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3 01: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北府兵的战斗力非常的强,强大到出征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士兵战死,这让宋文帝都感到十分的惧惮,想要除掉北府军,想要杀害北府军的统帅檀道济。而檀道济的死亡,也让北府兵悄无声息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公元442年,北府军当时已经被宋武帝刘裕分为了两个军队,一个是由檀道济负责带领,军营主要驻扎在广陵。而另外一部分军队是由朝廷的亲王来负责,军营驻扎在京口。430年的时候,宋文帝他的心腹在北伐的时候战败,檀道济收到指令带兵前去支援,最后檀道济的军队全部人员竟然都安全回去,这让人特别的惊奇,因此檀道济的军队也威名大震。当时别人提到檀道济都说是战功赫赫,而他带的军队各个身经百战,因此民间也有人把檀道济比作是三国时期的司马懿。
公元435年,宋文帝病危,他眼看着自己就快不行了,当时彭城王刘义康是宋文帝认可的继承人,他害怕他死后刘义康会受到檀道济的压制。毕竟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后来就发动了叛变为他司马家的子孙铺路,魏国的江山最后落到了司马家手中。宋文帝害怕历史重演,害怕檀道济谋反,于是他用异族鲜卑人想要侵犯王朝急召檀道济回京城,想要借此机会杀了他,以解除王朝的威胁。
却不想后来宋文帝的病突然好了,檀道济因此也没有受到伤害,一年后,檀道济刚想启程回广陵,宋文帝又突然发病急召檀道济入宫,在那一次檀道济就被杀害了。其实檀道济被杀就是他功名太多,功高盖主,檀道济死后,北府兵也渐渐的没落了。
公元450年,宋文帝再次启动北伐的战略,当时派出了很多的良将,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撤兵了。但是敌军并没有放过他们,北魏还趁机反扑把南朝退兵几乎全部杀害,而这一次南朝派出的兵力并不是北府兵,因为北府兵早已退出了不存在了。
想当初,桓玄击败司马元显杀入都城之时,可谓是威风凛凛。谁看到这一幕,恐怕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虎父无犬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桓玄,被刘裕三下五除二地赶出了都城。谁看到这一幕,估计都会激动得大叫“666”。
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宋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可是在我看来,说刘裕能征惯战的确不假,但要说他是不世出的名将,则明显是御用文人不要脸的吹捧。
刘裕之所以能把威风凛凛的桓玄打得狼狈而逃,主要是因为桓玄的所作所为令豪门士族失望了,纷纷对桓玄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刘裕带着一两千人,只用了三五天的时间就把桓玄赶走了。
桓玄再差也得有个限度,而他居然能败得如此凄惨,本身就说明一个事实:桓玄之败,非战之罪。
我们先看看刘裕讨伐南燕的战争过程。
南燕虽然也号称是一个国家,但其国土面积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前燕的一个州而已。换而言之,南燕的综合国力,估计也就等于东晋的一个州。
如果刘裕真有史书吹嘘的那么神,他就应该在一比一的前提下,轻松利落地灭掉南燕。换而言之,只要刘裕调动淮南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资源,就可以拥有绝对优势。
可事与愿违,这场战争打得旷日持久。虽然最终灭掉了南燕,但那是因为后秦姚兴最终选择了退兵。如果姚兴介入,结局会怎样?只有天知道。
时姚兴乃遣其将姚强率步骑一万,随范就其将姚绍于洛阳,并兵来援。会赫连勃勃大破秦军,兴追强还长安。——《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第二十八
我们再看看晋安之乱中刘裕属下们的表现。
卢循和徐道覆以广州为根基,率领一枝孤军越过南岭,直接把何无忌、刘道规和刘毅等人打得大败而逃。
俄而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卢循寇逼京邑,道规遣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广武将军到彦之等赴援朝廷,至寻阳,为贼党荀林所破。——《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宗室
