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代宗怎么样,是昏还明?详细解答
代宗任用郭子仪,虽不算英明,但也不昏庸。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李辅国擅权乱政,幽禁太上皇唐玄宗,当时他不顾其太子之位面临重大威胁,不管张皇后和李辅国的压力,不分昼夜奔驰于两宫,侍奉於祖父和卧病的父亲,时常躬身药膳、衣不解带,事亲至孝。是个孝顺的人。当时宫中有三大势力:李辅国、程元振与张皇后,后来后党被宦官势力铲除,张皇后被杀,肃宗惊吓驾崩。李辅国拥立代宗即位,居功蛮横。代宗设计刺杀李辅国成功。后来在遭逢吐蕃寇边入据长安,以及仆固怀恩之变时,也都能够达到不自乱阵脚的情形。且兴革漕运和税制,力图挽救颓唐,这样的君主并不算差。
相当软弱,怀柔政策软弱到德宗(其长子)无法收拾的底部,尤其是藩镇割据,竟然任命叛将田承嗣作为节度使,让其在河北一带变成国中之国!安史之乱估计被回纥吓破胆了(逃跑两回),对回纥软弱到极致!任由回纥在长安撒野,虽说回纥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但是也大量赏赐以及各种强买强卖(用劣马高价卖给大唐,无法作为战马)。
正是因为其软弱以及任用两个大宦官李辅国,鱼朝恩乱政,以至于吐蕃攻占长安城后,逃陕之后,关外各个节度使无人勤王。只有郭子仪临时带领3000兵马。实在是可悲可叹。风雨飘零!
唯一是好命,碰到郭子仪了,郭子仪忠心耿耿,对他十分尊重!
当年玄宗逃跑到成都时,如果是传位给弟弟李琰,也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这个玄宗的老大,有点太弱。
还有些趣事,玄宗从成都回长安之后,李辅国竟然背着他把玄宗从太极殿弄回大内!驱逐流放高力士(玄宗唯一可信的老奴和亲人了)。软弱到不能制止。
唐代宗即李豫(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邻国吐蕃侵扰。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平定安史之乱。
虽然唐朝没被分为西唐 东唐什么的,但与两汉 两晋 两宋相比,明显可以看到,唐代宗扮演的是类似于汉光武帝,晋元帝,宋高宗的角色,他远逊于光武帝,但比晋元、宋高还是强一些
有资料说,唐代宗,本庙号世宗,因避李世民讳,所以取世代中的代。其它朝的世宗有明世宗嘉靖,过得去的皇帝。但我个人不喜欢唐代宗。
大唐、吐蕃的战与和:安史之乱爆发,吐蕃攻入长安
历史 不是巧合,可 历史 却充满巧合。
正当大唐沉浸在歌舞升平、万国来朝的繁华盛世之时, 历史 的天空突然闪现一道晴天霹雳,“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直接把唐王朝由天上人间拽到了人间地狱。安禄山可以说是大唐的煞星,甚至说是华夏文明的煞星也一点都不为过。不过安禄山也没有好下场,最终全身长满毒疮,被儿子和手下开膛破肚而死。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把驻守西北的精锐部队悉数内调平叛。唐玄宗这时候已经变得刚愎自用,先是听信谗言杀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在灵宝之战中,又开启“微操模式”强令主帅哥舒翰出潼关应战,结果大唐20万精锐被安禄山所部设伏击败,损失殆尽。此时,吐蕃趁大唐西北精锐主力部队内调,防备空虚的机会,发兵入侵。公元756年,吐蕃占领大唐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座青海湖边的军事要塞,夺取石堡城、雕窠城(青海同仁县附近)、百谷城(青海贵德县西南)等3座边城。接下来数年间,吐蕃先后攻陷鄯、武、叠、宕、秦、渭、洮、临、成、河、兰、岷、廓等地,至公元763年吐蕃已完全占领陇右13州。同年十月,吐蕃20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设疑兵,吐蕃以为唐朝大军逼近,在长安劫掠15天后撤退。有唐一代,都城长安被外夷攻陷仅此一次,可见吐蕃当时军力之强。
吐蕃占领陇右之后,开始向河西进军。公元764年,攻陷凉州;公元766年,攻陷甘州(今张掖)及居延海,至此基本上等于切断了唐廷与西域的联系;接下来十余年间,吐蕃在河西走廊来回扫荡,先后攻陷肃州(今酒泉)、瓜州,至公元781年,吐蕃攻陷沙洲(今敦煌),河西走廊完全被吐蕃控制,唐廷与西域的北庭、安西都护府只能遥望。其实吐蕃前期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为了最后夺取它真正的战略目标——西域。在完成对西域的战略包围之后,吐蕃开始向西域进军,公元790年至792年,吐蕃联合葛逻禄、突施骑先后攻占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节度使杨袭古被杀,唐朝失去与西域的联络,莫知其存亡。接下来的十余年间吐蕃主要在一步步蚕食安西都护府,龟兹、疏勒、焉耆、于阗等安西四镇先后陷于吐蕃。不得不说吐蕃这一战略相当高明,占领安西四镇之后吐蕃达到了王朝的巅峰时期,版图空前扩大。
据史学家推测,安西四镇最后陷落的时间为公元808年,最后一战发生龟兹,这是大唐王朝西域戍边史上,最为悲壮的时刻:安西都护府最后一支残兵,孤守在龟兹的军堡上,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弹尽粮绝。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慨然拔剑高呼,震天的喊杀声里,面黄肌瘦的唐军将士手持兵器,与登上城头的吐蕃军进行了最后的浴血肉搏,全数壮烈殉难,无一人投降! 西域唐军在主力内调、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半个世纪,士兵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谱写了一曲“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的大漠悲歌,壮哉!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大唐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之后,东方文明从遥遥领先于西方文明开始向全面落后于西方文明的深渊滑落,从吊打蛮夷到被蛮夷吊打,何止百年屈辱史,华夏屈辱史当从安史之乱始,计千余年。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复兴就是要以恢复到大唐盛世之时的民族地位为标尺,衡量华夏是否真正崛起、真正复兴。(未完待续)
代宗李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当时有哪些功绩,有木有做出贡献?最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起初,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公元762年4月,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杀死。肃宗因此被惊死,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恿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传危为安。 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丈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子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代宗在位时先后任用第五琦﹑刘晏等人整顿财政﹐改革漕运﹐增加盐利﹐为以后唐德宗时的税制改革准备了条件。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死。葬于元陵。
