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啥都是起兵,为什么安禄山叫做作乱,而黄巢起步叫做起义

时间: 2023-09-10 06:59: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为啥都是起兵,为什么安禄山叫做作乱,而黄巢起步叫做起义

唐朝时的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有何异同

最大的区别:一个是由将领发动,一个是农民起义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黄巢起义又被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为什么安禄山造反是叛乱而不是起义?

首先说起义和叛乱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起义和叛乱是一样的,比如说你是统治者,我是被统治者,我要推翻你,那么对于我来说,就是起义,对于你来说就是叛乱,但要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说,比如说现在处于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你起义是正义的,你要推翻黑暗的统治,如果现在很开明,你起义就是叛乱,安禄山造反被称作安史之乱,而不叫起义,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推翻当时的统治王朝,所以被写进历史中时定义为了叛乱,如果当时成功了,历史就会由安禄山来改写,相信今天看到的一定会是起义了,李自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历史,现在的历史的正义性要有以后的胜利者来定,成王败寇,就是我说的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定的,不知道我说的你明不明白
在公元751年,安禄山已经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达十八万三千九百人,而天宝年间全国所有节度使兵力总和才只有四十九万一千四百人,安禄山一个人的兵力就占了唐朝所有节度使兵力总和的近40%,再加上他私下招募的军队,有如此广大的地盘和庞大的军队,再加上他在公元755年造反时除了河东经营时间只有四年之外,在范阳和平卢已经经营了十几年,这么雄厚的资本,别说是安禄山,换了别人也难保他不会造反。
安禄山造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实力极其雄厚的军阀,而不是因为他是胡人。安史之乱不是因为唐朝重用胡人做官,而是因为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安禄山做节度使的时间又太长。安史之乱后的藩镇绝大多数都是汉人,唐玄宗的荒废朝政造就了一大堆军阀。

安禄山当时拥有精兵十几万,而且内地兵力空虚,他和他的谋士们也认为他有最终夺取天下的能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综合种种原因,安禄山不反也要反了。
  
  安禄山一开始未必有反叛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的增强,李林甫当宰相时手段高超,番将们都很老实,杨国忠当宰相后对安禄山敲诈过狠,又没有控制安禄山的手段,安禄山不反也得反。
因为他是趁政治腐败 发动叛乱的 而起义是反抗朝廷对百姓的压迫政策而起兵的(个人观点)
主要是失败了,如果成功了,就是起义
八一为什么是起义而不是叛乱?

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

这两场战役相隔几年,还有,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两场战役的始末,还有原因以及影响.最好把主要人物的家庭都介绍一下.好象有点难度哦……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陈玄礼

* 郭子仪

* 李光弼

* 许远

* 张巡

* 颜杲卿

* 鲁灵

* 张介然

===============================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目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 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 “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黄巢所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

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未农民战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裴偓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何所归宿!因怒击伤仙芝首。仙芝畏众怒,不敢受唐命,遂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毫州(今安徽毫县)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洛阳)”,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今属湖北)为唐将领刘巨客所败,乃转而东进。于广明无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杨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幸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至劳问冒民,间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宫。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客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人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六月间,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赵犨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赵犨,黄巢遂于四年四月解围,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安史之乱是因为唐朝后期唐玄宗不理政事滥用馋臣引发的一场各地番王争夺地盘引发的浩劫只能算是古代的军阀混战,黄巢起义算是因为受不了统治阶级剥削引发的农民起义两者目的不同,被剥削阶级发起的阶级不同,后者更具有进步意义
安禄山, 史思明都是唐朝的节度使,权利非常大.唐玄宗当时沉迷美色,差点因此亡国.唐诗中有很多描写安史之乱的.
相隔一百二十多年。

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有关系吗

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有关系吗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755-763年,平原太守颜真卿成为了战争中的中流砥柱!那为何与一百年后的黄巢起义有关系呢?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878-884年,私盐贩子黄巢自河南濮阳响应王仙芝造反!那黄巢身为一个私盐贩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势力?

