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黄庭坚在南昌做官时,发现自己是转世人,找到了前世母亲养老送终,是传说还是真的

时间: 2023-07-14 14: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黄庭坚在南昌做官时,发现自己是转世人,找到了前世母亲养老送终,是传说还是真的

“孝”字的本意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孝”字的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孝(拼音:xiào),此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孝,会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

孝字从战国楚简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耂”(“老”字头),最后演变为汉魏隶书及今天的楷书形体。《说文》篆文孝字形体是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孝字形体而来,而出土秦汉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体略晚于《说文》小篆孝字形体。

相关组词

1、重孝[zhòng xiào] 

最重的孝服(一般是子女为亡父亡母所穿的孝服)。

2、父慈子孝[fù cí zǐ xiào]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3、穿孝[chuān xiào] 

旧俗,人死后亲属和亲戚中的晚辈或平辈穿孝服,表示哀悼。

4、尽孝[jìn xiào] 

(对父母和长辈)努力履行孝道。

5、孝女[xiào nǚ] 

对父母孝顺的女儿。

6、孝衣[xiào yī] 

旧俗在死了尊长后的一段时间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7、披麻戴孝[pī má dài xiào] 

旧俗子女为父母居丧,要服重孝,如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等,叫披麻戴孝。

8、谢孝[xiè xiào] 

旧俗指孝子等向吊唁的亲友行礼,特指服满后拜访吊唁的亲友表示感谢。

9、热孝[rè xiào] 

祖父母、父母或丈夫去世不久身穿孝服,叫热孝在身。

10、忠孝军[zhōng xiào jūn] 

金 代军队名,集 河朔 各路归顺的人所组成。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1] ① 孝顺:尽孝 | 孝子 ②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③ 丧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编辑本段]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编辑本段]《论语》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编辑本段]“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编辑本段]孝文化根据地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编辑本段]与孝文化有关的传说 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编辑本段]“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动天 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老莱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曾母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进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 虞蔡顺拾椹供母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蔡顺拾桑椹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杨香打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吴猛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时年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亲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顺,待婆婆极好。她的婆婆长孙夫人老了,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在婆婆身边,煎汤喂药,小心看护。婆婆感动地说:“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但愿你的儿子、媳妇都会像你一样孝顺。” 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 庭坚涤秽事亲 宋朝黄庭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
孝字的解释 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 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对父母的教诲,是不是恭敬听受? 小时候,父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吃;现在,最好的食物,记得请父母先吃了吗?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父母居住?他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关心吗? 父母交待的事情,可曾尽心尽力办好? 父母有病时,能不能尽力侍奉,想方设法减少他们的病痛? 远游在外,已经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回去探望了呢?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孝的本意是对老人孝顺,《说文》:孝,善事父母者。甲骨文象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老人之下有“子”,老人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真是孝子。

黄庭坚前世的故事是现在编的吗

黄庭坚前世的故事不是现在编的,是《春渚纪闻》记载的。据《春渚纪闻》载,黄庭坚的前世是女子,于26岁去世,蚂蚁在她棺椁的腋下做了窝,所以导致今生黄庭坚有狐臭的毛病,后来黄庭坚根据自己的梦找到了这个棺椁,又把蚂蚁窝清除掉,狐臭竟然自己好了。
**不是**,黄庭坚前世的故事不是现在编的,是《春渚纪闻》记载的。

苏轼的妹夫是黄庭坚还是秦观?

