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春秋时的晋国有什么特异之处么

时间: 2022-07-13 22: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春秋时的晋国有什么特异之处么

历史上的晋国在春秋时期究竟有多厉害?

喜欢春秋战国的历史的人都知道,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这七个国家是战国时候的大国,而韩赵魏三国又称为三晋,因为这三个国家之前是一个国家晋国。我们知道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可谓是称雄一时,战国末期赵国的骑兵也算是横扫天下。那么分裂出来的国家都这么厉害,那么之前的晋国到底有多厉害呢。


我们知道晋国也是周朝的宗室,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可以这样说晋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并不厉害,还曾经分裂为两部分。晋国真正开始崛起的时候是在晋献公时期,就是公元前677年以后才开始厉害的。晋献公在位时期兼并邻国,开拓疆域,除消灭虢国和虞国外,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史书记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像假途灭虢、唇亡齿寒都是源自于他身上。

下一个即位的哥们可就是彻底的把晋国变成霸主了。这哥们就是晋文公了。不得不说关于这个人故事我们从小都听过好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不管哪个版本的春秋五霸都会有他们俩。清明节的来源,退避三舍,行将就木等成语都是出自于他的身上。在军事上晋文公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之后就是晋襄公了,晋襄公于公元前627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 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 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这哥们是晋文公的儿子,真的是虎父无犬子,所以在位的时候,大败秦国和楚国之后再次把晋国的霸业推向顶峰。而且他爸晋文公开创了六卿制度,在他这边又彻底发扬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玩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些军国大事,君主和这六个哥们在一起商量怎么办,最后君主排板做最终决定。有点像英国初期的内阁制度差不多。但是这个制度玩到最后就彻底玩坏了,最后这六个职位是彻底的世袭了。最终把君主给架空了。晋国灭亡也是亡于这个六卿制度。

下面出场的是晋景公了,光看谥号就知道这哥们肯定不简单。他是晋文公的孙子。我们可以发现,从晋文公开始竟然出现了三代的明君。所以这也彻底的早就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景公曾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後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可以看出那个时候只要打败两个大国就可以彻底的称霸了。而且这哥们可以说是彻底的把六卿制度搞定了。不过这哥们死的倒是挺窝囊的。晋景公姬孺正准备品尝新麦,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可以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掉进厕所淹死的帝王。

最后一个就是晋悼公了,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宋纳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3],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看到顶峰这个词就以为着之后就开始彻底的走下坡路了。当时晋国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

不过最后的最后,晋国也不是被别人灭掉的,而是灭于自己的内乱。公元前544年(晋悼公十四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谈话,事后说:“晋国的政权,终于要落在这三家手中。”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晋国的公卿势力很大,这个是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的,而且他的宗室的实力非常小。最后就是中央有问题,也没有其他的地方来援助。最终灭亡!可以说成也六卿,亡也六卿!

挺厉害的。历史上,晋国在春秋时期一度称霸,是有名的强国,晋文公也是春秋的霸主之一。
晋国在春秋时期位于中原地区,非常强大,当时经历过晋文公的励精图治,将晋国治理得非常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春秋中期,晋国国势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对外战争上牢牢压制秦国和齐国,与楚国之间争霸,稍占上风,正所谓“晋,天下莫强焉”。

在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到底是怎么样炼成的呢?

公元前785年,晋国的第九位诸侯晋穆侯去世了。

此时尚处于西周末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要等到十五年之后才会被杀,应该说整体的社会秩序还算安稳。

但不幸的是:传说中礼乐传世的时代早已不见踪影,所谓的礼法和纲常也早已大乱。

晋穆侯去世后,晋国上下始终在讨论一个问题:晋穆侯的诸侯之位应该传给谁呢?

按说,这并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晋穆侯生前已经确立了太子,就是他的长子仇,此时已经二十岁了。

太子仇有什么失礼之处吗?没有。太子仇身体有什么缺陷吗?没有。可为什么他不能立刻继位,朝臣反而要讨论这件事呢?

