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会衰落

时间: 2023-03-13 04: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会衰落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魏惠王魏罃是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三位国君,魏文侯魏斯之孙,魏武侯魏击之子。魏惠王在位五十年,是魏国从盛到衰的一位君王。

他在位的前半生,是魏国霸业辉煌的时期,在位的第二十九年,魏军在马陵被齐军击败,元气大伤,魏国的霸业从此衰落。

第一项,公元前361年,也就是魏惠王在位的第六年,魏国将都城从河东安邑,迁到了中原的大梁。

安邑处在河东腹地,靠近晋国旧都绛,但三家分晋后,河东被韩国和赵国包围,魏都安邑经常被赵国和韩国联合打到家门口,魏国很受约束。

而且安邑又地处山河险阻的河东盆地,对于实力膨胀,需要与中原各国频繁交流,提升自己霸主形象的魏国来说,显然是不太便利的。

第二项,魏惠王继续推行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的变法,兴修水利工程,在黄河岸边建立堤坝,进行防洪灌溉。

并且又开放贵族独占的山林川泽,允许平民开发耕种,这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进一步提升了魏国的国力,稳固了魏国的霸权。

第三项,魏惠王继位以后,着力于修复与赵国、韩国的联盟关系,继续领导三晋联盟与齐楚进行争霸。

第四项,魏惠王继承了其父魏武侯时代,对秦国的政策,转攻为守。派遣将领龙贾,率军在西河郡修筑长城,防守秦军的进攻。

魏惠王的这一系列政策,有助于魏国提升国力,维护了魏国的强大,使得魏国继续成为诸侯的领袖,战国的霸主。

但是这一切都在魏惠王二十九年,发生了改变。魏国大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故伎重施,进攻大梁,解围韩国。

魏军为报桂陵之败的仇,追击齐军。魏军主将庞涓,误中孙膑的减灶之计,别齐军在马陵道埋伏。魏军惨败,庞涓兵败自杀,魏太子申被俘。

马陵之战后,魏国迅速从战略进攻陷入战略防守之中,面对逐渐强大的秦国、齐国,在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下,魏国不断惨败,魏国迅速从战国第一强国,衰落成为与韩国一样的鱼腩国家了。

从魏惠王继位的整个施政举措来看,其实并没有出现重大的失误,他也是一位立志要发扬魏国霸业的国君,但是为何魏国却在他的手上越来越弱呢?

魏文侯强大魏国,建立魏国的霸业,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举措,一是内修,国内推行变法,重用各类人才,令魏国一跃成为三晋的扛把子。

二是外交,虽然魏国的领土和国力,都比不上楚国、齐国两个大国,但是魏国有一帮兄弟啊。魏文侯坚定地联合赵国、韩国,将他们绑上魏国的战车,在中原与齐国、楚国争夺霸主。

因此可以说,魏国是霸主中的霸主,这并不是说魏国的就是王中王,霸中霸。而且魏国能够称霸,其实更多的还是延续晋国的霸业,以三晋的名义称霸,而他自己是三晋的大哥,自然就是霸主了。

如果脱离三晋,把魏国单独拉出来,其实魏国的硬实力恐怕与齐楚两强是有点差距的。从魏武侯意图武力干涉赵国,被击败于邯郸,魏惠王继位,被赵国联合韩国报了一箭之仇。

从三晋不时爆发的一些冲突来看,魏国妥妥的是三晋的大哥,但是两个小弟也不是拿他没办法,因此魏国并不是独强的霸主。

魏国作为三晋的大哥,着实是有点不称职,魏国强大以后,一直担心赵国强了自己的老大的位置。所以从魏文侯一开始,就一直压制着赵国,防止赵国强大。

魏文侯做的还不太过分,魏武侯就过分了,赵敬侯继位之初,赵国公子赵朝作乱。魏武侯竟然支持赵朝,派兵协助赵朝进攻邯郸,被赵军击败,魏、赵关系破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魏、赵的梁子从此结下以后,后面还持续不断。赵敬侯眼看着三晋联军在中原节节胜利,魏国占领了楚国的大梁,韩国一步步蚕食郑国,而赵国一口汤都没捞着。

赵敬侯就把赵国的都城迁到邯郸,方便赵国瓜分中原的利益,但是魏国不高兴了,一直给赵国使绊子,鼓捣卫国进攻赵国。赵军无法抵抗魏军,于是和楚国联合,共同击败魏军。

魏武侯去世之后,两个儿子争夺君位,魏国人立魏罃为国君。赵、韩两国都参与进来,效仿魏武侯对别国的事情指手画脚。

赵韩联军在浊泽击败魏军,但是两国因为意见不合,最终闹掰,魏罃击败魏缓,继位为魏惠王。因此从魏惠王继位开始,三晋联盟就已经名存实亡,三国之间矛盾重重。

但是为了维护三晋内部的关系,保证魏国的霸权,魏惠王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维持着三晋联盟的存在。

