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李世民不和亲,不纳贡,以武力解决吐蕃问题,唐能打赢吐蕃吗,晚唐的吐蕃隐患能否解除,吐蕃并入唐领土

时间: 2023-08-21 09:59: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如果李世民不和亲,不纳贡,以武力解决吐蕃问题,唐能打赢吐蕃吗,晚唐的吐蕃隐患能否解除,吐蕃并入唐领土

唐朝鼎盛期为什么没有消灭吐蕃?吐蕃为何能与盛唐对抗?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抛开文化方面不谈,就是经济、军事实力都很强盛。当时,唐朝一个敌对势力,吐蕃,两相比较,不论哪一方面都可以说唐朝完胜,可是在这一时期,却一直没能消灭吐蕃政权,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难道吐蕃有什么隐藏的实力,足以抵抗唐朝的军队吗?

盛唐的概念在文学上指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30来年,史学上的界定则是唐高宗到唐宪宗(649—820)的170余年,正值唐蕃对决时期,此问当不在文学范畴。全盛时期的唐帝国无论经济、军力和人口数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与吐蕃的交锋并不顺利,也一直未能颠覆吐蕃政权。

吐蕃各部统一几乎与唐朝立国同步,并随着唐朝的兴盛而日渐强大。然而这并未引起唐朝方面的注意,其战略重点依旧是北部、西部和东北部的传统敌人。双方最早一次冲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赞干布,那时他刚统一吐蕃不久,遣使来唐请婚,被唐太宗拒绝,松赞干布一怒之下率20万大军进逼松州(今四川松潘)。等松赞干布被击退后再次请婚,太宗便将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此后双方20年无战事。而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国力精进的20年。

高宗时继续延续突厥和高丽的战事,对吐蕃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羽翼丰满的吐蕃趁机攻灭吐谷浑——后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接着争抢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高宗这才将军事重心由朝鲜半岛转至西部边陲。不过真正下大力应对吐蕃则是在唐玄宗时期,此时距离吐谷浑灭国已有50年。

吐谷浑故地亦即今天的青海省,吐蕃以此为牧场和军事基地,扼河西走廊咽喉,大唐和吐蕃间没了缓冲,门户大开,西域也完全置于吐蕃的打击范围之内。吐蕃接着又陆续征服四川和云南的边区诸部,对唐朝形成半包围的态势,唐朝多点作战疲于应付。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又争得河西九曲之地以为缓冲,唐朝的被动局面长期不能逆转。

吐蕃地域广阔,可调配兵源充足且战斗力强悍。其本地人口原有300万,“胜兵数十万”,开疆拓土后,控制区人口峰值也一度达到300万,这些人作为税源和兵源的有力补充,大大增强了吐蕃的实力。吐蕃控制区“地薄气寒”,道路崎岖,不利于唐军深入。吐蕃骑兵以抢掠为主,不需要给养,“进退可齐,疾徐如意”,不断从青藏高原俯冲直下,给唐军带来极大恐慌。而且吐蕃军事并非单独存在,它先后和突骑施、小勃律、回纥、南诏等部结盟,共同牵制唐朝。

战术上吐蕃则狡黠多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东边不行就打西边,实在不行就议和联姻,等缓过劲来接着打,防不胜防。文成公主入藏换得20年和平,之后吐蕃便突袭吐谷浑抢占西域;中宗复位后吐蕃恰逢内乱,又来和亲,金城公主嫁了过去;玄宗时吐蕃刚刚签订好正式和约,旋即便攻打洮州和兰州;唐朝加大东线打击力度,吐蕃则调转西线,攻取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军驰援,吐蕃又求和,愤怒的玄宗因为契丹战事再次同意;而后唐朝节节胜利,深入青海,吐蕃再次求和,遭到玄宗拒绝,恼羞成怒的吐蕃随即发起一系列进攻,战事重又进入胶着状态。

755 年,迎娶金城公主的第36任赞普尺带珠丹被大臣刺死,吐蕃内政不稳,又派使者前来修好。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唐朝边军回防京师之际东进,并于763年突入长安,烧杀半月之后扬长而去。此后吐蕃依然袭扰不断,国力刚刚恢复的大唐疲于应对,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南诏与吐蕃翻脸,联合唐朝合力打击,吐蕃才由盛转衰,但此时的大唐也是江河日下,无力挺进了。于是双方长庆会盟(821),合为一家,盟碑至今犹在。

唐朝时期 唐朝的两大少数民族的劲敌是?

