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同样经历了河阴之变与侯景之乱,为什么北朝门阀仍旧强盛,南朝门阀却走向衰落

时间: 2023-10-13 15:02: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同样经历了河阴之变与侯景之乱,为什么北朝门阀仍旧强盛,南朝门阀却走向衰落

古代的“门阀大族”是如何从繁盛走向毁灭?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字主宰了华夏大地数百年的风云变幻:门阀。

门阀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最为特殊的群体之一,自东汉开始兴盛到唐末宋初归于沉寂。中间的数百年时间中无论乱世或者盛世都能屹立不倒。

那么如此坚挺的门阀到底是如何最终走向毁灭的呢?


上图_ 汉朝的豪门生活

一、察举制下诞生的怪物集团

其实门阀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群体,门阀士族在很多人眼里是九品中正制的产物。然而这里作者得和大家解释一下,并非九品中正制诞生了门阀士族,而是门阀士族选择了九品中正制。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莫非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先有门阀才有九品中正制,而生出门阀这个怪物的“母鸡”,则应该是察举制。

所谓门阀,首先要和大家明确一下概念,门就是门第,阀就是阀阅。说穿了,门阀就是高门才能称为门阀,有世代为官的显赫背景,庞大的人脉关系网络,在朝廷地方都能一呼百应,这是一个优秀门阀的基本素养,典型的就是汉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上图_ 汉代察举制中的童子科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群雄面前就是如何选拔人才。众所周知,天下人才出魏国,魏国人才去秦国。战国时期如魏国这样的国家,产生了李斯 商鞅 范雎这些人才,然而他们统统跑去了邻国,就是因为人才选拔机制出现了问题。在秦国可以军功得爵,但是在东方六国的上升通道十分闭塞,这一问题到了汉朝时期刘邦首先开始想办法解决。

刘邦毕竟是泥腿子出身,气量宽宏,眼界博大,他认识到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才者未必是王侯,所以下诏求贤。到西汉中后期,汉朝已经形成了一套察举体系,就是地方官发掘优秀人才,然后开始层层推举到中央,但是这种体系的弊端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与察举制一起存在的还有所谓的“恩荫”也就是老爸当了官,你也能接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套利益网络。

参与察举的官僚往往都倾向于选择家族内部人员,通过恩荫继承职位再通过察举扩大规模,不同家族之间互相联姻。外加上儒学体系所造成了各大家族之间的广泛交流,终于到了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大量“高门”,他们盘踞朝廷的重要职位,占据着最大的社会资源,手握重权,而且和地方的关系密切,最典型的就是袁绍先生。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在曹丕篡位之后,顺应士族们的要求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大家可不要以为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第选人,《宋书·恩幸传》说得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九品中正制设立的目的,并非是以门第,而是希望以才能选人。

然而九品中正制的设计比察举制更加不合理,察举制的推举通道州郡官吏都有资格推举,可以说还是相对比较广泛的。而且汉代盛行清议,就是品评人物,名士们掌握很强的话语权,可以评价人才,比如曹操先生就曾经得到过所谓:“治世之贤臣,乱世之英雄”的说法。然而问题在于,九品以后,所有的地方选拔权利全部集中到了中正官的手里。


上图_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所谓中正官就是专门负责地方选拔评定人才的,那么选拔人才的标准呢?——九品。

所谓九品就是把人才等级分就等,但是人才这东西不好分,所以发展了一下就是把你祖上分了九等,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彻底变成了一场门阀士族的盛宴。在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了巅峰,王谢等高门子弟出生就是五品(五品是恩荫制度下能继承官位的最低品级)。也就是说王谢的高门子弟那就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水平。

他们一出生就是官,至于说干什么职位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比如王羲之父子就曾经被人问到他们是干嘛的?王徽之先生仔细思考了以后表示,自己能可能是管马的,然后就进入了无厘头问话,“您既然是管马的,那么您管几匹马呢?” 王徽之这时候直接进入了哲学模式,“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马的,哪能知道管几匹马?”

