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三家分晋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相见晤谈后,神奇地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
其实此时晋国执政者有六卿,韩、赵、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强大,政在私门。但是,韩、赵、魏三家的优势还不明显。
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势,导致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斗争愈演愈烈。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氏与赵、韩、魏灭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晋国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进入一个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四卿并立,智伯最强,晋国的国政由他一人专擅。晋哀公即位,即是出于智伯的主张,因为他与哀公之父友善,利用私人的关系可以影响和操纵哀公从而控制晋国的大局。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智伯又设法把范、中行二家的领地全部攫为已有,从实力上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
智伯名瑶,是智宣子之子。当初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智宵。智宵同是宣子之子。智果认为智瑶各方面优点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能挑剔的地方不多,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道德品质不好。也就是说,智瑶是那种有才无德之人。智果料定由智瑶这种人来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必然会荡家覆宗,毁灭整个家族。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确定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毅然与智氏家族断绝关系,在晋国太史处立案,自立一宗,称辅氏。
智伯继位后,确实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二氏,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一次兴兵伐齐,两次率军讨郑,战功赫奕,威震诸侯。然而在他取得如此成就之时,自身“贪而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使得他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竟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智国进谏,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言不惭地说:“难将由我,我不为为难,谁敢兴之!”似乎韩、魏诸家的命运已被他掌握在手中,谁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智国举出晋国历史上(谷阝)氏、赵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遭难的例子,都是因为仇家伺机而动所致。如不谨慎从事而经常结怨于人,那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并说:“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夫谁不可喜,谁不可惧?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一类昆虫都能害人,与强宗巨卿的主君和家相结怨,能不提防吗?智伯把这样的规谏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智伯结怨最早、最深的还是赵氏,具体地说,是赵氏家族的主君赵襄子。早在赵襄子继位之前,已与智伯积怨甚深。
关于智伯与赵襄子结怨一事,史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左传》结尾处记载鲁悼公四年(前74年),智伯率军伐郑,其时赵襄子尚为赵氏太子,随军出征,在攻入郑都城门之际,智伯命赵襄子先入城,襄子请智伯先入,智伯当时就口出恶言,说:“恶而无勇,何以为子?”智伯认为襄子缺乏勇气,不敢入城,况且相貌又长得那样丑恶,怎么还能做太子!由此赵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郑,赵襄子为将领,智伯酒醉之后,给赵襄子灌酒,还殴击襄子。赵氏的家臣纷纷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劝阻了大家,并说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忍辱,才被父亲立为太子。他内心里对智伯的怨恨自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国后,智伯居然还给襄子之父赵简子做工作,要他废除襄子,另立太子。简子不听。
这两处记载虽然有差异,但都是智伯侮辱赵襄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处都有智伯对襄子为太子的不满,企图动摇他的地位。《史记》中所载,智伯竟是要干预赵氏的家政,这就更引起襄子的愤恨。赵襄子的太子地位可谓来之不易。襄子名毋恤,因其母为赵简子侍婢,又是狄人,本来没有资格继承赵氏的基业。然而他的识见与才干逐渐被简子认识,受到宠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毋恤说他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攻击代国,可以吞并代国,这就是宝。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作为继承人,继续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智伯企图阻挠毋恤掌权,自然是想尽早去除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从而遏制赵氏。这对于雄心勃勃的赵毋恤来说,能不恨之入骨吗?
