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8 01:00: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晋国的大权从始自终都掌握在卿族手里。而卿族专权,也导致了一系列内乱的发生,卿族间相互争斗,就如同列国间的争斗一样。晋国之亡,不能归罪于赵、韩、魏三家,这一封,封出了长达七十年的血雨腥风。这七十年里,晋国先后有五位君主死于曲沃好亲戚之手。最终,曲沃亲戚们觉得还不过瘾,干脆买通周天子,自己做了晋国国君!晋国起于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受封的封国,起初国号为“唐”,后改为“晋”。到晋献公时期,晋国开始崛起,晋文公继位之后打败楚国继而称霸。
晋献公是春秋早期的晋国国君,晋国第21位君主,公元前676年即位,公元前651去世,在位25年,晋献公在位期间干了2件很恶劣的事:废长立幼和清洗晋国宗室,导致晋国无公族。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历史事件,后世史家甚至将“三家分晋”视为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而瓜分晋国的韩、赵、魏就是后来所谓“战国七雄”中的那三家。并国十七,附属国三十八。晋国先后北方击败齐国,南方多次大败楚国,西败秦国,延续了百年霸主地位,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
是五霸之一,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军六卿起始于晋文公,晋文公制定了三军六卿制分享军政大权。如果国君强大还可以,如果国君势弱权力自然落到六卿手里,其子曲沃庄伯继位。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曲沃武公继承祖父和父亲的遗志夺取了晋国的君位,准备“先富带后富,然后共同富裕”而分封的诸侯国,已经甩开膀子单干了,大咧咧的对洛阳的周天子说:“地盘在手,我们自力更生。”
三家分晋时其余诸侯为何不趁乱攻晋?其实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认为看好戏就够,出兵就算了。
本篇飞鱼就来说说春秋战国时期当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各国是什么反应?
最为开心的秦国。
春秋初期,历史上曾出现了秦晋之好,让不少人认为秦晋的关系最铁,晋国面临分裂,秦国该出手帮一下吧,卖卖人情也好,但是秦晋之好只是维持在春秋初期,到了三家分晋时,秦晋的关系早已恶化。
何况秦晋之好本身就是一场政治交易,当两国之间有了利益冲突时,在铁的关系,也只能为利益让步。
晋国君主
如果三家分晋时,有人再提秦晋之好,让秦国帮晋国一把,肯定秦国和晋国的人民都会各自吐一口吐沫,嘴里还念叨着,去他的秦晋之好,所以晋国被分,秦国无疑是最高兴的,因为秦国觉得可以报仇了,堵在自家门口的大石头,终于从内部攻破了。
但是后来让秦国没有想到是,晋国这块大石头,即使被分成了三块,自己依然搬不动,其中的一块魏国,就在战国初期让秦国吃尽了苦头,当然这是后话了。
拍手叫好的楚国。
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强大一时,但到了春秋末期,楚庄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而阻挡楚国北上的正是晋国,晋国和楚国也曾因为争夺霸主的宝座而大打出手。
三家分晋时,晋国内部的乱,楚国当然也是知道的,而且巴不得晋国越乱越好,当智家和韩赵魏三家闹得正欢时,一旁拍手叫好的正是楚国。
三家分晋
晋国分裂之后,楚国就成为了一方巨无霸,后来山东诸侯的第一合纵攻秦,就是以楚国为盟主的,所以晋国分裂,楚国也成为了得益者,暗中鼓动晋国的卿大夫相互倾轧,楚国也是出力不少的。
只不过楚国出了一个楚怀王,这位主由于太过“耿直”,被秦国接二连三的戏耍,不仅丢了祖辈打下来的优势,而且自己也被骗到了秦国,直至到死。
想要拉兄弟一把的齐国。
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有两个相当重要的事件,其中一个我们已经说了,是三家分晋,而另一个就是田氏代齐,这件事其实与三家分晋的性质相同,这件事是指田氏取代了姜氏而正式接管了齐国的政权。
在三家分晋时,齐国姜氏的政权已经出现了不稳,而田氏在齐国也一步步做大,所以三家分晋时,齐国也是暗中给了助力,因为只要晋国公室的政权旁落,田氏成为合法诸侯也就有了先例。
三晋中赵国的奠基人赵鞅
此外,齐国最先看好的大权在握的智氏,智氏代晋,这不正是田氏自己以后要走的路嘛,只是奈何智瑶不给力,被韩赵魏三家给灭了。
想要进步的燕国。
燕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最没存在感的感的国家,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不好了,和秦国一样,曾被中原诸侯鄙夷,除了在燕昭王和燕王喜时期刷了一笔存在感,其余好似只是打酱油的存在。
晋国分裂时,燕国当然也是拍手叫好,因为在它看来,晋国一分家自然有人比自己还弱小了,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当然在晋国分裂之后,自己也能顺便在晋国捞点便宜,毕竟人人都渴望进步的。
飞鱼说:
晋国分裂时,其实诸侯国都是背后拍手称赞之人,救晋国王室,自然无从谈起,而导致诸侯国这种态度的,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晋国分裂有利于自己的强大,毕竟丛林法则下的春秋战国,强者为尊。
战国战争
那么三家分晋时其余诸侯为何不趁乱攻晋?这是因为出兵需要劳民伤财,而且在此时出兵的话,很有可能导致正在内讧的韩赵魏三家一致对外,这样就与诸侯国所期望的结果大相径庭了。
