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06 03:00: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三国时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曹魏政权不仅雄霸北方,更是坐拥天子以令诸侯,环顾四方,有能力与之抗衡的仅有吴、蜀两国。蜀汉首当其冲成为了抗魏主力。然而天不佑蜀汉,诸葛亮鞠躬尽瘁六出祁山,依旧没有对抗过命数,五丈原前的续命灯盏还是被无情地扫灭,假如诸葛亮续命成功,他是否有能力率领蜀汉子弟一统三国呢?
相信很多三国迷们都曾有过这样的设想,当然空想无用,让我们先来分析下当时的局势,看看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军团是否有胜算的可能。
先来说下魏国的情况,当时的魏国曹丕已死,第三代君侯曹叡执政,诚然当时的魏国无论从经济、军备、人口、资源等方面看,依然是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幅员辽阔的魏国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北方地区,当时的少数民族鲜卑首领轲比能,统一了漠南各部,于是便开始频频骚扰曹魏北方驻地。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直是历代帝王头疼的地方。为什么混乱的三国时期没有遭受外部的骚扰呢?其实并非没有,只不过是都被曹魏兵士挡在门外罢了,当然肯定是派重兵驻守,这样自然就分散了兵力部署。
其次,南方孙权也在蠢蠢欲动,虽然满宠曾经数次抵御来自东吴的攻击,但是曹叡深知,东吴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只是在等一个机会罢了。果然孙权亡曹魏之心不死,强攻不成,于是暗自联系东北的公孙渊部对曹魏的东北后方进行骚扰式攻击,继而再次分散曹魏兵力部署,同时也配合了诸葛的北伐脚步,曹魏政权正是在这四面楚歌境遇中无法脱身。纵使强大如曹魏,想必当时也有点力不从心吧。
公元223年,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北伐。小编每每想到前四次北伐的失利都觉得甚是可惜。第一次,因为马谡大意失了重镇街亭继而导致全军溃败。第二次,联合东吴出兵曹魏,在陈仓攻打了二十多天,粮绝退兵。第三次,率军占领了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后退兵。第四次依然失在粮草问题上,刘禅听信谗言,后方李严谎报,导致筹措粮草跟不上,继而导致了此次的失败。
而这一次,诸葛亮可是做了万全的准备而来的,他吸取了前几次北伐失利的教训。首先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让孟获各部臣服蜀汉,这样保证了后方的安定。其次,惩治了刘禅身边的奸佞小人,把李严废为庶民,扫清了朝中掣肘。最后运用了木牛流马、诸葛弩等黑科技,并且把大量的粮草囤积在新谷口,并且此次粮草充裕,即便是面对司马懿的龟缩拖延,诸葛亮此次也有能力和他耗下去。
然而事实上此次诸葛亮确实和司马懿较量了很久,两军对峙长达数百日,这是前几次北伐未曾出现的过的状况。要知道当时司马懿身后背负的压力更大,曹魏政府始终对他心存芥蒂,如若诸葛亮在五丈原续命成功的话,时间久了,曹魏政府自然会换掉司马懿,派其他的将领前往,到那时先取长安,后拿许都,相信也并非空谈,蜀汉集团借汉室余辉,一统三国也不无可能。
曹魏面临西诸葛、南孙权、北鲜卑三方面的困扰,兵力分散不说,长此以往必会拖累其经济命脉,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无奈这一切都是假设,最终依旧逃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
张艺谋《影》自上映以来热评毫不间断,口碑迅速在各大平台开花并持续发酵,大多数影迷给其影片投出了10分满分的超高评价,更有网友称赞《影》是“银幕必看,独具匠心”。
张艺谋此次携手《影》重磅回归,可谓红遍了半边天,更是获奖无数,可以说《影》这部大制作是张艺谋潜心数年的一部经典剧作,也是少数人可以挑战和超越的,堪称张艺谋的巅峰之作。
张艺谋如今身居影视圈的至高位置,也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他所导的影片中有不少佳作,其中包括影片《英雄》、《长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其中无一没有宏大华丽的阵容和浩浩荡荡的惊心动魄场面。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张艺谋所导的文艺影片。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多部剧作都获得了较高评分,可以说张艺谋是文武并施,双管齐下,实则是影视界一颗璀璨的星星,如今张艺谋新作《影》强势来袭,并非单纯的舞刀弄枪,也非朴实真诚的文艺片,此次刚柔结合,也为他的电影生涯又添一创新题材。