智伯四下结怨,却不自省,而且贪心进一步膨胀,公然伸手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意欲拒绝,段规劝谏道:“不可。夫知(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向)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段规分析智伯的性格,认为他在索要之后必然藏着武力强夺的一手,这是他阴鸷、刚愎的本性决定的;另外,他这个人贪得无厌,决不会只向韩氏一家索要土地,韩家给他一点甜头,他必定还要到处伸手,等到别人拒绝,动起刀兵,那时就有机可乘了。韩康子觉得这办法可行,先受一点损失,但可以避免同智氏交兵,又能挑起事端,从中渔利,因此决定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派出使者奉上。
智伯一计得逞,满心喜悦,随即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的本意当然也不愿意,谋臣任章问为什么不愿意,桓子说,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无法答允。任章说:“无故索地,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智)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智)氏之命不长矣!”任章从总体形势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会狂傲,狂傲必然轻敌;被索者会自然而然地联合为一个阵营,共同对抗智伯。以联合阵营的强大实力来对付一个轻敌狂傲的敌人,胜负的结局显而易见。他还讲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辩证思路,劝魏桓子不必为爱惜领地而单独与智氏对抗,一定要等形势变化到对智伯不利时再说。魏桓子听从了任章的劝告,也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
智伯轻而易举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如法炮制,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索地,明显的是要蚕食三家。蚕食不成,即变为鲸吞。智伯当即率领韩、魏二氏,以三家的甲兵攻伐赵氏,意欲一举而翦灭之。
赵襄于见形势于己不利,决定退守以避敌锋芒。但是,退到哪里去呢?臣下建议,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垣厚实,修整完好,距离不远,可以据守。襄子说:“民罢(疲)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他认为当地人民修缮城池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稳。又有人建议退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那里仓库充实。襄子说:“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仓库充实是因为搜刮民脂民膏,当地人民被剥夺压榨已苦不堪言,再让人家浴血守城,怎么会与自己同心协力?他最后决定:“其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一带)乎!先主之所属(嘱)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晋阳是赵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以前邯郸叛乱时,范、中行氏支持叛者,赵简子就曾退保晋阳。襄子所说“尹铎之所宽”,指的是赵氏对晋阳地区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当初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就专门请示过,在晋阳是为赵氏输送财赋呢,还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简子明确肯定是后者。因而尹铎减少了上交赋税的户数,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的征收税额,民众得到实惠。襄子所谓“先主之所属”,是先主赵简子特别嘱咐过襄子:“晋国有 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晋阳就是为了防备不测而经营的,名义上收取的财赋虽少,却是最为可靠的固守壁垒。所以襄子认为只有晋阳的民心可用,撤退到了晋阳。
襄子巡视晋阳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告诉他,早年董安于修建晋阳时,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鏖战3个月,仍无法破城。于是改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决晋水灌向晋阳。围困一年多,城中变为汪洋泽国,“沉灶产蛙”,灶膛成了青蛙的家园;城内人们只好“悬釜而炊”,吊起锅子来做饭;粮食吃完,竟至“易子而食”。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
晋阳城被水所困,“城不浸者三版(二尺为一版)”。智伯见赵氏指日可灭,踌躇满志,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忘乎所以地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韩二人听了这话,马上联想到自家的事,魏桓子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运城市附近,属魏),韩康子想到绛水可以灌平阳(今临汾市,属韩)。魏桓子用胳膊肘暗捅韩康子,康子踩了一下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领神会,已包藏着反戈一击的杀机。
智伯对韩、魏二家的动静毫不在意,满以为大功垂成,韩、魏二氏不足为虑。倒是他的臣属中有个叫郄疵的人注意到一些端倪,提醒说:“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不解,郄疵给他解释说,原来已经和两家约好,攻灭赵氏,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要被攻克,两家之君不但面无喜色,反而有忧虑之态。如果他们真有这种顾虑,那是一定要反的。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并且将他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可能也包含着试探之意。韩、魏二君当然矢口否认,还说这是谗臣替赵氏游说,离间三家的关系;真是那样的话,韩、魏两家放着就要到手的赵氏土地而不顾,却去冒风险同智氏作战,岂不是很愚蠢?智伯相信了韩、魏二君的狡辩。二君出门,郄疵进门,对智伯说,他说的那些话怎么能告诉韩、魏二君呢?智伯反问郄疵怎么会得知,郄疵说从那两个人的神态上就可以看出来。智伯始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反,郄疵自己想到个脱身避祸之计,请求到齐国出使去了。
