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31 09:01: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鄙人浅见之所以朱元璋之所以收养义子的原因在于:
1、战争孤儿,豢养死士
战争造成的孤儿,尤其是男童,在一定机缘下,就是军阀出自不同目的收养对象。假以时日,军阀身边长大的男童们,不但到到战争的洗礼,也得到了久违的父爱。所以百战余生的男童,就是军阀们身边,最为忠心的“儿子”。
义子们,不但可以充实兵源,冲锋陷阵,还可以榻前尽孝,甚至是满足军阀的龙阳之好,实在颇为“实用”。另外,身边有一群待己如父的死士,就意味着许多明里暗里的事情,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2、战争老兵,国王班底
其次,身边有一群自幼跟随自己,又是百战的精华的义子,不但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背后挨刀。朱元璋还可以依靠这群义子老兵,来凝集军队战力,毕竟有军队兵王,是军队的无价之宝。
此外朱元璋起家需要班底,谋臣幕僚,将官校佐,往往是择主而事。而义子则相对容易控制。所以精明的朱元璋,一定需要,一个更加可靠的私人班底,来巩固自己的权位,充实自己的军队。故此这些义子,也是朱元璋,用人间父子之情来换的,保护自己周全的私人团队。
3、大浪淘沙,培养观察
再次,义子自幼被朱元璋收养,年龄上也相对功臣宿将要年轻的多,故此一旦他们通过了,朱元璋的帝王考核,就有可能像沐英一样,留下成为新皇帝的私人班底,换言之,朱元璋义子和亲子,一起长大,在私人感情上,对新君的效忠也是外臣不能比的。
我们在古代影视剧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伴君如伴虎”。也确实如此,帝王多疑,心思百转。就算重臣有“从龙之功”,但是帝王可不会讲究情面,肯定以江山社稷为重。所以帝王的“狡兔死,走狗烹”的行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明太祖朱元璋在起义建朝之时,收养了大批无家可归的穷苦人,为了得到他们死心塌地的效忠便认他们为义子,这是一场长时间的投资。义子为了他的千秋基业死而后已,可建朝后朱元璋与义子们断绝关系。
白手起家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朱重八在家族中不很受重视。尤其是朱元璋十五岁时,家乡发生蝗灾、瘟疫,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家族中人不能自保,所以朱元璋就被家族遗弃。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不得不背井离乡,投奔到一座寺庙,朱元璋在庙中剃度出家,在庙中做些洒扫之类的粗使活计。虽然比较辛苦但好歹不用过“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庙里得不到施舍,朱元璋就被赶了出去。
就这样朱元璋流浪了三年,这三年他见惯了百姓民不聊生,见惯了饿遍地。朱元璋希望能结束百姓的悲苦生活,他虽然也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他儿时的伙伴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才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朱元璋作战时有勇有谋,郭子兴赏识他的机警聪敏,对朱元璋层层提拔。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之后才正式改名为“朱元璋”。因为朱元璋身先士卒,礼贤下士,所以他也很受士兵的爱戴。
后来朱元璋不堪忍受军队的不公待遇,便打算“另起炉灶”,以滁州为据点。朱元璋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滁州安分待了六年,将自己的队伍扩大了十倍不止。
经过十几年的拼杀,四十岁的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朱元璋能这么快速建立国家,除了他本身的实力外,还要多亏他认的众多的义子为他“上刀山下火海”。称帝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措施,农民的生产激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间接带动了手工业的进步。在明代初期,社会逐步恢复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晚年时多疑,认为旧臣们功高盖主会不好掌控,便屡次构陷开国的大臣,那些与他有着共患难情谊的功臣,都被他屠戮殆尽,他的义子们也没有逃脱。1398年心力交瘁、年老体迈的朱元璋病逝在南京。
一场投资罢了
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明太祖朱元璋,他设立的锦衣卫让百姓和大臣们风声鹤唳,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斟酌再三,生怕惹来杀身之祸。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和“爱民如子”沾不上边。但就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皇帝收养了20多个义子。
朱元璋的义子大都是穷苦出身,父母双亡,他们被朱元璋收养时,年龄都很小。朱元璋在战乱中会偶然遇到一些可怜的孩子,他正好要培植壮大自己的势力,深谋远虑的朱元璋,于是收养了他们二十多人。在朱元璋的教导下,他们大都武功高强,骁勇善战。他的义子中有名的如李文忠、沐英、徐司马、平安,都是鼎鼎有名的将军。
