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11 16:00: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民族,是因为我们具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文化认同,那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认同的基础。而文化认同有一个基本认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首先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然后由北至南,自西向东延伸,并不断融合、同化,最终汇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族。
客家人的祖先就是来自中原地区,自秦汉东晋以后,几经战乱,辗转播迁,定居岭南。特别是唐末宋初、金元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大批南迁,进入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由于他们在官方户籍中被称为客籍(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曾说:“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所以称之为“客家人”。客家人在迁徙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使他们形成了既有汉族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
那么,客家文化都有哪些呢?
祠堂文化客家人非常重视祖先崇拜,他们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的时候,也不会忘记背上自己的祖先骸骨同迁。每到一地定居下来,他们就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每一座围屋必定会有祠堂。所以,祠堂是客家建筑的标志,也是客家人聚集群的一道亮丽风景。一般来说,祠堂越大,显示这个家族的人口繁多,人丁兴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郡望的标志之一。
每年的大年初一,客家人都会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方式,然后在祠堂聚餐,一些大的家族,参加祭祖和聚餐的人甚至多达上万人。有的地区,村里的老人去世了,也都在祠堂操办,从入殓到出殡,整个流程极为隆重,风风光光把逝者送上山,入土为安。在江西赣南一些地方,如果这一年谁家新生了男孩,也都要祠堂燃放鞭炮,称“添丁炮”。“添丁” 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还要请喝“添丁酒”,以庆祝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祈祷先祖保佑延续香火,家族人丁兴旺。
客家祖音客家人有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若问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何处,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 中原。 若问客家人的“ 祖宗言” 出自何处, 他们也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 古代的中原汉语。
中原在历史上是大多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统治者要控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自秦始皇开始就进行了文字、语言的统一。在后世每个王朝建立以后,也都要进行“正音”,即对字音定出新的统一的规范,作为王朝的官方语言。
客家人在衣冠南渡以后,虽然历经迁徙,在语言上他们仍保留了古代中原汉语的音韵,自宋代起就形成了北方和南方汉语均有差异的客家方言。可以这么说,客家人的音韵称得上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真正的中原官话,早已在数次历史变革中,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
客家人至今跟中原人一样,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春节、二月二、清明、端午、七月七、七月十五、中秋、重阳、冬至也是他们重要的节日,这也说明了客家人虽然南迁,但是祖先崇拜和农耕文化所派生出来的节日对他们仍然影响很深。
宋朝人提到的“南渡”一般指的是“建炎南渡”,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
“南渡”,也称“衣冠南渡”,原来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中国历史上的南渡有三个,一个是西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一个是安史之乱后的衣冠南渡,还有一个就是北宋靖康之难后的衣冠南渡。宋朝人提到的“南渡”,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的最后一个南渡。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
二帝被俘
康王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靖康之难时,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属河北)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
宋高宗赵构
靖康二年,得到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的消息,赵构在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不久随着金军的南进,宋高宗一路从商丘逃到扬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一带,最惨时只能泛舟海上以躲避金军。一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逐渐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宋朝人说的“南渡”,有时候就专制宋高宗赵构的南逃。
随着金军肆虐中原,大批中原汉族人士,尤其是士大夫开始大规模向南方逃难、迁移。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就是从山东一路逃到了南京,一路上颠沛流离无比凄惨。
南渡主要路线图
此次南渡,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故也称建炎南渡。一般认为,经过这次大规模南移,中原地区彻底衰落,中国的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建炎南渡的人口具体有多少无法统计,但是当时人说“中原士人、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可见,建炎南渡,是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逃难历次。
建炎南渡是也成为北宋和南宋的分野,影响深远,和靖康之耻一样是南宋人(乃至整个汉族人)的伤疤,
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变局。少数民族在中原王朝弱势之际,总是南下争雄。东晋作为第一个被北方少数民族逼到南方的政权,成功在南方立国103年,之后南宋也立国152年,但南明却迅速灭亡。历史是复杂的,但是其中一个决定成败的因素十分重要,就是政权内部的团结程度。
