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关于晋国智瑶

时间: 2023-06-06 10: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关于晋国智瑶

残暴轻狂的智瑶在历史上有什么温情的表现?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诸侯都纷纷崛起称霸,在这些诸侯中,就属晋国实力最强,国土面积最大。然而晋国内部却早已是一盘散沙,晋国国君掌握不到实权,权力都被智家、赵家、魏家、韩家四位卿大夫瓜分,今天我们要说的智瑶,就是其中智家的掌权人。

智瑶,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德行不好的代表,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智瑶虽然残暴轻狂,却也有温情的一面,一起往下看看。

一,残暴轻狂的智瑶

智瑶的残暴,史料中也没多记载,就只有智果在评价智瑶说的那一句“如是而甚不仁”(《资治通鉴·周纪一》),而且智果在看到智瑶被立为继承人之后,还吓得改了姓,与智氏划分界限,看得出智瑶确实是有一定的缺点的。

而智瑶的轻狂,我们却可以从上面的事例中看出,智瑶仗着自己比较厉害,多次当面侮辱别人,还公然向别人讨要封地,确实够轻狂。

那智瑶的性格就没有一点优点吗?其实不然,智瑶也有温情的一面。

二,智瑶温情的一面

智瑶或许对待他人都是残暴轻狂,但是对待他所赏识的人是很温情的,比如豫让。上面我们说过,豫让为了给智瑶报仇,不惜自毁容貌,吞碳让声音沙哑,最后付出了生命也在所不辞。由此可见,智瑶在豫让心目中的地位,豫让也说过智瑶平时待他如知己,所以智瑶平时对待豫让是非常好的,是很温情的,再看下面这句话。

《刺客列传》记载: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从《刺客列传》所记载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智瑶虽然残暴轻狂,但是对于豫让来说,是温情的,因为豫让曾经侍奉的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把他当回事,只有智瑶把他当作国士对待。

那么为什么智瑶就单单对豫让这么好呢?因为智瑶欣赏豫让的英勇无比,或许从这个方面来说,智瑶跟豫让一样是勇敢的人,所以智瑶将豫让当作知己。可能大家对他们的知己之情还不是很了解,在此借用《东周列国》的一个情节加以说明。

智伯对豫让说:“在你的心里,身为死士,背主事仇,虽不得已,但也是奇耻大辱,我智伯更不希望豫让成为一个忍辱偷生之人。”豫让回答说:“豫让以死士之身,视节义重于性命,当今天下, 知豫让者,唯大人是也。”

《东周列国》里的这个情节,很好地说明了豫让跟智瑶的知己之情,他们是互相赏识,能懂彼此的人。

所以,由此看来,残暴轻狂的智瑶,在豫让面前也是有温情的一面,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如何解读智瑶这个人

智瑶这个人,为什么会时而残暴轻狂,又时而温情呢?我们从智伯的性格来分析。

一,智瑶的残暴

残暴,在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并不是智瑶独有的,那时候大多王室贵族、公卿将相,都是工于心计,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所以在他们眼里,伤害了几个无辜之人是没什么的,很正常的事情。

二,智瑶形成轻狂性格的原因

智瑶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一生中打了很多胜仗,很大地提高了晋国的威望,所以如此优秀的智瑶难免会有骄傲的心理,看到那些不如他的人会看不起,会很轻狂傲慢。

另一方面,智瑶是个勇敢的人,对于那些唯唯诺诺的胆小之人,最是讨厌看不惯,所以会轻狂地出口骂人。

三,智瑶为何会有温情的一面

人都是多面性的,就算再残暴不仁的人,对待自己欣赏的人也是会有温情的一面的,智瑶也不例外。正是他看不起那些懦弱胆小之人,才会对英勇无比的豫让非常赏识,甚至把他当作知己,推心置腹。

总结:由此看出,智瑶是个非常极端的性格,对待他看不惯的人就会轻狂傲慢,对待他欣赏认可的人又会很好。

结语

智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他的残暴,他的轻狂,他的目中无人,都是他灭亡的原因,可是,就算是这样一个反面人物,他也有不为人知温情的一面。他对待他所赏识的豫让,是全心全意真诚地对待,没有半分虚假,这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晋国最强大的智氏为何会被瓜分?不是智瑶不聪明,是赵襄子太能忍?

