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15 00: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战国七雄(一)大裂变
这是一个上接春秋、下启秦汉的时代–战国,它只有250多年的历史,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变。在这个时期,世道人心在变、政权层面在变、战争法则在变、历史舞台的主角也在变。在一系列的变化中,从春秋延续到战国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在相互角逐中,涌现出了七个大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在战国七雄对峙的时期,天下大势,在分分合合中,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七雄”最终将变成“一雄”,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势。那么,在这个历史大势中,战国七雄,七个志在统一的竞争对手,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七种可能,又是怎样向一种可能演变?七雄对峙,它们各自有怎样的作为?从七个大国的盛衰变化中,我们又能读到怎样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呢?
战国七雄(二)魏文侯图强
历史进入到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竞争格局,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谋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当时的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之中,第一个强成盛起来的,是从三家分晋中,诞生的魏国,而魏国的强盛和它的一代有为之君,魏文侯密不可分。那么,魏文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做了什么,使得魏国从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呢?
战国七雄(三)魏国的衰落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的魏文侯励精图治,尊贤任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魏国强盛起来,从而拉开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竞争的序幕。但魏国的崛起,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就逐渐衰落了下去。魏国的强盛之路,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但为什么,没能继续发展下去呢?
战国七雄(四)邹忌相齐
三家分晋、田陈篡齐是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三家分晋诞生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而田陈篡齐,虽然齐国还叫齐国,但在政权层面,实际上已经更换了君主,这也导致了齐国内部,面临诸多矛盾。而对外,其他诸侯国的强盛,又压缩了齐国的生存空间,威胁到齐国的安全。在内外交困中,齐国也开始办学建馆,招揽天下的人才。那么,齐国先后任用了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又给齐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战国七雄(五)围魏救赵
魏国从魏文侯图强开始,迅速走上了强盛之路,但只经历了三代人,短短七十年时间,就衰落了下来。而魏国由盛转衰的开始,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战国时期的几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相继参与其中,这场战争,也是一对同门师兄弟,魏国的将军庞涓和齐国的将军孙膑,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斗智斗勇。那么,这场战争因何而起,又是怎样结束的呢?
战国七雄(六)计杀庞涓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强盛起来的国家,虽然在攻打赵国的战争中,被齐国的将军孙膑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魏国的基本国力还在,魏国的将军庞涓,还经常率军出征。在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局势下,魏国和齐国,又一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庞涓和孙膑,这一对曾经的师兄弟,也在战场上狭路相逢,庞涓最终兵败身亡。那么,庞涓究竟是如何败给孙膑的呢?
战国七雄(七)重功名的吴起
战国是一个大裂变的时代,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使吴起这样平民出身的人,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史书的记载中,吴起是一个弯得下腰、吃得了苦的人,他爱兵如子和部下同甘共苦,但同时他又能做出杀妻求将、母丧不归,这样让人不齿的事情。这一系列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行为,为什么能够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从中能够读出怎样的真实呢?
战国七雄(八)西入秦国
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入秦,秦国变法后,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平衡才被打破,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那么,在秦国推行变法的商鞅,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秦国的?他又是怎样被重用的呢?
战国七雄(九)变法强秦
在秦国推行变法,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走上了强盛之路,为秦国在一百多年后,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不仅改变了战国的局势,而且也对中国历史,也有深远的影响。而在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人们,又应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
战国七雄(十)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以谋反之罪,判处车裂之刑。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一个弱国,而变法之后的秦帝国,却迅速强大起来,并在与诸雄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强秦的局面已经形成。既然如此,那么对秦国立下旷世之功的商鞅,为何会有如此悲剧性的结局?后人对商鞅和他的变法,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司马迁指责商鞅,刻薄寡恩,正是他行为的极端和无德,给自己悲惨的结局,埋下祸根。可是,历史上还有一些人认为,商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有着高尚理想情操的人,他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行为,堪当后人做人行事的典范和楷模。那么,为什么后世会对商鞅有着如此迥然不同的评价?对于这个重量级的历史人物,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呢?