危城之中,赵襄子与张孟谈谋划,要策反韩、魏二君,张孟谈潜出城外,会见二君,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智)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他的说辞一针见血,直指二君的隐忧,赵氏灭亡,紧接着就轮到韩、魏二家了。二君对这一点深有同感,只是担心事机不密,先遭智伯的毒手。张孟谈说:“谋出二君之口,人臣之耳,人莫之知也。”只要不泄漏出去,就不会出问题。于是三人约好日期,共谋智氏。
赵襄子既与韩、魏二氏联络,约好里应外合,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扭转了局势,这时智伯仍蒙在鼓里。襄子在夜里派出军卒杀死智伯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晋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正面冲击智氏之军。智军为水所淹,已乱作一团,韩、魏二家又从两边夹击,大败智军,杀死智伯,尽灭智氏之族。智氏合族仅有一门因改为辅氏而得以保全。
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赵襄子对智伯怨毒最深,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油漆,做了饮器。智伯的家臣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甚至不惜毁容易貌,变为癞痢形状,吞下火炭弄哑了嗓子,在街市上乞讨为生,寻找机会。但是,终于没有成功,遭擒而死。智伯的遗业只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刺客。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绛(当为今山西侯马市之新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邑,其余的晋国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
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晋国后期有四家当权者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毋恤、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其中智伯最为强大,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采取削弱其他几家的办法。他以奉晋君之命,准备攻打越国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三家来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韩、魏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三家对抗。
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里高悬锅子烧饭;粮食没有了,就交换孩子来吃。臣僚们也出现了离心倾向,礼节怠慢,形势很危急。
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联盟。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一天晚上,韩、赵、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
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此后,韩、赵、魏就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把晋当时的国君静公废为百姓,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公室”贵族与“私家”贵族的争斗
春秋晚期,晋国的六卿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氏、中行氏,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威胁着以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公元前550年,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打垮了旧贵族栾氏,完全占了上风。晋国六卿已经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控制了晋国政权。在新旧势力斗争的同时,晋国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地斗争。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同赵、韩、魏交战,结果范氏、中行氏两家彻底失败。赵、韩、魏、知四家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知氏,三分其地。几年后,三家又把晋君所剩不多的土地分去大半,晋君反而要去朝见三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就是“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家为什么要分晋?强大一点的国家不好吗?三家分晋的过程?
中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子、公孙只好离晋而仕他国,这就是所谓晋无公族。由于排斥公族,导致异姓或国姓中疏远的卿大夫得势,政权逐渐为他们所操纵。春秋中期以后,10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经过不断吞并,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称为六卿。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旧贵族日趋没落。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以期发展实力。韩、赵、魏的改革尤为彻底。后来赵又灭范氏、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出晋国。春秋末年,智氏最强,赵联合韩、魏消灭智氏。晋长期的卿大夫兼并战争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解题过程]
三家分晋的原因:
1、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是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最高统治者之间的政治斗争问题。
2、从物质基础上说,这是因为以公卿为代表的封建主义经济势力超过了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经济三家分晋的偶然性
三家分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国历史上曾经非常森严的诸侯与大夫的界限(田氏代齐尚在其后),而这甚至可以看作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声。所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把它作为记事的开始。对于这么强大一个国家一分为三,最后在战国时代内耗不止,最后分别为强秦所灭,我一直很不甘心,经常在想历史有没有给过晋国不分裂的机会呢?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偶然性指的是晋国最后有可能像齐国那样被一家贵族所独占,而不是像历史事实那样由三家瓜分。晋国公室为异姓贵族所取代那是必然的。