但是只要有矛盾,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不知道是因为东西两个方向的齐国、秦国的逐渐强大,魏惠王脑子发热了,想统一三晋。

做了二十多年的霸主,魏惠王已经飘了,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因为赵国进攻卫国。派军队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击败回援的魏军,生擒庞涓。

但是此时魏军已经攻克邯郸,迫使赵成侯签订城下之盟,桂陵之战魏军元气未伤。但是这一战如果魏国脑袋清醒的话,可以发现自己已经危机四伏了,齐国、楚国都出兵救赵了,秦国也在蠢蠢欲动。

但是随后的公元前352年,魏国在襄陵之战中,联合韩国击败了齐、宋、卫联军,齐国通过楚国向魏国求和,魏国霸权保住了。

但是魏惠王充分发挥了自己记吃不记打的本性,上一次攻打赵国,被人狠狠捶了一顿。终于在公元前342年,魏国按耐不住,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

韩国五战皆败后,齐军出兵攻打大梁,魏惠王眼看又是齐国来捣乱。撤回在韩军队,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副将,率军攻打齐军,力图打疼齐国,让齐国以后不敢捣乱。

结果齐军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以“减灶计”令魏军轻敌冒进,庞涓率领精骑脱离主力追击齐军,在马陵道被齐军伏击,全军覆没,庞涓自杀。

随后齐军连续击败魏军主力,魏国从此元气大伤。桂陵、马陵魏国两次被痛揍,都是因为攻打曾经的盟友,结果被齐国抄了后路。

所以说,三晋联盟的彻底破裂,已经预示着魏国霸权的衰落,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没有盟友,必然被围攻,保命都困难。

魏国的崛起是魏文侯重用人才,正确的战略布局所奠定的。而魏国的衰败,也同样的是魏武侯、魏惠王父子没能用好人才,战略布局的错误所带来的。

有些人将魏国最终的衰败,归结于魏国延续了晋国时期的春秋霸权思想,将精力集中到了中原的争霸中,其实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对的是晋国在中原的百年霸业,确实如魏国一样,投身于中原,不断地和楚国、齐国争夺霸权。

但是不同的,晋国并没有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中原,而是不断对外扩张,提升国力。把领土从运城、临汾一代,扩张到了山西北部的句注山,跨过太行山,东边扩张到了与齐国交界。

晋国能打下这样辽阔的土地,可是在中原争霸中得不到的。魏国想学习晋国的霸业,魏文侯时期学了个像模像样,跨过黄河,向西侵占秦国的土地,向北夺取胡人的土地,使得魏国国力大增。

等到魏武侯、魏惠王继位后,以为魏斯打下的基业就够用了,一头扎进中原出不来了,错失了最好的领土扩张机会。学晋国,只学到皮毛,还老想出去找人干仗,你魏国不挨打,还有谁能挨打呢?

最后是魏国的用人策略,着实是渣的要命啊,魏国地处晋国最核心的地带,捡了晋国和魏文侯时期留下的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魏武侯、魏惠王这一对败家玩意,都不知道用。

魏武侯又把魏国拉回了重用贵族势力的老路上来,而魏惠王更是眼睁睁地错失了孙膑、商鞅、张仪这些人才。追逐与孟子、惠施这等名声响亮、空有德行的名士,人才的流失,奠定了魏国衰败的基础。

魏文侯时期,重用了李悝、翟璜、吴起、乐羊、西门豹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者平民出身的文臣武将,成就了魏国的霸业。

而魏武侯以后,魏国不再重用寒门士子,那岂不是“成也寒门,败也寒门”,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哪有不败的道理啊!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呢?

魏惠王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

不过,尽管他殚精竭虑,但煌煌大魏的霸业,仍然砸在他手里。

初登王位,运气爆发,渡过危机,却难免国力收损

魏惠王继位之初,弟弟魏缓不服,在韩、赵的支持下来抢王位。

韩赵在浊泽大败魏军后,都提出了“歹毒”的计划。

其中,韩国的想法最为“歹毒”:魏国各立一君,一分为二。如此,魏国将分为两个与宋、卫类似的诸侯,从此不再构成威胁。

不过,魏惠王运气不错:韩赵谈不拢,相继退兵了。

魏惠王把握机会,重整旗鼓,相继击败韩、赵,重新稳定了形势。

不过,秦、齐利用三晋大战之机,对魏发起了进攻。

西面的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攻取庞城,俘虏了公叔座。

东面的齐国攻取了观,并迫使原本顺从魏国的泗上小国朝于齐,已有争霸之像。

魏惠王把握时机,渡过危机,但是,魏的国力、霸业都被削弱了。

励精图治,重振霸业,却疲惫不堪

渡过危机后,魏惠王励精图治,使国力、霸业得以重振。

魏惠王迁都大梁,并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将逢泽“以赐民”,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魏惠王以当年吴起的“武卒制”操练魏军,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精锐部队,使魏军力大增。

魏惠王还调整外交策略,与韩、赵会盟,恢复三晋同盟,并在此基础上,压制齐国。同时,在西面,令龙贾修筑长城,对秦暂取守势。

不久,鲁、宋、卫、韩等国朝魏,魏国的霸业得以重振。

不过,魏国的疲态很快就显露出来。

赵虽与魏修好,但仍然要攻打臣服于魏的卫。

为尽霸主的义务,魏赵大战!齐国趁魏军疲劳,“围魏救赵”,重创魏!