战国七雄(十一) 合纵连横
商鞅变法之后,魏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秦、齐、楚群雄并起的局面。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国家之间,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就是敌人,敌与友之间,惟一衡量的标准,就是自己的利益,怎样和周围国家相处?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成了每一个诸侯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国之间,陈述利弊、晓以利害,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苏秦、张仪。那么,除了苏张二人,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还有哪些人?他们的存在,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和历史走向,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战国七雄(十二)张仪欺楚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令所有诸侯国都感到惊恐不安,这其中就包括齐楚两国。对秦国而言,此时最担心的莫过于实力强大的齐楚联合起来,一致对秦,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再加上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刚刚强盛起来的秦国,很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于是,在这种局面下,秦国派张仪来到楚国,结果,张仪接连使出了一连串的计谋,不仅使齐楚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盟,土崩瓦解,而且还屡次将自己从危境中解脱出来。那么,张仪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历史上的张仪,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战国七雄(十三)燕国大乱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突发奇想,学起了古代先贤尧舜,禅位给了手下,这件事情很快,引发了一场灾难,整个燕国,立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边国家的侵扰,加上内部的乱局,几乎将燕国从地图上抹去。然而,天佑燕国,大灾之后的燕国,迎来了一位令人钦佩的君王。在他的带领下,燕国获得了新生,并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各诸侯国的争霸中,站稳了脚跟。那么,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燕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战国七雄(十四)苏秦倾齐
齐国的灭国,可以说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极端案例。齐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家,进入战国,政权易姓,经过齐威王之治,再度成为东方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文化先进的泱泱大国,是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然而齐威王打造的强盛国家,最终却败在一个叫苏秦的说客手中。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苏秦到底做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导致齐国的衰败呢?
战国七雄(十五)田单复国
燕昭王为了报复齐国,于是招贤纳士,苏秦就是其中的一位,被燕昭王做为卧底派往齐国。在出使齐国中,苏秦和燕昭王阴谋得逞,把齐国引向了一个众矢之的的位置上,出现了五国同时打击齐国的局面。齐国一时之间亡了国。那么,在燕昭王谋划齐国的过程中,和苏秦并行的,还有一条明线,那就是大将乐毅。如果没有乐毅的攻城略地,齐国的灭亡没有那么迅速。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战国七雄(十六)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此人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他立足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与此同时,在他执政后期,他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优柔寡断,感情用事,致使自己饿死沙丘。一代雄主就这样草草收场,给后人留下无限感慨。
战国七雄(十七)将相和
战国时期,在赵国的历史上,赵武灵王的死,确实让人惋惜,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那么,在赵武灵王之后,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又怎么样呢?历史的发展是,在赵国的历史上,虽然没有现出现,像赵武灵王那样的君王,但是却出现了一批奇特的人物,如蔺相如、廉颇等等,他们都青史留名。那么,在他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呢?
战国七雄(十八)秦国东略
战国发展到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间的争霸斗争,更加激烈。各个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另一方面加强军备,不断发动兼并战争。特别是在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79年,在这二十多年期间,原本是秦、齐、楚三强鼎立的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是齐国吞并燕国,齐国版图扩大一倍,然后燕国复仇,又灭掉齐国。虽然后来齐国大将田单大败燕军,收复国土。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同时赵国因为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重要国家。那么面对老对手的衰败和新对手的出现,秦国会如何应对呢?公元前311年,使秦国领土面积扩大数倍的秦惠王去世了。那么,接下来秦国的新统治者,又会怎样继续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呢?
战国七雄(十九)大将白起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继位,因昭王年少,宣太后和国相魏冉长期把持朝政。此时秦国虽然占据西方半壁,虎视中原,但是东方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特别是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楚四国,更是秦国要想称霸中原,必须首先攻克的目标。随着齐国和燕国陷入混战,秦国抓住时机,于公元前280年,大举进攻疆域辽阔的楚国,仅仅两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重创楚国主力,攻破楚国都城郢,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但是,接下来在对赵国的战争中,秦军却在瘀与之战中,大败而归。那么,白起是如何率军深入楚国腹地,一举攻破楚国都城的?在瘀与之战,又是谁竟然阻挡了秦军进攻的脚步?