原因就在于晋穆侯的弟弟,也就是太子仇的叔叔晋殇叔实力太强,他也想继承晋穆侯留下来的诸侯之位。

一方名正言顺,一方实力强大,到底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谁也不敢下定论。

如果是在周天子实力强盛的时期,晋殇叔肯定不敢打诸侯之位的主意,否则周天子分分钟给他好看。

可问题就在于:此时已至西周末年,周天子也已丧失了维护礼法纲常的能力,所以晋国内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占了上风,那就是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晋殇叔比太子仇的拳头更大,所以他继承了哥哥晋穆侯的诸侯之位,而太子仇则被迫逃亡至其他诸侯国。

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晋殇叔虽然爬上了诸侯的宝座,但他也没风光多久,四年后,太子仇率领手下把晋殇叔火并出局,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位。

太子仇就是后来的晋文侯,晋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是说晋殇叔实力强大吗?为什么仅过了短短四年就被太子仇逆袭了?

由于史料的缺失,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切答案。

主流意见认为:晋殇叔的确强大,但晋文侯在京城有内应,在内应的帮助下里应外合,找个机会袭杀了晋殇叔。

这种观点的论据在于史料记载中,提及晋文侯“袭”晋殇叔,可见是出其不意。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内应会是谁呢?主流意见认为,这个人应该是晋文侯的弟弟,也就是晋穆侯的次子成师。

这种说法自然是极有道理的,但根据我对于权力交接的理解来判断,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

晋殇叔的实力固然很强,否则他绝没有可能把晋文侯赶走,自己爬上诸侯的宝座。

可晋穆侯的实力一定比晋殇叔更强,否则晋殇叔完全有可能强迫自己的哥哥提前下课。

而晋穆侯没有火并晋殇叔,可能是因为没有必胜把握,也许还有不希望晋国元气大伤的缘故。

如果这种判断能够成立,那么在晋穆侯临终前,为了尽最大努力避免晋殇叔篡位,必然会重点强化自己两个儿子,尤其是晋文侯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晋殇叔虽然勉强坐上了诸侯之位,他肯定也是做不安稳的,因为晋文侯和成师两大实力派在侧。

而在晋殇叔与晋文侯争夺诸侯之位时,双方的实力应该没有受到太大削弱,晋文侯较为理智,眼看事不可为,立刻命手下蛰伏,自己出去避风头。

晋殇叔和晋文侯之所以没有血拼,是因为成师还在,为避免“渔翁得利”的情况发生,双方很可能只是点到为止。

正因为晋殇叔的扫尾工作干得不彻底(当然也没实力干彻底),这才有了晋文侯后来的逆袭。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没有发现成师的身影,但成师的作用应该是不容低估的。

关于这一点我暂时不展开,继续说晋文侯。

在我写春秋开篇的时候,就有人认为我对于晋国和虞国的关系分析不恰当,虞国国君并不害怕晋国的武力威胁,而是被晋国国君晋献公所骗,不认为晋献公敢进攻同姓,这件事为礼崩乐坏开了个头。

事实上,早在晋献公之前的晋文侯,就干过兼并同姓诸侯国的事,那就是兼并韩国。

这个韩国自然不是我们现在的邻居大韩民国,也不是后来战国七雄中先后定都阳翟和新郑的韩国,而是于西周初年建立,与晋国同为姬姓的韩国。

韩国的开国诸侯与晋国的开国诸侯可是亲兄弟,因为他们都是西周开国天子周武王的儿子,而且韩国和晋国都是侯国。

在这种背景下,这就意味着韩国和晋国在开国时的实力并不会有本质区别。

尽管在此之前发生过晋殇叔取代晋文侯成为诸侯的事,但那毕竟是晋国内政,影响力有限。

可晋国兼并韩国,却令所有人感到恐惧,也被很多人看做是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

在周朝崩盘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兼并战,所以诸侯国之间的体量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周天子一家独大,作为“天下共主”来维持社会秩序。

如果用重量级来类比,那么在西周时代只有极少数诸侯是70公斤级选手,小部分诸侯是60公斤级选手,部分诸侯是50公斤级选手,剩下的都是30公斤级选手。

而周天子呢,他是一个上千公斤的超重量级选手。

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想要管好身边这一帮小弟,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

可在随后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陕西、山西、山东和湖北等地获得了大开发的机会,而周天子所处的河南由于开发较早,逐渐丧失了先发优势,也逐渐丧失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70公斤级选手开始欺负30公斤级选手,随后成长为一个100公斤级以上的选手,春秋五霸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

