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秦国如果没有得到蜀郡,还能推平六国吗

时间: 2022-04-08 14:00: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秦国如果没有得到蜀郡,还能推平六国吗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这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吞并巴国和蜀国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在任期间,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造福蜀中人民的伟大举措。

由于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使得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地方,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以,后世史学家通常都将巴蜀之地当作天府之国,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基础。

根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一下子变成“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讲述三分天下之计策的时候,也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然而,这个天府之国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司马迁曾经实地考察过都江堰,并且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事迹,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后来有人在司马迁成都西部岷山处考察的地方修建了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然而,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承认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

司马迁曾经根据西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的山西是指崤山以西,也就是关中平原。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直接就将天府之国定义为关中地区,由此可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关中地区才是争霸天下的所在,而成都平原不过是辅助区域。

最早完成统一的秦朝,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本盘,最后取得汉中和巴蜀作为支撑,才得以完成统一。

这里面要记住的一点是,秦朝是先有关中,再取汉中和巴蜀,如果单纯的有汉中和巴蜀,是成不了气候的。

第二次完成大一统的朝代是汉朝,很多人都以为刘邦是以汉中为根基,最终完成统一的。

其实汉中不过是连接关中与巴蜀乃至西北的交通要冲而已,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其实就是打压。

为了抑制刘邦,在关中封秦朝三降将为王,就是想要分化瓦解关中和汉中,不能让它打成一片。

但是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关中给拿下了,实际上走的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老路,此后也是以关中为基本盘,有了和项羽称霸天下的资本。

如果汉中有那么重要,曹操也不会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把汉中评价为鸡肋,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益州(蜀地)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根基所在,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基本盘,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整。

完整版应该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再取汉中,最后夺取关中,这样才能重走一边秦国或者西汉的统一之路。

如果刘备真的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比刘邦统一天下更容易一些,毕竟还多了一个荆州。

事实上,刘备在军事巅峰的时候,占据三分之一荆州,以及益州和汉中,然而夺取汉中后不久就丢失了在荆州的所有土地,随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假如成都平原真的像诸葛亮之前所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怎么可能会仅仅经历一个夷陵之战就“疲弊”了。

蜀地的确如诸葛亮所说,地势险要,但是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

别人想进蜀地不容易,你想要往出走同样不容易,所以说,蜀国想要北伐,自然困难重重。

刘备以益州为核心构筑的蜀汉政权,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巴蜀为根据地,想要争霸天下的政权。

可见,有的时候不是人不行,而是地缘因素太差。

表现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是粮草供应不上,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就在粮草,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结果被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后,直接发生溃败,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诸葛亮想要从蜀地走出来,也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没有防备,诸葛亮北伐相对较远,等到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开始防备,诸葛亮就再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总说,真就不如趁着曹魏没有防备,按照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接派五千精兵蹿到关中,一旦得到关中,天下霸业也就成了一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诸葛亮北伐采取的是绕远路,联合凉州的西北游牧民族一块搞事情,粮草供应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古代运粮通常都是前面一个人打架,后方三个人在运粮,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三五万人,后面运粮的至少十万人,当时蜀国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口,这就是压力所在。

比如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的时候,让李严(是刘备白帝托孤的大臣)督运粮草,结果最后因为粮草的事,被诸葛亮弹劾。

按史书中记载,为了运粮诸葛亮大搞发明创造,研发了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就不得了了,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大肆吹嘘,我小时候看演义的时候,总认为这木牛流马是真的牛,可以不用人力就可以自动行走,有了这种黑科技何愁霸业不成。

当然,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木牛流马可能就是比较有特色的独轮车。

如果在一千七百年就已经出现不用靠人力的机械,那我还真要去研究永动机了。

假如木牛流马真的还用,诸葛亮也不会缺粮。

鉴于多次北伐都因为缺粮而功败垂成,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选择稳扎稳打,一边屯田,一边行军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假如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取得胜利,其实也是过于理想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得有多少良田能供应起常年在外驻扎的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司马懿并不吃诸葛亮那一套,干脆还是闭门不出,不与蜀汉作战,当时诸葛亮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像个娘们一样扭扭捏捏,磨磨叽叽。

但是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就是不打。

其实,心里着急上火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司马懿根据诸葛亮吃粮不到几升就已经判断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北伐想了很多的套路,最后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还是地缘太差。