张艺谋是一位高深的艺术家,对艺术有着独到见解和浓厚的情感,他将自身的艺术造诣与对艺术的崇高敬爱之情寄托于《影》中,将影片与艺术完美融合,开创了艺术与商业性质相结合的先河。
《影》中由色彩大师张艺谋全程亲自监导,将中国风融入到人物与情境当中,巧用黑白色彩相对称,无论是从影片背景格调出发,还是人物服装造型道具,都与主色调黑白争相呼应,竟也毫无违和感,影片仅仅利用黑、白、肤、血四点来凸显影片的质感与真实。中国风是影片始终围绕的点,虚实、真假缠绕在一起,水墨风情十足。
这一场发生在水墨江山里的权谋纷争,复杂多变的人性因求生欲望而渐渐浮现于光影之中,此片并没有千军万马的奔腾气势却也凸显杀气腾腾的火焰气息。同时影片在剧情上的反转和留给观众匪夷所思的悬念亦是一大亮点。《影》也是唯一一部从头到尾利用雨水来诠释着紧张急迫压抑的剧情节奏,也是片中不可或缺的特效之一,影片中艺术与动作的珠联璧合,每每彰显传统国风之美,更体现着张艺谋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对艺术的崇高仰慕。
张艺谋在新作《影》中破旧立新,运用小人物影子为主线展开一段权势之争,水墨画电影场景让人赏心悦目,一句“人心如影”,不仅是影片主旨,更是现实写照,在写实与虚拟中来回交错,却可做到层层递进。张艺谋与数千人耗时4年打造的大巨作《影》,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亦是他到目前的巅峰之作。
首先个人认为《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佳作,如果对比张艺谋的作品来说,我认为《影》是继他的《英雄》之后最好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在他的电影中应该是处于佳作的范畴,那么这部电影有哪些好的地方,为什么能获得如此不错的成绩呢?下面我就来具体说一下。
首先在《影》这部张艺谋的古装电影中,电影其既没有了《英雄》的宏大,也没有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浮夸,更没有了《长城》被好莱坞涉足后的不伦不类,《影》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张艺谋洗尽铅华后的一次回归。
不少人观众张艺谋电影所注重的就是场面,这一次在场面上电影虽也有打斗,但规模却不能相较于他之前作品中那种如同大型“团体操”表演的范畴,但在如何打上却也还是下了不小功夫的,大家没必要担心这一问题。在《影》中这一次的张艺谋更为注重的是透过人物情感和巧妙的构思来营造看点,一场权利阶级游走于真身与替身间的虚实交替,更恰如电影的主色黑与白。
对色彩的敏感与善用一直都是张艺谋电影鲜明的特色,在《影》中虽然最为常见的只有黑白两色,但电影对黑与白的运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后期调色,而就是一种实态化,从服装到道具,电影对色彩运用的高度统一,使黑白所形成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冷峻的基调,而是一股宛若中国水墨画卷的质感,这种大胆舍弃鲜艳的返璞归真,形成了电影在视觉上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文/梦里诗书
张艺谋的新片《影》上映首日票房约七千万,对于“老谋子”的这部将国风美学运用到极致的新作,观众给出了画面视觉之外,关于故事深度和人物塑造的好评。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的邓超,在影片中有大量的“自己跟自己同框”的情节、场景,而他的表现也被不少观众“实名”表扬。
有人就认为,《影》是张艺谋近年来最好的作品,入围今年“十佳”决无悬念。水墨元素的运用与故事设定统一性很高,张扬与含蓄、刚烈与阴柔,既是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又像片中演员的服装一样“黑白渐变”,你说不出是由白到黑还是由黑到白,就像人性中的善恶,从来不会单一存在。
不过也有的观众并不认可《影》舞台话剧风的表演方式,另外觉得影片的故事太过简单,关于权谋、心术的展现、揭示太过粗浅。影片中关于武术的设计过于概念化,其中攻城时所用的方式则流于“想象”而没有现实依据。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文能表演拿影帝,武能扛“机”夺摄影大奖,“文武结合”时就导出了《红高粱》、《菊豆》、《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诸多经典作品。