除了兼并韩国之外,晋文侯还干过不少露脸的事,比如帮助周平王东迁,杀死与周平王并立的周携王等等,为晋国刷足了声望。

尽管晋文侯如此成功,但他依然有一个心病,就是他那个实力强大的弟弟——成师。

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弟,晋文侯心里充满了忌惮。

为什么会忌惮呢?因为晋文侯的父亲晋穆侯就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弟弟晋殇叔,结果晋穆侯一死,晋殇叔立刻把晋穆侯的儿子一脚踢开,自己爬上了王位。

当晋文侯看到自己的弟弟成师时,心里肯定在想:“如果我先他一步去世,他会不会向晋殇叔学习,把我的儿子一脚踢开,自己爬上王位呢?”

如果我们没有开上帝视角,就应该承认:晋文侯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

我之所以说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主要是因为这个人的心胸很开阔,他并没有因为猜忌而对弟弟成师下手。

当然了,我还有一个推测:晋文侯不对成师下手,或许有不愿下手的原因在内,但肯定也有不敢下手的原因,正如晋穆侯始终不敢向晋殇叔下手一样。

后来,晋文侯果然比弟弟成师先一步去世,他在临终前,肯定也像自己的父亲晋穆侯那样,不断加强自己儿子,尤其是太子(晋昭侯)的权力,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抵御住成师的侵袭。

在晋文侯去世之后,面对神情紧张的晋昭侯,成师并没有表现出想要争夺诸侯之位的态度,只是要求坐镇曲沃。

当成师提出这个要求之后,肯定也有人劝说晋昭侯:“曲沃那个地方土地肥沃,GDP比京城一带还要高,让成师坐镇曲沃,将来肯定会尾大不掉的。”

这种说法自然是极有道理的,但如果拒绝成师,焉知晋国不会爆发内讧?焉知晋昭侯不会像曾经的晋文侯一样被赶到国外去呢?

基于这种考虑,晋昭侯还是任命叔叔成师坐镇曲沃,史称曲沃桓叔。

成师为什么没有争夺诸侯之位,而是要求坐镇曲沃呢?这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依然只能分析。

在晋穆侯时期,晋国虽然也是强国之一,但并不算很大;而在晋文侯时期,由于兼并了同为侯国的同姓诸侯韩国,晋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领土得到了大幅扩张。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晋文侯还是成师都不愿发生内讧,避免晋国因内讧而衰弱,自己成为晋国的罪人。

也得益于晋国的领土得到了大幅扩张,所以成师的要求也很简单:我可以不和你争位,但我要求获得不逊于你的实际地位。

晋昭侯答应了成师的要求,化解了这场随时可能爆发的内讧,却也为晋国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那就是史学界耳熟能详的“晋国大宗小宗之争”。

从此之后,晋文侯一系在京城晋阳发展,成师一系在重城曲沃发展,晋国分裂为两个中心。

在这段时间里,晋阳晋文侯一系几乎被曲沃成师一系压制,在晋昭侯之后,他的子嗣被曲沃成师一系杀死五人。

尽管曲沃成师一系如此强大和嚣张,但他们依然无法取代晋阳晋文侯一系,因为国际力量都支持晋阳晋文侯一系。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去说,国际力量的这种行为自然是维护纲常礼法;用现实博弈的理论来解析,国际力量的这种行为就是阻止晋国走向统一,最好永远保持在分裂状态之中。

因为大家都知道,晋国这个国家非常野蛮且不讲道理,晋文侯连同姓的韩国都兼并了,还有什么事是他们不敢干的?

于是乎,晋国分成两派,内讧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

六十多年后,曲沃成师一系传到了晋献公(成师曾孙)的手中,他干掉了晋文侯一系的五位诸侯(晋昭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和晋侯缗),终于成功摆脱了国际社会的干预,让晋国实现统一。

至此,晋阳晋文侯一系衰弱,曲沃成师一系独大。在统一晋国的这段时间里,晋献公还抽空灭了荀国、杨国和贾国,使得晋国的体量愈发强大。

如果用之前的重量级来换算,此时的晋国拥有相当于五个国家的体量(晋、韩、荀、杨、贾),应该可以算200公斤级选手。

注:数字仅举例,方便大家理解,并不严谨。

200公斤级的体量,如果放到春秋中后期,那实在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在春秋初期的海选阶段,这种体量就非常了不起了。

