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原大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时间: 2023-05-27 13:59: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中原大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那么你了解中原大战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原大战的结果,希望能帮到你。

  中原大战的结果
  中原大战发生在上世纪的1930年5月到11月,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军阀混战。中国当时所有有势力的军阀都被卷入到了这次战争之中。那么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获得了胜利,哪方势力又因此衰落下去了?

  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以阎锡山等人组成的反蒋联盟。冯玉祥的势力遭到了沉痛的打击,他原来的地盘经过这次战争全部丢失,保留的一些微小势力因为他的失败,最后也都归附了中央军和东北军,他没有了和其他军阀抗争的实力。阎锡山也兵败如山倒,他带着仅存的兵力回到了山东老家,没有了以往的实力。桂系军阀也缩回了广西。除了奉系军阀,其他军阀和他们一样,实力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没有了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抗争的实力。奉系军阀在这次战争中硕果颇丰,河北、绥远和察哈尔等地都被其获得。蒋介石政府在这次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他借此统一了中原地区。

  中原大战的结果对蒋介石政府来说并不是特别好。他为了赢得这次中原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经费,财政濒临破产。蒋介石原本用来围剿共产党的军队,也因为战事需要被调用了很大一部分。中原大战两个联盟共伤亡30多万人,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二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原大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大战爆发的原因
  85年前的中国,在华中华北地区,上演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内战,这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战争,参战人数近一百五十万,伤亡人数达数十万,战争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5亿元,范围波及22个省,给近千万的国民带来的巨大的伤害,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原战争”。战况如此惨烈,那么中原大战为什么爆发呢?

  要知道中原大战为什么爆发就不得不提到1927年的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了,安国军政府为张作霖组建,正式称呼叫中华民国军政府,但这个政府的组建,遭到全国各地大小军阀的反对,其中,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势力最为庞大,由于反对的势力太过庞大,这个政府组建一年后就垮台了。

  但是,垮台后的中国政权被异军突起的蒋介石组建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篡夺,蒋介石想要独裁统治中国,但遭到了冯玉祥,李宗仁和冯玉祥的强烈反对,1929年,李宗仁、张发奎,俞作柏等部打着“护党救国”的 口号 ,先后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中国的战争,但奈何蒋介石的势力太过庞大,使他们被逐一击败,唯有阎锡山的军队并未受到波及。

  而冯玉祥本与蒋介石交好,但奈何两人政见不同,导致其分歧也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了兵戈相向的程度。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冯玉祥想同阎锡山合作,一同讨伐蒋介石,但万万没想到阎锡山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非但没有与他合作,反把他软禁了起来。但冯玉祥并没有就此罢休,在软禁期间,暗中交代部下如何采取行动来说服阎锡山,在多次行动下,阎锡山终于同意联冯抗蒋。随后中原大战便爆发了。
  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
  中原大战是国民党内部因争夺权力而爆发的一次战争,其战争规模达到了近代史的之最。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一方代表人物为蒋介石、张学良,其对立方的代表人物是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因此简单来讲就是蒋冯阎战争。

  在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中,蒋介石一方代表着国民党的中央政府,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一方是应国民党左派代表汪精卫的联合而发起反蒋挑战的地方军。在双方的交战过程中,张学良的立场对战争的结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原大战的战争初期,张学良成为双方讨好的对象。在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确立了对蒋介石的支持,此 决定 为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的权力争夺战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其西北军和晋军为主力军。李宗仁带领第一方面军,从广西起兵一路北上到武汉;冯玉祥率领第二方面军从郑州地一路向东攻进到徐州,与李宗仁的军队在武汉会师;阎锡山带领第三方面军,从河北向南攻进到济南地区,目的是与冯玉祥汇合共同进攻徐州,进兵南京;石友三率领第四方面军在济宁等地区做出战力贡献,同时配合阎锡山部队会攻济南。

  面对对方对号称80万兵力的反蒋盟军,蒋介石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劣分析,调兵约60余万,将其汇编成4个军团,并亲自挑选司令官,韩复榘带领第二军去防守山东禹城等地,目的是阻击阎锡山部队南下;刘峙领导第二军团,在徐州、砀山、宿县等地进行战争准备;何成濬率领第三军团,在漯河地区进行集结;陈调元做预备军团领导人物,在济宁、菏泽地区集结为应战做充分准备。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

猜你喜欢:

1. 有趣的汉字作文350字5篇

2.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

3. 国民党军衔 国民党军衔详解 国民党军衔图解

4. 抗战主题黑板报图文

5. 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中原大战发生在什么情况?

中国背景
1、皇姑屯事件
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曾有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起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日本希望借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借机占领东北。
2、国共对峙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国民党虽然逐步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下,但是其内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国民政府对南方各省的统治力度薄弱。
自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年关暴动、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上百次起义和暴动,先后创建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十多个军、7万多人,并多次击败国军一省或多省联合的进剿和会剿。
3、国内混战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双方激战近半年、伤亡30万人,史称“中原大战”。
蒋介石迅速调兵“讨逆”并亲自从南京往南昌督战,至此,国民政府主要军事力量都被吸引在了南方。

九.一八事变是什么事变?