但是从《英雄》开始包括之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却被认为是他“江郎才尽”的表现。这些影片有着炫目华丽或以人海战术见长的大场面,却唯独没有了曾经的刺痛、深刻。
而他全新打造的《影》,则是借用“架空”的古代背景,利用沛国、炎国之间的争斗,将君臣权术、明暗人心用中国水墨留白、重墨的方式对比呈现,每个人物在符号意味之外,都有着属于“一个人”的双面性,性格饱满,很有看点。
所以说,张艺谋这次不仅继续将场面玩得漂亮,也在努力弥补以往被诟病的故事。有一位观众就说“终于有了人的存在”。或许整体来看,故事依旧是偏于简单,但是却又像水墨画一样,黑白之外别有色彩,简单之中另有深度,令人忍不住回味。
在“国庆档”的影片中,《影》可能是制作最精湛、最匠心、最具美感又最“疼痛”的一部电影。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你可能会觉得《影》不符合你的口味,但绝不会说它没有用心!
就迷影君个人看法,《影》无论是从艺术探索还是自我表达,亦或是影片的完成度而言,这部电影几乎都可以作为新千年之后国师张艺谋的最佳作品。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中流砥柱,早已贵为国师的张艺谋近些年却不太好过。
以他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们,在新千年之后集体在商业片浪潮之下争相追赶,虽然开启了内地华语商业大片的时代,但同时也背上了背离艺术的骂名。
尽管这些年国师仍然保持着一手商业一手艺术的齐头并进,但却被不少评论家认为江郎才尽,以至于去年《长城》上映之后,还曾有影评人在微薄上喊出“张艺谋已死”的毒舌言论。
所以无论是对于张艺谋个人还是那些期待张艺谋作品的影迷们来说,《影》都是这位已经年仅古稀的华语第一导演试图重回电影殿堂的野心之作。
电影改编自作家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但又采用了架空式的改编,将故事拍成了一部有关于替身的古典悲剧。倘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影片人物与原剧本《三国》之间的关系,就会意识到张艺谋是对三国故事中的荆州之战和孙刘联姻的故事做了一次借题发挥。
所谓的沛国与炎国是历史上的东吴和蜀汉,境州 即是荆州的谐音。子虞和小艾不必多说,代指周瑜和小乔。境州大将杨苍和杨平父子正是关羽与关平父子。
电影围绕着邓超一人分饰的都督子虞与替身境州之间对抗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展开,从情节来看融合了古希腊的悲剧和东方式的历史权谋故事。
纵观导演张艺谋作品的创作之路,在他的电影中,美学风格是第一位的,以至于常常导致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让位于电影的风格,而《影》却很好的综合了这一点——
水墨画风的写意与厚重磅礴的历史权谋形成了鲜明反差,而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看似卑微却不屈服于命运的小人物们,谱写了一曲爱与救赎的悲剧挽歌。
尽管它在剧本方面依然带有张艺谋个人式的重段落场景而轻情节铺排的弊病,但从影片的美学风格和完成度上来说相当不俗。
国师放弃了自己以往作品擅长的大红大绿的层次丰富的色彩美学,而是选择了突破以往的艺术枷锁,完成了一次颇有野心的电影风格化的尝试。
在新千年之后的张艺谋电影中,《影》属于相当优秀的作品,而放在张艺谋个人导演生涯来看,也同样是一部中上之作。
评价还是不错的。电影前半部是令人赞叹的水墨画,到最后发现是个现实主义政治隐喻,反映了人性的反抗和赤裸裸的现实欲望。
《影》里面有隐忍偷生的小生邓超,也有权谋者老邓超,自以为牛逼的皇帝,出轨的女人孙丽,像项羽一样讲规则的胡军,和忠贞的小公主关晓彤,她好像是整个剧里唯一个“价值观”正的人物。
《影》是个现实片,是一个卑微的替身像玩偶般被权贵操控,遵守游戏规则后来命大没死,丑陋的人性觉醒后成为权力拥有者的故事。邓超明显不是“好人”,只是遵守了你死我活的权利规则,但他是最终的赢家。简单的说,一个屌丝学会上层社会阴险狡诈而最终成为王者的故事。影片没有那么多歌颂和虚伪,它让人认清了现实,说的就是人性,里面几乎没有正面人物,这大概某种程度上是张艺谋想拍的。
孔明最不该杀的两个人分别是刘封跟马谡,其中刘封是刘备的养子,马谡是关羽、张飞等老将之后,为数不多的一个将才,吃亏就吃亏在没有经验上。但时提到这两个人只要是一个活着,蜀汉都可能统一三国就有点夸张了。
刘备养子刘封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刘泌的外甥,因为刘备当初投靠刘表的时候没有子嗣,于是在荆州定居的时候直接收了刘封当养子。当刘备后来跟刘璋决裂后,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刘封,就已经开始率军跟随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一同打仗,由于其在进攻益州的时候表现出色,最后在平定益州后,被刘备任命为副军中郎将,这也算是刘封第一次展现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