此外,战国初期诸侯国的争霸一直其实还保留着春秋时期的“遗风”,那就是力求成为霸主,而不是想着灭他人之国,晋国分裂,即使不干预也会导致晋国衰弱,这也是符合其余诸侯国利益的。
其实说白了,晋国的分裂其实也是东周分裂的缩小版,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这种结局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膨胀,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也不例外。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三家分晋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格局。其中,就韩国来说,不仅成为三晋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的一个。
比如在对外战役上,韩国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其仅有的胜绩,除了消灭郑国之外,多是诸侯国之间的联合行动,类似于五国伐齐、垂沙之战等。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后,为何韩国成了最弱的国家?是哪里没有分均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三家分晋后,韩国之所以实力远不如赵国和魏国,确实和当时划分的疆域格局存在直接的关系。从三家分晋后的地图来看,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后,赵国获得原先晋国中部和北部的疆域,魏国获得了原先晋国东部和西部的疆域。其中,赵国的疆域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是比较有利的,至于魏国,虽然疆域被分为两个不相连接的部分,但是,因为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在战国初期相对较弱,这反而有助于魏国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
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疆域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面积相对较小,也即虽然大家常说魏赵韩三家分晋,但是,这不是对晋国的平均瓜分,而是按照各自实力来瓜分晋国的。在晋国历史上,赵氏的实力可以说是明显强于魏氏和韩氏的,所以分得的疆域也相对辽阔。
二
同时,除了疆域面积相对较小,韩国的领土还正好处在魏国、赵国以及南边楚国的包围之下了。而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局面。在三家分晋后,韩国、魏国、赵国保持了相对团结的格局,因此,处在魏国和赵国包夹之下的韩国,自然不能去破坏这一格局,也即无法通过进攻魏国和赵国来扩张自己的疆域了。基于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基本上受到了长期限制,没有可以扩张的空间,这是韩国一直弱小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和魏国、赵国相对应,韩国几乎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就魏国来说,魏文侯推行李悝变法,重用吴起等贤臣,得以迅速增强魏国的国力。在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魏惠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奠定了魏国初期称霸中原的局面。
三
至于赵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赵武灵王即位后,开始胡服骑射,改变赵国了衰落的局面。在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重用蔺相如、廉颇等文臣武将,也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而就韩国来说,基本上没有能够和赵武灵王、魏文侯相媲美的君主,这成为韩国弱小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缺乏有作为的君主,韩国虽然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但是,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比起来,显然是不太彻底的变法。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进行的变革。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韩国的国力。
四
最后,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所以,和商鞅变法、邹忌变法、李悝变法、胡服骑射等同时期的变法比起来,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也即申不害变法只是小修小补,缺乏不破不立的勇气。
而且,等到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该变法也逐渐得不到长期地执行了,这和胡服骑射在赵国得到长期执行的情况,显然是截然相反。综上,在三家分晋后,韩国因为疆域面积相对较小、地理位置较差、缺乏有作为的君主以及彻底的变法,所以在国力上远远不如魏国和赵国强盛。到了公元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