在整个李唐的发展过程里面,周边是出现了很多的强敌,那么这里面对于他们威胁最大的就是吐蕃,事实上从太宗这个时候开始,吐蕃就已经成了西南地区最强的国家了,它与唐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虽然唐是选择了用和亲来拉拢它,可反而它却和唐一会儿打一会儿又和,那么在唐和吐蕃之间的交锋过程里面,其实唐还真就没有那么大优势,两边虽然是互有胜负,但是吐蕃是直接就多次把长安给攻破了,这可以说是李唐常屈辱的事情了。

整个吐蕃在西南地区可以算得上是最强的了,而且在当时整个世界来说,它也能够和唐比肩的强国,处在那个位置的吐蕃还和西部最强的阿拉伯有过多次的交手,可以说也是它的存在间接帮助了唐避免了和阿拉伯直接的冲突,那么这个吐蕃为什么就能有这么强的实力呢?我们看吐蕃它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了,一直以来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都是在北方,因为那里是大面积的草原地带,适合游牧民族在这里发展,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与中原对立的主要力量。

吐蕃气候温和,适合人居住
可唯独吐蕃是个特例,它是处在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这边,我们知道这里海拔是非常高的了,从古到今也只有在唐的这个时期里面有吐蕃在这出现,其他时候这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什么像样的政权,更不用时候成为中原朝廷的敌人了。那么吐蕃它实力这么强的原因就是有着地域的影响,我看过了一些资料,其实在历史的变化里面,地域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比如吐蕃这里就是有着明显变化,在唐的时候,这个地区是气候非常暖和的,特别适合人的居住。

如果这个条件满足,那么作为青藏地区就是一个封闭的富裕地带了,从这点上来说,吐蕃它能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和适合发展的气候。后来这个地方的环境变化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可以说几千年以来就只有这个时候最好,而唐朝就正好碰上了,那么对于吐蕃来说,其实一开始他们的力量还是有限的,虽然在这个地方有了发展文明的机会,但是毕竟是处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局面下,他们想变强也是有些困难的。
知道,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之一,那时候的中国文化璀璨、政通人和。可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却充满了屈辱。当时,李渊为了顺利夺得政权,竟然做出了出卖国家的举动:他向突厥称臣,并保证以后国家所得都有突厥一份,即国家每年向他们进贡。

唐朝初立,局势不稳,李渊每年都会给突厥人进贡,而突厥人又贪得无厌,不仅要拿一些,还要抢走一些。

史料记载的内容印证了这一点:“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只是,这其中“赏赐”一词用得并不恰当。正常来说,上级给下级东西才叫赏赐,而唐朝明显是将东西送到他们手中,这应该叫“进贡”。

之所以这样写,也是史官们的良苦用心。反正,李渊进贡称臣的事实已经是板上钉钉。而那个时候,国家确实是蒙受着屈辱。此外,突厥人经常前来抢夺财物。有一次,他们的军队到了长安边境,李世民不得不跟他们在渭水签订条约,承诺将国库里的财宝奉献给他们,这才把他们哄了回去。

而且,李世民还答应每年进贡,并愿意将公主嫁过去,以结百年之好。话说,在咸亨元年的时候,西部吐蕃攻占了西域的龟兹、焉耆、于阗和疏勒。而唐王朝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想要拿回自己的领土。之后,朝廷委任薛仁贵为大将军,带领十万唐军跟吐蕃人作战。

可惜,唐军在青海一带被吐蕃大军打败。仪凤三年,李敬玄再次带着唐军向吐蕃发起挑战,这次的兵马是十八万。但可惜,他们还是在青海被打败了。

武则天时期,北方的突厥再次强大了起来,使得他们更加的横行无忌,不仅随意闯进唐朝的领土,还掠夺一切可以掳走的东西。

这件事情虽然让唐王朝很是头疼,但是,此时的唐军依然不是他们的对手!突厥人攻入赵、定两地,掳走了很多男男女女。之后,他们转向五回道,将那里的牲畜、金银财宝、人员尽数掠去。而唐朝的将领,只能看着发生的这一切,却不敢与他们一战。

