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毒酒“鸩酒”到底是什么鸟做的酒?
说起中国古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毒物,那绝对不是砒霜,而是一种名叫“鸩鸟”的鸟类。据说只要用它的羽毛放入酒中浸泡,就能制作出“鸩酒”,而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暗杀之中,“鸩酒”的身影也屡见不鲜。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鸩鸟”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呢?在现实之中,它又究竟是否存在呢?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中国就有了“饮鸩止渴”的成语,而在古代,“鸩鸟”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鸟,由于它喜欢吃蛇、蜘蛛、蜈蚣等很多剧毒之物,因此它浑身上下都有很强的毒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古人所用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由于缺乏对于鸩鸟的样貌描述,因此很多人就觉得“鸩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鸩酒”只不过就是加入了砒霜的酒,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这里我们举一个赐予鸩酒的例子: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准备赐死王景文,于是命令使者带着鸩酒和诏书前往王景文家,结果当时王景文正在下棋,看到这杯毒酒不禁对客人感叹道:“可惜这杯酒就不能与友人共饮了。”于是他镇定自若,接过了皇帝的诏书,然后将这杯毒酒一饮而尽,顿时就断气了。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得出来,鸩酒的毒性是非常猛烈的,绝非砒霜可以比拟。
而另一方面,鸩鸟确实是一种存在的动物。北宋时期,有人曾经去广西出差,夜晚就住在当地的驿站之中。有一天晚上,他听到有一种鸟发出了击鼓一样的声响,于是询问当地的驿站工作人员,有人告诉他,这就是鸩鸟找蛇吃所发出的叫声。而对此,清代的鲁笔在《楚辞达》记载说:“鸩即孔雀, 血毒人。”也就是说,所谓的“鸩鸟”应该是孔雀的一种,但是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孔雀的羽毛和血液本身是没有毒的,那为什么古人会留下孔雀有毒的记载呢?
对此著名名医李时珍也有解释:由于孔雀会吃蛇,因此它的血液和羽毛有毒性,但是在其他的医书上却记载,孔雀血不仅没有毒,并且还能解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蛇类出没的地方,孔雀的血液和羽毛毒性很大,一旦蛇类冬眠或者根本没有蛇作为孔雀食物的时候,孔雀就没有毒了。所以说,古书上的“鸩鸟”实际上就是孔雀的一种,只是因为现在的孔雀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都不吃蛇等毒物,因此才失去了毒性。
据说是鸩鸟泡酒做的。剧毒无比,人喝完会七孔流血而死亡。
一些历史学者们认为,古代人看到大冠鹫以吃毒蛇为生,可能就认为这个鸟全身上下都是剧毒,所以脑洞大开的就把这种鸟神化为鸩鸟了。实际上这种大冠鹫是没有毒性的,只是一种普通的猛禽。
应该就是用鸩鸟做的,但其实并不是用鸟的身体做的,是用鸟的羽毛而酿造的酒,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名字。
鸩酒是什么毒?鸩酒的毒性很强吗?
一般来说,鸩酒其实就是毒酒的代名词,“鸩”这个字已经成为毒的另一种说法了。不过,毒还是有很多种的,鸩酒只是其中之一。那么,“鸩”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这种毒酒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毒性?古代又是如何制作出鸩酒,鸩的来历是什么?要了解这些东西,不如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历史上用毒药杀人的例子很多,宫廷内部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中,常常用使用鸩酒,也就是放了鸩毒的酒。象汉代的吕后,在刘邦死后就多次用鸩酒谋害丈夫其他妻子所生的儿子,如赵王如意,就是被赐予鸩酒毒死的。
以鸩毒谋害人,虽然在汉代盛行,但并非是汉代的首创,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谋害太子申生,就在酒里下了鸩毒,在肉里放了堇菜(一种有毒的草),让申生食用。申生正要喝酒时,正巧献公来了,说应该先祭奠祖先,就把酒浇洒在地上,不料,地面立即鼓起了一个大包。骊姬的阴谋败露,申生虽然逃过此劫,但也因为惊吓过度,不久上吊自杀了。此事,我们不去探讨献公是否知道内情,特地来救申生,只是看这鸩酒的毒性,连地上都立刻起了大包,真是骇人听闻。
鸩酒的毒性不仅大,发作的速度还非常快。五代时,南唐烈祖李升对老臣周本不放心,就赐了周本一杯鸩酒,周本非常警觉,就向侍者又要了一只酒杯,把酒一分为二,自己半杯,给烈祖半杯,说:“我用此酒恭祝皇上千秋万岁!为表我们君臣同心同德,请陛下与我同饮。”烈祖面色骤变,表情尴尬,一时就僵在那里了,众大臣也都没了主意。此时有个烈祖宠爱的优伶叫申渐高的,进了大殿,说是来为皇上跳舞助兴的,见状就想打个圆场,说:“这杯酒就赏给我先饮吧。”边说边把两个半杯倒在一起,一饮而尽,随即急急退出。烈祖急忙暗中派亲信带了解药去救申渐高,申渐高已经脑浆迸裂而死。你看,这药性发作实在太快了。