有人说只是一段历史的代名词,但我觉得它更是一个人们斗智斗勇的年代,尤其是人才所表现出的智慧,往往决定历史的走向。

时间如大浪淘沙,多少英雄人物都无可避免地暗淡退场,因为丛林法则在此时完全适应,如果在这个时代里被淘汰的话,可能也不是因为他笨,或许是因为他不聪明,不够聪明,不是很聪明,没有别人更聪明,人才辈出的年代,优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智瑶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不仅有着代表智慧的姓氏,也有代表美丽的名字,而他也看似是一个被上天极为眷顾的人。

但智氏偏偏就是毁在了他的手上。

那么晋国实力最强大的智氏为何会被弱小的韩赵魏瓜分呢?其实不是智瑶不聪明,是赵襄子太能忍。

智氏大势已去的时候,赵襄子灭了智瑶满门?其实没有,智氏有一脉因改了姓氏而逃过一劫,这件事我们慢慢说。

智瑶带领智氏开始腾飞。

智瑶又叫荀瑶、智伯,他的爷爷就是智家非常有名的智砾,智砾接手智家的时候,已经被剥去了卿位,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中行氏的庇护,硬生生的把智家给救了回来。

智砾死后,他的儿子智申接管了智家,但此人的才华并不出众,不过他却有个引以为傲的儿子,智瑶,此人的智慧不仅能对得起他的姓氏,他的长相也能对得起他的名字,史料记载:智伯美髯高大。

由于智瑶的优秀,智申早早就把他立为了自己的接班人,智申死后,智瑶接过了智家的权杖,他在前半生里做得相当出色,执掌晋国十几年,带领智氏开疆扩土,使智氏成为了晋国最有权势的卿大夫,即使后来分晋的韩、赵、魏在此时都远远不是智氏的对手。

智瑶不仅智谋过人,打仗也是一流好手,据说有一次智瑶带兵出战,但是他的战马受惊不受控制了,驾车的人急忙问,老大,该往哪跑,智瑶不慌不忙说,往敌营里跑。

结果智瑶跑了一圈又跑回自己阵营去了,敌人愣是没有围攻,回到营地中,智家人都吓坏了,智瑶却说,那时如果我掉头跑,敌人势必会追杀,但我往他们营地跑,声势上就能压倒他们,自然也不敢围困我,这是智瑶自大吗,其实未必,是智瑶更能揣测人心。

智瑶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

晋国的山头上本来有六只老虎,但是范氏和中行氏被提前赶出了晋国,六只老虎就变成了四只,此时实力最强的是智氏,作为智氏的当家人智瑶,心里想的并不是和韩赵魏三家和平共处,而是要兼并他们。

把晋国变成智家的,那就再好不过了,想到就去做,谁让智家强大呢,于是智瑶打着晋国公的名义问韩赵魏三家讨要土地,美其名曰恢复晋国的霸业。

韩氏、魏氏害怕智瑶报复,极其不情愿的交出了土地,但是赵氏的老大赵襄子却不干了,因为他几乎快要恨死智瑶了,赵氏和智氏的梁子早在一次酒桌上就结下了,那次智瑶喝多了,端起酒杯就砸向了赵襄子的脸,结果赵襄子脸上鲜血直流,手下人纷纷觉得不能忍,但赵襄子却制止了手下人。

一家之主被侮辱后却隐忍不发,赵襄子其实就是智瑶这种自大之人的天敌,果不其然,当智瑶带着韩氏、魏氏攻打赵氏的时候,苦苦打了好几年,眼看着就要灭亡赵氏的时候,狂妄的智瑶却把韩魏也逼得反水了,结果智家却被韩赵魏联合给灭了。

