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春秋中期晋国的军制如何运转

时间: 2023-04-27 11:02: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春秋中期晋国的军制如何运转

晋国是如何从春秋时期的霸主走向最后的灭亡的?

晋国是如何从春秋时期的霸主走向最后的灭亡的?

晋国是从春秋时期的霸主走向最后的灭亡,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晋国政治、军事制度——三军六卿制的存在,加之晋国国君对晋国公子的残害,引发王室衰落和国家内部各卿势力展开权利争夺,最终导致晋国分崩离析,分裂为三个国家。

晋国的强大,要追溯到晋文公时代。晋文公,也就是公子重耳。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国君。他执政后,加强农业生产,使得农业产量不断提高;重视人才培养、知人善用;另外,在国家内部再推行其特有的政治、军事制度——三军六卿制。

农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政治、军事制度的推行使得晋国国力一天天强盛。公元632年,晋国与楚国展开决战,晋国通过城濮之战一举击败楚国,问鼎中原霸主。

三军六卿制在晋文公时代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当时推行这种制度的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晋国疆域的广阔。但是这种制度在帮助晋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同时,也一点点的将其埋葬。

因为这种制度一个弊端在于,国君不掌握军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卿手里国家的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了王室衰落。

六卿名义上归属于晋国,但在私底下不断掠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497年,晋国爆发内战。而在此时偏偏晋国国君接连杀害晋国公子,无疑使晋国王室雪上加霜。

形势愈演愈烈,后来晋哀公死后,晋国国力越来越弱,最终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也即走向了灭亡。

国家的灭亡,最根本的是制度的问题,是国家政权内部出现的问题,晋国之所以会灭亡跟他们的皇帝有关,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制度没有革新没有改变。因为晋国皇帝过于安于现状和平庸无能,所以致使晋国出现了分裂的局面直至灭亡。
晋国成为了霸主当时的国力肯定是最强的,但是想要久强不衰肯定是需要一代一代的明君的,然而晋国并没有。加之其他国的奋起直追,就被别国超越了。
每个国家都不甘落后,都在发展自己的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的实力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落后,于是就出现了三家分晋。
首先这个国家的制度有问题,做不到强力的中央集权。其次该国的大臣、贵族不停地搞事情,加之晋王晚年昏庸,诛杀忠臣。

晋国的军制,中原霸主国的弱小到崛起是怎样的?

从西周到春秋,从春秋到战国,各诸侯国在此期间不断被大浪淘沙,不计其数的小国灭亡,三三两两的小国崛起,大国地位很少能长时间维持,很容易便衰败下去。春秋时期,五大霸主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荀子·王霸》),仅有一位姬姓诸侯国。要知道西周初期数次大规模分封,分封出去许多大的姬姓诸侯国,现如今哪去了呢?自然是要么衰败,要么灭亡。晋国分封立国之初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晋国王都两千里之内的甸侯建立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三年》:

卑而贡重者,甸服也。

曲沃代翼的历史事件前,晋国只是个小甸服之国,属倒数第二等国。


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

周天子承认晋武公是晋国国君的第一年,按照《周礼》: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从这也能看出,晋国是个小国。当时晋国刚结束长达六十七年的主系和旁系的内乱,晋国的发展在这时候趋近于无,甚至倒退了些许。晋武公即位后,开疆拓土是来不及,内部事务都没有处理好,只是暂时休整。春秋人评当时的晋国:

“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

不过这种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


晋国正在崛起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国作两军,野心勃勃的晋献公开始对外用兵,吞灭周边的小国,拓展晋国的疆土,

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

一年,晋国一下子灭掉三个国家。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灭虢,班师回朝途中又将借道自己的虞国给灭了。同年,晋国向戎狄用兵,将戎狄对自己的觊觎和侵略,用战争手段消灭在萌芽中。这时候晋国的国土,已经达到刚被周天子册封的晋武公时期晋国国土的两三倍,突破百里范围,差不多是今天的晋南和豫西区域。