因为鸩毒的厉害无比,就成了古人谋财害命、杀人越货的手段。鸩毒的大名也因此包揽了其它的毒药,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霪妇药鸩武大郎”中,潘金莲谋害丈夫的其实是西门庆自家药店的砒霜,并非是题目上写的鸩毒,或许,古人把“鸩”与“毒”通用了吧。
鸩
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但考虑实际情况,估计这只是传说,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比鸡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道士做法时的“禹步”经考证即为对其捕蛇时动作的模仿。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鸩酒
鸩鸟最可怕的地方自然是它的羽毛。鸩酒,也叫酖酒,早在《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鸩毒毫无颜色和异味,毒性却能够尽数溶解于酒。当然这只是个被夸大了的传说,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
但是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技术精湛的医士出面,从而分化为一个阴鸷的职业,叫"鸩者"。这些制造毒药的天才在犀牛角、兽皮的保护下,也是颤颤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会引火烧身。古籍上有很多关于以鸩酒赐死和饮鸩酒自杀的记载,"惧鸩忍渴"、"饮鸩止渴"就源于此。在酒中渗入某些有毒的物质制成的毒酒,历来被人们作为杀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昪顾虑大臣周本(一说徐知询)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昪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昪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昪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原文虽未说明脑裂的详情,但听起来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黑鸩为鸩鸟中最为稀少的一种,其毒性强而难发,这种引而不发的性质就像它所具备的深厚功力,待当事人的想象力和恐惧感挥发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一发则动全身,发则无药可救,无怪此物一旦侵人头皮之后,非数月甚至一年之久毒性才始行发作。
普通鸩毒人一旦饮下就行将发作,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别,黑鸩毒性缓而难察,直至慢慢地将人血化尽,其毒一旦侵入头皮,即可寄生在发根之内,使这黑丝维持原毒不绝,而且使当事人觉查不出。
由于鸩毒的残酷性实在太过彰显,仁者一直反对使用这种奇毒。战国时,楚国的使者驸马共前往巴国,途中见到一人挑着一担下了鸩毒的酒正欲谋财害命。驸马共请求买下毒酒,但所带的钱不够,驸马最后把自己的马车也一并给了对方。东西到手,他立即把鸩酒倒入江里。这个故事,被作为宣传仁慈的例子广为流传。在晋代,朝廷曾下令严禁鸩毒,并不准鸩鸟过江。当时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经捕获了一只鸩鸟雏,交给后军将军王恺养护,司隶校尉傅诋立即向朝廷告发了此事,朝廷下诏宽宥了石崇,但命令立即把鸩鸟当众烧死。东晋升平二年(358年),王饶竟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并把那只鸩鸟当中烧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这些仁义皇帝的围攻之下,鸩鸟自然是越杀越少;另一方面,心如蛇蝎的统治者一直大力弘扬毒文化,鸩鸟面临绝境,直至湮没在飞禽的最高空。
宋代之后,鸩毒的使用并没有被抛弃,直到明清两代仍然有人使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鸩杀之功。在这以后,鸩鸟就像镶嵌了金边的乌云,被暴力彻底地从历史的天空抹去了。现在,我们只能使用过往文字来复圆它凌厉的形象,推测矗立在宫阙楠木梁柱上那一串"梆梆"的怪响。
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鸩酒是真的用鸩鸟的羽毛扫过酒而而成的吗?
假的,只是传说而已,现实中并没有这种东西。
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
鸩酒,是古代的一种有名的毒酒。据史书记载,把鸩鸟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成了毒性强烈的鸩酒了。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太可信。因为古代鸩鸟是很常见的,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发现过鸩鸟,所以并不能确定有这种鸟类。
有的人认为古代的鸩鸟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蛇为食的鸟类。这种鸟叫做大冠鹫,是一种以蛇为主要食物的鸟类。在东南亚很常见。
古代毒酒“鸩酒”到底是什么鸟做的酒?