(《晋书王徽之传》: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上图_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虽然这帮人确实是令人无语,但是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毕竟士族高门的利益集团牢不可破,中国历史上皇后名字能够完整被人记录的朝代其实只有东晋。

因为东晋的皇后基本都出自高门,随便翻一下就知道,王谢占了一多半,皇帝是谁无所谓,皇后肯定是门阀出身,这样就能万年不倒,整个南朝基本都是如此,所以尽管南朝风云变幻,但是士族都是不动如山,然而这些门阀士族想不到,就在他们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空前浩劫已经悄然而至。


上图_ 侯景(503~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羯族

二、 门阀士族的空前浩劫

公元549年,侯景进入金陵。他已经抛弃了最初维持军纪的温情面孔,露出了狰狞的爪牙: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门阀士族的末日开始了。

侯景进入金陵之后,首先对梁武帝提出要和王谢结姻,梁武帝表示王谢高门,侯景配不上,侯景表示,我配不上,但是我的屠刀配得上。

侯景使用武力彻底清洗了江南高门,曾经在金陵城中高卧谈笑风生的门阀贵族们遭遇了灭顶之灾: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侯景之后再无王谢,所有的荣耀和梦想都化为灰烬。侯景解放了那些作为门阀贵族奴仆的隐藏户口,可笑的是,侯景的这个做法居然颇得人心:人人感恩,为之致死。一面血腥的屠刀,一面是被解放奴仆的狂欢,整个金陵仿佛人间地狱一般。南朝的门阀就此一蹶不振。


上图_ 古代科举考试分级取士详解

然而北朝的门阀并没有因此彻底毁灭,自晋末以来,进入中原的北魏等政权无不与门阀紧密合作共同治理天下,侯景之乱毁灭了南方,但是起于关陇的贵族门阀集团还是最终夺取了天下,唐廷上台之后建立了所谓的“五姓七望”的门第品级,似乎门阀的好日子已经重见天日了,但是隋文帝到唐玄宗历代皇帝的一项制度真正给门阀政治的毁灭埋下了伏笔——科举。

通过考试选拔官僚,这一制度在隋唐的完善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上层变得名正言顺有法可依,同时也让整个中国的门阀开始颤抖,不过唐朝时期仍旧是门阀的天下,因为唐廷的荫袭继承和门阀选官的基础还在,另外五姓七望为代表的门阀实力依旧强大。所以河东裴氏 弘农杨氏等门阀仍旧远超于寒门。

其实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唐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数量太少了,整个唐朝时期通过科举选拔的进士人数才7448人。唐朝有将近300年历史,平均一年的人数还不及3人,所以唐代科举并未能占据主流。


上图_ 朱温(852年—912年)

但是门阀贵族们想不到,比侯景之乱更加恐怖的灭顶之灾即将来临,黄巢之乱以后,崩溃的唐帝国中央再也无力控制全国藩镇。以朱温为代表的军阀势力快速崛起,掌握全国,另外朝中宦官与朝臣的争斗也是十分疯狂。终于在公元904年,河南军阀朱温率军进入关中,诛杀了所有的宦官,同时,也清洗了唐廷朝堂上几乎所有门阀。

朱温为了逼迫唐廷迁都洛阳,在亲信李振的鼓动之下,借口诛杀左仆射裴枢等朝臣三十余人,“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伴随着黄河水的滚滚浊流,朱温展开了对朝廷范围内所有忠于李唐的门阀贵族的大清洗,这次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摧毁了门阀存在的基础。宋太宗扩张科举之后,门阀这一曾经主宰中国历史的贵族集团,彻底退出了舞台,应该说,依靠屠刀打破秩序总是格外的残忍和暴虐。

南朝史上南朝为何从此衰落不振而灭亡

南朝史上南朝为何,从此衰落不振而灭亡

南朝后期,门阀士族统治开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经变为一个失棹统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阶层,对于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士族往住都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而侯景之乱的发生,是对梁朝后期腐统治的沉重一击,南朝从此衰落不振。