战国七雄(二十)远交近政
公元前270年,赵国大将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军,使秦国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挫折,也是这一次的失败,将一位重要人物,推上了秦国政治舞台。这就是秦国名相范睢,他一出场就促使秦昭王,从宣太后和魏冉手中夺回王权,又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大大加快了秦兼并六国的步伐。那么,出身低下的范睢,又是如何结识秦昭王,并得到他的重用的?为什么原本是魏国人的范睢,却心甘情愿地帮助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呢?
战国七雄(二十一)烫手的上党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不仅国力增强,而且打造了一个适合军事征服的举国体制。秦军兵锋所向,各诸侯国的军队不是战败,就是投降。但就在秦军攻打韩国的上党地区的时候,上党地区的韩国守将,虽然打不过秦国,但却坚持不投降,而且还把上党地区的十七座城邑,转手献给赵国。那么在秦军的虎视眈眈之下,赵国是什么反应?秦军会有什么动作呢?在上党地区,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血雨腥风呢?
战国七雄(二十二)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贪图得到上党地区的利益,但最终却把赵国拖向了战争的泥潭,赵国将军廉颇率赵军主力,在上党一带和秦国军队决战,战争一打就是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候里,双方都在调兵遣将,赵国用年轻气盛的青年将军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秦军用名将白起替下了原来的主帅王龁,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一个叫长平村的地方展开激战,最终秦军大胜,俘虏赵军40万,而且将俘虏全部“坑杀”,这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役。那么,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彻底?这一场战役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战国七雄(二十三)将相之死
白起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在秦国征讨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范睢是秦国丞相,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在军事和外交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白起和范睢,作为秦王的左膀由臂,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但他们两个人,最终却都被秦王赐死。那么,秦王为什么会向两个功臣下此毒手呢?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战国七雄(二十四)回望七雄
三家分晋,不仅诞生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而且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春秋进入了战国。战国是一个大兼并的时代,在各个诸侯国激烈的竞争中,涌现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七国对峙,统一天下就有七种可能。但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可能,这就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那么秦国为什么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交织着血与火的战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并非秦始皇一人厉害,而是祖孙几代人都奔着这个目标努力。更重要的是,连续几代君主眼光长远,逐步蚕食各国,采用“虚实”结合的政策,软硬兼施破坏竞争敌手的攻防力量。
秦国最后能胜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它几国的自身内部都出了很大问题。
楚国人应是恨秦国的,看后来项羽的举动,将那些秦国王公子弟都杀了,似乎也不解恨。曾一时,楚国的实力虽谈不上能号令天下,好歹也是六国的盟主地位。而秦国只不过是个偏于西北一角的小国。不过秦国的那些国君们很是谦虚,广纳天下有才之士,于是,商鞅去了。
从这时开始,秦国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那时天下纷争不断,但是,谁能最后胜出,没人敢定论。各国其实都在卯着气力,都想着能战斗到最后,不过,总会出来位特有“主见”的君主,将前人的功力消耗殆尽,就如:楚怀王。这等没啥能力的国君,其在位时间还很长,30年。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楚国如何在他手中,慢慢从实力强国蜕变为挨打弱国。
战国时,不但有很多谋士,还有很多改革派,楚国的吴起也算是一位。他本是魏国人,不受重用后,就到楚国,楚悼王倒是欣赏他,于是,一番雷厉风行的改革开始了。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那时的楚国看着疆域面积大,但是,国君的实际控制力却很弱,贵族阶级更多代表着国家,扰乱了国家的办事效率,也助长了很多骄横风气。吴起的做法就是:权力集中,加强执行力度,强化军队管理。一时间,周边的国家都很忌惮楚国。
但是,那些被夺走部分利益的贵族阶级,却是心里恨极了吴起。结果,楚悼王离世后,这些人便迫不及待要追杀吴起,在丧礼上就开始攻击吴起。可怜吴起哪怕躲进灵堂,也没躲得过那些乱箭。历史上一些手段激进的改革派,似乎下场都不太好,但是,如楚国人这般做法,倒是鲜有的。连自己亲爹的丧礼都无法掌控,可见楚怀王的治国水平,真的很差劲。
有人说:秦国和楚国,在差不多时间,都进行过改革,那么,为何一国从此蒸蒸日上,一国越发落后?