当刘备占领汉中全境的时候,为了防止率军攻占上庸郡的孟达难以获得胜利,特意让刘封率军从汉中前去统领孟达的军队。等到他们回合后,成功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由于可以看出,此时的刘封受重视程度已经超过孟达,这也为他们后来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孟达与刘封不救关羽由于孟达与刘封彼此都看都看对方不顺眼,特别是在刘封夺取了孟达演奏鼓乐的乐队后,双方的矛盾开变得越来越大。此时的孟达对刘封十分愤恨,同时担心刘备责备他不支援关羽,直接选择率领部曲投降曹魏。
曹魏这时借机派兵攻打刘封,导致其很快就被孟达、徐晃等人打跑,等到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认为他欺凌孟达才导致其叛逃,最关键的是刘封竟然不救关羽,自然更加气愤。诸葛亮认为刘封桀骜难选,一旦刘恩比去世,蜀汉无人能驾驭得了他,决定让刘备借机除掉他。刘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赐刘封死。
蜀汉马谡马谡当初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早年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先后担任过县令、太守等职,深得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信任。由于其好论军计,所以跟诸葛亮有共同语言,两人经常从白天聊到黑夜,也正是如此才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做出了人生中一次大的错误。在北伐的时候,将街亭发到了他的手中,差点让蜀汉的军队遭受到灭顶之灾。
马谡虽说很有才华,但是同样因为年少气盛养成了骄傲自大的毛病,如果磨合得当的话,还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可惜的是,诸葛亮高估了马谡,直接将他安排在街亭这个重要的位置上,最终因其不听诸葛亮的话,导致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这时候为了安抚朝野,不得不挥泪斩了他来表决心。其实如果不斩马谡的话,蜀汉或许还会多一个像姜维这样的猛将,可惜的是没有如果。
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孙权
孔明最不该杀哪两人,要是一个活着,蜀汉都可能统一三国?首先,从所占的地盘上看,曹魏占了北方大部分土地。而吴国只有长江以南,蜀国则只有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所以,蜀国的国力是最弱的。从人才的数量上看,曹魏有夏侯惇、曹仁、张辽等近百位名将。
但是,蜀国人才却相对较少,只有五虎将等数人,外加一个诸葛亮。而且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事必躬亲,导致手下的人得不到锻炼。所以,蜀汉想要一统三国,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当孔明杀了马谡和和刘封两员大将后,一统三国的梦就更难实现了。
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唯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
——李贽
02.马谡之死咱先说马谡。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的襄阳地区有五位青年才俊,能文能武,而且都姓马,史称“马氏五常”。这马谡就是其中之一。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十分器重他。举个例子,诸葛亮讨伐雍闿时,特意与他商讨破敌之策,而且也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才多次释放了孟获,以求获得攻心之效。但刘备似乎不太看好他。
在白帝城托孤时,他特意叮嘱诸葛亮,说马谡爱耍嘴皮子,实际的才能不咋样,不可重用他。但诸葛亮不听,反而让他当了参军,经常跟他一起讨论军事谋略。公元228年,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讨伐魏国,结果后者自作主张,导致了街亭之败。诸葛亮不得已,只得含泪斩马谡(也有史料说他是死在狱中的)。综上所述,如果马谡不死,虽然不一定能统一三国吧,但至少能延长蜀汉存在的时间,不是么?