拿出你的证据
都不是,文学上虽有苏小妹洞房三难秦少游的故事,但却是出于杜撰。
秦少游(1049-1100):,名观,宋扬州高邮(今属江苏省)人,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是北宋著名词人。他在年轻时即享文名,后来受到大文学家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与苏轼都反对变法,因此屡遭贬谪。他也能诗,但词写得最好。其词风纤巧婉约,流传下来的有九十首左右,其中不乏脸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被选来作为电视剧主题歌的《鹊桥 仙》,即是其一。 历史上虽确有秦少游其人,却并无与苏轼之妹恋爱其事。据有关资料记载,苏洵(苏轼之父)共有三个女儿,都死在苏洵去世之前。欧阳修为苏洵写的墓志铭里曾提到“三女皆早 卒”,便是确证。苏洵死于1066年,当时秦少游才只十七岁,并且尚未与苏轼相识。他们初次相会是在1077年,那已是苏洵死后十一年的事了。 秦少游的妻子姓徐名文美,是曾任潭州宁乡主簿的徐成甫的女儿。这在他写的《徐君主簿行状》里说得很明白:“徐君以女文美妻余。”秦少游与徐文美成婚在1067年,时年十八岁。
而黄庭坚(1045—1105)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不是,这应该出自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历史上虽确有秦少游其人,却并无与苏轼之妹恋爱其事。据有关资料记载,苏洵(苏轼之父)共有三个女儿,都死在苏洵去世之前。欧阳修为苏洵写的墓志铭里曾提到“三女皆早卒”,便是确证。苏洵死于1066年,当时秦少游才只十七岁,并且尚未与苏轼相识。他们初次相会是在1077年,那已是苏洵死后十一年的事了。
秦少游的妻子姓徐名文美,是曾任潭州宁乡主簿的徐成甫的女儿。这在他写的《徐君主簿行状》里说得很明白:“徐君以女文美妻余。”秦少游与徐文美成婚在1067年,时年十八岁。

详细资料这有,不过是个民间传说罢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43021.html?si=1
是秦观也就是秦少游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一、 人名
展翅翱翔,飞鸟归房,小人掌印,凿壁借光,惜日为雄,远境闲逛,娃娃献计,红热俱藏。

