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时间: 2023-04-04 22:01: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怨声载道。白莲教大头目韩山童在淮河流域一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他有人脉、有威望,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决定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反元起义,但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捕杀。

韩山童死后,韩林儿与母亲逃离家乡,来到了武安。后来刘福通继续起兵,并迅速壮大队伍,先后占领今安徽、河南许多城镇,掀起了红巾军起义的序幕。

但起义队伍总要有个灵魂人物。韩山童自称是宋朝皇室子孙,肯定要比刘福通名气要大。而且还是白莲教大头目,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不能自立为王,所以刘福通派人在砀山夹河找到韩林儿,接到亳州。

1355年,兵强马壮的刘福通把韩林儿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

当时和刘福通一起打拼的杜遵道被封为丞相,刘福通为平章政事,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遵道得宠有些忘乎所以,福通不服气就把他解决了,自为丞相。不久又改作太保,红巾军政大权全在他手里,小明王就是一个傀儡。

当时全国起义的队伍很多,要说实力最强、势力范围最广的就数刘福通的红巾军了。在北方起义的,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军旗号。包括南方的徐寿辉等人也是打着红巾军的旗号。

朱元璋最开始就是投奔郭子兴的队伍,由于才能突出,逐渐受到重用,后来还做了郭子兴的女婿。后来其义队伍内讧,郭子兴愤恨交加,得病而亡。由于同属红巾军,杜遵道带来小明王旨意:檄授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军中文告都用龙凤年号。

后来郭天叙、张天祐战死,朱元璋成为这支军队的老大,但他依然以小明王的部属自居。比如每年正月初一,都会设置小明王的御座,朱元璋亲率领诸将跪拜行礼。

在各路队伍中,朱元璋是最沉稳,有谋略的一个,他始终秉承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信念,默默地积蓄自己的力量,傍着小明王这颗大树,保护自身安全,而小明王作为名义上的老大,则正面和元军对抗。

五六年间,红巾军长驱直入,元朝军队使尽方法抵抗和进攻红巾军,大敌当前,谁也顾不到这个新起来的小头目朱元璋。

在小明王这棵大树下,朱元璋到势力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期间,他逐渐巩固地盘,扩充实力,逐渐消灭群雄,开辟疆土。而且更有利的是地理位置,他和元朝大军中间,恰好隔着三个政权,东边是张士诚,北面是小明王,西边是徐寿辉,这三个大卫星保护着,使他不会受到元军主力的攻击。等到小明王军力已被元朝消灭的时候,两败俱伤,元朝的军力也被久战削弱了。朱元璋呢,相反已经广土众民,成为最强大的有组织、有训练、有经验的势力了,可以和元军打硬仗,比一比高下了。

后来小明王再与元朝直接作战后,实力迅速衰落。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率军攻破汴梁,并派其养子王保保出兵山东,史书记载“察罕起义兵,战河南、北,击贼关中、河东,复汴梁,走刘福通,平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

小明王与刘福通被迫逃往安丰,困守孤城。

1363年,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派手下大将吕珍率兵围攻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得到消息后,不顾刘伯温的阻止,亲率大军解围,救出了韩林儿,而刘福通战死。朱元璋依然以皇帝礼节接待韩林儿,把他安置在滁州,身边左右侍从全部换人,此时的韩林儿完全被朱元璋控制。

现在红巾军的队伍,其实真正的老大应该就是朱元璋了,现在这个时候即使小明王禅位给他,朱元璋也不会接受的。他有更大的目标。在他羽翼丰满以后,他并不想代表农民利益。

朱元璋的蜕变在他占领集庆后不久便表现出来了,他不用红旗而改用黄旗。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已经不是农民起义军了。他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战过程中,同元将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之间没有中断书信往来。

打败陈友谅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他自称吴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设立百官,这是朱元璋政权性质发生变化的标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他在声讨张士诚的《平周榜》中已用地主阶级的口吻诬蔑红巾军起义是“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而他自己则是顺应天时才出面收拾这各自为政的局势。

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迎接韩林儿,这时候我们都明白,韩林儿对朱元璋已经毫无用处了,等待他的一定会是死亡。果不其然,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是莫名溺水而亡,韩林儿的意外死亡宣告了红巾军韩宋政权的灭亡。

事后,朱元璋痛斥廖永忠,但人们都明白,其实这场偶然事件的背后,其实一切都是必然。韩林儿死后,朱元璋以第二年为吴元年,第三年称帝,建立明朝。

因为小明王没有想到朱元璋会伤害他,小明王认为朱元璋不会伤害自己,所以没有过早禅位。
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应该有气节的去死。并不能禅让,让自己的国家受辱。
因为他并不是聪明人,没有看清自己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危害,所以没有禅位的举动。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韩林儿其实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作为元末起义军的名义领袖,许多人把他比作秦末的楚怀王熊心、或者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傀儡。