日渐强盛的晋国,早已不适用于过去的两军制,可在晋文公之前国家长期处于动乱中,所以对军制的改革拖到很后面。晋文公回国登上君位后,在其执政的第四年便与南方大国楚国展开争霸战争,为提高己方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晋军在被庐进行军事演习,作三军编制,舍弃过去的二军制。此次的军制又称为是

“三军六卿”

制的前身,当时的六卿分别是:

中军将郤縠、中军佐郤溱、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先轸。


新中原霸主

三军安排妥当,并配备足够信任且颇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后,晋文公发布全军出击的号令,晋军便与楚国展开了争霸战争,于城濮一战取得最终胜利,取代上一代霸主齐桓公,成为天下新的霸主。晋国随之在各诸侯国之间地位得到极大地提升,自身实力也不断得到增长,影响力也达到仅次于周天子的地步。晋文公并没有满足眼前的霸业,他还在以三军编制为主体,不断增强晋国的军事力量。军队人数再次暴增,三军制也不能满足晋国的军事需要了,可不能再随便扩张为六军了。按礼法,唯有天子才能拥有六军,晋文公当时还不敢直接天子威仪,挑战存在已久的天下秩序。

历史题!春秋时候的常备兵制,求高手

 

 (1)各诸侯国常备军的建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军赋保障能力,随意决定自己军队的数额,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兵额限制再也不起作用了。以晋国为例,在108年间,由一军扩编为六军,力量比东周大多了。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本国的国君。各国常备军由中央直辖的国家军队、郡县地方部队和国君、卿、大夫的私属部队三部分组成,由各级奴隶主贵族统帅,文武不分,将相合一。
春秋时期的兵种,除步兵、车兵、舟师外,还有新出现的骑兵。车兵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兵种,战争方式也以车战为主。至春秋后期,有的国家可动员战车4000乘至6000乘。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能够制造出适应战争需要的战车,而且当时的争霸战争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适合于战车驰骋。
舟船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运用于军事行动中,作为运输工具,运送军队过江河。到春秋时期,舟船开始用于作战,吴越、吴楚间进行的柏举之战和笠泽之战中都使用了舟船。
春秋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步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
(2)各国常备军的编制
春秋时期军队编制以战车为核心,车步合同编组,以乘为基本编制单位。春秋初期,每乘战斗人员50人,春秋中后期每乘增至75人。各国编制大体相同,只有楚国每乘是100人。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军”的编制。“军”字原作“?”字,《说文》解释为军队临时驻扎之意,字的外框表示土垒,阙口表示营门,中间表示停放的战车,后来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成为军队中的最高编制单位。各国的常备军多数编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极少数编为二军、四军或六军。编为二军的国家,上军地位高;编为三军的国家,中军地位高。唯楚国尚左,所以它的左军地位最高。军下设旅、卒、两、伍等编制。卒、两、伍是步兵编制单位,旅是车兵编制单位。伍是各国最基本的军队编制单位,由五人组成,其中一人为伍长。两是步兵的独立作战单位,由五个伍组成,长官为两司马。一两内辖有三名车兵。卒是步兵最高一级建制,辖四两,由卒长率领。旅长称为“乡良人”或“旅帅”。一军之长称为“军将”或“帅”。中军将居各军之首,称“元帅”。
(3)各国的兵役制度
春秋时期的兵役制度前后变化很大。西周那种严格按社会等级服兵役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各国在实行民军制的同时,开始实行世兵制。如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把“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单独划分为一个阶层,与从事工商的人分开居住,不准迁徙,专服兵役,且世代相传。其他国家为扩大兵源,也纷纷进行军制改革,把服兵役的范围从“国人”扩大到由庶人转化而来的农民阶级。晋国“作州兵”,鲁国“作丘甲”,郑国“作丘赋”等,都是为了扩大兵员和军赋来源这个目的。经过这些改革,农民成为各国兵员的主要来源。
文章标题: 春秋中期晋国的军制如何运转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455.html
文章标签:晋国  军制  运转  春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