拥有上述优势之后,晋国开始了大规模扩张:不但抢占了原属于骊戎和狐氏等蛮族的大片土地,更兼并了霍、耿、魏、冀和董这五个国家。

此时晋国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完全可以称得上辗压,接下来,就发生了我在春秋开篇所说的“假途灭虢”的故事。

晋献公的凶残与决绝并不只是对外,对内同样表现得非常铁血。

由于晋国之前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所以在晋献公上位之后,直接给晋阳晋文侯一系来了个大清洗。

八年,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

随后,晋献公又猜忌自己的儿子,于是太子申生被杀,重耳和夷吾被迫亡命天涯。

只有了解了上述史实之后,大家才能对晋文公成为霸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他本人固然才识卓绝,但支持他成为霸主的关键因素,显然是晋献公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

晋献公于公元前651年去世,此时的齐桓公也已经处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状态。

此时,天下四强争霸的格局已基本奠定:

西方的秦国已统一关中。

东方的齐国已称雄山东,更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南方的楚国通过一系列兼并,成为可以与齐国抗衡的大国。

此外,还有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开始兼并邻国的晋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诸侯国依然还是是三五十公斤级的选手,少数国家晋升为一百公斤级选手,而秦、晋、楚、齐却早已成长为四五百公斤级选手。

在英雄史观的概念中,这种重量级的差距实在不是太大的差距。因为只要领袖技巧高超、招式巧妙,重量级是多少并不重要。

但在唯物史观的概念中,这种重量级的差距是任何技巧、招式都无法弥补的。

秦、晋、楚、齐四强的优势奠定之后,立刻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僵持状态,即使他们有内讧、有幼主和庸主,这种优势也很难丧失。

因为当时晋国出了许多优秀的国主,并且他们进行了改革使晋国变得非常强大。
晋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4个精明能干的君主,大力发展了晋国的经济文化与军事,历经四代人的努力,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他们经过了一系列的变法,在晋文公英明的统治下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一国霸主。

春秋时的晋国到底有多强

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春秋时期的晋国

晋文公重耳在位8年还是9年?文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哪些大事?秦与晋在什么时间发生过哪两次战争?何为秦晋之好?rn问题比较多,谢谢大家的帮助。得到最佳答案我会再加5分。
公元前636年继位,在公元前628年去世,在位九年
春秋人物-晋文公篇-这样写到“他一共在位九年,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逝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对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晋战争-1,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秦、晋崤之战 2,公元前620年(周襄王三十二年 )-秦、晋令狐之战 3,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 -秦攻晋辅氏之战 4,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秦、晋麻隧之战

秦晋之好-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加强同秦国的关系。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长期在外,于是请秦穆公派兵护送,答应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作报酬。哪知夷吾(晋惠公)即位后,并没有信守诺言。
晋惠公不守信用,引起秦穆公的不满。公元前641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仍送去大批粮食,帮助晋国度过困难。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晋惠公却一点粮食也不支援。秦穆公非常生气,亲自率军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穆姬得到消息后,身穿丧服,带着四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君以刀兵相见。现在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来到京城,我就什么时候死去,请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决定宽恕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以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晋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但子圉担心当不上晋国的国君,就于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不安。
这时,晋公子重耳来到了秦国。穆公决定帮助他回国夺取政权。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杀死怀公,即位为君,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才华出众,忠厚谦逊,深得穆公的欢心。从此,秦晋两国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秦晋之好”由此而来。
文公死后晋国
文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晋文公去世后,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继承了父亲开创的霸业,崤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俘获秦军三将,