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的一天晚上,梁武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当然只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梦。第二天上朝,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说:“我这个人很少做梦,这个梦一定是个好兆头”。

过了二十多天,恰好西魂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决心向南梁投降,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十三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本出身怀朔镇兵,曾随尔朱荣镇压过六镇起义。后归附东魏丞相高欢,官至河南道台,拥兵十万,镇守黄河以南。高欢死后,因与其子高澄不和,侯景率部投降了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并不信任侯景,一面接受侯景的献地,一面召侯景到长安去,准备解除他的兵权。侯景走投无路,又转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见了侯景派来的使者以后,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大多认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无事,现在接纳了北朝叛将,只怕引起纠纷。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接纳了侯景,可以乘机恢复中原,再想起他做过的一个梦,认为这是佛祖来帮助他了。他就不听大臣的劝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

把侯景封为河南王,管辖黄河南北军政。并且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兵5万去接应侯景。萧渊明率军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

梁军多年没有打仗,纪律很差,跟东魏一交锋,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东魏所俘。之后东魏又进攻侯景,侯景大败,率残部800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

侯景之乱:改变了南北朝格局的人间浩劫,背后是南梁朝廷的自作孽

侯景之乱,是中国古代最为恐怖的叛乱之一。在这场爆发于南北朝期间的空前浩劫中,侯景就像是“无差别屠杀”的恐怖分子,所过之处,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曾经富庶的南梁成为了人间地狱。

侯景作为一个如丧家犬般逃到南梁的北朝叛将,为什么具备如此强大的破坏力?队伍从800人发展到十万大军,单靠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就能实现?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侯景能够横行江南,是因为他在这几方面都占据了先机。东魏高澄的纵虎归山、离间计,南梁君臣的利令智昏、志大才疏,南朝统治阶层的整体腐败、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共同“帮助”侯景呈现了 历史 上最凶残的人间浩劫。

北魏分裂后,南北朝进入了西魏、东魏、南梁三朝并立的格局。其中,西魏的掌控者宇文泰、东魏的权臣高欢,都是当初北魏六镇起义中的镇兵,在跟随尔朱荣后逐渐崭露头角;尔朱荣死后,才能出众的俩人抓住机会,各自扶植傀儡皇帝,形成了东西对峙局面。

而朔方人侯景,当初也是怀朔镇兵(跟高欢一样),在六镇之乱中体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被尔朱荣委以重任,后来又归高欢驱使。

史书称,侯景“骁勇有膂力,善骑射”,生性残暴,对待将士极为严酷;但同时也比较豪爽,每次作战得来的财物都分给下属。因此他的队伍既号令严明,又极具凝聚力;加上侯景本人的能力,战斗力甚是强悍。

高欢在世时,侯景被任命为司徒、南道行台,指挥着十万军队,专门替东魏镇抚黄河以南地区。

但侯景并不是个安于现状的本分人:既然跟自己出身差不多的宇文泰、高欢都能权倾天下,为啥自己只能当个将领?在高欢晚年,他甚至毫不掩饰的放出话来,自己今后绝不会任高澄这个“鲜卑小子”指挥。对此,高欢也早有准备,在去世之前,他已经对儿子高澄面授机宜,安排好了对策。

公元547年,高欢刚刚去世,侯景一如大家预料的那样迫不及待地反叛。为了拉外援,他首先向西魏递交降书,但宇文泰等人对这位老伙计的德行知根知底,他们首先开出了空头支票,许诺给予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等待遇,邀请其入朝(实际是要削其兵权),同时派人去接受土地。

对这种吃定自己的鸡贼套路,侯景当然不接招,他随即转头向南梁求助,声称愿意带着自己管辖的十三州归附,甚至表示今后自己将作为南朝讨伐东魏的马前卒,先送宋、齐,再攻燕、赵。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虽然与东魏保持着友好关系,但梁武帝萧衍内心一直有着光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从陈庆之之后,南朝再也没有拿的出手的名将,君权都掌握在宗室子弟手中。因此,当收到侯景的降书后,萧衍高兴得喜出望外: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河南,这几乎是天上掉馅饼。