那是因为,前者时间长,差不多有21年时间,而后者,最后也就10年,不够深入。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位者的魄力。商鞅被车裂,那是因为他将太子鼻子给割了,他和吴起都有得罪权贵,但是,秦惠文王继位后,只是处置其个人,对于变法并没有太多的推翻。到了楚怀王这,看着像做事的样子,但是,任由他人在丧礼上胡来,可见,他对吴起以及吴起所作的改革,至少是不支持的。
楚怀王先用屈原,从吏治上改革,似乎一切都会有一个的新开始,和齐国也是一度交好。那时楚、齐二国是大国,两者的结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和震慑。秦国想成天下霸主,于是,就得想办法要拆散他们。秦国找的是楚国,于是,就派张仪去楚国,开出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条件:会将之前夺走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方还给楚国,前提是楚国和齐国断交。
天下哪有便宜买卖啊,不过,楚怀王就是相信啊,还特意派出一个将军和张仪来到咸阳,准备土地的交接一事。这不过就是秦国的一个伎俩罢了,张仪酒后摔断腿,就再也不露面了。楚怀王还以为自己做的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到处做舆论,彻底将自己和齐国的关系搞僵了。
秦国就是要这种效果啊,不过几句话就破了楚齐两国的联盟。
所以,很多事怨不得旁人,自己贪小利,又辨不明对方的用意,自然吃大亏。没有了齐国的助阵,秦国要对付楚国自然容易了。楚怀王哪能咽下这口气,立刻发兵攻打秦国,这厢和秦国苦战一年,那边的韩、魏二国乘机偷袭,都打到如今的湖北境内。楚国两边都没讨到好,还丢了汉中,战场死亡人数超10万,70多将领被秦军俘虏。
秦国似乎吃定了楚怀王,没过多久,又提出要还地,将一半汉中还给楚国。楚怀王很有个性,这一次他不要地了,要人——张仪。屈原的意思是要杀此人,张仪不怕,来到楚地后,先用金子将楚怀王身边的人买了,这些人就劝这位大王:“张仪此人可不能杀,他可是秦国国君的红人,杀了他,秦楚两国必交恶,其他的国君就会认为你做人太有失水准。”于是,张仪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
秦国的身段很软,打战归打仗,还照样和楚国联姻。
楚怀王还以为这样就可以和秦国世代友好呢,只有屈原看得明白,非常反对如此行事,却是落得被流放汉北。但是,现实并非如楚怀王想的那般美好,此时的楚国,已经陷入无人帮的地步。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联合伐楚,楚国太子被送到秦国做质子,才换得秦国救兵。
然而,第二年,这位太子和他人决斗,杀了一大夫后逃回楚国,秦、楚关系又破裂。秦、齐、韩、魏四国打楚国,战争持续到楚怀王三十年。秦国给了楚国一份国书,邀请楚怀王前往秦国武关会谈。楚怀王犹豫再三,还是去了。
四国兵力压境,对于任何一个国君来说,压力都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时的楚国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一次楚怀王倒是做对了事情,自己虽在秦国被绑架,但是,在威逼下,他拒绝签署割地协议,楚国也立了新君。除了折了一个国君,这一次的两国较量,倒也算是个平局。
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走到这一步,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使当年他拒绝将改革坚持到底,但是,好好守着祖上的基业,好好想想自己的前人为何要和齐结盟,就不会犯下那么多愚蠢的错误。这样的国君,即使身边有贤者,他也会视而不见的。
再看看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有其过人之处。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各个都不弱,只不过,在各自的发展中,总会出现几位不怎么样的国君,将自己的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等于是将自己送给对方。楚怀王的后来者,也没有太多建树,而秦国却是步步紧逼......