毅次于桑落洲,与贼战,败绩,弃船,以数百人步走,余众皆为贼所虏,辎重盈积,皆弃之。毅走,经涉蛮晋,饥困死亡,至得十二三。参军羊邃竭力营护之,仅而获免。——《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何无忌是江州刺史,刘道规是荆州刺史,刘毅是豫州刺史,他们所拥有的力量远超卢循和徐道覆。而卢循和徐道覆所在的广州,在当时并不是什么主要军政地区。
而当刘裕赶回来之后,距离卢循和徐道覆起兵,满打满算也就三四个月的时间。可卢循和徐道覆就是用这三四个月发展起来的力量,和刘裕打了个旗鼓相当,随后才被刘裕整合优势资源击败。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何无忌等人简直烂到了极点。可问题是:把桓玄赶出首都,继而灭掉整个桓氏,何无忌等人都立有大功。
通过这两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刘裕战胜桓玄,还是何无忌等人被卢循、徐道覆打得节节败退,都是由众多客观因素促成的,绝不能仅从个人能力上找答案。
当刘裕决定起兵对抗桓玄的时候,行军速度非常快:二月二十八从京口起兵,三月初三就率军进入了东晋都城(两地相距约一百里)。但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裕并没有派军队趁胜追击。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裕都在干什么呢?显然是在与豪门士族进行长时间的谈判和协商。
率军进入都城并不困难,但与豪门士族建立默契的合作关系却十分困难。手腕不能太软,这会使得自己变成豪门士族的附庸;手腕不能太硬,这会把豪门士族逼到自己的对立面。
政治斗争的精髓就在于此,性格急躁的人根本不适合周旋于朝堂之上。
桓玄就是过于急躁,所以豪门士族以最快的速度从他身边撤离。桓玄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希望自己能够用一种快打慢的方式迅速搞定一切,可当刘裕起兵的消息传来之后,桓玄也只能赶快逃离都城。
据史书记载:当刘裕率军进入都城时,就已经拥有了凌驾于豪门士族之上的权力。因为王谧犯了死罪,但由于他替刘裕还过赌债,所以刘裕不但赦免了王谧的死罪,还让他成为了执政官。
刘裕笺诣大将军、武陵王遵,遣人追蹑,谧既还,委任如先,加谧班剑二十人。——《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这个说法靠谱吗?在我看来:相当不靠谱。
不要说初入都城的刘裕,就是后来成佛作祖的刘裕也不曾拥有过这样的权力。刘裕执政时期,南朝宋依然受制于豪门士族。在整个南朝,门第论和血统论依然大行其道。
在与豪门士族达成合作之前,各地军政长官对刘裕等人都是持观望态度的。虽然他们不支持桓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愿意站在刘裕的大旗下,因为刘裕等人的出身、地位和军事力量实在有限。但当刘裕等人与豪门士族达成合作之后,各地军政长官自然愿意听命于以王谧和刘裕为代表的临时中央政府。
在这种背景下,刘裕等人才真正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补给和后勤保障。
在实现这一切之后,刘裕才敢派军队大举进攻桓玄。否则,以刘裕最初的那点兵力,想大举进攻江州和荆州,恐怕一点胜算也没有。这就是刘裕率军进入都城后,一直没有趁胜追击桓玄的主要原因。
当新兴的军人势力与豪门士族实现联合之后,桓玄立刻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局面中。没人相信桓玄还能杀回都城,桓玄也已失去了与中央政府和解的机会。
面对这种绝境,荆州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都开始逐渐疏远桓玄。失去了支持的桓玄,很快就被刘裕等人打得一败涂地,并在众叛亲离中稀里糊涂地死去了。
桓玄的败亡,并不意味着以桓氏为代表的荆州利益集团彻底崩溃。恰恰相反,因为桓玄的败亡,荆州利益集团又看到了一线希望,因为在桓氏没有倒台之前,刘裕也只能追究桓玄这个首恶,绝不敢扩大打击面。
于是在桓玄死后不久,北府兵竟然打了起兵以来的第一场大败仗。而且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北府兵都不敢主动进攻荆州。