在赵氏说服韩、魏两家反戈,灭掉智氏之后,三家分晋的局面就基本已经形成了。在此之前,根据晋国形势的发展,当时各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出了晋国最后落入异姓贵族之手的结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访晋国,对赵文子(赵武)、韩宣子(韩起)、魏献子(魏舒)说:“晋国其萃于三族乎!”同时又劝晋国的公室支庶,谨守礼仪的叔向“必思自免于难”。不过《左传》中的预言多是根据后来的事实附会的,因此,当时的人时候真的就认为晋国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还不能肯定。正好,除了《左传》的记载,考古工作者还从地下发现了关于晋国的结局的预言,而预言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孙武。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吴问》的竹简,其中就有吴王阖庐与孙武关于晋国形势的对话。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
行是先亡。’‘孰为之次?’‘知是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
省略号所省掉的,是孙武对六卿所实行的田赋制度的分析。他认为赵氏所实行的制度是最宽松的,最能争取民心,所以他预言赵氏如果不改变其制度的话,最后可以独吞晋国。此预言不见于传世文献,是从地下出土的文献上得到的。其来源是西汉墓埋藏的竹简,文中记载的预言又与后来的事实不完全相符,看来可能没有经过后人的修改。这么说,当时人就有认为晋国最后像齐国一样被一家异姓贵族所代替的看法。按照诸侯国内卿大夫纷争的一般规律,赵、韩、魏三家中有一家逐渐强大而吃掉另外两家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赵、韩、魏联合灭智氏以后和平共处,最后大家一起瓜分了晋国做了诸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据我分析,赵氏之所以没有像孙武预言的那样独霸晋国,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是赵氏在六卿的相互争斗中始终处于旋涡的中心,先是和范氏、中行氏失和而大战一场,差点连赵简子(赵鞅)的正卿都丢掉了。然后又是赵襄子(赵无恤)与智氏对着干,被智氏联合韩、魏一顿暴打,要不是张孟谈看出智氏与韩、魏之间的矛盾,说反了韩、魏,反灭了智氏,赵氏怕是就要被灭族了。经过这几次折腾,赵氏的力量被削弱了很多,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元气。这个时候,韩、魏两家又没有主动找赵氏的麻烦,所以,三家就没有相互攻击。当然这也应该和三家历来比较和睦有关系。韩氏一向都是与赵氏交好的,魏氏与赵氏也没什么矛盾,或许三家有默契也不是不可能的。从内部因素看,三家灭智的时候,赵氏是赵襄子当家。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庶子,其母是狄女,他在赵简子诸子中地位最低,以其有才,故被赵简子立为继承人。在宗法制盛行的当时,加上华夷之别,赵襄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肯定是很不稳定的,他最后不能把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而立其长兄伯鲁之子,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支配地位,赵襄子肯定要花一番工夫,他当然没有精力再去同时与韩、魏两家争斗,那两家没来找赵氏的麻烦他就应该很满足了。另外,赵氏在大战之后为了迅速恢复,可能改变了以前比较宽松的税赋制度,已经不具备孙武所说的“毋失其故法”的前提条件,所以孙武的预言也就无从实现了。以上就是我对晋国没有归于一家而被三家瓜分的原因的一点看法。
最后谈谈三家分晋对后来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晋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是第一号的强国,可以说是“一极独大”,非但在中原诸国没有国家可以挑战晋国的这个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国也落在了下风。如果晋国不分裂,作为一个强国堵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恐怕秦国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而且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向看,中原小国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被晋国兼并,其他二流强国基本没有插手的机会,这也算是符合“马太效应”吧。也许大家要说,战国时国家发展的前景在于变法,而不在于国家原来的强弱。那么我们又来看看当时变法的情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变法,最早的是魏国的李悝主持的变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魏惠王在战国初期称霸的局面。可以说,三晋的变法是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的。而变法的著名人物,特别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是出自三晋的。而且晋国在春秋时期就以能变法而闻名,这也是晋国在春秋时能称霸的原因。晋国的异姓贵族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也有变法的传统,因此,如果不是三晋经常相互攻伐而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晋国在战国时期应该发展成一个超级强国,并可能成为统一中国事业的完成者。而最有可能成为统一的晋国的继承者的赵国在战国时期也一直很强,虽然没有像秦、齐、楚那样成为统一全国的时代开创者的有力人选,但是也有“胡服骑射”那样的创举,而且是战国后期可以与秦国对抗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但是赵国的领土过于偏北,中原的先进思想不能及时传入,终于在政治经济上落后了。晋国的分裂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秦国,只可惜中国文化传承由此而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 三家分晋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 三家示意图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人都有私心的
智氏是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三家分晋的却是韩赵魏,为什么?