缺粮,看似是缺粮问题实则是战略问题,刘邦之出川为何没有缺粮问题?本身就实力不足又不能以奇致胜,总是按部就班的打,这就成了拼实力和国力,不如人只能是失败的结果。
蜀汉是不缺粮的,不过诸葛亮的前线绝对是很缺粮的,因为蜀汉运送粮草到前线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诸葛亮军队才老是缺粮,而秦国拥有关中地区,没有运送粮草的困难,所以军队不缺粮。
因为诸葛亮总要运用粮食来进行一些掩护,所以诸葛亮总是缺粮。
因为当时蜀地还不像现在这么肥沃,是倾国时期修了渠道之后有水灌溉了,蜀地才有粮草。

秦始皇统一六国中有趣的故事,要能吸引人,不要大家都知道的

好的加分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

秦始皇
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 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身世】

--------------------------------------------------------------------------------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赵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赵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对于秦始皇来说,最熟悉的女性最莫过于母亲了。

在秦始皇3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将他们母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的姬妾,所以“两个父亲”的传言一直伴随赵政的成长,再加上赵国人的唾弃、鄙视都让年幼的秦始皇对母亲———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受。
秦始皇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出生在赵国一直到9岁,这个阶段正好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无法发展出对远在秦国父亲形象的认同,也无法发展出对母亲形象的认同,更无法发展出对仲父———吕不韦这个也许是亲生父亲形象的认同。这些复杂的状况造成了秦始皇复杂的心理感受。他必须依靠唯一的女性———母亲才能生存下来,他却又鄙视和讨厌自己母亲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他幼年心灵巨大的创伤。所有的这些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唯一的女性身上。

【登上王位】

--------------------------------------------------------------------------------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赵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统一六国】

--------------------------------------------------------------------------------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1]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所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铁所制。夏、商、周是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总方针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灭韩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闵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当口,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同一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秦齐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首称皇帝】

--------------------------------------------------------------------------------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中央集权】

--------------------------------------------------------------------------------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全面统一】
故事么。我不知道谏逐客书的事算不算
秦相李斯的代表作
当时李斯正处在政治生涯的上升期
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秦国。
谏逐客书让李斯从此走到了历史的台前
为秦国出谋划策,确定了统一的基础。

具体故事到处都可以查到,手打很累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500多年的分裂局面,还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基础。

这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有赖于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也有赖于历代秦王的励精图志。“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汉代贾谊的《过秦论》明白肯定了秦始皇之前六代君王的功绩。其中享年75岁、在位时间长达56年的秦昭襄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是颇有微词。


秦昭襄王

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一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天下”,秦国准备了138年,历经7代秦王。其中,昭襄王一人在位时间比孝公与惠文王两人加起来(49年)的时间还长。在秦国发展历程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昭襄王时期,秦国实力远超其它国家,在位56年间更是频频发动对外战争,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单论军功之盛,估计只有秦始皇时期可比。


秦军征战

十四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拔五城。

二十五年,拔赵二城。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

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仅粗略统计《史记-秦本纪》中明确记载的战争,秦昭襄王五十六年间共计发动战争多达三十余次,平均不到二年就发动一次战争,其中包括“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影响战国格局的重大战役。通过这些战争,极大的拓展了秦国的国土面积,削弱了对手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长平之战”,彻底中断了赵国的崛起之路,扫除了秦国东出六国的最大障碍。


长平之战

连年的征战,需要充足的兵源及粮草供应,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很难支撑起一场接一场的战争。

昭襄王时期,彻底消除了西北义渠国的威胁,并将义渠纳入秦国法治管理,为秦军骑兵部队供应了兵源及战略资源马匹。

自秦并巴蜀设立巴郡蜀郡以来,昭襄王大力经营巴蜀之地。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完工后,成都平原真正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秦军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秦昭襄王时,无论国土面积、人口还是军事实力,秦国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秦昭襄王成为最接近统一六国的秦王。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成绩斐然,但后世许多人并不认可,认为秦王只是一个“傀儡秦王”,真正的操盘手是他的母亲芈(mǐ)八子,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宣太后。其主要依据便是《战国策》中范雎游说秦王时一个说辞,“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但同样是《战国策》,苏代对秦昭襄王的描述则恰恰相反,“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用兵如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同一个秦昭襄王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结合其它史料,后一种说法更加接近真实的昭襄王。

