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盗墓贼不准是不是保护了《竹书纪年》那批竹简

时间: 2023-07-28 11:01: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盗墓贼不准是不是保护了《竹书纪年》那批竹简

史籍问题?

比较奇怪,当汉朝史记、宋朝的资治通鉴和明清编辑的竹书纪年,相悖的时候,为什么是用竹书纪年来作准呢?
史学中一部重要著作“汲冢书”(即现在的的《竹书纪年》),是公元三世纪魏晋时期盗墓贼不准的贡献,此事一直为学术界津津乐道。
战国时期,除秦国外,各国史记均被毁。
西晋太康元年,汲郡(即现在河南省汲县西南,抗战前发掘的“山彪大墓”也在这一带)有个名叫“不准”(读音为“否彪”)的人,盗掘了战国时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结果发现了写在竹简上、共有十万多字的古书。据说,当他刚一进入漆黑的墓室时,火把燃尽了,他便捡起墓道里的竹简烧起来“照明”。几天后,偷盗一空的大墓才被发觉,待官府的人赶到时,只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烧光的大批竹简。晋武帝接到王陵被盗的报告后,极为重视,立即组织人进行清理。由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总体负责,集合了束皙、傅瓒、张宙、卫恒等几十位文化界名人,参与整理、释读竹简的工作。后人称这些被抢救出来的竹简为《汲冢书》。这些竹简,又被后人整理为《古本竹书纪年》,它比司马迁著的《史记》成书时间还要早二百年。  《古本竹书纪年》说,商王朝自盘庚迁殷后,经过二百七十三年被周朝所灭;而《史记》记录为七百七十三年。两相对照,《史记》中的记录整整多了五百年。经过考证,《古本竹书纪年》是正确的。
由于盗墓者“不准”的闯入,揭开了消失的五百年的历史谜案,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个极为罕见的错误。《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的这一段公案,因为甲骨文科学考古而终得定论,认为商王盘庚迁都直到商王朝覆灭,只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光。  
著名国学大师兼甲骨文专家王国维,在北京大学曾就《史记》与《古本竹书纪年》的差异评说道:“甲骨文中所记帝王上迄殷朝康祖丁,下至商纣王帝辛,一共是八世十二王。”“如果按《史记》所写,十二王掌国七百七十三年,平均每位国王当权时间超过六十四年。”王国维最后下结论说:“十二位国王中,有四位是传弟不传子,也就是有近半数的国王寿命超过一百年,这样的事情可能吗?”   

史记跟竹书纪年哪本记载的内容更真实?

公元3世纪,即西晋咸宁年间,“摸金校尉”(盗墓贼)不准,发现了一座战国大墓,墓主人乃是战国魏襄王。

不准在魏襄王墓中收获颇丰,盗墓界因此而震动,魏襄王墓被盗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最终传到了官府。

于是官府将墓葬封锁,并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数十车记满古文的竹简。这些都是当时不准看不上的东西,还被他拿来当作燃物照明。但是对于史学家们来说,墓葬里面任何带有文字的东西,那都是最珍贵的宝贝。

消息传到皇宫,晋武帝司马炎非常重视,立即派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以及一大批学者前往清理研究。最后他们将散乱的竹简定次排序,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编成了《汲冢书》,即《竹书纪年》。

这是一本由魏国史官编撰的史书,大致是记载了三皇五帝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其成书年限大概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比司马迁的《史记》早了大概200年。

虽然其中一部分被不准给烧了,只余下十三篇,但也是非常宝贵的史料了。

仅仅是其成书时间比《史记》早这一点,就足以让其在史学界获得超高的地位!


但事实上,《竹书纪年》在中国史学界长期不被人可,甚至是被当作一本异书,而禁止传播。

究其原因,乃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内容与《史记》大相径庭,完全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历史观。

我不妨举几个例子:

1、尧舜禹不是禅让

众所周知,“尧舜禹”在《史记》乃是禅让传位,贤者居之,传位一段佳话,更是让我们对于那段历史有着美好的向往。但是在《竹书纪年》里,每一次“禅让”都是一次血腥的政变。舜是超级大反派,他囚禁了尧,并最后将其杀死,夺取其帝位,占有了他的家眷。

而夏地的禹因为不服舜的统治,起兵反抗,并最终将舜击败,成为了新的首领。失败的舜被流放到苍梧,并死在了那里。

2、伊尹不是贤臣

《史记》中记载伊尹,乃是的一代贤臣,当时商王太甲无道,伊尹便夺了他的权力,代替其治理国家。三年后,太甲痛改前非,伊尹又立马还争于他,并尽心辅佐。

在《竹书纪年》中,这是一场国王与国相的权力之争,先是伊尹政变夺权,放逐商王太甲。三年后,太甲潜回国都,杀掉了伊尹,重新夺回了权力。

3、武王伐纣非正义

《史记》中记载武王伐纣乃是正义之战,当时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联合天下诸侯共讨之。并在牧野之战中得到奴隶们的支持,成功推翻了暴政。

在《竹书纪年》中,商周本就敌对,周文王姬昌就是在与商朝的战斗中失败被俘,然后囚于朝歌。而武王伐纣,其实就是两大势力为了争夺天下的一场战争。而且当时乃是周武王乘商朝主力征讨东夷,国内空虚,发兵攻打,最终灭亡了商朝。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竹书纪年》和《史记》彷佛就是经历了两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谁是谁非,不得而知!