但尚书仆射谢举等大臣都明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自古以来,接纳友邦叛臣的行为,最终都没啥好果子吃。但贪心的萧衍在亲信朱异等人的鼓励下,认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决定接纳侯景,并迫不及待的让侄子萧渊明带着数万大军前去接应。

对于这一天,高澄早有准备,他按照父亲留下的计策,派出了慕容绍宗(前燕名将慕容恪后裔)。寒山一战,东魏军打得南梁军队毫无还手之力,萧渊明等一众将领被俘,数万将士伤亡。其后慕容绍宗进攻侯景,双方在涡阳之战交手几个月,侯景虽在战斗上不落下风,但外无援军、粮草不济,最终队伍分崩离析,只能带着区区800人狼狈逃向南梁。

此时,史书中有个值得玩味的片段。眼见慕容绍宗就要赶上自己,侯景派人提醒:“景若就擒,公尚有何用?”也就是说,如果除掉了我,你就不怕兔死狗烹?慕容绍宗果真没再追赶,放了侯景一马。

实际上,这一场景很值得推敲,要么是虚构的故事,要么是虚构的台词。当时天下三分,高澄的头号敌人,是西边的宇文泰;侯景确实难缠,但毕竟只是个叛将而已。慕容绍宗这种军事奇才,不可能只有应对侯景这一个价值。因此,并不存在兔死狗烹的说法。

只有一种可能,东魏是故意放侯景入南朝。当初得知萧衍接收侯景投降,东魏军司杜弼曾写来战斗檄文一封,痛斥南梁背信弃义的行为,同时还提醒萧衍不要引狼入室,否则迟早面临“祸生骨肉,衅起腹心,强弩冲城,长戈指阙”的局面。

而后来的事实走向,完全印证了杜弼的预测。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慕容绍宗放了侯景一马,实际上是故意而为:要引祸水给萧衍。

得知涡阳之战的结果后,对于势单力薄的侯景,萧衍君臣以为对其进行掌控轻而易举,决定予以接纳。

但朝廷中不乏头脑清醒之人。当初听闻萧衍决定接受侯景投降,平西将军咨议周弘正就叹息:“国家将有兵变”;此时,太子詹事何敬容也认为:“景翻覆叛臣,终当乱国”;光禄大夫萧介也上书劝谏,声称侯景是“凶狡之才”,被高欢任命为一方大员尚且不满足,怎么可能甘心被毫无恩惠的南朝当成棋子?

但谜之自信的萧衍却认为,自己终于得到了一位可以抗衡北朝的名将,他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镇守重镇寿阳。

此时的侯景,手下只有区区800亲信,看起来确实构不成什么威胁。不过东魏很快祭出了一招,加快点燃了侯景这颗定时炸弹。

侯景败走后,东魏很快收复了当初侯景献给梁朝的土地,萧衍在遭受惨败后一无所获,而且还跟曾经的友邦撕破了脸,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出人意料的是,高澄很快派人送来书信,表示要梁朝既往不咎、恢复邦交。对于被俘的萧渊明,高澄把他当成贵宾一样养起来,并和颜悦色劝他写信给萧衍,转达自己的示好之意。

连续接到高澄、萧渊明的信件后,萧衍召见群臣商议对策,他的一众亲信朱异、张绾认为这可以“静寇息民”,主张接受;其他大臣也乐得省心,纷纷附和。只有司农傅岐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高澄连战连胜,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啥要求和?这一定是反间计,好让侯景坐立不安,从而心生异志、制造祸乱”。

但萧衍已经失去了斗志,也丢失了基本的判断力,他很快回信表示接受和谈。

身处南北方必经之路的侯景截获萧衍回信后,立刻心生恐惧,担心自己成为被抛弃的对象。他偷偷给朱异送去重金,请对方劝萧衍改变主意。但朱异笑纳钱财却不办事,甚至还把侯景写给萧衍的奏章全部扣留。