九.一八跟卢沟桥事件有关系?
“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ZT) 1929年,由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资本主义诞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世界贸易下降了65%。做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也不无可避免的被影响到了。据日本农林省发表的经济调查报告,日本农家平均所得由1925年的将近1800元,1928年的1500元,到1931年已降低至600余元,收入减少几达2/3。想想看,一个强盗手里没钱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除了抢好像没有别的更好选择了,而中国的东北则是其最好的目标。如果把中国的版图比作一只昂首挺立的公鸡,从这只公鸡的第三根颈椎以上的绝大部分,就是被日本人称为“满州”的东北。
  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鞍山,抚顺,小丰满依次为中国的钢都、煤都和电都。
   清一色黑钙土(这种土壤腐殖质含量很高,矿物质养料也很丰富,为肥沃的土地之一)的松辽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大豆,小麦,高梁,水稻。或以数量居全国之首,或因质量名闻名遐迩。还好,当时大庆油田还没被发现(这得感谢日本地质学家)不然就为日本人夺取东北再增加了一个理由。
   1930年日本军方在宪政辩论中取得了干政的舆论基础,再加上由日本部分激进校尉级军官为核心组成的极端军国主义组织“樱花会”的诞生,为日本关东军不服从内阁擅自发动九一八事变打下了基础。
  中国方面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先是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事变,想用强硬策略迫使苏联放弃对中东铁路的特权,结果导致了苏联的入侵,10万东北军被6万苏军打得一败涂地。张学良对东北国防力理的信心也一落千丈,为后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采取软弱的不抵抗政策埋下了伏笔。
   接着,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组成了反蒋联军与蒋介石展开了决战。这是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的最大规模的反蒋行动。这场史称“中原大战”的大战整整打了四个多月,最后在张学良自以为坐收渔翁之利的情况下率东北军主力进关肋蒋而结束。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地方实力派再也撼动不了蒋介石的地位了。其后,虽然三次被迫下野,但都能够依靠其掌握的中央军东山再起。
   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张学良统率东北军入关收渔人之利的时候,他没想到他的后面还有日本关东军在盯着他肥沃的东北呢。在十几万东北军入关之后,留在关外的还有二十万人,再加上分散在东三省二三个城市里和交通要道附近,给了日本关东军机会。
   其实,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也是有着极大的冒险性的,因为毕竟关东军只有10400人,而对手东北军再差再分散也有二十万人。第二,在没有日本内阁的同意下擅自行动,一但失败关东军的领导层肯定会被严惩。然而,怀着对日本未来的担心(此时的日本已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只有占领富绕肥沃的东北,夺取它的财富并把东北变成扩大日本经济规模的广大市场和资源供应地,才能解决日本的经济危机。
   本来,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二八事变的。因为早在1931年春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等人拟定出制造柳务湖事件的概略计划,并且很快确定了9月28日为行动时间。谁想到在9月中旬的时候,计划泄露,原本就不同意用武功怕引起国际纠纷的日本外相币原向陆相南次郎要求其约束部下。板垣等人不得不提前行动,于是选择在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不在司令部的的18号下令行动,一旦失败就可以免除本庄繁的责任(虽然我很不喜欢日本人,但读到这里,也不得不赞叹板垣征四郎真够哥们啊)。
   想打架总要找点借口的,于是日本人炸了柳条湖附近属于日本的 满铁路的一小段铁轨(毕竟是自己的铁路没舍得炸多),并放上几具身着中国士兵的服装嫁祸给了中国军队后就马上杀进了北大营。
  此时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都害怕冲突越演越烈,最后形成中日大战,而以中国现在的实力战则必败,因此采取不抵抗政策,避免事态扩大。然而令他们想不到是,这是关东军图谋已久的行动,目标是占领整个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没有制止事态扩大,反倒束缚了东北军的手脚。
   本来,在看到不抵抗并没有制止事态扩大,过分忍让反倒使得敌人的野心膨胀时,张学良应该改弦易辙采取抵抗政策。然而,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惨败让张学良对自己的东北军信心大减,而且害怕一旦开打蒋介石和其它军阀不来支援(喜欢保存实力,见死不救是军阀的老毛病了),那样东北军以一已之力跟日本作战,必将全军覆没。因此,张学良在日本继续进逼下命令部队继续撤退到热河,丢完了东三省。于是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二十万东北军在一万多关东军的攻击下只有少数部队抵抗了一阵子。大多数部队却都是不战而逃,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而擅自行动的板垣征四郎等人也因行动的巨大成功而得到日本内阁的支持(没有语言了)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文章标题: 中原大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631.html
文章标签:中原  前因后果  大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