虽然《竹书纪年》成书时间早,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一定就是真的!

因为其成书背景乃是战国时期,而且还是靠篡权夺位这样不正当手段立国的魏国,"三家分晋",以下克上,完全背离礼制。这和《竹书纪年》中的阴谋政变如出一辙。

因为按照《竹书纪年》所表现出来的理论,以下克上,乃自古有之,上古时代就是血腥的政变。

如此一来,其"三家分晋",以下克上,就可以说是顺天下大势而为,合理合法,无需受到道德的谴责。

所以出于宣扬合法性的目的,其史官很可能会在魏王的授意下,篡改历史。

更重要的是原本的竹简已经失传,现存的无论是《古本竹书纪年》,还是《今本竹书纪年》,都是后来编的,《古本》是宋代编的,《今本》是清代编的,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但话说回来,《竹书纪年》确实要比《史记》更加的符合人性。要知道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茹毛饮血的上古时代,缺乏生产物资、缺乏道德支撑、杀戮和鲜血才应该是主旋律。而《史记》中的上古先民们,远比后人来得高尚、儒雅,很是神奇。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竹书纪年》还会被封杀?

其实原因很简单:历史服务于政治!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时代,《史记》被奉为史家正朔,得到了统治者们认可。那么其他的学说理论,只要是和儒家相违背的,那就是异端,需要打压。

《竹书纪年》出现在了一个儒家学者们主导史学界的时代,打破了儒家建立的古代历史体系,自然不会得到承认。

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如果是真,那么几乎揭开了“禅让”背后血淋淋的伤疤;如果是假,那又为何要造假?

一、不准与汲冢竹书

准确来说,不准(音否彪)才是历史上最有“贡献”的盗墓贼,也是我们所知古人盗古人墓的典范。

他来自公元3世纪的魏晋时期,是河南新乡卫辉市人。他盗的是位于河南汲县的魏襄王墓!

其实,在秦始皇焚书的举措之下,各国史籍已经基本无存。但这次不准的盗墓行为,却意外地发现了共计10车、凡书75篇、其言10万余言的竹简文书。 史称“汲冢竹书”!

二、竹书纪年

汲冢竹书,被晋武帝派人清点整理为《古本竹书纪年》,到了明代再次整理为《今本竹书纪年》传言其成书要比《史记》早200多年!

那么,它与司马迁的《史记》,究竟何者更为可信?我们从一个著名公案入手:那就是关于商王朝的存在时间,从盘庚迁殷至武王灭商。

《竹书纪年》记载为273年;《史记》中记载为773年;两者之间竟然相差500年!

所幸,由于有考古出土了甲骨文这种自证性质的“史料”存在,王国维先生最终研判出:《竹书纪年》是正确的,它纠正了《史记》中一个罕见的错误!

三、关于禅让

既然《竹书纪年》中商王朝的记载比《史记》更可信,那么其上记载的有关“禅让”的信息是否同样可信?

毕竟,它几乎冲击了儒家之根基道德体系: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是否“囚”、“放”这些血淋淋的字眼之后,才是历史上关于“禅让”制的真实面目?很多人都说,看到竹书纪年这段上古惊天阴谋之后,真的让人三观崩塌!

其实,细心之人会发现两点可疑之处:

1.这批竹书出自魏国魏襄王墓中

2.这批竹书曾被晋武帝派人整理

想想“三家分晋”,想想“司马代魏”,所以,曾经有人怀疑过有关《竹书纪年》里的所谓“毁三观”,实际上是代曹魏而立的西晋司马氏故意篡改成“血雨腥风”——目的是为了给自己逼迫曹魏「禅让」找合理理由,而利用《琐语》编造了各种杀来杀去的故事。 

《竹书纪年》本身就是魏国与晋国的史官一起撰写的,如果他们两国的记载与天下共识有这么大的差异的话,那么,那时候肯定已经是大新闻,严重点,还会引发战争——魏晋两国会被尊《周礼》的国家联合围剿,一点都不夸张!

好了,阳Sir言尽于此,大家自由发挥,欢迎热烈讨论!

原本的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是真的,只是在战争中丢失了一些,残留下来的书就成了《古竹书纪年》有一些是伪造的,并没有颠覆历史。
内容不是真实的,所以没有颠覆历史,现在的历史都是有考证的,所以不用怀疑历史。
这本书是真的,但是现在只留下了残卷所有的历史都是人为创造的,并不存在颠覆历史的情况。
文章标题: 盗墓贼不准是不是保护了《竹书纪年》那批竹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961.html
文章标签:竹简  纪年  那批  不准  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