二、 物名
越大越好过,越小越难过,越短越好过,越长越难过,白天还好过,晚上更难过。

三、 猜字
东境脚为佳,女未肯成家,半口吃一口,音息心牵挂。

求婚者获知小妹三道难题后,前来应试的人不少,但都只答了第一或第二题之后就扫兴而回。有一天,苏轼诗友秦少游前来应试,他事先拜见了苏轼,苏轼很早就有意,想把妹妹许配与他,于是提示说:“妹三题者,均为谜也。”秦少游听后非常高兴,前去找小妹答题,三题全部答对,小妹无奈,只好与秦少游结为百年姻缘。你能猜出苏小妹的这三则谜语吗?
其实都不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永修)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朝曾任叶县尉、北京(今河北大名东)国子监教授、太和支线等。哲宗朝入京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罪贬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又移戎州。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卒于贬所。他在政治上倾向旧党,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有胆有识,讲究操守。黄挺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也是北宋后期的著名文学家。他论诗标榜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诗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也善为词,其中表现谪居生活、兀傲性格、离别亲情、塞垣风光、守边壮志的部分作品,疏宕洒脱,豪迈奔放。亦有部分猥亵之作。黄挺坚还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存诗一百九十首。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冯梦龙所著《今古奇观》上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篇。(冯言:“两个儿子未为稀罕,〈其实3个儿子,一子早夭,后有载述,按下不言〉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此故事流传甚广,凡俗皆知。因此大家都羡慕并钦佩苏公有此一位文思敏捷、才学兼优、头额凸出之妹。而小妹与东坡嘲谑,着实精彩。东坡”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回曰:”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亦有东坡嘲小妹眼抠”几回拭眼深难到,流出汪汪两道泉。“小妹嘲坡下颏之长云:”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然吾翻阅许多东坡与秦观(秦少游,冯记其乃小妹夫君)著作,并无小妹其人,且更不用提联姻之事。因为秦少游于婚夜被小妹三戏写的委实较好,人们牵强附会,传说日多,皆以为确有其人。正史尚无记载,那我亦阅了一些笔记小说,如《东坡志话》,元佑诸贤,都无记载,这就颇令人疑。东坡何人也!当时大才子,其故事广为记载与流传,连一些放荡不羁,风流故事也不少。奈何有亲妹妹没人记?且此妹非痴非傻,还较聪慧,远在东坡之上?我们不难想象,古代才女有多少?风毛麟角而已。美色女子倒是举不枚举。光易安居士何年何月乃至何日干过什么,都一一记载了下来。闺阁文章少啊!独历史忘了小妹乎?而由五百五十年后跳出个冯梦龙来记苏小妹?
最早关于苏小妹记录在《东坡问答录》上,为陈眉公《宾颜堂秘芨》所录,而此书已证系伪托东坡撰,序为万历辛丑九月,大概与冯梦龙同时,去苏轼也五百余载。
若按苏门族谱,苏轼有妹,那亦是堂妹小二娘,即苏轼二伯苏涣女,苏涣有三子四女,三子名不欺、不疑、不危,即正名子正、子明、子安是也。幼女小二娘嫁柳瑾子柳仲远,卒于元符元年。而苏轼父亲老泉先生有三男三女,子瞻、子由是小的,二女早卒,兄景山于东坡三岁亡。最小的姊姊大东坡一岁,嫁的是姓程人氏(程之才,乃东坡表兄),十九岁卒。所以东坡无妹。而冯梦龙言王介甫(王安石,天禧五年,辛酉出生,苏洵此时年十三岁)子王雱欲娶小妹。王雱也多才,19岁中状元,未几死亡,少即殒命。因老泉先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又小妹不答应,所以推辞未嫁小妹。(若论此,时小妹正谋嫁人时,约20左右,那秦少游尚小,未中秀才,且不赘言,下记)。其实苏洵死于1066年,当时秦少游才只十七岁,并且尚未与苏轼相识。苏、秦初次相会是在1077年,那已是苏洵死后十一年的事了。秦少游的妻子姓徐名文美,是曾任潭州宁乡主簿的徐成甫的女儿。这在他写的《徐君主簿行状》里说得很明白:“徐君以女文美妻余。”秦少游与徐文美成婚在1067年,时年十八岁。
且提大东坡一岁的姐。自嫁程家,不久即亡,(气的老泉断绝与程家来往,举家迁走了,此不赘言,后详),司马光撰《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已而,二子同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1061年考中,嘉佑六年。此时苏洵只有两子了,其余皆夭。苏轼第三,辙名列第四,自宋以来,虽设制科取士还未有人得一,二名。只有宋初吴育才中第三名,而冯梦龙文中小妹未嫁时苏家两兄已为翰林院大学士,此也误)……夫人以嘉佑二年(1057)四月癸丑终于乡里。其年十二月庚子葬彭山县安镇乡(今眉山县土地公社)可龙里。享年四十八。……凡生六子,长男景先及三女,皆早夭。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再过四年(1057),四月八日,程夫人亡,苏洵《祭之妻文》说:“……我独悲子,生逢百殃。生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与此既知东坡二十二岁时,只剩兄弟辙了。姑且费些笔墨完整的写出苏洵关于本文的年谱,让苏东坡有妹更不足信!
天圣五年,丁卯,洵19岁。
是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一十八岁。《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苏氏极贫。……
天圣六年,戊辰,洵20岁。
是年,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天圣八年,庚午,洵22岁(1030年)。
程夫人约于是年冬生长子景先(司马光谓之景山)。
明道二年,癸酉,洵25岁(1033年)。