及玄死,桓振、桓谦复聚众距毅于灵溪。玄将冯该以兵会振,毅进击,为振所败,退次寻阳,坐免官,寻原之。——《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为什么所向披靡的北府兵,竟然会在桓玄死后遭受如此重挫呢?我们通常把这一切归于桓振(桓玄侄子)的英勇无敌,但真实的情况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桓玄活着的时候,因为桓玄披着一身贼皮(也可以叫皇袍),如果荆州利益集团继续支持桓玄,必定会丧失与中央政府和解的可能性。
可当桓玄去世之后,桓氏立刻把皇位还给了司马家,并派人对晋安帝说:“您想学习尧舜禅让帝位,但桓玄无福享用这一切,看来天命还在晋帝国,所以我们决定把皇位还给您。”
癸巳,谦等帅群臣奉玺绶于帝曰:“主上法尧禅舜,今楚祚不终,百姓之心复归于晋矣。”——《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
01南朝为何无法再造一统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符坚以关中为中心,发兵东征西讨,很快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结果,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前秦高层由于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以致于轻敌等原因,在征讨南方东晋王朝的过程中遭遇失败,辛苦打出来的政权也全面瓦解。之后,北方重新陷入到之前群雄割据的状态之中。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抵挡住了前秦刮来的战争飓风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样一场胜利不但为自己暂时解决了外部之忧,还给东晋的政治家出兵北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此时北方四分五裂,不趁机捞一笔怎么行?顺利的话,没准还可以重造大一统呢。
(淝水之战中败退的前秦军)
这样一种想法,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共识,即使以后世人的眼光来衡量,一样如此。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不就是借着北方元军内部混战,从而步步逼近,统一了大江南北吗?既然朱元璋都可以,东晋为何不行?尤其他们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北府兵军团。
其实,翻检历史,我们会意外的发现,东晋再造一统的机会,还真不少,例如祖逖北伐和桓温北伐,都是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如果东晋君臣能够吸取前两次北伐流产的经验教训,重整旗鼓,那淝水之战,未尝不会成为东晋全盛的起点啊。
(淝水之战)
可是。和美好的理想相比较,现实却总是有些差强人意。因为当时的东晋内部,已经是危机四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明争暗斗,争执不断,这样一种无休止的内耗,不但不能给北伐恢复中原提供任何支持,反而间接导致了整个王朝的覆亡,那么这又得从何说起呢?
02东晋宗室的权力斗争
淝水之战后,指挥这场大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瞬间声名大振,让当朝皇帝孝武帝十分不满,忧心忡忡,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就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过,东晋一样如此。谢安倒是也有自知之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暂时挽救了东晋的命运而洋洋自得,反而及时的交出了手中的军权,然后主动担任闲职,试图保全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
(图中手执蒲扇者为谢安)
孝武帝一看谢安主动退避三舍,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当即允准,命自己的同母弟司马道子执掌大权,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发现司马道子权势过重,难以驾驭,而且此人贪图酒色,难以委以重任。为了避免王朝面临西晋一样的悲剧,他决定再提拔一个人来牵制司马道子,好巩固皇权的根基,这个人,就是皇后的哥哥王恭。王恭谢过隆恩后,立即前往长江中游都督兖州军事,以保卫东晋王朝。