有先见之明的智果改了姓氏。

智瑶大败之后,智家的领土被瓜分得一干二净,当然智氏宗族也没能逃脱被灭的厄运,但有一个人却因有先见之明而改了姓氏,从而逃过一劫,此人叫做智果。

关于智果改姓氏的缘由有两个说法,一种是智果在智申要立智瑶为接班人时,就举双手反对,他认为智瑶为人贪婪而残暴,如果把智氏交在他手上,那么早晚都得玩完,但是智申表示反对无效,于是智果就改姓了辅,脱离了智氏宗族。

另一种说法是智瑶带领韩魏攻打赵氏的时候,就劝说智瑶先下手为强,杀死这两家的老大,以求万全,因为韩魏有反水的迹象,但智瑶不听,认为韩魏不会放着即将被灭亡赵氏的土地不要,而冒风险反水,看着智瑶不听从劝说,智果就改姓了辅,发誓再也不见智瑶了。

无论是哪种原因,智果的先见之明,让他在智瑶被灭门时而得以保全,后来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因智果而延续的这一脉辅氏,又重新把姓氏改为了智氏,以铭记智家的先祖,智氏血脉得以延续。

飞鱼说:

晋国最强大的智氏为何会被瓜分?不是智瑶不聪明,是赵襄子太能忍,智瑶的聪明是摆在明面上的,但赵襄子的隐忍却表现在骨子里,智瑶的惨败,其实就是小瞧了赵襄子和太过自负,他的想当然,拒绝了正确的建议,从而落得凄惨下场。

赵襄子灭了智瑶满门?其实没有,智氏有一脉因改了姓氏而逃过一劫,智果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看透了智瑶其人,面对不听劝谏,果断脱离宗族,可以说,此人才没有辜负自己的姓氏。

《战国策·赵策》中曾评说:知伯(智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夫不听知过(智果)亦所以亡也,知氏(智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话又说回来,赵襄子能在紧要关头转危为安,奠定战国时期赵氏的基业,他或许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他一定是一个情商极高之人,聪明如智瑶者,也是栽在了此人身上,让人对赵襄子叹服不已时,又对智瑶摇头惋惜。

晋国史话·第三辑(601)晋阳之战其一:智瑶之与赵无恤

范氏、中行氏之乱后,晋国便形成了智、赵、韩、魏四卿共存的局面,但这个结构和之前的六卿结构一样,都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结构。在这个不稳定结构中,冲突最为激烈的,是智氏和赵氏之间的矛盾。

两家之间的矛盾起于何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内战早期,智跞为了防范赵氏战后崛起,逼迫赵氏谋臣董安于自尽,两家的矛盾便已经显现了出来。因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晋国的下一场战争定然是发生在智、赵两家之间的。

但智跞并没有等到战后利益分配的那一天,早在铁之战后,晋国内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便与世长辞了。智跞死后,其子智申出任智氏家长,而赵鞅则顺利出任正卿。伴随着智氏新老交替,智氏在与军功卓著的赵鞅面前,渐渐落了下风。以至于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赵鞅“名为晋卿,实专晋政”,其他三家的风头完全被遮盖了,这个局面直到赵鞅去世后才有所改观。

赵鞅具体去世的时间我们无法确定,但在晋定公三十七年(475BC),也就是越国向吴国展开最后决战的那一年,他的儿子赵无恤就已经担当了赵氏宗主。与此同时,晋国的权柄落到了智申的儿子智瑶的手里,这就为智氏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契机。

关于智瑶的为人,国语中记载了一段智申确立继承人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可能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对这个故事都不陌生,但在这里我还是要复述一下。

据说智申特别喜欢智瑶,他的这个儿子兼具了成为一位伟大领袖的诸多优点——仪态不凡、身材高大,箭术高超、精力充沛,技艺出众、聪慧过人,巧文善辩、坚毅果决——可以说是集合了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所有美好素养于一身,是一个既长得帅,又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那么一个、典型的、才华爆表型的、高富帅。