到了唐中宗时期,突厥人攻入到呜沙,朝廷派出灵武军大总管跟他们交战。但这次交战不仅没有取胜,还损失了几万人马。于是,突厥人攻入中原,不仅掳走了很多牧马,还杀害了很多牧民。到了武则天时期,唐朝不仅被突厥人欺负,还被契丹人欺负。

万岁登科元年,曹仁师等将领攻入契丹境内,大军被灭,将领成了俘虏。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拜万荣为大将军,带领将士对河北发动进攻。这支军队深入唐境,攻取了唐朝几座大城市,直接将唐军给打怕了。神功元年,唐朝再次谴将,誓要报仇。

这次唐朝派出了王孝杰和苏宏晖带着十七万人马去讨伐契丹,两军在东硖石相遇。契丹人将王孝杰的军队引到了悬崖边,并立即回头攻杀,直接重创唐军,杀了王孝杰。而另一员大将苏宏晖却逃走了,使军中将士死伤殆尽。之后,契丹大将万荣乘机攻入幽州,将城内百姓屠杀殆尽。

然而,唐朝还不肯死心,他们这次派出了河内郡王武懿宗、御史大夫娄师德和右威卫将军沙吒忠义,带领二十万人马攻入契丹。

但是,懿宗的兵马来到赵州后,却不敢前进,只能留下来据守相州。后来,万荣的军队兵锋正盛,便借助这股劲一举攻下了包括北京城在内的很多城市,唐朝大军无能为力,只能逃到河南安阳,暂时避难。景龙四年,唐朝为了讨好吐蕃人,将金城公主嫁了过去。只是,这无法满足吐蕃人的要求。

一年后,唐王朝将黄河河西的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使他们取得了地理上的优势。这可以算是史上最屈辱的和亲,也是唐朝割让土地的开始。吐蕃人得到九曲之地后,利用这块肥沃土地进行屯兵,借机再次侵入唐王朝的国境。因为,九曲之地在唐王朝边上,他们随时可以侵入。

可见,吐蕃人不仅享受了皇室美女,还侵占了肥沃土地,更要掠夺唐人。可能,天底下只有吐蕃人享受了如此好处,也只有唐王朝愿意接受如此屈辱。那时候,唐玄宗也给契丹人进献过美女,只是这些和亲的公主都被契丹人给杀了。

史书记载:“公元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

唐玄宗时期,唐军两次被南昭军队打败:

第一次唐军死伤六万人;

第二次唐军死伤七万人。

史书这样介绍:“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然而,唐军对战小小的南昭都是赢少输多,经常被南昭打得丢盔弃甲。虽然说南方有瘴气,但这却不是借口。

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朝廷很少被南方军队打败,就连宋朝的军队都打赢过南方兵马,更何况强盛的唐军。此外,上述内容都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前。至于安史之乱以后,情况更加严峻,成都竟被南昭攻陷。大和五年,南昭进攻四川,将成都围困起来。

之后,南昭人马在当地抢夺人员,将唐人送回国内处置,有几万唐人被这个小国给掳走了。而且,唐军不仅敌不过南昭,还敌不过西原蛮,这个西原蛮是广西的少数民族。广德元年,这个少数民族攻入湖南道州城,并占据了那里长达一个多月。这些野蛮人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掳走了上万唐人。

到了第二年,西原蛮又攻入了永州和绍州。甚至,到了唐朝后期,唐军因为打不过燕军,不得不向回纥求助,希望他们能够伸出援手。而且,唐肃宗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与他们做好约定:城破之日,城内的土地,百姓归大唐,金银珠宝归回纥。此外,唐朝还答应每天给他们提供牲畜和粮食。

当时,东京洛阳被回纥大肆掠夺了三天,城内很多美女和钱财都被他们带走了。这些人来到东京城,就像贼一样,大肆横行,百姓们都害怕他们,纷纷登上圣善寺和白马寺,躲避灾难。而且,回纥人还放火烧城,导致很多人受伤、死亡。没有办法,朝廷只能以钱财来平息这场战火。

