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有什么?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3、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6、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7、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闭门思过成语故事
闭门思过成语故事:
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
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这天,韩延寿推脱有病,不再处理公务,独自一人呆在馆舍的一间房间里,闭上门,思考自己的过错(闭门思过)。
那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寿的上述举动后,深为之感化。他们俩痛心疾首地流着泪,赤身前往馆舍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非常高兴,开门请兄弟两人相见,并设置酒肉和聚餐,鼓励悔过从善的人。自此韩延寿处理政事,感谢令、丞等官员。郡中百姓互相告诫劝勉,不敢再犯。周边的二十四县都诚信和睦,不再有诉讼的事情。
人物生平
韩延寿(?~前57) 字长公。原籍燕国(汉武帝第三子刘旦的封地,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人,后入籍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西汉官吏。初任郡文学,因其父谏燕剌王谋逆而死,被擢为谏大夫,后迁任淮阳太守,以治绩显著调任颖川太守。
河南颍川多豪强,历任郡守均不易治理。其上任后,经常召集地方父老,设宴求教,向他们询问民间风俗和百姓疾苦,劝导百姓以和睦友爱来消除怨恨,并制定婚丧嫁娶的法规,反对铺张浪费。在其感召下,颍川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调任东郡太守,在郡3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考绩名列天下第一,后调任左冯翊太守。其每到一处,聘请当地的贤士,以礼相待,加以任用,并广泛地征求他们的建议,虚心采纳批评意见;大力举荐在丧事中推让祖先遗产的子弟,表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美德;修建和整顿学校。
在春秋两季乡射比武中,设置钟鼓管弦,吹奏古乐,推广宾主迎送揖让的礼仪;修筑城墙、收集赋税时,总是事先明令通告规定期限,把按期执行看作一件大事。
其对属下的批评意见亦能从谏如流。后遭御史大夫萧望之弹劾,称其在东郡时放散官钱千余万,又治饰兵车,僭上不道,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吏民数千人伴送韩到渭城,老少扶持车毂,争相献酒寄情,韩延寿不忍拒绝,共饮酒一石有余。
韩延寿闭门思过 出 处 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合思过.”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典 故 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 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这天,韩延寿推脱有病,不再处理公务,独自一人呆在馆舍的一间房间里,闭上门,思考自己的过错(闭门思过). 那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寿的上述举动后,深为之感化.他们俩痛心疾首地流着泪,赤身前往馆舍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见他兄弟俩已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这才稍有喜悦之色;但他从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为太守而未能尽到责任的过失,也不禁仰天垂泪. 成语“闭门思过”便出于此.
闭门思过
西汉时,韩延寿担任太守。一天,他到高陵县巡视,碰上一对兄弟为争家产而吵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最后来向他告状。韩延寿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没能教化好百姓,以致让这类事情发生,我应该辞去官职,让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干。”之后,他独自一人呆在屋里,闭门思过。那两个告状的兄弟被他的言行感动了,流着泪向他请罪。
【成语释义】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过,过失。原作“闭阁思过”。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闭门思过,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后引用为成语。本义为关起门来思考自己的过错,比喻自我反省,改过自新。
【成语故事】:
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
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这天,韩延寿推脱有病,不再处理公务,独自一人呆在馆舍的一间房间里,闭上门,思考自己的过错(闭门思过)。
那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寿的上述举动后,深为之感化。他们俩痛心疾首地流着泪,赤身前往馆舍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见他兄弟俩已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这才稍有喜悦之色;但他从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为太守而未能尽到责任的过失,也不禁仰天垂泪。
【成语】: 闭门思过
【拼音】: bì mén sī guò
【解释】: 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
【出处】: 《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近义词】: 反躬自省、闭阁思过
【反义词】: 不思悔改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有过失的人的反省。
【举例造句】:小明犯了错误,妈妈不准他出去玩,让他闭门思过。
有谁知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 ” 成语故事内容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 "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出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1] 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比喻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现比喻只许自己任意而为,不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
例如“可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偶说一句妨碍的话,你就说不吉利。”——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宾至如归故事
宾至如归故事(8篇)
宾至如归故事1
【成语】宾至如归
【拼音】bīn zhìrú guī
【典故】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派大夫到宾馆责问子产为什么把围墙拆了。子产回答说:“郑国国家弱小,所以必须按时向晋国进攻。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隶住的小屋,门囗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觉得理亏,马上设宴款待子产还给了丰厚的回礼。并且下令重修宾馆。
【成语一点通】
形容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
【近义词】
无微不至
【反义词】
冷若冰霜、漠不关心
宾至如归故事2
"公元前542年,子产出访晋国。正巧鲁襄公逝世,晋国致哀没有出路迎接子产。于是子产命人将晋国宾馆的围棋拆掉了。晋平公责问子产为什么要把围墙拆掉?子产说晋国的宾馆太简陋,而且来宾没人接待,如果不把围墙拆了自己走进去,那带来的礼物就会日晒夜露。晋平公听后觉得十分惭愧,给了丰 1 宾至如归的故事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宾至如归资料
【注音】bīn zhì rú guī
【解释】形容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
【简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形容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