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在任何时代都会受人们的青睐,即便是按照现代管理学的标准来看,也不失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智申看到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儿子,当然喜欢的不得了,就想要把他确立为继承人。

但智氏的一个旁支的亲戚智果,对智申的想法很不买账,他说你儿子是个高富帅,有那么多优秀的特质没错,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会将智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智申说别吓唬我,有那么严重?智果说太有了,智瑶为人刚愎不仁,常常借势欺人,用冷血残酷的手段来处理内政外交,如果让他掌权,哪有不亡的道理。

智申听了也没反对,而是反过来问:“那你认为立谁更加合适?”

智果说:“当然是智宵了。”

智申一听乐了:“你刚才还说智瑶刚愎不仁,会亡室亡家,智宵可是比智瑶更凶残啊!”——这么看来智氏的内部教育的确是成问题,最有可能确立为储的人竟然都很残暴。

智果自然心中有数,他说道:“智宵虽然凶残,但那都是流露在表面上的,而智瑶的凶狠却是埋藏在心里的。表面上凶狠但内心仁慈这不要紧,可要内心凶狠,对人不仁,那才会亡室亡家。而且,智瑶又有那么多优点,在他面前别人都是傻子、呆子、锤子,他就会自满,就会用自己的这些优点去欺凌他人,干出不仁的事情。您要在的时候,别人看着您的面子,也不敢怎么样,但真要到他执掌家业的时候,又有谁还会宽让他呢?”

但智申终究是没把他的话听进去,你拿智瑶的残暴和智宵的残暴来对比,反而是更突显了智瑶比智宵更为仁慈。而智瑶有的那些有点,智宵一样也不行,如果换做是旁人,恐怕也难以认同智果的观点。

于是乎,一个具有近乎完美人格的宗族领袖——智瑶——便粉墨登场了。

正因为智瑶有着如此多的有点,使得他对于自己的对手赵无恤怎么看都不顺眼。就像智果说得那样,他横看竖看都觉得赵无恤这个人,有着太多的缺点,实在不应该担当一个宗族的领袖——在《史记》的记载中,他甚至还曾去找到赵鞅,要求他废掉赵无恤。

于是乎两个人之间就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

晋出公十二年(464BC),身为正卿的智瑶带着自己的副手赵无恤讨伐郑国。郑国执政驷弘了解智瑶的脾性,认为他刚愎自用,争胜心强,不能跟他硬碰硬,只要郑军示弱,他自然会退兵,因此在南里稍作抵抗就撤回了内城。

智瑶心满意足地带着大军准备进城,这个时候突然想到身边的赵无恤,便想恶心他一下,于是就转过头来对他说:“进去!”

听到这个命令,赵无恤也是一脸懵,但很快他就镇定下来,很是恭敬地对智瑶说:“主在此,无恤不敢先行入城。”

智瑶很不客气地说道:“长得丑还没勇气,不知道你的父亲究竟抽的什么风,竟然会选你当太子!”

长得丑还没勇气——也无怪乎当年连他的父亲都会嫌弃他。但赵鞅是何等样人,既然选择了,就必然有他的理由。

赵无恤很是平淡地回了他一句:因为我能忍受耻辱——就算有百般的不是,但至少不会危害赵氏宗族。

《韩诗外传》中将赵无恤的性格概括为十二个字——“节用听聪,敬贤勿慢,使能勿贱”——还将这十二个字写在了赵鞅的竹简上,讲了一个关于赵鞅选太子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赵鞅将写着日常训诫言辞的竹简,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伯鲁和无恤,并嘱咐他们说,一定要时刻铭记这些话。

三年之后,赵鞅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问话,询问他们是否还记得竹简上的内容。事情已经过去三年,伯鲁似乎早就把竹简的事情都忘了,更遑论还要记起上面的话,结果支支吾吾了半天一个字都没蹦出来。赵鞅很是生气,就问他竹简去哪儿了,结果伯鲁说丢了,这下更生气了。