最终,唐肃宗答应,不仅每年给他们进贡绢二万匹,还把小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已经六十岁的老汉回纥可汗。此外,唐王朝不敌吐蕃大军,还被他们占领了首都长安。广德元年,吐蕃大军攻占奉天,兵临长安城,把唐代宗吓得逃离了都城。结果,长安城被攻陷,吐蕃人推举了一个假皇帝,即广武王李承宏。

这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只听命于吐蕃人。而真正的皇帝又无可奈何,只能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之后,河西、陇右一带很快被吐蕃吞并了,使这里的几百万汉人成为了吐蕃人的奴隶。而且,唐王朝害怕吐蕃人继续侵占土地,竟然选择跟他们签订条约,将这些土地“慷慨”让给他们。

到了公元783年,唐王朝被迫跟吐蕃人签订《唐蕃清水盟约》,唐王朝愿意承认吐蕃人此前占领中原的领土,理由竟然是“国家务息边人,外其故地,弃利蹈义”。而且,朝廷还表示,他们愿意坚守盟约,直至永远。并且,盟约规定了唐王朝的领土和吐蕃人的领土。
吐蕃和突厥。
其他的,有南诏、吐谷浑、契丹、奚人等。但是,在唐初,威胁最大的,一个是北方的突厥,一个是西边的吐蕃。
突厥一度入侵,甚至逼迫达成了渭水之盟。之后,唐朝几次反击,最终击败这个对手。
吐蕃则一直极为强悍,攻击唐朝,和唐朝争夺河西、西域的控制。
不同时期不一样。初唐是突厥和高句丽,盛唐前期是高句丽和吐蕃,盛唐中后期到中唐是吐蕃和回纥。到了晚唐反而没啥外敌了,因为内乱太严重,以及顾不上外部了。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而“天可汗”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两大雄主在位时,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从永徽元年至长庆元年(650-821)的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除了边界磨擦频仍外,其斗争主要集中在吐谷浑、西域之安西四镇、南诏和河陇之地。

1、吐谷浑之争

唐初,吐谷浑乘唐朝初兴无暇西顾,频拢西境,阻塞中西交通,而唐朝则以许互市消极应付。贞观年间,吐谷浑仍不断侵扰,沿边11州均受其害,已处贞观盛世的唐朝再也不愿坐视。同时,唐朝为经营西域也急于扫除中西交通的障碍。贞观八年(634),唐太宗抓住吐谷浑攻凉州事件,集军1万分3路进军,经过一年军事行动,彻底击溃吐谷浑,并于贞观十三年(639)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即西平公主)和亲诺曷钵。

正当吐谷浑与唐和好关系顺利发展之际,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崛起,其北境直接与吐谷浑南界为邻。吐谷浑成了吐蕃向外拓疆和唐朝安边的必争之地。由于唐太宗处置得当,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亲后奉行对唐和好政策,贞观十五年(641)后,唐朝、吐谷浑、吐蕃三方相安无事。吐蕃将公主嫁与吐谷浑王诺曷钵,结成甥舅之国。永徽三年(652),高宗封会稽郡王李道恩第3女为金城公主,许给诺曷钵长子慕容忠。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首当其冲的是吐蕃的北邻吐谷浑。显庆元年(656)后,吐蕃频击吐谷浑,龙朔三年(663),禄东赞率军攻占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及弘化公主等数千帐逃至凉州,吐谷浑复亡。如史籍所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来,始西渡洮水,建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五○年。”

吐蕃占有吐谷浑后,其北境直接与唐河陇相接,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唐朝的对策一方面是助吐谷浑,使之为其屏障。乾封元年(666)五月,唐朝封诺曷钵为青海王,表现唐朝使诺曷钵重返青海为王的决心;另方面积极备战,伺机一决雌雄。

吐蕃统治者一方面强化对吐谷浑旧地的统治,另方面继续其进攻的势头,于咸亨元年(670)大举进军西域,“残羁糜十八州(掠安西四镇所辖羁糜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于是安西四镇并废”,是年四月,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5万出击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旷原)与吐蕃钦陵(禄东赞之于)40万军激战,唐军大败,全军复没。大非川一役,最终使吐谷浑诺曷钵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势力的希望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体,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同一时期,吐蕃又兼并唐剑南道管辖的诸羌羁糜州。乾封二年(667),禄东赞率军攻唐边境,“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到唐肃宗时,除少数羌州内徒外,余均并入吐蕃。至此,吐蕃与唐争斗的重心转移到西域。