一、士族合作与东晋立国
西晋司马氏从曹魏手中窃取到了政权,晋武帝司马炎深感曹魏没有分封以至于国家危亡之际没有宗室拱卫,特大量分封宗室为王。随着傻瓜皇帝司马衷登基与皇后贾南风的专权,东晋迅速进入了八王之乱的乱局,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乘机作乱,北方陷入无尽的乱局。八王最后一个掌权的东海王司马越感于时势,曾派琅琊王司马睿经营南方。随着匈奴攻破洛阳,北方覆灭,远逃南方的司马睿登基称帝,史称东晋。
东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不是西晋开创者司马炎一系,其血缘较疏远,加上吴亡并不久,且南方士人在西晋时因被视作亡国之余饱受歧视,因此初到江南之际,江南士人是看不上司马睿的。在东晋建立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是王导。
初到南方之时,司马睿这种“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的处境让与其同时南迁的王导十分焦虑,于是他想到一个好主意,在三月三上巳节的时候,他让司马睿坐轿走在前面,他跟他弟弟王敦以及来自北方的名流骑马跟在轿子后面,吴人名士看到后,纷纷来归附。自此,东晋有了立国的基础。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中的王导形象
东晋立国前,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在北方动乱之时,有一个叫陈敏的人想要效仿孙权,在南方建立霸业,但是南方高门士族瞧不起他低贱的出身,没人追随他。这是魏晋士族门阀心理在作祟,但是在胡马窥江之际,他们放弃了对北人的偏见与以前敌国的仇恨,接纳了北方士族与前敌国皇帝,与之联手建立了东晋政权。元帝曾对南方士族代表顾荣说“我寄居在您的国土,十分惭愧啊!”顾荣回答说“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愿陛下勿有迁都之念。”至此,东晋在南北方的士族支持下,得以立国。
二、军队整合与南宋立国
北宋末年,宋徽宗沉迷于山水诗画,政权委托于蔡京、童贯等六贼,更糊涂的是在北方金辽战争之际,宋廷为了一时的小利,与北方的金朝缔结了海上之盟,共同攻辽。在共灭辽之后,又贪图小利与金决裂,引来了金朝大规模的进攻。最终,金师南下,东京开封府陷落,徽钦二帝被俘虏,史称“靖康之耻”,接着便是高宗泥马渡江,在南方建立了南宋。
影视剧中的宋高宗
南宋的建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诸军事势力向中央靠拢。对于北方金朝的有效对抗,取决于南宋自己内部军事力量的整合程度。在北宋灭亡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不同势力的军事力量。在北宋神宗时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95万禁军。在之后的平定宋江方腊起义与靖康之役的过程中,禁军损失大半,而且北宋灭亡后大多成为散兵游勇,变成了兵匪,流浪于江淮之间。除了这些禁军,还有许多各地的勤王军也全部被打散,流散在各地。所有这些流散的部队,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便集结在一些强有力的将军领导之下,形成了南宋初年有名的“家军体制”,如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这些家军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攻伐,南宋要想立国,便得克服这个巨大的问题。
(黄晓明 饰岳飞)
宋高宗采取了一个最间接的方法,那便是招安。明代王夫之在其《宋论》中讲“绍兴诸大帅所用之兵,皆盗贼之降者也。”他在文臣士大夫如秦桧、张浚、赵鼎等人支持下,借着诸家军在与金人作战之时,将这些军队名义上加以编组,赐予名号,隶属在皇帝之下,此外,借助这些军队讨伐其他小的势力,如岳飞讨伐杨幺。之后,便是以各种借口剥夺将帅的兵权。收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此时诸家军对于宋皇权的认可以及对金人的仇恨。至绍兴12年,收兵权工作得以完成,南宋完成了他的立国之举。
三、党争不断与南明速亡
大明帝国在关外清人与农民起义的双重攻击下难以支撑,终于在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尽,标志着大明帝国的覆灭。北京城破,崇祯帝自尽的消息传到南京陪都之后,南京诸臣便开始务色新的皇帝人选。此时让掌权人物史可法最难抉择的是,到底立谁为皇帝,不比晋元帝、宋高宗只身南渡,南明可供选择的的宗室众多。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与桂王朱常瀛,福王与崇祯帝血缘最近,优先享有皇位的继承权。但是东林党士人却因为其在前朝万历皇帝立皇子之时攻击老福王朱常洵,怕新帝报复,坚决反对,要求“立贤”,立潞王为帝,但潞王与万历皇帝都无近亲关系,血缘实在太远。
史可法
执政者史可法取执中之法想立桂王。但是他在与朝臣马士英商量立谁为帝之时,马士英有了自己的打算,他私下联系大太监卢九德与武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凤阳皇陵之前拥戴福王,因此福王在皇位之争中胜出。
福王朱由崧
纵观南明的皇位废立,各派都想要政治投机,通过新皇帝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致使新皇帝即位之后,对于史可法和东林一派的党人都心存芥蒂,重用阉党士人。晚明的党争到了南明,反而变得更加激烈,南明在内耗中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在清人铁骑的践踏之下,毫无抵挡之力,以至于迅速亡国。
文史君说: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的现象,东晋、南宋都成功立国,保存了华夏衣冠。而南明却迅速被清人征服,断发易服。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权内部的凝聚力因素。东晋士族的团结,南宋军将的归附都促使两朝得以生存,而南明延续了晚明的党争,内部分崩离析的南明、人数众多的中原王朝也只能被人数稀少的满洲人征服。《诗经》讲“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一切外来侵略啊!
组织衣冠南渡的是司马睿。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
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
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义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的《后汉书》、葛洪的《抱朴子》、法显的《佛国记》等,皆为当时文化智慧之凝聚。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对日本、韩国、朝鲜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对历史的影响:
稳定江东局势,为北方汉族躲避战乱,移居江南打下基础:
经过八王之乱、然后是胡族大规模入侵,刘渊等建立国家政权,相互攻伐,中原大地已经一片烽烟,无论是平民还是世家大族,安全、财富、生存繁衍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一个政权,是北方统治阶层的代表和世家大族的代表在江南建立的有秩序的政权。
表明江南是可以容纳北方人的政治体制和政权,不是纯粹的南方人的政权。如果是纯粹的南方人的政权,当地人就未必能容纳大规模的北方移民,这种南北矛盾下,必然会起极大的冲突。
严格来说,当时的中原人和江南地区的人并不是一个民族的人,南北之间远远没有融合,南人和北人是一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渐消融的民族分界线。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