宣太后是秦王的亲生母亲,穰侯、泾阳、华阳则是自己的舅舅,如果秦王年幼,极有可能由母亲代行王权,但是秦昭襄王回国时已年满18岁成年,要知道秦孝公20岁继位,惠文王19岁继位。如果说秦昭襄王作为质子刚回秦国立足未稳时,可能借助母亲的人脉,但是当他22岁亲政时更多的则是咨询母亲的建议,而不是任由母亲及舅舅架空自己。

宣太后及穰侯毕竟是自己最亲近之人,他们利用与秦王的关系吹耳边风“干政”倒是完全有可能,但干政与架空是两码事,如果是干政的话,秦昭襄王随时可以把权力收回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所谓的“傀儡秦王”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这个也不一定,毕竟这个事情确实无法想象。
统一不了。

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统一不了。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秦为什么在灭东方六国之前率先吞并巴蜀?

说起华夏大一统帝国的构建也许最先想到的是秦始皇灭六国吧,可事实上在灭东方六国之前早在秦始皇的爷爷的爷爷秦惠文王时代秦国就已率先吞并了巴、蜀两国。在秦惠文王之前巴蜀其实和中原的联系是相对比较少的,甚至被视为蛮夷之地,那么秦国为什么放着繁华富庶的东方六国不打,而选择先行灭掉巴蜀呢?

事实上关于是否先行灭掉巴蜀秦国内部是有争议的:为秦国一手策划连横战略的张仪曾和秦国将领司马错当着秦惠文王的面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辕、缑氏两个重要隘口,挡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这样的话,周国君主自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进攻蜀国,即使使军队疲惫,百姓劳累,也谈不上得到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去争夺夷狄,这与帝王之业相去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必须开拓国家疆土;想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国家,地方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军队,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强暴,获得戎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缘故吧。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秦惠文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

事实上秦国之所以选择先行吞并巴蜀最看重的是巴蜀通往楚国的水路。楚国一直都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南有楚国,北有魏国,秦国的霸业之路被牵制住了,所以在对战楚国时有了巴蜀这样一个突破口无异于在楚国背后插上一把利刃,秦国怎能不抓住机会?而且当时巴蜀当时又发生动乱:当时蜀国的苴侯逃到巴国并导致两国交兵,这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国岂能坐视大好时机溜走?就在司马错率秦军出兵的当年秋天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国,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今四川广元)交战,蜀王兵败逃到武阴(今四川彭山东)。同年十月秦军灭亡蜀国,之后秦军一鼓作气又灭掉了巴国。

占领巴蜀后秦国并没马上将其直接纳入秦国的郡县管辖之下,而是将原来的巴王和蜀王贬为巴侯和蜀侯――让巴国统治者“世尚秦女”,与秦保持通婚关系;蜀国则保留附属国地位,同时由秦国任命蜀国丞相以牵制和监视蜀侯。而且秦和当地人约定:巴蜀不实行秦律――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也就是说秦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是要秦人加倍赔偿的。秦灭蜀32年后秦国因为怀疑当时的蜀侯欲谋反而诛之,至此蜀侯的封号被废止,蜀国由秦国的附属国变成秦国直辖的郡县。

南定巴蜀对后来秦国的统一大业至少有以下好处:

政治上稳定了南部,可以集中精力全力对付东方六国;

秦取巴蜀后秦国的蜀郡守李冰在今天的成都一带主持兴建了都江堰,又整修栈道改善交通,同时从秦国迁徙秦民万家入蜀。张若为郡守时修筑成都城,设立市场,广开贸易。在蜀地设盐、铁、锦官主管煮盐、冶铁、丝织。成都平原从此被称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东出一统华夏的军粮供应基地。

在秦楚对抗的正面战场之外,又在长江上游楚国背后拥有了一块进攻基地――攻楚的秦军可以便利地利用长江顺流而下将军队和给养运到前线,大大减少了由北南下楚国的困难和阻力,缩短了时间与距离。

吞并巴蜀后,秦国同时拥有了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这可是古代的两大重要粮仓,秦国从此不用担心后勤保障。
文章标题: 秦国如果没有得到蜀郡,还能推平六国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047.html
文章标签:秦国  还能  如果没有  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