孝武帝以为自己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当他不知道,恰恰是因为自己这一做法,给东晋以后的日子,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孝武帝死后,王恭立即交接地方要员,联合他们欲驱逐司马道子,好把年幼继位的小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其摆布。
王恭自恃手中掌握有东晋第一强的部队北府兵军团,两度顺江而下,打算把司马道子跟他的儿子一起杀死,不料,司马道子的儿子元显也不简单,他事先探知北府兵统帅刘牢之贪恋权位,于是暗中派人策反,称刘若及时倒戈,杀掉王恭,那他就是新的兖州刺史。
事情的进展果然如司马元显所料,刘牢之得到许诺后,立即挥师西向,处死了王恭与他的同党,而其他追随王恭的地方大员,则被迫归附了长江中游另一个军事强人桓玄,桓玄施展计策火并了这些丧家犬,收编了他们的残兵,势力日盛,成为了与司马道子父子争夺天下的新的竞争对手。
(影视剧中的刘牢之)
桓玄眼看自己兵强马壮,立即择日起兵,再度征伐长江下游的东晋王朝政治中心建康城。司马元显似乎并不在意,"一个王恭我都能收拾了,桓玄黄毛小儿算的了什么?"他不紧不慢的委派之前收降的北府兵劲旅出发,去和桓玄来个硬碰硬。
这一次,元显想错了,刘牢之知道,自己手里就这点本钱,一旦被元显忽悠的去和桓玄厮杀,回头两败俱伤,自己也就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了。巧的是,桓玄也派人来说降,称如果其能够助他一臂之力,杀死司马父子,必定能共享荣华富贵。刘牢之考虑一番,立即答允。就这样,二人合兵一处,攻入建康,司马父子终究没有逃脱权力角逐中残忍的淘汰规则,纷纷倒在血泊之中。
进入建康城安定下来后,刘牢之就向桓玄谈起了这次阵前倒戈的报酬,桓玄对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十分厌恶,于是干脆解除了他的军权,刘牢之这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悔之晚矣。刘试图召集旧部杀桓玄,结果发现自己的手下不是被调离就是被收买,无一响应。刘牢之心如死灰,自杀而亡,桓玄似乎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
03刘裕的崛起
其实,桓玄高兴地未免也太早了一些。因为就在他决定大力整顿北府兵军团,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一个伤筋动骨的大改造,以满足自己的集权需要时。北府兵的一些中下级军官就发动了反击。其中,以刘裕和刘毅、何无忌三人为首的三支部队,夹击桓玄。和死去的刘牢之一样,桓玄进入建康后,刚愎自用,早已四面楚歌,这时候又遭遇北府兵旧部的攻击,顷刻间土崩瓦解,桓玄后也死于战火,刘裕等人掌控了东晋中央大权,他与其余两人,就像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三巨头一样,形成了掎角之势。
这样一种掎角之势,维持起了一种暂时的和平安宁。为了给自己在三巨头当中争取更高的支持,刘裕瞅准了北方分裂的局面,集结水陆军万人,向当时割据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的南燕政权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但是,也就在刘裕决定乘胜追击,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之时,从后方传来了糟糕的消息。此时,浙东流民组成的起义军攻破何无忌部,将其诛杀,此时,他们正在步步推进,试图把建康也攥在手里。
(袭击江南的流民军)
刘裕自知流民军队的进攻所造成的后果非同小可,除了留下少数军队驻守新占领地区外,立即领主力返回建康,构筑起防御工事,以抵挡流民大军。流民帅卢循得知刘裕回师的消息后,也有些惊惧,但是在部下的劝说下,他还是硬着头皮冲击固若磐石的建康城防。结果当然如大家所想,卢循本来就攻打意志不坚定,又遭遇挫折,眼看其他东晋援军纷纷赶到,恐怕要截断自己后路。卢循几经犹豫,决定撤围,返回岭南根据地,再图发展。
卢循想得挺美,这些流民本来就缺乏作战意志,一看撤退,立即带着之前劫掠的战利品各自东西南北飞,斗志全无,刘裕抓住机会奋勇出击,又派精兵超过慌不择路的流民大军,直扑他们的老巢两广。最终,卢循等被刘裕的大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卢循自己也身首异处。经此一战,刘裕的地位更稳固了,这便引起了刘毅的嫉恨。