轮到赵无恤的时候,他将那十二个字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赵鞅就又问他竹简还在吗,赵无恤当场就把几乎已经磨平的竹简,从袖子里掏了出来。赵鞅一看孺子可教啊!他对无恤的表现简直不要太满意,当即就立无恤为太子,并在他死后继承了赵氏的家业。

这个故事主要是在证明赵氏注重选贤任能的原则,即便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也同样不含糊。赵鞅的贤能,与儒家所倡导的贤能可能不是一个概念,但不管怎么说,赵无恤的确是不负父望,在后来的斗争中成功地保住了家业。

因为赵鞅的名气实在太大,江湖上流传了他很多的传说。关于选择太子这件事,《史记》则选取了另外一个版本。

赵鞅的嫡长子叫伯鲁,按照儒家立嫡立长的原则,本来应该立为太子的。但有一天,赵家来了一个会相面的客人,名叫姑布子卿。此人在江湖上很有盛名——据说还给孔子相过面,说孔子从正面看,有王者之风,从背面看则像丧家之犬——赵鞅很是看重,特意把自己的儿子都叫过来,让他给看看相。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就出了大问题,姑布子卿对赵鞅的这些儿子们一个都看不上。赵鞅这下慌了:“莫非这是天要亡我赵氏?”

姑布子卿这时又补充说:“你确定你的儿子都到场了?我刚才在外面曾见到一个孩子,很有将军风范,是不是你儿子啊?”

赵鞅一想,或许还真有遗漏的,赶紧命人把那些个庶子们都叫上来。等赵无恤进门之后,姑布子卿突然惊叹起来:“就是他了,此真将军也!”

姑布子卿一时情绪激动,反倒让赵鞅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在一旁扯了扯姑布子卿的袖子,很是难为情地说道:“他的母亲是从狄国来的婢女,地位低贱,您会不会看错了?”

姑布子卿显然对自己的相面功夫充满了自信,他确证无疑地说道:“不会看错!如果这是上天的意志,即便是卑贱的人也可以显贵。”

赵鞅听了之后虽然连连点头,但心里还是有些疑惑。毕竟在他长期的观念里,从来都是贵贱有分的,他从来都不认为出身卑微的人可以担当大任。让姑布子卿这么一说,倒让他有些开始怀疑起人生来了。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姑布子卿认为他贤能,那就暂且把他列为考察人选吧,赵鞅再怎么古板,也不会把家族未来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江湖术士身上的。

在对自己看重的几个接班人进行了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赵鞅决定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考核。他所出的第一个题目是一个寻宝游戏,说自己将一个宝符藏在了常山之上,谁先找到这块宝符就归谁。

在拿到考试题目后,一班人马不停蹄地就跑到常山,漫山遍野地就开始找宝藏,结果找了个把月,全都灰头丧气地回来了。赵鞅对这些儿子们感到太失望了,但就在这时,那个不起眼的儿子赵无恤不慌不忙地走进来说:“您藏的宝符,无恤找到了。”

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心想这人不会是带了金属探测器吧?赵鞅也很惊讶,就问说:“那你拿出来吧。”

赵无恤依旧不紧不慢地说道:“常山山势险要,依托常山可以俯临代地。只要我们占据了常山,攻取代国便有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君父所说得宝符,可是此物?”

赵鞅听罢拍案叫绝,姑布子卿所言不虚啊!然后马上就决定废掉伯鲁而立无恤为太子。

或许就是因为从小受人厌弃的缘故,赵无恤便养成了善于隐忍、心机深重的个性特点,与个性张扬的智瑶相比,可以说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此一来,他平日里的表现,就总会给人一种怯懦、畏缩的观感,也无怪乎智瑶会从心底里瞧不上他。
文章标题: 关于晋国智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065.html
文章标签:晋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