但相比于楚怀王和汉献帝,韩林儿的处境其实更加悲惨,毕竟他可没有所谓的血统,其影响力并不大。

当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作为安徽地区白莲教的首脑人物,带着刘福通一行人在颍州密谋造反,结果却因事情败露而被官府捕杀。韩林儿和母亲杨氏,这对孤儿寡母,不得不亡命天涯,生活好不艰苦。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虽然韩山童被捕杀,但刘福通却逃了出来,并且继承了韩山童遗志,在朱皋举事成功。在此后的数年间,刘福通和他的义军不断壮大,一度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拥兵十几万。

然而在这期间,刘福通似乎却是忘了韩林儿这个“太子爷”的存在,对其不闻不问。然而四年之后,刘福通突然又想起来了这个大侄子,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将其迎回亳州,韩林儿的人生迎来了巨大转机。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登基称帝,国号为宋。就这样,“小明王”诞生了。

从山野村夫到义军领袖,韩林儿的身份转变显然有些过于突然。而刘福通的态度变化更是令人不解,为何之前不闻不问,如今却奉其为主,难道是突然的良心发现。

其实不然,刘福通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最初起义军规模不大,刘福通一门心思搞起义,占地盘,没有必要去找个“太子爷”回来添麻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大潮席卷各地,许多地方纷纷举事。比如徐寿辉、芝麻李、郭子兴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谁服从谁这一说。

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大家不在同一地区,各打各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起义军大部分都是打着白莲教的旗帜,就算不是白莲教,那也都是头裹红巾,总之在天下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基于这个前提,正统地位之争的必要性就出来了,就算无法号令其他人,但至少能够取得名义上的优势,得到天下白莲教众的拥护和追随。哪怕是称个王,也比将军来得有优势。

所以,一时间,天下各地的红巾军纷纷冒出一些大人物,称帝的称帝,称王的称王。刘福通一看,这明显对自己不利啊。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他必须要有所行动。而由于反应较晚,此时自己无论称帝还是称王,都不足以形成优势,顶多大家平起平坐。

因为小明王觉得自己还有一线机会,可以与朱元璋一搏,不想要太早的放弃自己的权力,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样的情况。
因为小明王并没有实权,所以他其实就跟个傀儡没差别,什么都还要听朱元璋的,所以他根本无位可禅让,只能做朱元璋的一颗棋子而已。
有4点:1.小明王虽遭受重大挫折,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2.小明王其实是个傀儡,说了算的是刘福通。3.朱元璋与张士诚大战,刚开始胜负难料。所以小明王没有必要匆匆忙忙上交皇冠。4.小明王是不是死于朱元璋的暗杀,尚存疑问。
因为小明王就是一个傀儡,他自己并没有决定权何时让位给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生死都决定不了,完全就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人。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

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

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北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结果韩林儿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谋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没实锤。因为朱元璋可以不用杀韩林儿,而是学曹丕对汉献帝补个手续,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尴尬。

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只是朱元璋手中的一个工具,是一个傀儡,开始的时候小明王没有什么野心,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对于这些权利斗争没有什么太多的经验。但是朱元璋在消灭了自己的对手之后,小明王已经从一个稚嫩的儿童成长为了一个大人,这么多年的斗争也激发他内心权力的欲望,但是并没有改变他幼稚的想法。小明王还在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希望朱元璋会把天下拱手让给他,他这种侥幸心理最终断送他自己的生命。

朱元璋是一个要不就不做,如果做就会做得很彻底。即使小明王很识时务,朱元璋也不会放过小明王。首先小明王自己会不会造反是一个未知之数,如果他有了谋反之心,利用他的名声会给大明王朝带领不小的麻烦。即使小明王自己不造反,那么也有可能其他的人会利用小明王,就像当初自己利用小明王那样。

所以小明王从被拥立的第一天起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如果朱元璋得到最后的胜利,他会被朱元璋杀死,如果其他人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其他人也不会放过小明王。小明王是一个悲惨的人物,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一生都没有挣脱出来,他的命运和生死一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小明王如果及早的退位也不过是多活几天的事情。朱元璋的做事风格是不会留着这个心腹大患,小明王也想着要不挣扎一下,或许自己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当他看看自己周围的时候,除了空气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可以听从他的支配,他要拿什么和朱元璋斗争,拿什么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他恍然大悟只能等待着命运降临的那一刻。

小明王之所以不及早禅位朱元璋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还有漠北可以逃,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拼死到最后。
因为他非常享受当皇帝的这个过程,他觉得当皇帝的时候权力非常大,也非常的厉害。
因为谁都想要坐在最高的位置上,当皇帝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谁也不愿意轻易放手
文章标题: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7547.html
文章标签:明王  及早  非要  何不  朱元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