刘裕当然不会允许一山二虎的局面继续存在,收拾完卢循后,他便回师长江下游,一举歼灭了刘毅的残军。此时,在中国南方,刘裕已经成为了一手遮天、数一不二的人物。
(影视剧中的刘裕)
04北伐功亏一篑
刘裕的部下纷纷劝进,但刘裕有了之前桓玄等人的教训,自知称帝过早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于是,他决定收敛野心,继续北伐,通过战争来扩张自己的势力,顺便牵制住北方的强敌。
此时的北方地区,北魏已在塞北地区站住了脚跟,他们一面同柔然作战,一面频繁骚扰后燕;另一方面,淝水之战后,与后燕几乎同时崛起的另一个强国后秦,也在赫连勃勃大王的袭击下衰落,所以刘裕的攻势丝毫不费力,很快就兵进关中。其间,王镇恶、沈田子两员大将以寡击众,杀敌颇多,立下了灭后秦的不朽功勋。
刘裕的军队,在关中地区受到了不小的欢迎。历经战乱上百年,关中民力疲弊,已经是人心思定,而刘裕的姓氏,恰又与西汉王朝的皇室相同,所以有人劝他效法刘邦定都关中。可是,他们过于理想化了,刘裕的政治根基扎在江南,一旦贸然迁都,刘裕辛苦经营的基业很有可能步前任后尘,而且关中此时一片萧条之色,刘裕也无心久留,不过两月,刘裕就匆忙返回建康,去为自己正式成帝做准备了。
为了安抚民心,刘裕把自己十二岁的儿子留在了关中,另外又以王镇恶、沈苗子二人辅佐,他希望二人同心同德,共同巩固关中,给他在江南称帝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料,二人因战功相当,互不相让,结果内部争斗,先后殒命。刘裕的宝贝儿子眼看父亲留给自己的将领凋零殆尽,外面赫连勃勃大王又派军袭来,自己只能抛下关中父老,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而刘裕之前曾占领的山东、河南等地区,也先后被北方的后起之秀北魏王朝所夺取。刘裕不知道,他急于灭掉后秦等北魏的竞争对手,竟然给后者加快统一步伐提供了助力。淝水之战后的北方乱局,也因为刘裕的北伐惨败而画上了句号。而南北统一时刻的来到,还需要再等170多年。
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不朽名句,不知道欢迎刘裕进入长安的关中父老,在面对新燃起的战火时,是否也是同样的心情呢?
东晋一直是有两个中心的,一个京城建康,一个则是荆州的治所所在江陵。东晋几个世家王敦、庾亮、桓温长期都以江陵为中心经营。在这两个中心的旁边,有两个重要的军事中心,一个是建康旁边的京口,一个是江陵边上的襄阳。这两个地方,一直屯集军队的两大据点。
无论是内部对抗,还是地域胡族入侵、北伐,京口和襄阳都是基地。而这两地,军队的主要来源,则是北方而来的流民,以及被安置在长江以北流民的后代。东晋大部分时间段,这两地军事指挥权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上的。直到398年,北府军的首领刘牢之自为统帅。
404年刘裕京口起兵,核心力量就是京口的北府军。而他的前上司刘牢之,因为害怕桓玄的迫害而自杀。篡夺东晋政权建立桓楚的桓玄败的非常迅速,不到一年的时间,借助北府军的力量,刘裕就帮司马家又一次平定谯国桓氏的内乱。凭借帮司马家复国的功劳,刘裕在408年录尚书事,基本掌控了东晋中枢。
409年刘裕第一次北伐,于410年生擒南燕皇帝慕容超,灭掉了南燕,收复了青州、兖州,将东晋东边的疆域扩展至黄河流域。刘裕刚刚南归,之前被刘裕灭掉的孙恩的妹夫卢循举兵又起。马不停蹄,又是一年多的时间刘裕才将卢循这支农民起义军彻底肃清。412年至413年,刘裕又灭掉了北府军中功劳、地位仅次于自己的刘毅,彻底将北府军握在自己手中。也是在413年,刘裕军队灭掉了谯楚。414年,逼迫仇池国称臣。蜀地被又一次完整地纳入了南朝版图。
415年,东晋宗室、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看刘裕的权势过重,起兵造反,又被刘裕打败,北逃后秦。416年,刘裕在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之后,四路大军北伐,水陆并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灭掉北方另一个政权后秦。虽然在刘裕南归之后不久,长安被大夏赤连勃勃的军队攻克。但是,从西晋灭亡之后,同时收复两座旧都的功业,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样成功的北伐,将南朝的边际线推到了秦岭以北。
刘裕北伐的胜利,为他更进一步奠定基础。寒族出身的刘裕,迈出了之前几个世家大族都没敢迈出的那步。418年,刘裕受封宋公。419年,杀晋安帝。420年,逼迫晋恭帝让位给自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