2、西域之争

贞观年间,吐蕃势力开始进入西域。高宗龙朔二年(662)十月,吐蕃军队在疏勒以南地区与唐军相遇。史载:“(苏)海政军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众,来拒官军,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资略吐蕃,约和而还。”次年底,吐蕃联兵弓月、疏勒进攻于阗。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之役后,吐蕃乘势攻陷了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占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大部分治地。军事上失势,迫使唐废弃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西州(新疆吐鲁蕃)。唐朝在西域实际上仅能控制自沙州至伊州、西州、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天山以北、以东地区,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势力所控。在西域的力量对比,唐弱而吐蕃强,处守势。

武则天临朝执政,决心夺回四镇,改变以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唐蕃争夺西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垂拱元年至二年(685-686)、永昌元年(689),唐军二次主动出击吐蕃,均遭失败。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再次组集大军出击,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领兵“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不仅使唐朝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地位,对于吐蕃的政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为大论禄东赞所掌。乾封四年(667),禄东赞病死,诸子分掌吐蕃军政大权。垂拱元年(685),都松茫波杰受尊赞普尊号,大权仍为禄东赞家族所掌握。随着都松茫波杰年龄日增,对禄东赞家族专权日益不满。西域兵败,便成为赞普收回权力极好契机。圣历二年(699),已23岁的都松茫波杰首先发难,禄东赞长子论钦陵兵溃,在宗喀(青海湟中县)自杀,其弟论赞德率千余人,其子论弓仁率吐谷浑7000账降唐。结束了持续近半世纪的禄录赞家族贵族专政的局面。

自武则天收复四镇至安史之乱的半个世纪,唐朝在西域地区仍保持优势,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一带)与吐蕃发生过战争。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西域、河陇军力空虚,吐蕃乘机卷土重来,兵锋首指河西陇右地区。广德元年(763),陷凉州,陇右、河西诸郡大部分地区为吐蕃所占,安西四镇和伊、西两州、北庭等地与中央政府联系被切断。建中二年(781),沙州失陷,西域更处于不利境地。虽然回纥助唐抗吐蕃,并开通了“回纥”路,但并未完全扭转唐在西域与吐蕃争斗中的劣势。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吐蕃复攻回纥,北庭、安西无援,相继陷于吐蕃。自此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区的吐蕃势力连成一片。

3、南诏之争

开元二十七年(739),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迁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南诏政权的确立。唐朝的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唐朝所以支持南诏,则是源于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控制权。南诏建立之初,皮逻阁奉行对唐和好政策,唐朝抵制吐蕃的目的部分实现。但由于边吏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南郡太守(原姚州都督已改州为郡)张虔陀狂妄昏庸,无视吐蕃咄咄逼人威胁的存在,一味抑制南诏,致使矛盾激化。

天宝七年(748),皮逻阁死,子阁逻凤继位。张虔陀先是利用阁逻凤是皮逻阁继子,企图在王位承袭上,用皮逻阁嫡子诚节取代,打击亲阁逻凤势力。张虔陀还派人辱骂前来谒见的阁逻凤,甚至侮辱随同前来的阁逻凤妻女。阁逻凤又闻鲜于仲通已率兵8万分3路进军云南,终致逼反阁逻凤。天宝九年(750),南诏兵先发制人,出兵攻下姚州,杀张虔陀。次年鲜于仲通率大军进抵曲靖。阁逻凤本意并非要与唐决裂,此时遣使谢罪请和,表示愿遣返俘虏,赔偿损失,南诏使者陈诉:“往因张卿(虔陀)馋构,遂令蕃、汉生猜。赞普今见观衅浪穹,或以众相威,或以利相导。倘若蚌鹬交守,恐为渔父所擒。伏乞居存见亡,在得思失。二城复置,幸容自新”。并告:“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鲜于仲通自持兵众,率军进逼洱海,另派大军绕道点苍山,以图腹背夹击,歼南诏主力。阁逻凤在唐军压境下,派人到浪穹求援吐蕃,并请归附。这正是吐蕃所期望的。天宝十一年(752),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南诏得到吐蕃支持,联兵合击,唐军复没。此为南诏与唐间的第一次天宝战争。