说起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然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战国时期开启的标志,但是在三家分晋这个事件之前,晋国最为强大的家族却不是韩赵魏中三家,而是智氏。
晋国在春秋时期也曾称霸过,留下来的家底也足够雄厚,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韩、赵、魏、范、智,中行氏,这其中,范,智,中行氏远远要比韩赵魏三家强大。
但是,因为范氏、中行氏的骄横狂妄,导致被四家联手给灭掉了,晋国就只剩下了四大家族,这其中又属智氏最为强大,并且执掌着晋国,可谓风光一时。
按照历史的进程,本该智氏一直统领晋国,但历史上却出现了三家分晋,智氏是晋国最为强大的家族,但三家分晋的却是韩赵魏,其实只因为一件小事,故事还得从智氏说起。
智伯瑶接管智氏家族。
中行氏、范氏灭亡后,智氏成为了晋国的老大,而这时候智氏的掌门人叫做智瑶,爵封伯,又被人叫做智伯瑶,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大智慧和长得帅都包含了,而智瑶也就是这样一个人。
智瑶接任掌门的时候,并不顺利,因为这个人太过优秀,就被家族中很多人排挤,等到智申(也就是智瑶的老爸),想要把伯位传给智瑶的时候,就遭到了家族中一位长者的阻挠。
这位长者说:智瑶虽然优点很多,有能力,有魄力,有领导力等等说了一大堆,但是智瑶这个人太残暴,自大,恃才傲物,假如智家被智瑶掌管,必遭灭顶之灾。
智申一听,心想,优秀的人不是都这样吗,想当年我也是这样啊,你反对我的儿子,难道也是对我不满?就不顾长者阻挠,把智家交给了智瑶,这位长者气的吹胡子瞪眼,干脆脱离了智氏,自立门户去了。
故事的结果,还真是应验了这位长者的话,可能这位长者还真会识人,当智家被灭门的时候,这位长者自立的门户,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是题外之话,故事还得回到智瑶身上。
晋阳城固若金汤。
智瑶接管了智家之后,就想着恢复晋国的在中原大地上的霸主地位,因为这时候,吴王阖闾、越王夫差已经相继称霸了,智瑶就对韩赵魏三家提议,我已经给晋公一万户邑,你们三家也都如此做吧,这样晋公又可以称霸了。
智瑶还真是聪明,打着晋公的幌子,想要收三家的土地和人口,说白了这就是强权政治,因为智氏强大,就可以如此无理,韩氏和魏氏迫于智氏强大的武力都交出了一万户邑,但是赵氏却不干。
智瑶一听大怒,赵襄子这个楞头还真有本事,既然不交土地就打吧,智瑶拉拢韩、魏两家一起出兵,许诺灭了赵,大家一起平分赵的土地,结果三个人兴冲冲地率领大军攻打赵氏。
你还别说,赵氏还真有本事,在三大家围攻整整两年多,赵国的封地晋阳都没有被攻破,因为晋阳城固若金汤,又凭借天险,可以说这座城就是赵国面对强大智氏压迫而不妥协的资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智伯瑶水淹晋阳城。
这下可急坏了智瑶,这时候正值大雨时节,智瑶果真是智慧的化身,他看到晋阳城旁边有一条河,河水刷刷的冲击着河岸,智瑶灵光一现,何不在上游堵了河水,让河水改道水淹晋阳呢,说做就做。
河水还真是有威力,抵挡韩魏智三家两年多的赵,被河水淹的丝毫没有脾气,智瑶现在做的就是等,等待着晋阳城里的赵氏,全军覆没,得意洋洋的智瑶想想以后的霸业,当真乐了。
一件小事让智氏满足灭门。
各位看官请注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件小事,智瑶看着自己的杰作十分满意,就令属下叫来了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对他们说,这河水的威力真赞,用好了就能灭亡一个国家。
这句话有问题吗,你可能觉得没问题,我也觉得没问题,但是对于韩、魏来说就有问题了,因为他们的封地旁边也刚好都有一条河流,就是这么巧,智瑶也没曾想就是炫耀自己智慧的这件小事,奠定了整个智氏悲惨的结局。
赵氏派出使者接洽韩康子和魏桓子,直截了当说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得到了韩、魏的响应,因为他们都怕智瑶用大水淹他们的封地,相比较晋阳的坚固,他们封地抵抗敌人的能力简直不值一提。
就这样,智瑶炫耀智慧的这件小事促成了韩赵魏三家联盟的形成,得意洋洋的智瑶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韩魏联军已经击垮了智氏,沉浸在即将胜利中的智瑶也被联军杀死,智瑶死后,智氏被灭门,强大的智氏从此消失不再。
飞鱼评说:
智氏是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三家分晋的却是韩赵魏,这其中的缘由只因智瑶向韩康子、魏桓子炫耀大水淹城的这件小事,历史也就是如此,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假如智瑶水淹了晋阳后不找韩、魏炫耀,假如韩、魏的封地旁边没有河流,韩魏反水联赵攻打智氏就不会发生,那么接下来的历史发展就是智氏灭了赵、然后灭了韩、再灭了魏,说不准还会一统华夏,那么就没有几百年后大秦统一六国的事了,只是历史不能假设。
春秋战国时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的情况?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掌握晋国实际权力的晋国六卿: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因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而各自站队,最终导致晋国爆发内战。