肃宗、代宗的暴力酬报滋长了回纥对中原的野心。765年,唐大将仆固怀恩受不了宦官骆奉仙的诬陷倾害,起兵叛变,效法李姓皇帝的传统作法,向回纥汗国和吐蕃王国分别乞援。回、吐两国联合向长安进军,长安震恐。幸好仆固怀恩适时的逝世,而中国一位大将郭子仪乘机挑拨回、吐两国感情,吐蕃兵团怀疑回纥已被郭子仪说服,可能袭击它时,即行拔营撤退。回纥不能独留,只好撤退。
回纥的恣意横行,也助长了其他异族乱唐的气焰。自代宗时,“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
刘昫在《旧唐书》感叹:“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仆固怀恩为叛,尤甚阽危;郭子仪之能军,终免侵轶。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
肃代二宗好不容易摆平了安史之乱,却依然没有遏制住大唐江河日下的大势。因为肃代父子的血酬之举,唐朝也背负上了骂名。
唐代宗,初名俶,唐肃宗长子,是唐王朝第八位天子,他十五岁封为广平王,三十一岁为天下兵马元帅,三十三岁被立为皇太子,三十七岁时父皇肃宗李亨晏驾,始行监国之令,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是为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驾崩,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四岁,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传位于唐德宗李适。唐代宗像 他参与预谋军国大事七年,主持朝政十八年,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历史年代,当时唐王朝轻历着三大转折,一是由统一的我中央集权走向分裂割据,二是阶级矛盾由缓和逐步走向激化,三是唐帝国对周边诸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 唐代宗面临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史赋予他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犯上作乱的安史精兵,天下莫及,唐王朝临时拼凑起来的抵御军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交战连连败北,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两京,宗仓皇出逃入蜀,安禄山、史思明相继称帝立国,大有取唐而代之之势,经过数代人努力而营造的唐帝国大厦,有动摇倾覆,毁于一旦的危险,因此,千方百计地平叛,稳住政局, 保住大唐的江山,实为当务之急。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由于受宦官的梗阻,唐廷未采纳郭子仪和李光弼联手捣安。史巢穴之策,到了最后不得不采取对安。史残余势力用招降姑息的办法,使其仍然盘踞在河北故地,形成日后的河朔三镇,名为藩臣,实不听命,日益骄横,其他各地方镇亦皆效尤,大小方镇扩廷内地,兵骄逐帅,帅强叛上,邀命于朝廷, 藩镇跋扈,日甚一日。三是强大起来的吐蕃,,乘朔方、河西、陇右、北庭诸镇边兵应征内调平叛,西北边防空虚之机,尽取河西、陇右之地,不时威胁京师长安的安全,吐蕃侵忧刚刚了结,接着回纥又在唐廷叛将仆固怀恩的勾联下,在西北边境为患。四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恃功专权,手握禁兵,严重威胁皇权,前线将帅的军事指挥,常常受其制约,朝臣亦感不安,这种情况加剧了最高领导集团的权力角逐。五是无载为相,弄权舞智,恣意不法,贿赂公行,奢侈无度,致使朝政败坏,谏路不通。六是黄河中下游,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事不断,常年用兵,政府开支激增,财政出现危机,旧的田制、税制无法推行,急需寻求新的理财办法,解决财政困难,平稳物价,缓和阶级矛盾。唐代宗住持朝政多年,从政绩上看,有功也有过,但总的看功大于过,基本上应该肯定,他的功和过,受到他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他的一生多彩多姿,,既有弛骋疆场,威武状观的经历,也有政治舞台上角逐的风风雨雨,他又以多情的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 唐代宗的一生经历,是大唐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大的一面历史镜子,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耐人寻味反思,着眼未来,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旧唐书评价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始封广平王。他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孙,唐肃宗李亨长子,也是安史之乱的终结者。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和长安相继陷落,大厦将倾,他的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七十岁,父亲唐肃宗李亨四十有五,而他刚好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华。在战事节节败退,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先后被杀,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因为杨贵妃之死和长安陷落而意志消沉,父亲唐肃宗李亨一生坎坷,作为皇长子,学习民间花木兰,代父从军出征,剿灭叛军,扶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成功收复长安和洛阳,抵御吐蕃和南诏入侵,维稳回纥和唐朝的结盟关系,保住江南百姓免受叛乱之苦。在位十七年,任用杨绾、马璘、浑瑊等贤良,剿灭安史叛军,恢复社会经济,使百姓休养生息,计除权臣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其文治武功有太宗皇帝之遗风,去世后庙号唐代宗,有木兰代父从军之美德,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http://baike.baidu.com/view/74503.htm自己看吧,有详细介绍
文章标题: 如果唐代宗在吐蕃入侵长安的战争中被俘虏,他的待遇会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