古代毒酒“鸩酒”到底是什么鸟酒?鸩酒就是用鸩鸟的羽毛制作出来的酒。鸩鸟传说是一种猛禽,体型比鹰更大,这种鸟的羽毛有剧毒,用它们的羽毛浸泡过的酒,毒性很大,几乎无药可救。
另一种说法是,鸩鸟其实就是一种普通至极的禽类,在南方山区分布较为广泛,因这种鸟以毒蛇为食,吃下的毒蛇毒素一直保存在身体中,久而久之鸟的身体中毒素堆积,成为剧毒之鸟。鸩鸟最可怕的是它的羽毛,用鸩鸟羽毛划过的酒,就有剧毒。
鸩毒无色无味,并且毒性可以完全溶解于酒中。但是这种说法有点被夸大了。事实上,很多毒酒并不是用鸩鸟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掺入了许多剧毒之物,例如砒霜、毒箭木、乌头等,因此后来鸩酒泛指毒酒的统称。
鸩酒的制作也是一项极为精密的工作,必须是技术精湛的医师才能够完成。这些医师通常是谨慎小心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会引火烧身。古籍上有很多关于饮鸩酒被赐死或自杀的记载,"惧鸩忍渴"、"饮鸩止渴"就出于此。这种毒酒饮下后,毒性强而难发,一发则动全身,并且此毒无色无味,所以不易被人察觉,往往无药可救。
历史上有很多人死于鸩酒,比如说著名的就有李煜、王忽等人。这种死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死得全尸,看上去要比砍头、上吊好一些。但是并不是喝下鸩酒下一秒就死了,毒性发作也需要一个过程。
古代皇家专用的著名毒酒“鸩[zhèn] 酒”,自然是用鸩鸟的羽毛炮制的毒酒,这种鸟在历史中经常运用,从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里就出现这种鸩鸟,明清之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今天的我们已经看不过这种鸟类了。
接近于鸩鸟的鸟类
说起“鸩酒”,我们经常可以从影视剧看到,皇帝看谁不顺眼,就赐谁一杯鸩酒,然后被赐酒的人还要谢圣上的恩典,给自己一个体面人的死法。鸩酒可不等同于一般的毒酒,它的毒性之强烈,可居首位,基本上就是喝下去当即归西,效果可靠质量保证,远胜于一般的砒霜。
电视剧中梅长苏被赐毒酒
这么厉害的鸩酒非常稀有,因为鸩鸟的捕获难度也是极高的,价值也极高。根据典籍记载,鸩鸟在古代是生活于岭南地区,个头比鹰还要大些,羽毛一般为紫色,也有更加珍稀的黑色,而它的腹部而是绿色的,平时喜欢吃各种毒蛇,《草木子》记载了它的肾会分泌会黏液把蛇毒提炼出来,并且会随着汗水渗透到皮肤和羽毛上,因此,鸩鸟的羽毛便带有剧毒。而且鸩鸟力量巨大,每年死于鸩鸟的猎人就有万人以上。
清宫剧中臣子被赐毒酒
而且鸩酒其实并不是随意配置的,由于其毒性巨大,需要专业的“鸩者”在犀牛角、兽皮等东西的防护下去谨慎操作,基本上是属于帝王的专属用品。它在宫廷之中代表着“黑暗”与“死神”,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不过很多“鸩酒”里面可能并不是鸩鸟羽毛炮制的,而是加入了毒箭木、乌头、砒霜之类的成分,效果并不佳,甚至有人喝完“鸩酒”后存活的案例。
如今的研究发现,鸩鸟可能是属于孔雀的一种,但是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大多数人都认为鸩鸟已经灭绝,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我们都知道,鸩酒是一种毒药,其主要是名为鸩的鸟类身上的羽毛制作而成。
是一种鸟的羽毛来做的吧,因为这种鸟的羽毛有毒所以用来制成酒,毒性还是很强的呢。
鸩酒就是用鸩鸟的羽毛制作出来的酒,在传说据说用这种羽毛做的酒有剧毒,所以被流传了下来
文章标题: 古时候的鸩酒是不是真的有这种东西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