程夫人生次女。
景佑二年,乙亥,洵27岁(1035年)。
是年,程夫人生幼女。因其占家中十六个兄弟姊妹的女性里,排行第八,故幼女名叫八娘。由任采莲哺乳她。
景佑三年,丙子,洵28岁(1036年)。
程夫人于是年阴历十二月十九日生次子苏轼。苏轼小字同文,又字和仲,后字子瞻,自号东坡。苏轼出生后,其母程夫人命身边佣人任采莲为其乳母,乳育八娘与轼。任氏从成人到老死,一直侍奉苏家。任氏七十二岁亡时,苏轼为铭记乳母之恩,专门书写了乳母任氏《墓志铭》,并由精工镌刻为“乳母碑”。碑文说:“赵郡苏氏子瞻之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二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景佑五年,(后改宝元元年)戊寅,洵30岁。
是年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即苏洵所说的:“其后五年而丧兄希白,又一年而长子死。”
宝元二年,己卯,洵31岁(1039)
二月二十日程夫人生幼子苏辙。辙字子由,小字同叔,晚号颍滨。程夫人请杨金蝉为其媬母。
庆历七年,丁亥,洵39(1047)
是年,次女卒。
庆历改为皇佑元年,乙丑,洵41岁(1049)
是年,秦观出生。(下文男主角)
皇佑四年,壬辰,洵44岁(1502)
幼女八娘,年十八岁,嫁妻舅程浚之子程之才为妻。见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
皇佑五年,癸己,洵45岁(1503)
幼女八娘,在程家遭受舅父又是公公的虐待,和既是表兄又是丈夫助虐,因此不得志而忧愤致死。苏洵与儿子轼、辙为此在愤怒中与程浚及其子之才断交。并为此作《族谱亭记》。洵在愤怒中又作《自尤诗》,追悔不该顺从旧俗,嫁女程家:“汝母之兄汝伯舅,来为厥子求婚姻。乡人婚姻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后(1095)年,苏轼贬惠州,“念母之故,相与释憾。”此时程之才为广南路提点刑狱官。苏轼《与程正辅书》:“今吾老兄弟,不相从四十二年矣。”幼女八娘死事,《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记,(前有,略)
嘉佑四年,己亥,洵51(1059)
程夫人已于1057年四月八日死。己亥年九月,苏洵因别妻之墓,造大悲心像龛,置于极乐院中,荐无阂之意。又作《极乐院造菩萨记》其记说:“始予少年时,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备具,终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表兄希白,又一年长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岁,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长姊之丧。悲忧惨怆之气,郁积而未散,盖年四十有九而丧妻焉。……(补:其妻死后,父子三人常漂泊外界,并多次记载途中故事,然并只字提到有第四人,即无小妹说又一强有力证据矣!)
嘉佑五年,庚子,洵52.是年,王安石名声始盛,(苏家只剩轼与辙,已无女眷)欧阳修劝洵与之交游,洵则:“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乃作《辨奸论》治平四年,(1067)洵58岁。
是年,病逝于京师。欧阳修撰《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曰迈(轼长子),曰迟(辙长子)。
可见从无出现比苏轼小的亲妹妹诞生。只有大一岁的八娘。
而宋人笔记《孔氏谈苑》《春渚纪闻》《乌台诗集》记的东坡多详细!苏轼门下张耒、晁补之、陈师道、黄庭坚等多有记东坡语录的,独不见小妹乎?而秦少游乃东坡钟爱门生,如是小妹夫君,此段良缘岂不传为佳话?(倒是少游与李师师有段佳话:当时李师师名扬青楼,宋此时又狎妓成风,李与皇帝赵拮、词人晏几道、秦观、周邦彦都有私情。少游《一从花》曰:“年时今晚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可见二人情浓。而少游也自称“曾侍风流府”以酬东坡壁上艳词,两个狂侃风花雪月,不亦乐乎!)可哪见有人记载联姻鬼事?且不防仔细想想,东坡与少游皆为风流人士,出入风流场所,若有小妹,那东坡也带妹夫出入那种场所?且不说小妹要闹个死活,光东坡也不好带妹夫去寻乐啊!
再看秦观,高邮人,生于皇佑元年,少东坡十三岁,卒于元符末年,比东坡先亡一年,熙宁末年,谒苏轼于彭城,写《黄楼赋》以文才见赏于苏。十五岁丧父,元丰八年,才中进士,登上仕途。元丰二年,苏徙知湖州,少游恰因赴会稽探望祖、叔。陪同苏轼行至吴兴。至乌台诗案,苏贬黄州,他不避疑,多有问候,元丰五年,苏劝,进考,不中。其中王安石受苏引见,并得王氏对其诗文的赞赏,但直到元丰八年少游才中。元佑更化,高太后摄政,被逐出朝。后范仲淹荐,得充馆职,次年入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不久为秘书省正字。然因洛阳人士反对,苏轼兄弟攻讦,被免去正字。元佑八年,恢复正字。继又充编修官,参与修《神宗实录》,不久,高太后死,哲宗亲政,重任新党,秦出为杭州通判。刘拯御史告其与黄庭坚增损《神宗实录》罪,贬为监处州酒税,在处州三年,仍以写佛书获罪,贬至郴州。郴州一年,编管横州,然后再徙雷州。(浙江—湖南—广西—海南岛)徽宗元符三年下赦令,苏轼自海南量移廉州,与秦见了一面,随即秦也被放还,北行至藤州,溘然逝于光化亭,终年五十二岁。(其年苏六十四),而苏东坡吊他也称终身朋友,由此知,少游初见苏轼时已三十岁,东坡四十三岁,那小妹也应在三十五岁以上,试想,小妹少时求婚者如过江之鲫,哪有等到三十五岁才嫁?况她是大家小姐。
故连东坡身边侍女都多有趣事记载,如朝云等,哪有小妹此等聪明人无记载?怪哉!因此五百年后,有人突发奇想,造个苏小妹供人作话资故事亦有可能,不足信矣!
细心看官亦可见,冯之全文年代几乎没有(就是怕算年代,露了马脚)文后曰有诗为证:“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其实并无诗为证,冯自己编造为证也)。
那是传说。古代女子不可以有自己的姓名,所有的家族记载,地方志也不会纪录。苏东坡有没有姐妹,分别是庶出还是同胞,嫁了谁,都没有记载。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可能嫁给秦少游,根据现存史料,秦的夫人姓徐。苏轼大家,不可能嫁女做妾。