背景——

此时,要从一百年前说起,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身为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也就是东北派节度使,并同罗、奚、契丹、室韦诸族,起兵造反!一路南下,唐军望风而降,河北一域只有平原一城留存!此时,平原太守颜真卿为了抵抗安禄山等叛军,开始筹措银饷充当军费,唐朝前期盐制为公私合营制,就是两种模式存在。

一方面是政府经营,管理盐业生产;另一方面是私人经营。主要是为了保障政府和军队的食盐消费,社会发展稳定。到了天宝、至德年间,一斗盐仍然花费10文就可。颜真卿为了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开始想方设法的筹措军饷。其中的大头就是食盐!从这开始,唐朝的盐制开始发生了变化,而且影响深远.…..

榷盐制——

榷盐制的发明者就是颜真卿,指的是官府垄断食盐销售的一种模式。具体就是:官府从盐户低价收盐,然后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这也就是盐业专卖制度的由来,政府负责统销统购。官府将盐户生产出来的盐低价收购起来,这叫统购;再高价卖给用户,这叫统销。

并且严厉禁止私盐,私自从事盐业生产和销售,治以重罪!盐业专卖:民产、官收、官运、官销。这种制度的产生,是基于当时安史之乱的形式。关中入不敷出,江准的财税重地沦落,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为了维持繁重的中央禁军,应付军费开支,只能开源节流。

此时的食盐专卖制度,属于战时经济政策。但安史之乱过后,各地藩镇割据,江准财税重地又不在中央统治之下,食盐专卖制度只能继续实行下去。在榷盐制的实行下,唐朝后期盐价不断上涨,从天宝、至德年间的一斗10文,到一斗110文。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斗盐300文,至长庆年间涨到了斗盐400文。

私盐崛起——

榷盐制的出现,加大了唐朝下层人民的生活成本,数斗粮食才可换取一斗食盐。官盐价格过高,低价盐就有了生存土壤,于是私盐贩子开始兴起。由于盐价很高,从事私盐又有利可图,以低于官盐的价格售卖食盐,在暴利的滋润下,私盐集团的势力渐渐扩大。

黄巢世代都以贩卖私盐为主,家境富裕。所谓:穷文富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巢有足够的财力来学习弓马拳脚,而又精于剑术。同时,黄巢又是一个读书人,只不过是一个落地的士子。

唐末,连年旱灾,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王仙芝率先竖起反旗,黄巢仅随其后,举起起义的大旗,而这个王仙芝也是一个私盐贩子,和黄巢是一样的。

影响深远——

私盐本就是社会上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自黄巢起义后,乱世来临,私盐贩子在其中如鱼得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可以说,唐朝中期因榷盐而存在,唐末期又因榷盐而灭亡。但榷盐制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谁也没有想到,颜真卿竟然与黄巢还有这么大的关系,一个制度竟然引发了一个朝堂的崩塌。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唐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制度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在具体实行中用错了人。

唐朝后期,官吏贪污成风,榷盐制度不断地给中央财政输血,但官吏也在中饱私囊,造成中央财政的减少。财政减少,只能不断的提高食盐的价格,人民买盐的成本又在不断提高,生活更加的困苦。

这就给野心之辈提供了造反的土壤..比如王仙芝、黄巢、王建、徐温、钟传等私盐贩子振臂一呼,天下皆反。王仙芝和黄巢起义虽然造反失败,但给予了唐王朝重重一击。之后,一些造反失败的私盐贩子聚啸山林,占山为王,王建在唐末五代时期,建立了前蜀。

可以说,黄巢起义,是来自一百年前的前辈颜真卿的神助攻啊!安史之乱竟然与黄巢起义还有这种关系,真的是想不到。

文章标题: 为啥都是起兵,为什么安禄山叫做作乱,而黄巢起步叫做起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091.html
文章标签:都是  作乱  起兵  起义  为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