其后东魏、梁朝使者来往频繁,侯景也越来越坐立不安,为了摸清萧衍的底线,他以高澄的口吻伪造了一封信,表示愿意用萧渊明交换侯景。

萧衍信以为真,一向顾恋亲情的他决定同意这一提案。傅岐再次提醒:“侯景在山穷水尽之下才投奔我们,如果就这样出卖他很不仗义。况且他身经百战,绝不会束手就擒。”

萧衍亲信谢举、朱异则不以为然:“侯景区区败军之将,如今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只要一声令下,他还不得老老实实的前来?”萧衍于是爽快回信,声称:“如果萧渊明上午被送回,下午侯景就会被押去邺城。”

侯景彻底绝望,开始产生反叛之心。后来,他写信给萧衍,声称自己的妻妾都被东魏杀害,因此请求娶王家或谢家的女子为妻。梁武帝说:“王、谢门第高贵,你配不上,可以考虑朱、张以下的家族!”侯景越发怨恨梁武帝,他恨恨的立下誓言:“将来,我要把吴人的女儿许配给奴仆!”

这段对话,深刻反映了梁朝当时的 社会 现状。

自从曹丕确立了九品中正后,魏晋的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家大族掌控了人才录用权与 社会 统治权,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阶级对立日趋激化,这也是当初匈奴人刘渊揭竿而起后,受压榨的各族百姓积极响应的重要原因。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爆发后,中原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一溜烟地跑到了江南。一方面,确实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开发的契机;到了萧衍在位时,发展了两百年的南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高度发达,为“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

但在另一方面,当初中原门阀世家那一套糟粕也被完整的带到了南方。当初在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王、谢等世家大族,几乎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权;同时,他们之间互相倾轧、互相掣肘,为了利益甚至屡屡大打出手;他们安于现状,对于光复中原毫无兴趣,数次北伐最终都不了了之。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王、谢等家族对朝政的掌控虽不比当初,但在整个 社会 层面,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没有丝毫消退。依仗数百年的阶级固化,士族门阀们攫取了绝大部分 社会 利益,他们醉生梦死、萎靡消极,上至梁武帝萧衍,下至各级官员,南梁朝野弥漫着清谈、求佛之风;为了支撑他们的奢华生活,皇室宗族、士族门阀、各级官僚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量破产农民沦落为世家大族的奴仆。

同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梁武帝沉溺佛教,整个 社会 也掀起了求佛之风。为了躲避赋税、逃避劳役,大量百姓投身佛门,一方面削弱了 社会 的劳动生产力、减少政府税收,另一方面又因为大肆兴建寺庙,严重加剧了 社会 负担,南朝的经济、军事力量就这样逐渐被削弱。此时的南梁,上层锦衣玉食、艺术空前繁荣、经济无比繁华,但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而侯景敢以区区800人起兵,正是抓住了这一 社会 矛盾。

得知萧衍有心抛弃自己时,侯景立即着手准备反叛。他下令免除寿阳所有百姓的税赋(日常所需费用找萧衍要),以优厚待遇吸引他们入伍,并且还把民间的女子都许配给将士们。很快的,侯景的直属队伍就扩充到了8000人。

到了548年8月,侯景带着他的队伍,以诛杀朱异等奸臣为借口,正式在寿阳起兵。梁武帝萧衍听说后哈哈大笑:“这点人能干点啥?看我不拿棍子抽他屁股!”

但双方的指挥水平实在差了太远。深知敌我兵力差距悬殊,侯景孤注一掷,他声东击西、掩人耳目,带上全部人马向南梁首府建康城杀去。

朝廷这边,都官尚书羊侃主张先派2000人占据建康的门户采石,其后派人袭击寿阳、端掉侯景老巢,让侯景进退两难。萧衍、朱异等人却认为,侯景必定不敢渡江,这只是一次不自量力的小叛乱而已,于是他们满怀信心的派萧正德屯守丹阳,草草应对。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萧衍的侄子萧正德,早已变成了侯景的内应。在这位盟友的帮助下,侯景发挥自己高超的指挥能力,神不知鬼不觉的渡江,兵锋直抵建康城。