黄庭坚为什么要认乡下老太太为母亲?

据《春渚纪闻》记载:黄庭坚即有前生,并且还是一位女子。

《春渚纪闻》作者何薳,字子远,一作子楚,号韩青老农,浦城(今福建)人。何薳是北宋人,曾因苏轼的荐举而得官。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出自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所以,何薳与黄庭坚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何薳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不过,根据轮回的观点,女子投胎是不会变成男子的,即便投胎成了蚂蚁,也会是只母蚂蚁。那位女子怎么变男子的呢?《春渚纪闻》的说法,是她经常诵念《法华经》,积下功德,最后变成了男子。

有趣的是,黄庭坚有“腋气”,就是“狐臭”的毛病,并且同样与前世的那位女子有关。《春渚纪闻》载:有一天黄庭坚做了一个梦,那位女子在梦中对他说,“某所葬棺朽,为蚁穴居于两腋之下,故有此苦。”

原来,那位女子安葬后,蚂蚁在她的两腋做了窝,黄庭坚便有了“狐臭”的毛病。

黄庭坚根据这个梦,找到了女子的墓。打开女子的墓穴,果然有蚂蚁窝。黄庭坚“除去蚁聚”,从此以后,黄庭坚竟然真的“腋气不药而除”。

黄庭坚有前世,除了《春渚纪闻》的记载外,江西《修水县志》亦有类似的记载。

《修水县志》载:黄庭坚任黄州知府时,一日午间梦见一位下乡满头白发的老妇倚门而立,好像在等谁。老妇的门口有一张香案,上面供着一碗芹菜面。黄庭坚端起这碗面,当场吃了下去。

黄庭坚梦醒时,居然发现自己嘴里真的还有芹菜的味道。

此后两天,黄庭坚都做了同样的梦,这让黄庭坚感到非常奇怪。

于是,根据梦中的情景,黄庭坚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乡村。眼前的情景,更让黄庭坚惊呆了,简直与梦里和情形一模一样:一个白发老妇,正站在门前,旁边也是一碗香喷喷的芹菜面。

黄庭坚上前询问,老妇恸道:今天是她女儿的忌辰,26年前的今天,女儿去世了。女儿生前最爱吃的,就是她做的芹菜面。

黄庭坚又大吃一惊:这一天,正是自己的26岁生日!

黄庭坚进了老妇的屋,里面有个老妇的女儿留下的柜子,老妇也不知道女儿把钥匙放哪了,所以一直没打开过。黄庭坚想了一下,居然一下就把钥匙找到了。柜子里面,是女孩生前读的书,还有一篇文章。黄庭坚一看,这些书竟然也是自己读过的,那篇文章居然和自己考试时写的文章一字不差。

这时,黄庭坚确信自己找到了前世,眼前的这位老妇,即是自己前世的母亲。

后来,黄庭坚将这位老妇接到自己的府衙,奉养终身。黄庭坚还写了一首诗:“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因为那个老太太教会他道理,让他学会做人的道理
因为黄庭坚认为自己找到了前世,眼前的这位老妇,即是自己前世的母亲。
因为黄庭坚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他的前世告诉他这个老太太是他的母亲。
梦到了他的前世告诉他这个老太太是他的母亲。对他有一定的帮助,对他有恩情。
文章标题: 黄庭坚在南昌做官时,发现自己是转世人,找到了前世母亲养老送终,是传说还是真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969.html
文章标签:黄庭坚  养老送终  南昌  做官  发现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