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刘封
好了,咱再说第二位,刘封。据《三国魏晋南北朝史》记载,他是刘备的养子,帅哥一枚,而且能征善战,当年曾与赵云、张飞一起,扫荡西川,为蜀汉立下不世之功。可惜,在关羽北伐曹魏期间,她欺凌孟达,导致后者投降了曹魏。
据史料记载,刘封在孟达和徐晃的联合打击下一败涂地,逃回成都,后来自杀了。据《三国志》记载,刘封自杀后,刘备十分痛惜,他对诸葛亮说,刘封死,他从此失去一员猛将矣!顾颉刚先生认为,刘封的实力,和姜维差不多。诸葛亮死后,如果刘封该活着,便能倾心辅佐刘禅,到时候说不定真有可能三国归蜀呢!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接近完美的存在,如果非要找出他的一点不足,那么孔明的诟病所在,就是他的用人了,蜀国的后期,一直有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歇后语,当然王平、张翼、廖化、姜维等都是优秀的将才。但是很难再出现五虎将那样力挽狂澜的角色。诸葛亮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在其中。他杀了最不该杀的两个大将,无论是谁活下来,其实蜀国都有机会统一天下。
第一个人便是马谡,马谡最初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因此被诸葛亮深深的器重。刘备去世前,虽然有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的忠告,但是诸葛亮却并没有当一回事,而是继续使用马谡当参军。
事实上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确实出了不少的好点子,225年诸葛亮讨伐南蛮,马谡便建议,攻人为下,攻心为上,建议赦免孟获,使得南中人心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计策,南方不敢再次反叛。“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马谡还曾经帮助诸葛亮提出建议。离间司马懿和魏国的关系,同样十分的成功,但是马谡的身份,明显更容易当一名谋士,想出能够致胜的办法,却并不适合当作一名要时刻顾全大局的将领。
最终在街亭之战中,马谡不听命令,被张郃大败,使得诸葛亮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回军之后,马谡和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的时候,年纪才39岁,这样仓促的去世确实让人感叹。
坦率的说,诸葛亮的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应该留下马谡,诸葛亮去世的蜀国,姜维北伐也好,抵御魏国入侵也好,始终没有合适的帮手为之出谋划策,而在锦竹防御战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延同样犯下致命错误,主动出击导致全军覆没,以至于蜀国投降灭亡。如果马谡在的话,是不是能够改变战局?
