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庶次子立下拯救天下的功劳能否继承皇位。

时间: 2023-05-15 00: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庶次子立下拯救天下的功劳能否继承皇位。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关于继承制度,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有一个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周公,西周建立后,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为了维持统治,制定了一系列宗法和礼乐制度,其中有一项制度就是关于继承制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话的字面意思是说:立继承人第一优先是立嫡,第二优先是立长,其中嫡的优先顺序高于长。

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是嫡?嫡就是正妻生的子女,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有男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只有一个正妻,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其他的嫔妃都算妾,百姓的正妻就是经过明媒正娶的妻子,那些花钱买来的都叫妾。

古代需要继承的有爵位、财产,古代的继承制度不是把父亲的爵位、财产平均分给所有的儿子,而是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和绝大多数的财产,其他的嫡子和所有的庶子,不能继承爵位,能不能继承部分财产,则要看父亲的心情和喜好,如果父亲喜欢哪个儿子,可能会分一点财产给这个儿子。

西周宗法制所谓的爵位,就是不同的封建等级,秦汉时期以二十等爵位为基础,爵位在当时就是社会地位的表现,爵位越高,社会地位越高,比如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被封为酂侯,酂侯可以建立相当于一个县的侯国,这个县所有百姓的赋税归萧何所有,而且可以世袭下去,当时萧何的食邑是八千户,也就是说酂侯国有八千户百姓的赋税是萧何的私人财产。

萧何有记载的是四个儿子,萧何去世后爵位传给了嫡长子萧䘵,但是萧䘵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所以当时当政的吕后封萧何的妻子同夫人继承爵位,让其夫人继承爵位的方法,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在萧何家是特殊情况

嫡长子无后,是不能继承爵位的,要不然爵位就会被国家收回,但是吕布还是还给了萧家,萧何夫人去世后,爵位又传给了萧何的嫡次子萧延,萧延去世后,传给了嫡长子萧遗,然后再一代代传下云,酂侯国的爵位一直传了14代,只到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朝,酂侯国的爵位才被废除。

继承制度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爵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如果后代没有儿子爵位就会被收回,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决定爵位传给谁的最高决策人是皇帝或者当政者(吕后),拥有爵位的人(萧何)是没有决定权的,萧何的爵位由于长子无后,其实是在次子这一脉继承。其实关于爵位继承有一个优先顺序是这样的: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嫡次孙>庶长孙。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决定谁来继承爵位的人是皇帝,其他人没有决定权。

萧何当然,这是继承爵位的一种,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立功封爵,古代除了皇亲国戚不用立功而可以直接封爵位外,其他人要封爵位,基本上要靠立功,以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位制为基础,立了功基本上就可以封侯。

比如霍去病,虽然是外戚身份,但是出身低微,以其巨大的战功而被封为冠军侯,而李广一生也没有被封侯,是因为没有立下可以封侯的战功,西汉开国之君刘邦曾经订下白马盟誓,规定了两汉封王与封侯的原则就是:不是姓刘不能被封王,不是有功不能被封侯。

二十等爵位那么再回到题目来,如果嫡长子因为立功封了爵位,那父亲的爵位由谁继承?嫡长子立功是在父亲去世后的话,那他身上爵位一定是继承父亲的爵位,这个时候即使嫡长子立功,皇帝也没有必要再另外封爵,可以提升爵位的食邑,这也是一种封赏。

如果嫡长子立功是在父亲去世前的话,而且他的功劳足够封侯,那么皇帝会封嫡长子为侯,他父亲的爵位就按照继承制度应该是嫡次子来继承,如果没有嫡次子,那按照制度应该由庶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

嫡长子继承制再举个例子,周勃是汉朝功臣,被封为绛侯,周勃去世后,绛侯爵位由周勃的长子周胜之继承,周胜之因为杀人犯了法,绛侯的爵位被汉文帝收回,然后汉文帝把绛侯的爵位又让周亚夫继承,当时周胜之的儿子还活着

但由于周胜之犯法,被剥夺爵位,转给了周勃次子周亚夫继承,周亚夫后来被汉景帝逼死,绛侯的爵位汉景帝就给了周勃的第三个儿子周坚,周坚去世后,其子周建德继承爵位,直到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献祭黄金品质不好的理由,废除了爵位。

所以,决定由谁来继承爵位的决策人只能是皇帝,爵位拥有者本人都无权决定,皇帝也是根据继承原则,再参考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嫡次孙>庶长孙这个原则来参考继承的。

唐朝有关李恪的史书记载?