范氏、中行氏(智氏同宗)、支持邯郸氏,合兵攻赵氏。晋国国君晋定公,为夺回旁落的大权、激发诸卿矛盾,也在背后支持范、中行、邯郸三家。
而智氏、韩氏、魏氏,为趁乱获取更多利益,削弱公族,所以支持赵氏,攻击范氏、中行氏、邯郸氏。
智、韩、魏三家,之所以选择支持赵氏,攻打范、中行两家,其实是通过攻击国君支持的范氏、中行氏,而达到削弱晋够公族、消灭其所依仗的卿族,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经过延续八年的混战,范、中行二家最终被击败,家族封地被没收,族人逃亡齐国,邯郸氏则彻底被赵氏宗家吞并。
失败三家的势力范围、人口、土地,名义上归还国君晋定公,其实是被获胜的智、韩、魏、赵四家掌握。晋国自此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而国君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约束名义上的臣子们。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中军将)被智氏家主智瑶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资源,扩大本族势力,“挟晋君以令三卿”。晋国内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独大的局面愈发显现。
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瑶牵头,智、赵、魏、韩四家,私自瓜分了名义上还属于晋公室的原范氏、中行氏土地,晋出公得知后大怒,以讨伐不臣为由,向齐国、鲁国借兵(可怜,讨伐臣子还要向外国借兵),出兵攻打智赵魏韩四家。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是文公、襄公,甚至悼公时期,国君威权赫赫的时候了,面对晋出公的讨伐,四卿毫不怕,迅速联合出兵,与国君之兵交战。
晋出公本身只有八百甲士的实力,其余都是外借的齐、鲁之兵,没有血战到底的意愿和意志,所以与四卿兵马交战时敷衍了事而已。这直接导致晋出公的讨伐大军被四卿击败,晋公室最后一点实力也丧失殆尽。
击败国君的军队后,四家气势汹汹地直扑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晋出公没想到乱臣们的胆子这么大,居然敢反攻国都,看样子弑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无奈之下,晋出公弃都出逃,投奔楚国,结果病死在半路上。
四卿驱逐国君,进入国都新田后,改立晋出公高祖父晋平公的曾孙(也就是晋出公的远房堂叔)公孙骄为新君,即晋哀公。
后来,在得知晋出公死在流亡半路上后,四卿以晋哀公的名义给前国君上谥号“出”,意思是“一边儿玩去,滚得远远的!”(晋出公有被智氏为主的四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一年,和被赵魏韩三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七年两说,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晋哀公原本就是个破落公族,估计平常也是默默无闻,在晋国也就比路人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堂侄子晋出公自己作死,所以才有幸(其实是不幸)成为晋君,可想而知这位新国君的权威有多大;或者有没有权威,都是个问题。
晋出公之前,在晋国国内,国君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名义上权威,而自晋哀公开始,此后的晋国国君,完全沦为诸卿的傀儡,政治上再无半点作为,得过且过,不过是各大卿族的牌位和借口而已。
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国君,实际操控晋国后,为了限制乃至削弱其余三卿势力,智瑶提出“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实际上是逼迫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给智氏(因为晋国大权在智氏掌握,‘给’晋君,其实就是给智氏。相当于朱温要李克用上缴土地人口给唐昭宗一样。)
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思虑再三,自觉打不过智氏,最终还是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赵氏家主赵无恤则坚决不从,一口回绝智瑶的要求。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以赵氏不臣、不敬国君为借口,用晋哀公的名义,命令魏氏、韩氏一同出兵,攻打不肯服软的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老家,据城抵抗。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经过三年的战争,赵氏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继续抵抗下去,又被智瑶引汾水灌晋阳,眼看覆灭在即。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贯狂妄的智瑶,因为水淹晋阳成功,得意洋洋,当着韩虎、魏驹的面,口出狂言:“今日才知水可灭国!”