【近义词】无微不至,满腔热忱、亲如一家
【成语举例】我们经营酒店,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宾至如归故事3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大夫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那时,正逢鲁襄公逝世,晋平公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口为鲁国国丧志哀,没有迎接。子产就命随行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把车马开了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得到禀报,大吃一惊,立刻赶到宾馆,很有礼貌地向子产提出责问:“我国为了防止盗贼,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造了宾馆,筑了厚墙。现在你把墙拆了,来宾们的安全该谁负责?况且我国是诸侯的盟主,各诸侯国家前来拜访的宾客是特别多的。”子产答道:“我们郑国是个小国,所以要按时搜罗财物前来迸献。现在,恰逢贵国国君没有工夫见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得见到。我们不能檀自把财物送往你们的国库,你们的国库其实都满满的了;我们也不敢把礼品就这样露天放着,因为这样,东西很容易受潮,或者干坏,或者被虫蛀蚀。那我们岂不是更要得罪了?记得你们晋文公当政的时代,接待诸侯来宾可不是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像王宫一样,道路也修整得平平的;冬天,客人一到,火就马上生好,招待得热情周到,车马也都有地方安顿,‘宾至如归’,无灾无患;客人很快把事情办完,也就很快走了,既不怕盗贼,也不愁潮干虫蚀。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数里,宾馆却像奴隶住的,门口窄小得连车子都拉不进来;治安和卫生,也都很差;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得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
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如实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且立即下令兴工,重修了宾馆。
后来人们就用“宾至如归”来形容旅馆、饭店等招待周到。
宾至如归故事4
解释: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
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
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将车马赶进去,安放带来的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
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
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
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宝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接见日期。
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
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
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
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
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
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
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宾至如归故事5
【汉字书写】: 宾至如归
【汉语注音】: bīn zhì rú guī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褒义词;指客人上门的意思,形容待客殷勤周到,客人觉得温暖。
【宾至如归的意思】: 宾:指来的客人;至:来到;归:回家。来的客人到了这里,就跟到了自已的家里一样。比喻主人非常好客,把宾客招待得非常周到。
【宾至如归的近义词】: 亲如一家、门不停宾、无微不至;
【宾至如归的反义词】: 冷若冰霜、冷酷无情、漠不关心;
【宾至如归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襄公逝世。当时郑国大夫子产正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还带去许多礼物。晋平公摆出架子以鲁国国丧致哀为由,没有迎接郑国大夫子产。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拆掉晋国释馆的围墙,然后车马赶进去,把礼物安放好。晋平公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派大夫士文伯前去询问。询问他为何拆掉城墙闯入驿馆,是何居心。子产说:“我们是按时前来进贡的,郑国虽然是小国,但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许多财物前来进献,也不知道觐见日期,谁知又遇上你们的国君如此忙,我们既见不到也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听说晋文公从前做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非常低小的,接待各国诸侯的驿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就象到家里一样,什么事情都有人照应,很快就能献上礼品。而如今你们的驿馆门又低又小,连车都进不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样的做法真是太让人失望了。”士文伯把情况报告给晋平公。晋平公自感理亏,立刻接见了子产,隆重宴请并向他道歉,还准备了丰厚的回赠。随后立刻下令重新建造驿馆。
【宾至如归例句】
宋.范仲淹《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娶楚国太夫人 张氏而生公,教之亲仁,宾来如归。”
清.归庄《太参驿传道罗公寿序》:“江南北水陆之冲,舟车辏集,必能使宾至如归,而民不扰。”
【宾至如归造句】
汽车4S店现在都会为车友们提供很好的客户服务,让车友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酒店的服务要想上一个台阶,首先就要让客人们有一种宾至如归回到家的感觉,其次才是合理的收费。
宾至如归故事6
宾至如归的典故: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宾至如归的汉语词典解释:
宾客到此如归其家。形容待客亲切、周到。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东周列国志》第七八回:「四方之客,一入鲁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宾至如归。」亦作「宾入如归」、「宾来如归」。 ●《国语周语中》:「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宋范仲淹《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娶楚国太夫人张氏而生公,教之亲仁,宾来如归。」
宾至如归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亲如家人 宾来如归 亲如一家 无微不至 满腔热忱 满腔热情 宾入如归
反义词:漠不关心 冷若冰霜
用宾至如归造句:
1、这家旅馆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周到热情的服务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这家宾馆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们感到宾至如归。
4、这个旅馆服务周到,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5、我的祝福从头至尾,至真至诚,只愿你感觉宾至如归。
6、会所里的服务,宾至如归。
7、这家餐厅以宾至如归招徕顾客,经常座无虚席。
8、这个旅店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好评连连。
9、这个酒店的服务很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10、山里的村民很好客,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
宾至如归故事7
“宾至如归”是说,宾客到来之后,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里。形容主人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苗患?”