时正逢杨国忠为掩盖鲜于仲通的失败,继续备战。于天宝十三年(754),又命李宓领兵10万,再征南诏。李宓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士兵又不习水土,疾病流行,不战自溃。南诏乘机追杀,“兢角兢冲,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汉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师沉江”。李宓战死,全军覆灭。第二次天宝战争又以唐军惨败而告终。两次战争唐军死亡约20万,军费耗大,元气大伤。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无力顾及南诏,吐蕃实现了多年想控制南诏的目的。至德年间(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乱,联兵南诏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胁成都。

天宝战争是唐朝错误政策所造成,南诏反唐归吐蕃一定程度上出于无奈。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阁逻凤在南诏王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所立之德化碑上,记述被逼反唐的苦衷,阁逻凤对国人说:“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唐代政治家李泌曾中肯地评述:“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

天宝战争后20年间,唐朝与吐蕃在河陇和四川地区展开了剧烈的争夺。南诏受吐蕃役使参予了这一争夺。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吐蕃联兵南诏,分3路攻唐之剑南道,企图夺取成都,唐将李晟率兵反击,大破吐蕃南诏联军,南诏伤亡惨重。吐蕃不顾南诏怨恨,借其王位交替,加强控制,改封南诏王为日东王,改兄弟之邦为君臣关系,并在南诏设置营堡,每年要南诏派兵镇防,又对南诏征收很重的赋税和劳役,使双方矛盾加深。异牟寻深感依附吐蕃的害处,当时受南诏王宠信的清平官(宰相)郑回向异牟寻进言:“中国有礼仪,少求责,非若吐蕃惏刻无极也。今弃之复归唐,无远戌劳,利莫大此”。异牟寻同意此议,但只在暗中谋划,尚不敢公开反对吐蕃。

恰在此时,唐朝也在调整对南诏的政策,贞元三年(787),德宗终于采取了宰相李泌提出的“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谋略。李泌虽不久病逝(789年),但他的南通云南,以“断吐蕃之右臂”的计划,具体由西川节度使韦皋付诸实施。

韦皋首先招抚东爨首领,通过他们从中斡旋,掌握异牟寻意欲归唐的动向。其次,激化南诏与吐蕃矛盾,并显示军事实力。贞元四年(788),吐蕃出兵10万,再度进攻成都。南诏也被迫从征,但驻兵金沙江北,按兵观望。韦皋有意将一封致南诏的信件转给吐蕃,吐蕃中计,对南诏的疑虑加深,派兵2万屯会川,阻击南诏,异牟寻怒,而引兵南归,使双方关系公开破裂。韦皋不失时

有人说盛唐与吐蕃势均力敌,晚唐却可以吊打吐蕃,这是为什么?

大唐和吐蕃几乎是同一时间建国的,但是吐蕃的强盛期较盛唐要来的晚一些,吐蕃真正强盛期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间,那时候,大唐的强盛不在,内乱不止,国力下降,对吐蕃已经形不成压制之势,所以吐蕃趁机强盛起来。但连年用兵也让吐蕃损耗巨大,国内也出现动乱,在晚唐时期,吐蕃也不可避免的没落了。那时候的大唐虽然同样强盛不再,但还是在几个有为皇帝的治理下短暂的复兴,正是在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时期,大唐收复了河湟之地。吐蕃灭亡之后,大唐又坚持了几十年。

吐蕃与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是大唐帝国胜的多,而吐蕃最终在频繁的战乱中爆发了内乱,最终被灭。实际上并不能说盛唐和吐蕃势均力敌,盛唐时期,吐蕃的国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较,但是其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悍的,是整个大唐最头疼的边患。

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在第一时间和大唐取得联系,松州之战成功的让李世民对吐蕃刮目相看,遂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之后的二十年,唐蕃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大唐对外的战事,松赞干布都会予以支持。

高宗李治时期,唐蕃之间的矛盾被激化,自663年吐蕃灭掉土谷浑之后,唐蕃之间友好的过去就真的成了过去。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唐军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吐蕃已经成为大唐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在安西四镇的争夺上,双方互有胜负。而李治和武则天在对吐蕃的态度上就是防御为主,很难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但是也并非任由欺负。