这似乎就是一个铁的规律,到了某个节点,强者就会越强,而弱者,就剩下了挨打的份。所以,有这么个楚怀王霸着楚国30年,又怎么会让楚国有出息呢?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我想,此时的楚人不是哭楚怀王的可怜,而是哭楚国的将来。
事实证明,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一点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所以,只有铁一般冷酷坚硬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高冷的季节怒放。
执政伊始到客死秦国的楚怀王,可以说,是一幕悲喜剧。楚怀王执政前期(前328—前313年),楚国国家富裕,他本人亦愿图强,因此,此阶段是一幕喜剧。然而,自公元前 312年起,楚国在丹阳、蓝田两次大的战役中败北,楚国由盛转衰,怀王的喜剧瞬间成了悲剧,且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他客死秦国。
可以说,这个悲剧的产生和延续,与楚怀王对大势认识不清、用人不当、个人情绪智力不高有关,同时,也与楚国本身权力和人才制度的弊端、楚臣们的腐化有关。
战国时期,多方诸侯割据。楚国虽然是在七雄之中有着最大的国土面积,也占据着良好的资源。但是终究没有统一全国也是因为其国力的日渐衰落,同时国内改革的失败所致。
一、楚国后劲不足
进入战国时期的楚国,失去春秋时期的锐意进取精神,不仅朝廷上显得暮气沉沉,政府部门的官员也较为冗杂,且办事效率低下,很多官员由于是继承制官位,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单纯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吃朝廷地空饷,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在对外战争上,三分进家后的韩、赵、魏三国实力雄厚,楚国虽与之交壤却不敢越界半分,公元400年,为争夺郑国与三国交战后背打的落荒而逃,公元391年再次发兵攻魏,又一次在大梁战役中大败。二、吴起变法失败
楚悼王曾经想改变楚国死气沉沉的局面,故重用吴起,施行变法。如起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全国颁布法令直指贵族阶层的利益猛攻,首先是捐不急之官策略,针对一些官员,只领俸禄而不去工作的,实行一刀切的制度,将其罢黜。然而这一改革,立马受到了贵族阶层的反抗,而这时恰巧楚悼王又病逝了,于是被贵族恨之入骨的吴起就被他们联合起来杀害了。楚国的变法则失去了永久的机会。三、江河日下的楚国
在楚悼王之后的楚肃王时代,蜀国受到了蜀国的进攻,在西南和东南一面,楚国无力反击。同时魏国还对楚国多次发动了战争,而这一时期的楚国确实一点都无还手之策。直到楚威王时期,楚国对外扩张战争中才慢慢有所起色,最大的成果是在当时将越国拿下了,并且可以与当时的霸主齐国抗衡。不过到了楚怀王的时代,虽有五国合纵伐秦的策略提出,可是楚河王并不是一个明君,一再的被张仪欺骗,最后断绝了齐楚联盟。导致楚国在与秦国和齐国的夹击下多场打了败仗。最后导致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可想而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与一个君主的统治,能力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楚国在战国七雄争霸中曾经也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它的疆域面积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但是最终却不是它一统天下,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疆域的控制不够
楚国通过战争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土地,但是它大多数情况下对占领的土地都只是名义上的占有,实际对那片 土地的控制力度并不够,这就导致楚国并不能有效利用国家里的各种资源。加上楚国里面有比较多的少数民族,楚国也并没有让这些少数民族加入到战斗中,它只是要求那些少数民族每年按时缴纳贡物就可以了。因此在实际的战争中,楚国能够使用的军力是有限的。
二、缺乏明君和人才
楚国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七雄中的强国,很大原因也是当时的楚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使得楚国能够强大起来,但是在吴起去世之后,新上任的楚王并没有继续进行改革,而且还废除了一些改革条款,继续使用之前落后的制度,这就导致真正的人才并不能为楚国政府所使用,楚国政府的办事效率也比较低下,一些任命也很难到达底层。所以的话,国家机器很难有效地运转起来,更不用说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了。
以上就是楚国,为什么虽然疆域大,但并不是它一统中原,在历史长河中楚国失去了很好的机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人才,所以最终还是秦国一统天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