而得闻此言的韩虎、魏驹,想起自己的都邑平阳、安邑,也都是在水边,不免心惊;又看见眼前赵氏即将灭亡的景象,唯恐灭门惨剧日后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联络赵无恤,在智氏即将获胜的当口,反戈一击,三家联合大破智氏,杀智瑶,并随后灭智氏全族。
此战后,晋国智氏土地人口被三家全部瓜分,赵、魏、韩三家成为晋国的掌权者,各自独立,而以晋哀公为代表的晋公室则毫无所得,沦为看客。
赵魏韩三家合力灭智后,各自扩充实力,实际已经独立建立政权,只是在对外名义上,还使用晋国的称呼,所以暂时保留了晋公室。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十八年、前434年),当了十八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三卿拥立其子公子柳继位,即晋幽公。
周考王八年(晋幽公元年、前433年),越发觉得晋公室碍眼的赵魏韩三家,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干脆将公室所剩无几的土地一分为三,瓜分完毕,只给晋幽公留下了曲沃、绛都两座城,用以收取租税,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曲沃是晋公室祖先曲沃桓叔的小宗封地、绛都是晋国旧都城,以两城供奉晋幽公,算是尊重历史)。
在这以后,晋国出现了春秋以来所罕见的景象:作为国君的晋幽公,非但不能受诸卿朝见,反而得轮流至安邑(魏氏都邑)、平阳(韩氏都邑)、晋阳(赵氏都邑)去朝见三卿家主。这也深刻地显示了晋国此时真正的政治态势。
周威烈王十年(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晋幽公因为“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就是说他晚上偷偷出门,去找女人淫乐,结果遇到了强盗,被杀了。这是官方的记载,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被此时掌控晋公室的魏氏家主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因为矛盾给暗杀了,编造了个“淫妇人死于盗”的话,掩饰过去。
不过一个傀儡,死就死了。于是,三卿又拥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君位,为晋烈公。到了晋烈公继位时,三卿再也不能满足“卿”的头衔,要名正言顺地建立国家。
于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三年、魏文侯元年、赵烈侯六年、韩景侯五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魏文侯)、赵氏家主赵籍(赵烈侯)、韩氏家主韩虔(韩景侯),共同朝见周天子,奉上厚礼,请求为诸侯。
周天子自从东迁雒邑,本身就是和吉祥物差不多的样子,天下诸国也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多敷衍了事。这次三家前来求封,又奉重礼,周威烈王心想反正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便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至此,三家的名分得以为诸侯国,而不再是晋国卿士。
是因为社会的原因,而且每个国家野心勃勃,都想称霸中原,所以才会造成三家分晋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而且当时经常会发生战争,而且权力不断的分裂,所以出现了三家分晋的情况。
当时多战乱,而且劳动力比较低下,有能力的人多,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混乱局面,三家独立。
春秋末期赵、魏、韩为何会三分晋国?