朱元璋的第一个义子是李文忠,李文忠是他大姐的孩子。李文忠的父亲听闻朱元璋的滁州佣兵自重,便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李文忠是朱元璋唯一的亲人,再加上他那时候还没有儿子,便赐予李文忠朱姓,改名为朱文忠。
朱元璋请先生教授朱文忠学识,请武将传授他功夫,又教给文忠兵法。在朱文忠小有所成时,便派他去了刀光剑影的战场,那时候文忠只有十九岁。
沐英是朱元璋在行军打仗时收留的孤儿。那时沐英才八岁,父母在战乱中丧生。朱元璋发现沐英时,年幼的沐英正坐在废墟中大哭。朱元璋将沐英带回去,交由妻子抚养,给沐英取名为朱文英。对朱文英悉心教导,在他十八岁时就将他送入战场。
徐司马九岁时成为孤儿,被朱元璋捡回去后改了名字叫朱司马。经过悉心教导,朱司马成为朱元璋的亲卫,近身侍奉朱元璋。平安是朱元璋手下将领的孩子,其父在战争中身亡。朱元璋感念平安年幼,便接到身边抚养,改姓朱。
朱元璋用十年左右时间投资——悉心教导他们,换取他们为大明的江山奉献的一生。朱文忠他们为了朱元璋的建国大业,南征北战,受过的伤不计其数,朱元璋的义子在战乱中死去的也不少。因为朱元璋是他们的养父,所以他们对朱元璋可谓是忠心耿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再加上朱元璋还需要他们继续效力,便对他们格外看重。朱文忠等后来成为了镇守一方、手握重权的将领,这一场投资不亏。
狡兔死走狗烹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的义子们手握兵权,又都冠以朱姓,也算是半个皇家人,所以他们在朝堂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这可不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义子们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他亲生儿子的地位。再加上朱元璋多疑,义子们权力大,万一哪一天联合起来背叛自己怎么办?义子哪有亲生儿子好?亲生儿子不会背叛自己。
在建国之前,朱元璋对义子们可谓是视如亲子,以他们的父亲自居,当然也换取到义子们的孺慕之心,心甘情愿为了朱元璋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没想到朱元璋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只是他的一项长达十几年的投资。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首先清算的便是他们这群人。因为朱元璋的义子们征战沙场,在军中权威较大,不好直接缴了他们兵权,朱元璋便以不能让义子们本家无后为由,便收回他们的朱姓,改为原来的姓名。义子们从皇家人沦落成为大臣。虽顶着养子的名头,得到的却只是臣子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些义子们受到了朱元璋的猜疑。
朱元璋战功卓著的义子大都英年早逝,但是明朝已经建立,义子们对朱元璋来说已经无用了,所以他们的早逝对朱元璋来说可谓是去了一块心病。
朱元璋收养了一大批义子,不是善心大发,而是对他们进行的一场长时间的投资——得到他们的忠心,为自己的野心铺路。在明朝建立之后,义子们的存在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朱元璋便与他们断绝关系,在朝堂上拔除了不少他们的势力。完全验证了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我觉得这是因为朱元璋在发家的时候需要一批亲密的人来帮助他争夺天下,而收养义子刚好的完成这个目的最好的做法。之后他又选择和义子们断绝关系是因为要防止义子们有异心,会争夺他朱家王位,所以才会选择与他们断绝关系。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草莽出身,他从小生活艰难,常常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之后在很多能人异士的支持下,成功夺取政权,成立明朝。
起初,朱元璋在带兵打战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因为战乱而成为孤儿的孩子,看着他们无依无靠的样子,他总能感同身受,毕竟他也是从那样的日子里过来的,所以他会选择去收养这些孩子,成为这群孩子最亲密的人。而孩子们总是天真无邪,谁对自己好就想着要报答。所以当朱元璋需要他们打战的时候,他们个个都挺身而出。有了这层利益的捆绑,很多义子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像沐英,他是朱元璋收养的第一个义子,骁勇善战,一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我觉得义子们能这样帮助朱元璋,无非就是朱元璋对其很好。朱元璋不仅为义子提供衣食住行,同时还请人教他们识文通字。
成立明朝后,朱元璋为了防止义子们与自己的亲生孩子争夺王位,他选择与他们断绝关系。但是他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他没有直接把义子们贬作百姓,而是根据每个人立下的功劳进行封赏,像沐英就被封赏云南,将云南治理地非常好,他的后代也世袭了他的职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看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朱元璋这些做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