第二个人便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在211年,刘封跟随刘备发动入川之战,此时的刘封只有20多岁,但是已经是武力过人,带领部下,所过之地战无不胜,在218年,刘封继续领军北上,并在219年占领了汉中的全境,又和孟达占领上庸地区。
不过刘封因为在219年末能援助正在攻击襄樊的关羽,而被刘备所怪罪,之后,刘封和孟达不和,导致孟达投降曹魏,刘封的部下也全部背叛,导致其丢掉了上庸郡。
刘辉回到成都之后,“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因此刘备采纳了他的计策。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诸葛亮所担心的,无非是刘封将来对阿斗的帝位产生威胁,但是他忽略掉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刘封对上庸郡和军队的影响力,失去了刘封,对于蜀国来说也等于丢掉了上庸,在后来的日子里,诸葛亮北伐,只有拘泥于一个地方作为突破口,上庸的丢失也导致他们在北伐的时候,很难和吴国进行全面的军事合作,也就注定了北伐的失败。
蜀国本来实力就是三国最弱,他们想要统一天下,就宛如走钢丝一般危险,不能有任何失误,失去刘封和马谡两位大将了,这确实可惜。
刘封,马谡
首先这个提问似乎有一点点不合理,第一:刘封到底该不该杀?想必大家都知道,而且是不是诸葛亮杀的,这又是一回事。第二:关于马谡该不该杀,我想既然提问者问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应该是按照演义上来提问的,因为正史中马谡病死,并非诸葛亮所杀。
无论利还是弊,杀刘封这事儿不应该把责任算在诸葛亮头上。因为这是刘备的决定,诸葛亮只是行使了他的建议权。《三国志》记载刘备列出刘封两条罪名:一是欺负孟达,促使其降魏;二是对关羽见死不救。就这两条本身就是死罪,诸葛亮考虑到将来可能祸起萧墙,所以建议杀了他,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
剧照
其次,刘封没有您说的那么重要,算不上什么大才,最后败在孟达的手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本身能力不强,还爱欺负人,这样的人怎么指望他继承大业呢。
剧照
然后,马谡作为参谋人才应该说出了不少好主意,诸葛亮很是欣赏他,加上和马良是铁哥们,有意栽培。但是架不住这哥们不争气啊,成了纸上谈兵的再版。这样的人肯定也没办法委以重任。
所以说,不仅仅是诸葛亮不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问题,实际上压根就谈不到“最不该杀”。
再者,能不能统一天下不在于一两个人,刘备、诸葛亮自身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就更别提刘封、马谡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很明白,要想统一天下的基础是“天下有变”,也就是说曹魏集团内部出现大的问题。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尽管曹魏集团内斗不断,但是毕竟没有大的波动。到了曹爽被办时代,蜀汉比曹魏还要烂,没办法指望他们来统一天下。
剧照
在他人生历史上也曾经做过几个错误的决定,在任人用人方面也犯了错误,如果他没有杀了蜀汉的两员大将,而是将他们留下,也许蜀汉的历史会为之改变,甚至统一三国也不一定。
马谡他的才华很高,尤其在军事方面更是一个出色的将领,给予了诸葛亮许多的良策妙计。在七擒孟获的时候,更是主张攻心为上的良策,在七擒七放的过程中,使孟获心甘情愿臣服于诸葛亮,为蜀汉的麾下增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相对于不学无术的阿斗来说,他可谓是勇猛无敌,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带领下的部队所过之处皆战无不胜。
但是因为他的战绩之大影响到了阿斗的位置,不仅如此,之前还间接害死了关羽这一员大将,为此,综合考虑之下,诸葛亮还是杀掉了刘封。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躬耕南阳之时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三国当时形势而言,不排除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
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出道太迟,汉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诸葛亮已失去自树大旗,成为独霸一方诸侯的最佳时机。
诸葛亮可以真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界上能出此一人,真的是万幸,诸葛亮即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局,还是发明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硬是把枭雄曹操给打败了,他是刘备从零到蜀国的规划者,很多人说诸葛亮北伐是错的,诸葛亮的远见与认知是古今多少人无法匹及的!
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诸葛亮既是蜀汉一代忠臣,忠君报国、殚精竭虑为振兴蜀汉倾尽一生之才,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尽忠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位君王,虽未能成功让蜀汉一统天下,但其忠诚之心以及一身才华谋略却万古流芳,名垂青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