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穿越为明末的建州女真首领,如何平衡汉化与扩张

时间: 2023-05-06 01:59: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如果穿越为明末的建州女真首领,如何平衡汉化与扩张

建州女真的明朝政策

在北方,对待相对强大,难以战胜的蒙古族,明人在永乐时代之后从主动进攻转入被动防御;而在西南,面对贫弱的诸少数民族,明朝则采取了“改土归流”的强硬政策,以推行“王化”为名,进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这种破坏其他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行为势必激起反抗,对于敢于反抗者,明政府采取了无情镇压的政策,因而在西南地区引发了大小数百场战争,使得棘人等十几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少数民族被人为毁灭了。
相对于北方和西南方的刀光剑影和血腥杀戮,明代中期之前的东北方却显得较为安宁。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东北设置了奴尔干都司,其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一代,并于1411年(永乐九年)将库叶岛纳入都司辖区,认命当地的女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贵族为卫、所官员。根据《明通鉴》和《明实录》的记载,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治下的各族土官在各自辖区内虽有较为宽松的自治权限,但不能如汉唐时代那样自建王号,亦无“国”之概念,所以都司制度较之汉唐的羁縻制度更为严密,是有助于东北各民族融合的行之有效而又较为温和的明智措施,也有助于明朝从侧翼夹击当时尚争战不休的北元的军事策略。而日后建立清朝的主体民族满族也是在这一时期以建州女真之名首次登场于历史舞台之上。
建州女真脱胎于元代建立于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依兰县一代的女真三万户,大约在元明交替之际开始南迁,其中一支叫做胡里改部的女真人在酋长纳哈出的率领下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今吉林与黑龙江交界处,旧称开元城的地方)。至其孙李满住时又继续南迁至浑河流域。另外,同样出自三万户之中的另外一支吾都里部则在酋长猛哥贴木儿的带领下展转抵达图们江下游,后又继续迁移到今朝鲜国北境。根据《朝鲜太宗实录》记载,他们曾经接受过李朝的建立者李成桂的管理,并以佣兵的身份参与过李成桂夺取高丽政权的战争。大约在永乐元年至九年之间,李成桂建立李朝后要求吾都里部完全归顺朝鲜,这个女真部落虽然仅有180户,但也不愿接受朝鲜的统治,于是再度迁移到浑江一带,投奔已经居住在那里的胡里改部。还有一种说法是,纳哈出接受了明朝的建州卫官之后,自告奋勇派人往招猛哥贴木儿。总之,猛哥贴木儿是在永乐四年接受了明朝的建州卫都指挥使一职的,迁往凤州的时间则系之于永乐九年。大约也是在这一年里,建州卫被明朝析为两部,猛哥贴木儿被改任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这就是日后建州女真的雏行,我们也知道猛哥贴木儿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直系祖先。
在凤州这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明朝武力的保护,使得朝鲜不敢再对建州女真施加压力,建州两部的经济和民生也在和平的环境内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单建州左卫一部,至永乐二十一年时,人口已增加到1000余户,6250口(据《朝鲜世宗实录》载)。永乐二十年,为了表示对明朝的感激,猛哥贴木儿还率领部众参加了明成祖发起的对鞑靼部阿鲁台的远征,并在战争中建树了功勋,被明成祖召至北京加以接见。在这段时期内,明朝与建州的关系是友好的,猛哥贴木儿对明朝是恭顺的。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宣德年间,猛哥本人还数次亲自前往北京朝贡。
可惜,这样的好景不常。在明成祖死后,1435年(宣德十年),明朝的对北方政策从进攻转入收缩防御,其代表性事件即撤销奴儿干都司。而在稍早的1433年(宣德八年),猛哥贴木儿本人及其长子阿古死于与七姓兀狄哈人的战斗之中,其部众也因战败而从千户锐减至500户。建州女真之所以在这场战斗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与朝鲜军队的介入,仅朝鲜军就杀害了500余名女真人,使得建州女真“流离四散,其余存者无几”(据《朝鲜世宗实录》载)。又据《满洲实录》记载,兀狄哈人“尽杀其(吾都里部)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樊察,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栖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苦木桩,遂回。于是,樊察得出,遂隐其身而终焉。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其实,又被称谓凡察的他并非一个神话人物,而是可以从朝鲜史料内得以求证其存在的真实历史人物。其实,他当时野并非一幼儿,而是猛哥贴木儿的异母弟弟。在躲过追兵之后,他找到了猛哥贴木儿的次子董山,叔侄二人收拾了溃散的部众。为了躲避兀狄哈人的侵攻,他们在1440年(正统五年)率300户南迁,在浑河上游支流苏子河畔与先期迁移至此的胡里改部重新汇合。发源于长白山麓的苏子河在汇入浑河处形成了一片平坦富饶的冲击平原,为建州部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使得遭到失败的吾都里部和另一支同样经过长途跋涉的胡里改部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在这一时期内,由于董山与叔父凡察之间发生了矛盾,经明朝辽东经略的调解,将建州重析为三卫,即建州卫、左卫和右卫,董山执左卫印,凡察领右卫,李满住仍居建州卫。这次建州内部斗争的成功调解,有人认为这种调解措施是明朝为防止女真强大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其实不然。如果明朝要分而制之的话,不如反间、挑唆,促使叔侄内斗,再拉小打大。从反面说明明朝建州的态度是和为贵。作为中央政府,对归顺的少数民族是爱护的。这件事情发生在1442年(正统七年)。
在建州三卫的首领之中,董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作为猛哥贴木儿的次子,他一度面临被兀狄哈人杀死的危险。但在明朝的支持下,他不但取得了左卫的嫡系地位,而且由于左卫的优越地理位置,至1467年(成化三年),建州左卫的实力已居于三卫之冠。
《明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丁酉,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子童仓奏:‘臣父为七姓野人所杀,臣与叔都督凡察及百户高早化等,五百余家,潜住朝鲜地。欲与俱出辽东居住,恐被朝鲜拘留。乞赐矜悯!’上敕毛怜卫都指挥同如郎卜儿罕,令人护送出境,毋致侵害。”
童仓就是董山,他们一干人向明朝提出避难要求,明朝即派兵护送进入中国,在辽东苏子河划拨土地,安置居住。给董山等人封官进爵。然后又应董山的要求,开设马市。“未几徇董山之请,特开抚顺关,为建州专设马市。”(《清朝前纪》),在明朝的经济扶助下,董山的部众很快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后人评论说“非抚顺马市则建州不得发达。”(《殊域周咨录》)。《明史·朝鲜传》:“景泰二年冬,以建州头目潜与朝鲜通,戒珦绝其使……天顺三年,边将奏有建州三卫都督,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这个“建州头目”就是董山。
而在1449年(明正统三年),统一中国仅80余年的明王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 明朝大震,而董山对明朝的态度也发生变化。渐渐由“不顺”到“寻衅”黄道周《建夷考》:“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 《建夷考》:“董山纠毛怜、海西诸夷,盗边无虚月。”  凡此种种,理由竟然是“以赏赐太俭失望”(《建夷考》),事情到了这一步,明廷这边的人还想着怎么和平解决,以羁縻之策来笼络董山。
民国《清朝全史》:“何乔远记事云:‘董山等悔罪来朝,朝廷责之,皆顿首谢。及赴礼部赐宴,辄于指挥其部下之时,出谩骂之语,褫厨人之铜牌。给赐时,又自行要请素蟒衣、玉带、金帽之类,不一而足。朝廷皆给之。’云云。董山之目无王法可想。当是时,明廷以为羁縻此僚,建州必可弭平。乃辽东报告:‘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董山等人来朝,要什么给什么,笼络的结果是:“女直侵寇,依然不止。”。而且董山放出话来:“扬言归且复叛”(《清史稿·列传九》)。如此这般,明廷才算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成化三年,派出军队捣毁巢穴,擒斩1700余人,释放阿哈(奴隶)千余人。