鲁襄公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前542年),鲁国的国君鲁襄公死了。当月,郑国大夫子产陪同郑国国君到晋国出访。晋国国君考虑到鲁襄公刚刚去世,就没有接见他们。子产生气了,派人把所住宾馆的围墙全部拆除,让自己的马车可以自由出入。晋国大夫士文伯很不高兴,当面责备子产说:“我国的政事和刑罚都没有做好,导致盗贼蜂起,真不知诸侯国的大臣们到我国访问寡君的时候,如何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因此,我们才派官吏修缮宾馆,把宾馆大门造得高高的,把围墙砌得厚厚的,以保证来客的安全。而你却把墙拆毁了,虽然你们的随从能够保护好你们,可是别国的宾客又怎么办呢?我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宾馆的围墙,旨在接待好各国的宾客。如果把墙拆除了,叫我们拿什么来保证宾客的安全呢?寡君因此派我前来请教。”
子产回答说:“我国是一个小国,又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大国可以随时向我国索要东西,没有一定的时间。因此,我国国君从不得安生,搜求国内所有的财货,亲自带来朝见贵国。然而却碰上贵国执事没有时间,我们见不到他们,又没有得到贵国的旨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
我们既不敢呈上财物,又不敢把它放在露天里。如果马上呈上去吧,都是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一定的仪式,我们就不敢奉献。把它们放在露天里吧,又怕日晒雨淋导致腐败毁坏,以至于更加加重我国的罪过。我听说,文公做诸侯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很小,连一个可供观赏的台榭也没有。可是,却把接待各国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富丽堂皇,如同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马棚都修缮得很好,负责建筑的官吏及时修整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
诸侯的宾客刚刚到来,掌管柴火的官吏立即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们仔细巡视宾馆,随时提供服务。车马有一定的地方安置,宾客的随从有人替换,管车的给车轴加油,管洒扫的和看守牲口的都认真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各个部门的官吏,随时检查招待宾客的工作。文公及时办理宾客的公事,每一件都处理得十分恰当。他同宾客共忧同乐,宾客有不如意的事,就前去安慰;宾客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耐心加以指点;宾客缺少钱物,就加以周济。宾客来到这里,就像是在家里一样,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既不怕强盗和小偷,也不担心干燥和潮湿。
现在却不同了,晋君居住的铜鞮别宫方圆有数里之大,而宾客居住的地方却如同奴仆居住的小屋子。车子进不了大门,而又无法翻墙进去;盗贼公然逞凶,天灾也随时降临;接见宾客没有明确的时间,召见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达。如果不拆除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财物,那我们的罪过就更重了。请问执事,将怎么安排我们?鲁襄公病逝,不但是贵国国君的丧事,也是敝国的丧事。如获准及时献上礼物,我们一定把墙修好后再离去。如果能这样,就是晋君对我们的恩惠了。我们怎敢害怕困顿和劳苦!”
晋君听说这件事之后,便接见了郑君和子产。不久,晋国重新修建了宾馆。
宾至如归故事8
年龄时郑国的大夫子产,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很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驾崩,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职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而后赶进车马,安置物品。
晋平公闻讯,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事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良多为了避免响马,保障来宾平安,特地建筑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当初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余诸侯来宾的保险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晓得你们拆围墙的用意是什么。”
子产答复说:“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收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赶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觐见日期。我据说从前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招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达到的时候,样样事件有人照顾,能很快献上礼品。他跟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诲,你有艰苦,他给予辅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本人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多少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房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不确实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假如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咱们交了礼物,我们乐意修睦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形讲演了晋平公,平公觉得愧疚,立刻接见子产,盛大宴请,绐了丰富的回赠,并下令从新建造宾馆。
文章标题: 一个成语故事想不起来了,一个官员受排挤,让他到一个治安差,当地氏族力量强大的地区管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