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7 11: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纸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汉蔡伦发明改良版的造纸术。造纸术成了中国古代的影响西方的“四大发明”之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人曾长期使用竹简来书写文字。当然,商周还有甲骨文和金文。
相比骨头、龟壳、青铜器和锦帛,无疑竹简是成本最低的,有利于大规模广泛使用。
根据《尚书》里“(商朝)有册有典”的说法,商朝人就开始使用竹简。现在保存最早的竹简,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随着造纸术的普及,直到晋朝,竹简才慢慢淡出中国古人的生活。
中国的造纸术大概在公元8世纪传播到阿拉伯地区。说是在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人俘虏了一些唐朝工匠,从而学会了造纸术。
阿拉伯人用了几百年才普及造纸术。到13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地区。
但当时的欧洲生产力水平很低。直至17世纪,欧洲的造纸技术还只能达到中国宋代的水平。
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那么,问题来了:在纸传播到西方之前,西方人使用什么书写文字呢?
使用莎草纸和羊皮卷。
莎草纸诞生于古埃及,流传于古希腊等国的莎草纸。
但莎草纸并非是“纸”,而是将纸莎草的茎切成薄片浸泡后,再平摊捶打后形成的薄片。与中国人的造纸术,完全是两回事。这种莎草纸可以在干燥环境下保存,还曾是古埃及重要的出口商品,主要出口到欧洲。
羊皮卷则是把羊皮泡在石灰水里去掉毛脂,然后再用木框拉伸,就变成了可以用来写字的“纸”。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两种“纸”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贵。
羊皮卷是用小羊羔的皮做的,成本高的吓人。而莎草纸制作工艺复杂,跟“三合板”差不多。欧洲人本地缺乏莎草这种植物,只能从埃及进口,所以,成本也很高,跟羊皮卷的价格差不多,但不如羊皮卷好用。所以,欧洲人只使用了一段时间的莎草纸,后来就改用羊皮卷了。
在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广泛使用竹简,欧洲人则主要使用羊皮卷、莎草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反映了哪些问题?
第一,欧洲没有原产的野生竹子。竹子一般成长在天气比较热的亚热带地区。欧洲地处高纬度地区,南欧的威尼斯与哈尔滨差不多处在同一纬度上。
在商周和秦汉时期,中国北方比现在温暖一些,所以北方也有大量的竹子。中国人使用竹简方便就地取材,成本很低。
当然,这并不是欧洲不适用竹简的主要原因。因为欧洲可以进口莎草纸,自然也可以进口更便宜的竹子。甚至可以使用木片代替竹子。
第二,欧洲真正不使用竹简的原因是社会发展落后。中国之所以使用竹简,是生产力取得大发展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原来的甲骨文、金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要求。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竹简的大规模使用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首先,竹简的使用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喜欢研究《易》,每天翻竹简,竟然把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翻断了很多次。
如果没有竹简,那孔子只能读甲骨、青铜器或者锦帛上面的文字了。严重影响文化传播。
其次,竹简的大规模使用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封建制的瓦解,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读书,贵族垄断了知识,也就只有贵族能做官。
竹简让普通人也可以读书、做官。
再次,竹简让官府可以使用低成本的竹简来传达政令,可以管理更广阔的疆域。
与中国相反,欧洲不使用竹简及类似的东西,说明当时欧洲非常落后,贵族和教会垄断知识,官府政令不能远距离传播,欧洲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依然根深蒂固。总结:一枚小小的竹简,其实反映了在使用纸之前,古代中国的先进和古代欧洲的落后。欧洲人在没有纸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另外,莎草纸这种东西其实比较诡异。中国出土的任何文物,包括竹简、青铜器等,大都是有 出土时间和地点的。而欧洲现存的十万多张莎草纸,上面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古埃及文字等,但很多都色彩艳丽,如同刚制作出来的,且没有出土时间和地点。简言之,有造假嫌疑。
汗青的来源典故:
汗青这个词语是史册的意思,但是这里面的汗和青都没有其他的什么意思,汗只是出汗的意思,而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只是用来表示蓝色。
在纸张发明以前,那个时候的古人写字要用到竹简,也就是用上好的竹子来记录一些文字,所以把这些一片一片的竹子称之为竹简。
竹简的制作工艺并不是很简单,首先要挑选一根上等的青竹,并且称之为青,然后把这些青竹裁剪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来烘烤这些青竹。
烘烤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在烘烤的时候本来新鲜的青竹片会冒出来一些水珠,就像出汗一样,所以古人把烘烤青竹的这道工序叫做汗青。
同时汗青和史册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且二者可以通用,不过正式谈论历史记载的时候,最多用的还是史册。
在一些十次当中,有的作者为了押韵和亮音的需要,比较喜欢用汗青来表达,在我国从带的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在他的诗中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扩展资料:
常用的古诗词借代词:
1、桑梓指家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
2、桃李指学生: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3、南冠指囚犯: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4、同窗指同学:古代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
5、烽烟指战争:烽烟,火台报警之烟。
6、巾帼指妇女:巾帼原是一种头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7、丝竹指音乐:丝竹是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8、须眉指男子: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9、手足指兄弟:手足,讲的是手和脚,意为兄弟。
10、桑麻:农事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汗青(名词来源)
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纸张发明之前古人记事要用“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进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扩展资料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国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
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汗青
百度百科-竹简
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纸张发明之前古人记事要用“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进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扩展资料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国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
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