建州女真在哪儿

  今绥芬河流域

  建州三卫

  中国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的合称。明初,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女真人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开始向东南迁移。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 ,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此置建州卫,委该部首领阿哈出(明廷赐名为李承善)为指挥使;斡朵里部迁至图们江流域,九年又迁至绥芬河流域,依附建州卫住牧。后明政府在其地置建州左卫,委该部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两卫辗转迁徙。正统三年(1438),建州卫在阿哈出的孙子、袭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的率领下迁至浑河(辽河支流)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以今新宾县老城镇为中心住牧。五年,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正统七年(1442),明政府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委猛哥帖木儿子董山掌左卫,委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凡察掌右卫。建州三卫由此形成。自正统年间至明末,建州三卫基本上定居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初隶属于奴儿干都司,但实际上多受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 。其首领受明政府册委,晋升官爵、更换敕书、迁徙住牧地区,都须呈报明政府批准;其军队听从明廷征调;各级首领每年都至京师(北京)朝贡。三卫还通过互市,以其马匹、人参、貂皮、松子等土特产换取内地的服饰、粮谷、铁锅以及耕牛、农具等。三卫首领世代承袭。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群雄争长。先是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勒寨(今辽宁新宾县古楼)为中心,统治三卫,遭到明军的攻击。万历三年(1575)被擒,死于京师。同时王兀堂自称建州左卫首领,崛起于今恒仁一带,其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万历元年,明朝边将李成梁展筑宽奠六堡(今辽宁宽甸一带),危及建州女真的生计,招致王兀堂掠边。十年,王杲子阿台重据古勒寨,数次犯边,翌年又被李成梁击杀。同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称后金国,建州三卫结束。

