同吴三桂一样长有反骨的耿精忠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可以说,耿精忠是典型的反复无常之人,同吴三桂可谓是臭味相投。他虽然帮助清廷剿灭了尚之信,但也不过是为了稳住清廷,然后日后再行叛乱。而康熙帝对待这样的小人自有方法,那就是:在混乱之时稳住他,在和平之时处治他。

由此看来,还是康熙帝技高一筹。

其实,不管是耿精忠还是吴三桂,只要敢反叛,康熙一定不会放过他们。更何况,耿精忠还是出尔反尔,康熙怎么可能留下他?在三藩没有平定的时候,耿精忠还有点利用价值。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耿精忠也就失去了价值。

文章标题: 三藩之乱的时候,为什么白文选没有起兵策应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444.html
文章标签:策应  起兵  之乱  白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