公元前627年 周襄王二十六年 晋、楚汦水之战
公元前626年 周襄王二十六年 晋、卫戚之战
公元前625年 周襄王二十七年 秦、晋彭衙之战
公元前625年 周襄王二十七年 晋联合诸侯攻秦
晋文公即位是在周襄王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36年,他在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死掉,在位8年。晋文公死后,最大的一件事可能是在战国初期的三家分晋。当时强大的晋国已经没落,被三个大夫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瓜分,当时还有一个大夫智伯没有成功。晋国变成了三个国家,赵国、韩国和魏国,都是战国七雄。秦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是在秦穆公即位的时候。当时,秦穆公想走出中原讨伐各国,但是东去的路被晋国挡住了,他打听到晋文公已经死了,便派孟明视为大将去攻打郑国。谁知被郑国商人弦高得知,冒充郑国的使者,使得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不敢去打郑国,而是在回来的路上灭掉了晋国的邻国曹国。晋襄公很恼火,认为秦国在欺负他,于是在(这个字不能打,是肴字加上役字去掉双人旁)山设下埋伏,包围秦军,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并不灰心,公元前625年,秦军攻打晋国,但没有成功,过了一年,秦军又度过黄河伐晋,过河后把渡船烧掉,决心和晋军决一死战,结果大败晋军,总算报了仇。
秦晋之好请看这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0198.html
【晋国的兴起和内乱】
晋国的勃兴,开始于晋献公的时候,公元前 678年,曲沃武公侯经过六七十年的夺权斗争,灭掉晋国公室,取而代之。献公继位后,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尽灭公族,起用异姓贵族辅佐朝政,巩固了君权。同时将一军扩大为二军,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兼并了霍(霍县)、耿(河津)、魏(芮城)、虞(平陆)、虢(河南陕县)等周围一些小的封国,讨伐了东山皋落氏(垣曲东南)等戎族部落。经多年征伐,晋国地盘骤然扩大,东到太行山麓,西与秦国毗邻,南抵黄河之南,北和戎狄交接,成了春秋时期的北方大国。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立骊姬的儿子奚齐做太子,废杀了太子申生,又把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逼到国外。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奚齐、骊姬被杀。公子夷吾用黄河以西的土地贿赂秦国,秦穆公帮他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惠公上台,对内擅杀老臣,剪除异已,对外背信弃义,结怨秦国,结果与秦国在韩原(今河津、万荣之间)打了一仗,自己当了俘虏。在惠公被俘期间,晋国的大臣们“作爱田”、“作州兵”,扩大私田和征兵范围,为以后晋国的强盛准备了条件。
晋惠公死后,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当时,他已经62岁了。

【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耳,是个聪明贤达、老成持重的人,长期的流亡生活,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孤偃、赵衰等人,都是一些一心报国,远见卓识的栋梁之才。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后,在这帮人的辅佐下,平息暴乱、稳定局势,革除弊政,任用贤能,奖励生产,发展商业,很快使晋国富强起来。
当时,东方齐国的霸权已经衰落,南方的楚国正向中原扩张势力,中原的小国纷纷投靠了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晋文公采用孤偃等人的建议,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平定周王室内乱,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把原来的两军扩大到三军,积极准备与楚国争霸中原。
公元前 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联合宋、齐、秦等国向归附于楚国的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双方军队在曹陶丘(山东定陶西南)相遇,晋文公以报答楚成五的资助为名,“退避三舍”(九十里),巧妙避开楚军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垮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再用佯败后撤、迂回包抄的办法,打垮楚军左翼,取得战争的全胜。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后,晋文公提高了声望,他率领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也被召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各国也都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
晋文公在位 9年,他死之后,后继者们继续推行霸业,长达一百多年,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使晋国成为中原大国,对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