七年级历史下册的18课《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这课的导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历史朝代歌的提问,引出清朝建立这一课题。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区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在学习满洲的兴起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提示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的内因和外因,使学生理解努尔哈赤的作用。

3.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

4.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5.在解决君主集权加强的利弊作用这一难点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活动。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6.在小结本课内容时,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材料,培养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2.指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和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等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内外因入手,并指导学生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指导学生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影响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

3.“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上面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你认为诗里有什么问题吗?

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宏伟)

参考资料

明代的女真

女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源于唐代的黑水。五代时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北宋末(12世纪初),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以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部分,元代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明初,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明廷在当地设立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后来,东海女真时常侵袭海西和建州。建州与海西,为了躲避东海女真的侵扰,并加强与辽东及关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向南迁移。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海西女真散居于开原以北。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先祖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19岁分家自立,因所得家产极少,只得自谋生计,亲自上山采松子、挖人参至抚顺马市去交换,经常接触汉人。曾一度投到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帐下,受到军事训练,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朝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此后他用16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受明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接着,又用武力统一了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各部和长白山东北的东海女真。在统一过程中,他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之后,攻占抚顺、开原、铁岭等地。天启元年(1621年)占领全部辽东,翌年迁都辽阳,五年(1625年)又迁都沈阳。六年(1626年)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受伤,不久死去。努尔哈赤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统一了女真各部,对满族初期的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旗

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清实录》载:“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因此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行军时,地广则八旗并列为八路,地狭则八旗合一路而行。……破敌之后,察核将士战功必以实,有罪者虽亲不贳,必置以法,有功者虽仇不遗,必加以赏。”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牛录的数目也加多。到皇太极时代,1634年改“牛录额真”为“牛录章京”,汉译“佐领”。但是满洲统治者不愿增加固山的数目,所以,“清朝只有八旗。可是每个固山包括的甲喇数目已经不止五个了。后来,又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皆属同一旗色的满洲八旗的贝勒(旗主)管辖,改从满族的风俗习惯,他们日后便被融合为满族人,满族因而迅速发展壮大。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努尔哈赤之子。后金时,以战功兼辖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二旗,势力强大。努尔哈赤死后,受诸王拥立,1626—1643年在位。即位后,他重视农业生产,把满洲贵族所属的一部分奴隶编为民户,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要求各级官员和各牛录督促农务,注意“地利”“土宜”。积极吸收汉文化,翻译汉文书籍。仿照明制,设置内三院、六部,开科取士,任用汉官。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加强专制统治。他用武力继续完成对黑龙江和吉林东境女真各部的统一;征服了蒙古,使之臣服于后金;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元年(1636年)……多次从长城突入关内,并攻占了除宁远以外的关外大片土地。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清初内阁的设置

清朝入关前,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设立文馆(满语称笔帖赫包,汉译书房),以“翻译汉字书籍”“记住本朝得失”(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四月),属于文化学术机构的性质。1636年(天聪十年)十月,皇太极即皇帝位。登基之前一个月,他下谕在文馆的基础上扩建为内三院,作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辅佐机构。内三院即: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撰文书等;内秘书院,负责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等;内弘文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入关之后,1658年(顺治十五年)又仿照明朝制度,将内三院改为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因为在雍正之前军国重务实操于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雍正之后又转归军机处掌握。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之时。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亦称八王)“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旗旗主一起议政。皇太极嗣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议政”(蒋良骐《东华录》)。1637年(崇德二年),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政”,拥有很大的权力,其成员“皆以满臣充之”“半皆贵胄世爵”(昭《啸亭杂录》)。他们“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行军琐记》),“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谈迁《北游记·纪闻·国议》)。

清入关后,顺治帝曾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扩大,先后任命非满族的范文程、安达礼、宁完我为议政大臣,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操纵在满洲贵族手里。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出现了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例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死,议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受命辅政,佐康熙帝执掌国政。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势力小,又和鳌拜有矛盾,鳌拜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他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文武各官,尽出伊门”(章《康熙政要·杜奸邪》),不仅事事凌驾于其他辅政大臣之上,而且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多次背着康熙帝“出矫旨”,甚至将官员给康熙帝的奏疏带回家里,同心腹亲信私下商议,“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满洲名臣传·鳌拜传》)。