得此消息,朝廷上下深受震撼,城外老百姓纷纷逃进城中;而城里的显贵们已经歌舞升平了几十年,面对此变故,一个个目瞪口呆,好在羊侃从容应对,暂时稳住了局面。

侯景势如破竹,10月24日在萧正德接应下进入建康城,25日开始围攻围攻宫城,羊侃则在内坚守,双方相持不下。

得到侯景叛乱消息后,南梁宗室藩王萧绎、萧誉、萧詧、萧纶,以及衡州刺史韦粲、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南陵太守陈文彻等纷纷救援,10余万大军隔着秦淮河与侯景对峙。援军虽多,但各支队伍之间互相猜疑,难以形成战斗力,多次败给叛军;同时,官兵甚至还就地掳掠百姓、比侯景军更为残暴。

相反,侯景在进入 健康 后,赦免大量被世家大族盘剥、奴役的奴隶,并且给予优待。这些穷苦人对此感激涕零,出现了“人人感恩,为之致死”的局面;侯景还发动舆论战,他向全城百姓痛斥梁朝的腐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句句鞭辟入里,直指南朝统治阶层的贪腐、掠夺与穷奢极欲。没过多久,侯景的军队规模就发展到了十万人。

公元549年3月,侯景军进入宫城,各路援军撤退,叛军占领了建康全城。两个月后,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太子萧纲即位,成了侯景的傀儡。

国难当头、家族受辱,然而各地的萧氏诸藩王不但不向侯景寻仇,反而像当初西晋的司马氏那样,开始了自相残杀,大量实力被消耗在无谓的内斗中。

看到萧氏子弟如此不成器,侯景内心笑开了花,他派兵四处攻城略地,到了公元549年底,最为富庶的三吴地区已被侯景悉数占领。

从攻入 健康 那天起,曾经繁华的江南地区就沦为了人间地狱,侯景的军队四处杀掠,大量豪族妻妾子女被掳入军营,侯景本人,也娶了萧纲的女儿为妻,他们也算是兑现了当初那句“要把吴人的女儿许配给奴仆”的誓言。

攻城之时,城内百姓无论贵贱悉数被驱赶挖土筑山,生者被暴打,亡者被填路,“号哭之声,响动天地”。持续数月的皇宫围攻战中,困守宫内的十多万军民,粮食短缺,大量世家勋贵抱着金银财宝成批饿死,活着的人甚至以尸体为食。

在城外,前来救援的“王师”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毒虐百姓,“才过淮,便竞剥掠,征责金银” ,跟叛军没什么两样。到了后来王僧辩收复建康时,更是纵容兵士烧杀抢掠,百姓哭声震天,甚至反而怀念侯景 ......

后来,在陈霸先、王僧辩等将领的反攻下,侯景之乱终于被扑灭,但此时的南朝已经败落不堪:在江南占据了上百年统治地位的士族门阀被大量屠杀、饿死;饥荒、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曾经富庶冠绝天下的三吴之地“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经济、 社会 受到致命性打击。

与此同时,北方的西魏、东魏则趁机南下,纷纷从南方的浩劫中大发横财。西魏(北周)先后攻下巴蜀、荆襄,疆域扩充了几乎一倍,在梁朝的滋养下国力暴增;东魏(北齐)虽然也搭着侯景的便车大发其财,但随后也陷入了内耗、腐败的困局。南朝这边,陈霸先后来建立陈朝,但之前萧氏挖的坑太大,已经无法弥补。

最终,政治清明、尚武团结、积极进取的北周,从当初最贫弱的一方一跃成为三国中的首强,走向了统一北方、兼并天下之路。

由此可见,外敌并不是最可怕的,内部的无能、腐败才最恐怖。如果南梁朝廷像个样子,区区侯景有什么可怕?
文章标题: 同样经历了河阴之变与侯景之乱,为什么北朝门阀仍旧强盛,南朝门阀却走向衰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532.html
文章标签:门阀  北朝  南朝  强盛  衰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