实际上,唐军进攻吐蕃的不利因素实在太多,比如吐蕃占据高原的天然地理优势,比如吐蕃民风剽悍,战斗力强悍,再比如长距离作战补给线太长等等,这些都在制约着大唐,而吐蕃正是利用这些优势不断向外扩张,试图从大唐的已有版图中夺出点土地。

到了唐玄宗时期,盛唐到来,而对吐蕃的军事政策变为主动,这一时期,唐蕃之间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嫁去了吐蕃,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制度,在河西、陇右设两军,统兵达到15万,专门对付吐蕃。节度使王忠嗣和哥舒翰都是让吐蕃闻名丧胆之人,这个时期的吐蕃实际上大多时候就是龟缩着的,时不时出来骚扰边境,但是不敢进一步进攻。

但是唐玄宗设的节度使制度最终还是玩火自焚,外重内轻的军事设置,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进行的第二年,吐蕃遣使要求帮助唐肃宗平叛,但是唐肃宗却接受了回纥的援军。大唐天子将河陇地区的边镇军调回来平叛,结果给了吐蕃入侵的机会,吐蕃向东攻占河陇的大部分地区,更是在763年长安兵力空虚的时期长驱直入,进入长安进行掠夺,而唐代宗只能狼狈的跑到陕州避难。

虽然郭子仪在半个月后将吐蕃军赶了出去,但是大唐衰弱无力阻挡吐蕃的进攻已经成为事实。这之后,吐蕃对大唐的入侵相当频繁,更是趁着大唐无力管外族之事的机会疯狂扩张。很快,吐蕃就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大约在8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吐蕃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疆域更是达到了最大值,帝国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都被吐蕃夺去,吐蕃往西南更是推进到了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但盛极必衰,吐蕃进入9世纪之后,因为连年征战带来的苦果全部爆发,吐蕃内部发生动乱,直接将吐蕃推向了灭亡,不仅无力对外扩张,已有的土地也无法正常占有。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唐也已经处在晚期,只是大唐虽强盛不再,但到底还是大国,而且地区军事力量并不弱,再加上又出现了几位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在848年左右,唐宣宗时期,大唐终于从吐蕃那里夺回了河湟之地。

这一时期,很难说大唐吊打吐蕃,但是收复自己曾经的土地还是做到了。在这之后,吐蕃很快灭亡,而半个多世纪之后,大唐也轰然倒塌。

在我看来,晚唐时的吐蕃可以说是吐蕃的顶峰时代。晚唐时期,大唐帝国综合实力急剧下降,吐蕃趁机发展势力,但是有一句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时候唐朝势力尤存,如果不能吊打吐蕃的话,就会遭到吐蕃的反击,很可能会有灭国的风险。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763年还曾攻入长安城,但半个月后就被郭子仪率军击溃,被迫撤出长安。


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790年后吐蕃占据北庭、安西,数十年后吐蕃失去北庭、安西。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然而吐蕃本就是贫瘠的地区,再加上内部动乱,根本支撑不了常年的征战,因此821年(长庆元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然而辉煌来的快去的也快。

自八世纪末之后,吐蕃内部矛盾激化,王室争夺,将领混战。辖地内汉人纷纷起义,如张议潮起义,很快席卷西北,河西,陇右地区重归唐朝。宣宗也派兵西征,吐蕃帝国最后一任宰相也被归附唐朝的蕃将拓跋怀光斩杀,吐蕃自此走向衰落。

吐蕃真正强大的时期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而安史之乱以后吐蕃的实力不如当年,加上吐蕃的存在一直给唐朝带来的威胁比较大,所以晚唐时期依旧可以吊打吐蕃。
因为唐朝刚开始发展时国力还不是特别强盛,一直到了晚唐的时候才成为了世界强国。
因为晚唐的时候,吐蕃内乱频发,战斗力被削弱,很难与唐朝抗衡。
文章标题: 如果李世民不和亲,不纳贡,以武力解决吐蕃问题,唐能打赢吐蕃吗,晚唐的吐蕃隐患能否解除,吐蕃并入唐领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817.html
文章标签:吐蕃  纳贡  晚唐  和亲  并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