军机处的设置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康熙帝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宫内设置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自己亲信的翰林官入房办事,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谕或传达谕旨。这个机要班子的设立,实际上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许多重要的谕旨也不再交付内阁草拟。雍正帝时,为了筹备镇压西北准噶尔贵族的叛乱,雍正四年(1726年)又在户部内设立军机房,在宫内的隆宗门内办公,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开始只是一个暂设的军事行政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不过,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于皇帝,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被乾隆帝明令撤销。内阁也形同虚设。

地方的军政首领,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清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此外,还有与省大体平行的边疆特别行政区。内地18行省设总督和巡抚。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饰封疆”。巡抚是负责一省全面领导工作的首长,“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清史稿·职官志》),为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吏。这些总督和巡抚,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他们的一切较为重大的政务都必须奏报皇帝,等候批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个皇帝,对地方督抚的有关奏报,都通过批示(雍正以后经过军机处)给予具体的指示和安排,地方督抚必须绝对执行。督抚偶有越轨行为和不顺意之处,立即撤换和查办。边疆特别行政区所设的将军和办事大臣,均由皇帝特简,他们同内地的总督巡抚一样,也必须听命于皇帝的指挥,按照皇帝的命令统领边地的军政要务。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首先,这是因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即刀斧随之,严加镇压。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却是处处贯彻“首崇满洲”的原则,对广大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

胡中藻狱

胡中藻是江西新建人,号坚磨生,乾隆六年(174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为首辅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有隙,各立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乾隆帝又恶胡中藻为鄂尔泰党羽。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召集群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谓其悖逆诋讪怨望之处甚多。次月结案,把胡中藻处斩;胡中藻已死,其牌位也被撤出贤良祠。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此诗为雍正帝时的进士徐骏所写。徐骏是江苏昆山人,原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幼子,中进士后,选庶吉士。雍正八年(1730年)十月,有人告发他的这两句诗“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刑部等衙门论奏:“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得旨:“从之。”

学术动态

对清代前期历史地位的评价

清代前期,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统治前期。对清代前期的历史地位,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评价,争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一种意见认为,尽管清入关带来一些落后因素,但在西方未瓜分之前把中国的版图统一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大局看应该肯定。

二、对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一种意见认为,清前期执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在当时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亚洲的头等封建强国。另一种意见认为,清前期的生产虽有发展,但缓慢微弱,同明朝的最高水平相差无几,并未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

图画说明

乾清宫

乾清宫在故宫“内廷”最前面,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宫殿面阔9间,长48米,其中东西两间作穿堂,进深5间,长26米,从基座下地面到殿顶高达24米,是后寝最高最大的宫殿。殿中设金漆宝座,宝座上方高悬清世祖顺治皇帝御笔“正大光明”匾,匾后是清代皇帝立储安放传位诏书的地方。从明朝永乐帝到清朝康熙帝,都在乾清宫居住。皇帝每天到这里阅读记录前代皇帝言论、教导的“圣训”,一些重要的召见也在这里举行。皇帝无论在哪里去世,都要在乾清宫停灵数日,以表示“寿终正寝”。清代雍正之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乾清宫改为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

军机处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筹备镇压西北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于雍正四年(1726年)在养心殿附近内右门处设立军机值庐。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值庐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开始只是一个暂设的军事行政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为了保密,不设其他下属官员。军机值房有护军把守,任何人不得靠近。

军机处所用房舍原是故宫内右门外西侧红墙根下的一排板房,板房东头为侍卫值房,西头为内务府大臣办事处。乾隆时,保留了军机处,对原板房稍加修饰,就成为今天见到的状况。

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基本建成,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宫。清朝迁都北京后,这里成为“陪都宫殿”,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时也在此临朝。

沈阳故宫共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建筑七十多所、三百多间。由东路、中路、西路三个部分组成。东路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八旗头领日常办公的地方。中路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以及两厢的建筑物。崇政殿即所谓金銮殿,是清帝王接受朝贺、发布政令的地方。清宁宫俗称中宫,里面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卧室,外间是祭神的场所。西路包括戏台、嘉阴堂、文溯阁、仰熙斋,为乾隆以及其他帝王东巡时的消遣娱乐场所。另外,在大清门左侧,有太庙,是供奉清皇室祖先的地方。插图展现的是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群体。
(1)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
(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是: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国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文章标题: 如果穿越为明末的建州女真首领,如何平衡汉化与扩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757.html
文章标签:女真  明末  首领  汉化  扩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