【晋都新田】
晋建国以后,先后建都于唐(翼城西)、翼(翼城南)、绛(翼城东、曲沃西南),最后迁到新田(新绛),即今侯马市。迁都新田之前,晋国朝廷曾有过一番争论,一般大夫主张迁到运城盐池附近“郇、瑕之地”,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主张迁到新田,他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民众服从教化,很宜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晋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376年,把国都由绛迁移到新田。此后,历13世,200多年,新田一直是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侯马的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新田晋国遗址的重要发现有:“新田古城”、“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等。
新田古城 1965年以来,在今侯马市牛村、平望、白店、台神、马庄、凤城、北坞等地发现了9座古城,其中市西北的4座城组接连,绵延数里,规模宏大。古城里有高大的宫殿台基遗址,古城外有铸铜、铸币、制骨、制陶、制瓦等作坊遗址。古城南郊还有宗庙遗址,以及散布在它周围的祭祀坑。由此,可以想见昔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都,是何等的辉煌宏伟。
铸铜遗址 在牛村古城南郊发现两处铜器制作坊,面积约5000平方米,内有水井和数以百计的窑穴、灰坑、众多的房基。尤为珍贵的是在作坊遗址发掘出数万块铸铜陶范,其中能辨别器形的有千余件,成组套又能复原器形的有 400余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铸造机械齿轮的陶范,它说明在我国春秋末年,就已经使用齿轮了。晋国完善的青铜铸造工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为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增添了异彩。
侯马盟书 1965年12月在今侯马电厂一带发现5000余片写在玉片、石片上的盟书,称“侯马盟书”。这是春秋晚期,晋国公卿赵鞅为在索取“卫贡五百家”奴隶的战争中一致对敌,与同宗盟誓以后,埋在地下的誓辞。这些盟书,不仅直接反映了当时盟誓活动,而且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的斗争。它是研究春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新兴势力兴起与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随之晋国公室日趋衰落,为异姓公卿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强大起来。春秋晚期,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家异姓公卿,把持了晋国政治军事实权,而且占据着晋国大部分土地。他们推行打击奴隶制度的政策,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他们多次发生内讧。公元前 497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七、八年的火拼,公元前 490年,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的政权。
剩下的四家中,智氏力量最强,他为了独霸晋国政权,想方设法削弱其它三家,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较弱,被迫屈服,赵氏则拒绝了智氏的要求。于是,公元前 453年,智氏胁迫韩、魏发动了讨伐赵氏的战争。赵氏迫于联军的压力,退守晋阳(太原市南晋源镇)。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垣坚固,仓廪充实,百姓拥护。智、韩、魏联军围城两年多,也未能攻下。后来,联军统帅智瑶想出了水淹晋阳的计谋,引晋水灌入晋阳城。时值雨季,河水暴涨,晋阳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危急之中,赵氏首领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潜出晋阳,与韩、魏媾和。韩、魏怕赵氏灭亡后祸及自身,遂与赵氏联合,发动政变,杀死智瑶,解晋阳之围。韩、赵魏三家尽分智氏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势。晋公室只保有宗庙所在地曲沃和周围的一小片土地,完全成了三家附庸。
公元前 403年,垂微的周王室,迫于韩、赵、魏三家威势,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公元前369年,赵、韩迁晋桓公于屯留,晋传世止此,便在历史上最后消失了。
楼上的答案一看就六疼,晋文公在公元前636年继位,在公元前628年去世,应该是九年的时间.

春秋时期,晋国为什么能压制秦国200年之久?原因到底是什么?

因为秦国的人才不如晋国,所以这就是秦国无法攻击晋国的根本原因。在春秋时期,秦国虽然在战国时期崛起,但是并没有一统天下。而且在春秋时期,秦国还受到了晋国的长期压制。并且在200年之中,秦国与晋国的较量中一直处在下风,没有占到优势之处。曾经秦国和晋国也是合盟国,但是在城濮之战过后,秦穆公就跑去与楚国结盟了。

 

但是在秦晋争霸的战争中,秦国却寡不众敌,屡次战斗败,在崤之战中,秦军的兵力受到了晋国的大力歼灭。所以在辅氏之战、麻隧之战中,晋国占了上风,导致了秦国一直被压制,无法进入中原。秦国在整体的实力上无法战败晋国,因为当时晋国的疆域都是富裕之地,占有有利地势,而秦国的疆域,就是一些边远、偏远地区。

 

晋国能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利的地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之中有明君,在当时的春秋五霸中,晋国就占了四位,而秦国自从秦穆公去世后,秦国长时间的没有明君坐阵,国力发展缓解,老百姓的生活也挣扎在生存线上,最后到了秦献公、秦孝公即位后,秦国才在战国时期有所改观,才出现了新的局面。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了一些谋臣,才得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而这些人才还是从中原之地挖来的,所以说这些不是秦国的本地人。而与比相反的是,晋国的地域辽阔、人才济济,晋文公在位期间所任用都是晋国人的本地人,就连后面的晋国六卿也是人才辈出,这就成了春秋时期最丰富的人才库。

晋国的疆域都是富裕之地,占有有利地势,经济上发展比较好。
在春秋时期,肯定是晋国比秦国强,还有就是秦国自身的原因。
晋国地势好,比较富庶,而秦国属于偏远地区条件艰苦。
因为晋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军事政治水平都是比较厉害的。
文章标题: 春秋时的晋国有什么特异之处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123.html

[春秋时的晋国有什么特异之处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