三家分晋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们在此不做过多讨论。我们看一下,为什么在春秋晚期,出现了这种现象?因为三家分晋的现象,并不是单独出现。与此同时,鲁国、齐国等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其背后肯定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宗法制的崩坏
晋国的始封之君,为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为周王室北疆重要屏障。因为周围戎狄之族非常多,为了生存,晋国不断与之战斗。最终,锐意进取的晋国领土不断扩大,遂成大国。但在春秋初年,晋国的内讧最为严重,晋献公继位后,为了杜绝隐患,用各种方法将同族贵族都消灭掉。自此以后,晋国除了被立为嗣子外,其他公族都被送到各国居住,这几乎称为晋国的通例。
因此,宗法制在晋国已经崩坏。天子之子为诸侯,诸侯之子为士大夫。把所有公族都赶到国外,自然没有了公族擅权。但同时,这给了其他异姓卿大夫执政的机会。而这些异姓卿大夫都是晋国世代的功臣之后,随着执政日期的增长,地位也越来越稳固,慢慢地便把国君给架空了。这是异姓卿大夫攫取了政权。更严重的是,军权也逐渐为卿大夫把控。
卿大夫军权的崛起
春秋主要目的在争霸,战国主要目的在兼并。而无论是争霸还是兼并,都需要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晋国在晋献公时期,改一军为二军,晋献公自领一军,太子申生领一军。此时,军权还牢牢掌控在国君手中。但是等到了晋文公时期,晋文公扩二军为三军,军队的领导权也渐渐下放给卿大夫。但此时发兵的权力,依旧牢牢掌控在国君手中。
此外,对于卿大夫的私人武装,国君也是刻意控制。一旦发现威胁,便会立马制止。但到了春秋晚期,军权进一步下放,军权开始落入到卿大夫手中,国君的地位遭到削弱。卿大夫在战时亲自任命各级将领,奠定了卿大夫牢不可破的地位,使得国君逐渐丧失了军事领导权。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卿大夫已经开始觊觎国君之位了。
井田制度逐渐瓦解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原本的井田制,此时也开始加快瓦解。原本的公田,许多已经得不到打理,公田上的农业逐渐没落。此外,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却不断增加。统治者为了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力,为了征兵以扩充军力,为了收揽民心以为己用,开始承认农民开垦的私田为合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朝私有化发展,税收也开始按照田亩数来收取。
那么,从晋国国君那里获得大量赏赐田地的卿大夫,也开始进行改革,废除了原先“步百为亩”的井田制。范氏、中行氏以160步为亩,知氏以180步为亩,韩式、魏氏以200步为亩,赵氏以240布为亩。赵氏的亩制最大,又不征收地税,其余五家士大夫,都是抽取五分之一的税收。所以到了最后,是亩制度最大的赵(税收也是最低)、韩、魏三家没有灭亡,最终“三家分晋”。
晋出公因反对三家分晋,而被驱逐到楚国。晋幽公时国君只剩下一点点地盘,最后终被赵、魏、韩瓜分,晋幽公开始朝见三家之君。等到了晋悼公时,他被赶到韩国的屯留,被韩国士大夫杀死。至此,晋国名义上的国君,已经消亡。
所以,春秋末期,宗法制和井田制逐渐瓦解,卿大夫攫取了国君的权力,这是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到了后来,国君已经无力制止。最后,原本分封晋国、齐国的周王室,对此也无能无力,最后甚至承认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赵、韩、魏、齐,再加上原来的秦、楚、燕,战国七雄的局面形成,波澜壮阔的大争之世到来。
赵、韩、魏三家大夫实力已经可以与各诸侯平起平坐,具备了独立的实力,而且周朝分封制已彻底崩溃,各国均自顾不暇,无力也不想干涉。
因为晋国属于一个大国,他们三方单独的势力都不能与之对抗,只能被欺压。所以他们三个小国一起联盟,合力攻打晋国。
因为晋国实行的是分封制,被三个大诸侯把持着,就是赵魏韩,最后他们达成统一意见,瓜分了晋国。
文章标题: 为何季札能在几十年前相中赵魏韩三家能掌控晋国,而没有范,智,中行三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