尽道魏惠王拥有雄才大略,那为何还让魏国走向了衰落?

魏国的衰败其实并不全是魏惠王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很难有所作为,同时在魏国后期的时候,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很多能人义士都去别的国家了。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我国古代,很多强盛一时的国家最终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当年的魏国同样逃脱不了,不过魏惠王并不算是魏国没落的罪魁祸首,魏国霸权的衰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不过恰巧发生在魏惠王执政的时候。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魏国当时的地理位置其实十分的尴尬,地处天下之中,可以说是四战之地。当年魏国的局面其实和二战时候的德国差不了多少,一旦发生战争便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当年的魏国可以说是西有戎秦,东有强齐,南有蛮楚,北有悍赵,一旦攻打其中一方,必然会遭受到另外几方的围攻,所以说魏国其实很难有所作为。

除此之外,当年魏国的人才流失其实也是十分的严重,很多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待遇,都纷纷的转投其他的国家。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其他的国家吞并,各国都开始实施各种变法,在这场变法狂潮中,魏国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其他的国家,不过好景不长,由于朝廷内部守旧派实力过于强大,魏国的这些变法并一直延续下去,最终导致很多变法都失败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魏国的没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就算当年的魏惠王力挽狂澜保住了魏国,但是之后同样还是会被其他的国家吞没。当年的魏国可以说是有着天下最雄厚的人才储备,可惜高居朝堂的贵族却容不下他们,最终让这些人才成为了别国手中的利器。

因为有奸臣辅佐导致蒙蔽了帝王的双眼,加上晚年昏庸导致魏国一步步衰落。
马陵之战后,使得魏国丧失了霸主地位。还有魏国独特的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和魏惠王用人方面的错误选择都是导致魏国走向衰落的原因。
因为魏惠王知道自己再有才,没有人去扶持自己,一样是没有用的。
因为四战之地,越是强大前期越是要低调。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呢?

作为一个四战之地,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称雄称霸的霸主,魏惠王绝对不合格。

其实这一点近代的历史可能更加具有借鉴意义,要想寻求答案,必须得从现如今世界第一超级强国美国开始说起。

回到那个时代,秦国为什么能够最终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商鞅变法以后,司马错例行军事上的改革,要求军队作战,不能够再讲究以前什么道德仁义,总之一句话抢土地,抢人口,壮大实力,是军队出击都必须抢夺一定的土地人口回来,这才算打仗,这才是打仗。

魏惠王那打仗算打仗吗,有人得罪他了,二话没说,开战,打打到他服为止,打到他向我认错,撤兵回来,之前打仗所抢得的所有土地资源全部还给他就算他认错之后有良好的态度,我重新赏赐给他的!

这样的打仗方式,你即便拥有天下第一强军的魏武卒,你的军队活生生被消耗完毕了!而且魏国在最巅峰的时候,三条战线同时开战!你能力很强,是不是你很能打是不是我六个国家轮流起来,我耗死你你怕不怕。

魏武卒最后的力量丧失在了河西之战里面,余一个四战之地的国家来说,没有了军队,你什么都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我们说赵国必将灭亡,为什么军队就是他生存下来的资本,没有军队,你这个国家连存在都是一个疑问。

同时做为一个四战之地,魏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稳固的大后方,为了守卫他的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它的军队必须得迫不得已的投入战争!

围魏救赵,庞涓之所以想不出办法来对付,就是因为魏国的这个地理条件没有一个险关来守卫它的富庶地区,敌人一旦出兵你的心腹之地你就必须得率领军队回去,这样的国家如果说一天到晚的打仗的话,这个国家离亡国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同时,魏惠王还抛弃掉了原先他之前的魏王所致定下的一条国策,那就是联合三晋一起对抗其他国家,他有远大的志向,可它没有部署计划的那种能力,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儿小家子气,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因为魏国战国后期国家内部斗争混乱,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实力不如从前,所以强横的魏国慢慢走向了衰落道路。
因为魏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同时有非常多的臣子起了坏作用。
魏为四战之地,处于秦、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因此霸业很难长久。自魏文侯任李悝变法,魏国最先成为战国时最强国家,自魏惠王后,以珠玉为宝,错失人才,先后失去吴起、孙膑商鞅等贤才,因此魏国东败于齐,西败于秦,南辱于楚。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魏国却最终衰落,这是因为魏国常年发生战乱,导致国家的经济十分的萧条,所以慢慢的衰落了。
文章标题: 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会衰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5804.html
文章标签:魏国  雄才大略  衰落  本是  之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