李恪
史书关于唐太宗第三子的记载甚是寥寥,仅留给后世人一个模糊笼统的印象。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长孙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 《旧唐书·太子诸子传》记载:恪母,隋炀帝女也。”《新唐书》中也记载。”从史书的记载看,李恪身上有着暴君和明君的血脉。
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资治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从唐书记载来看,李世民的儿子中以 中山郡王(前太子)李承乾为最彪悍聪敏,以魏王李泰为最博学机智,此两者皆有王之才,由此引起皇位之争,双双被废,然李世民对嫡三子的柔善多有不满,而庶子中长子宽(太宗二子)早逝,庶次子恪文武相对出众,曾有次提及让恪继承皇位,然长孙一席话即打消了皇帝想法,从侧面看,多有为了激励李治的意思。
某些人通过电视,觉得李恪非常出色,甚至应该继承皇位,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历史上,李恪是一个不错的皇子,然无论是被称为“愚兄”的李承乾,还是李泰都是有帝王之才的皇子,这造成李恪在太宗诸子中不突出,直到两人被废,李恪就突出来了,但是,李治作为李世民亲自带大的孩子,感情是非常深的,所以即使没有长孙无忌,李治是不会被废的。高阳公主谋反,以李恪为帝,导致李恪谋反的冤案,但本质是李治稳坐皇位的第一步。

1李恪

明朝人,字俨思,别号梅岑,云南安宁人。工诗文,善书。隐大姚普淜山下。卒年逾八十。有梅岑诗集。《安宁州志》《云南通志》

2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李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摄政王多尔衮已经把持朝政、手握重兵,为什么不篡位自己当帝王?

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自己当帝王?

在历史上,有很多记载都说多尔衮没有篡位的原因是因为多尔衮喜欢孝庄,其实不然,多尔衮没有继承皇位在当时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当时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不是女人。多尔衮这一生中只有在皇太极驾崩的时候有那么一次继承皇位的权力,但是那时的皇太极还没有下旨说他们当中由谁来继承皇位,所以那时这些人中争斗也是十分激烈的,谁都有机会来坐上宝座。

多尔衮其实多年征战沙场,立下过很多战马功劳,他的亲弟弟也手握白旗,但是他所遇到的对手是先帝的长子,他所拥有的支持远比多尔衮多,胜算也绝对比多尔衮大,这就是权力的比拼。 但是在当时开决定性会议的时候,其中有的大臣就提出意见说能够继承先帝皇位的人只有他的儿子,别人毫无权力,这也就是不同意多尔衮继承皇位了。

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推了一个六岁的孩子登上了皇位,而多尔衮辅佐,成为摄政王,但是他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因为并不是八旗他都在手。另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多尔衮这一生虽然有很多的女人,但是膝下并没有子女,如果他此时篡位的话,也不会有人来做这个皇位,所以也没必要费这么大的劲了。

综上所述,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篡位的原因,是八旗中最重要的两黄旗在会议中提出必须要由皇太极的亲生儿子来继承皇位,这才是符合规矩的,所以即使多尔衮有权利摄政,但是他没有权利专政。    

多尔衮虽然已经把持朝政、手握重兵,但毕竟不是正统,不得民心,所以他不愿如此冒险。

其实多尔衮并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碍于朝廷中有很多皇帝的支持分子。

所以自己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自己在朝廷中并没有很大的权威。

摄政王多尔衮虽然已经拥有很高的民心并且兵力强壮但是他并没有很大的野心。

多尔衮虽然有能力但是他不想做皇帝。

多尔衮是一个痴情的人,对于江山完全看不上,而是为了满足美人的要求。

古代嫡长子去世,家产应由庶次子还是嫡长孙继承呢?

古代对长孙的定义嫡长子是正房所生第一个儿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如周朝,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而其他儿子则封为下一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其他儿子则封为士,依此类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直至平民。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


从权力的角度来说,长子和长孙大都属于是权力边缘人物,通常是没有资格成为家族掌门人的,虽然也有例外,但概率太低,往往只有嫡子和嫡孙,他们才是家族权力角逐的主人公。按照西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并延续千年的礼仪制度,汉族家族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均要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宗法。长孙与次子哪个权力更大,答案分情况而定。如果过世的长子是嫡子,那么嫡长子这一系属于大宗。

接着谈下,古代长子死后,却传给次子的例子。梁武帝萧衍一直活到80多岁,因此他的长子昭文太子于梁武帝之前就去世了,但昭文太子却留下了好几个成年的儿子。梁武帝舍弃长孙而立次子为太子,因此侯景之乱时,各地藩王虽集20万大军于建康(今南京)台城附近。所以说嫡长孙和次子之间的争夺才能勉强算是势均力敌的,毕竟这一套宗亲制度的理念对于古代华夏和周边民族的浸染太深了。提问者所说的这种情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视什么情况呢?主要是长子、长孙是嫡出还是庶出,如果这位长子是嫡长子又涉及到他是死在自己父亲之前还是之后。

古代嫡长子去世,据我所了解家产是由嫡长孙继承,《周礼》中做了详细的规定,将嫡长子继承形成制度要求后代周王必须遵守,如不遵守那就等于犯法。经过周王室数百年胡萝卜+大棒的推广,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时被基本确立。在这套制度中,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嫡长孙是第二顺位继承人,接下来依次是嫡子、庶子、嫡孙、庶孙。
理论上,根据立嫡立长的制度应该由嫡长孙继承,但是一般现实情况会是嫡次子继承。如果都去世了,那么会由庶长子继承,庶次子一般很难继承 。
嫡长孙来继承。先是让嫡出这一辈去继承,如果没有嫡出的人才会由庶次子去继承家产。
文章标题: 庶次子立下拯救天下的功劳能否继承皇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532.html
文章标签:皇位  次子  立下  功劳  继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