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名将沈庆之简介,沈庆之为什么会被刘子业赐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沈庆之少年时便以勇武著称,孙恩之乱时随宗族抵抗乱军,保卫乡里。
义熙七年(411年),孙恩之乱彻底平定。但江南三吴一带由于连年战乱,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沈庆之便留在家乡耕作,以勤苦自立。
义熙十一年(415年),沈庆之到襄阳探望兄长沈敞之,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被任命为宁远中兵参军,辅佐其子竟陵太守赵伯符。他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多次击败入侵的竟陵蛮。赵伯符也因此被称为良将。
守卫宫城
永初二年(421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
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督军北伐。沈庆之随赵伯符参战,后因赵伯符患病南返,改隶檀道济麾下。
元嘉八年(431年),宋军回师。檀道济向宋文帝刘义隆盛赞沈庆之,称其忠心知军事。沈庆之得以充任禁军领队,防御东掖门,后又领淮陵太守,由员外将 *** 任正员将军,期间一度出镇钱唐新城(在今浙江杭州)。
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隆欲收捕领军将军刘湛及其党羽,连夜召沈庆之入宫。沈庆之认为皇帝“夜半唤队主”必有所图,故此戎装进见。刘义隆果命其收斩吴郡太守刘斌。不久,沈庆之调任后军行参军,加员外散骑侍郎。
屡破诸蛮
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刘道产病逝,境内蛮族乘机作乱。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军镇压,却连遭失利。刘义隆遂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前去协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军纪败坏,夺职下狱。沈庆之遂独自负责征讨事宜,大破缘沔诸蛮,俘获蛮民七千。他随后进讨湖阳蛮,又俘获蛮民万余。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沈庆之被调入北中郎将府,在随王刘诞幕下担任中兵参军,并兼领南东平太守,后又调往武陵王刘骏的抚军将军府,仍任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庆之因刘骏调任雍州刺史,随其移镇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当时正逢群蛮作乱,阻塞水陆交通。刘骏也被阻在大堤,无法继续前进。沈庆之出兵大破蛮兵,终于使得刘骏顺利进入襄阳。他又统兵讨平驿道蛮、郧山蛮等蛮族,前后俘获近十万。后来,沈庆之再次担任北中郎中兵参军,并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沈庆之随刘诞移镇襄阳,并统领柳元景、宗悫等将领,进剿沔北诸山蛮。他在茹丘山下大会诸军,命诸军八道并进,鼓噪登山,直攻蛮兵心腹要地,占据险要。蛮兵震恐不已。宋军乘机围攻,打得蛮兵四散溃逃。不久,沈庆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镇压蛮帅田彦生叛乱。他随后由茹丘山出兵检城,在诸山大破群蛮,斩首三千级,俘获、招降蛮民五万余口。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又督军进剿幸诸山犬羊蛮。犬羊蛮所据之地险峻难攻,而且防御颇有组织。沈庆之在山下扎起连营,命诸军各自在营内掘池取水,以防蛮兵火攻。犬羊蛮果于夜间下山, *** 烧宋军营寨。宋军用营中池水扑熄大火,更乘机以弓弩反击,逼得蛮兵只得撤走。沈庆之命诸军开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险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筑六座戍堡,将犬羊蛮困死在山上。犬羊蛮被困日久,粮食匮乏,最终只得下山归降。不久,沈庆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随军北伐
元嘉北伐
同年(450年),刘义隆发动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并进。其中东路军以辅国将军萧斌为统帅、宁朔将军王玄谟为前锋。沈庆之虽反对北伐,但仍被任命为王玄谟的副手,随王玄谟攻打`x(在今山东茌平西南)。`x守将弃城而逃。萧斌进驻`x,亲临前线指挥,并命王玄谟率部西攻滑台(治今河南滑县)。沈庆之则被萧斌留在`x,授以辅国司马之职。
王玄谟围攻滑台两个月,始终未能破城。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焘亲自南救滑台。萧斌遂命沈庆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谟。沈庆之认为兵力过少,对战事并无助益,但因萧斌坚持,最终只得从命。沈庆之尚未出军,王玄谟已由滑台兵败逃回。萧斌见前锋已败,打算死守`x。沈庆之却力主放弃`x。萧斌遂退守历城(治今山东济南西),命王玄谟留守`x。
沈庆之随萧斌退守历城,不久便驰返京师,途中又接到刘义隆诏命,让他北返救援王玄谟。但当沈庆之行至彭城(治今江苏徐州),却因拓跋焘已率大军逼近,无法继续北上。江夏王刘义恭当时正于彭城节度北伐诸军,遂将沈庆之留在彭城,授为太尉中兵参军。刘义恭给沈庆之三千兵马,让他到卯山抵御魏军。沈庆之却以“虏众强,往必见擒”为由,不肯前去。
魏军很快便攻至萧城(治今安徽萧县),距彭城仅有数十里。刘义恭因彭城兵多粮少,打算弃城南逃。沈庆之认为历城兵少粮多,建议移镇历城。但刘义恭在沛郡太守张畅的力谏下,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彭城,以避免军心动摇。沈庆之随刘义恭一直坚守到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北伐结束,又奉命将数千户彭城流民迁往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安置。
平定内乱
征讨五水蛮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不顾沈庆之力谏,再度北伐,并以“立议不同”,未让沈庆之参战。不久,西阳五水一带(在今湖北黄冈)爆发蛮族叛乱,自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都深受其害。刘义隆命沈庆之为主将,督军征讨五水蛮。豫州、荆州、雍州都奉命出军参战,均由沈庆之节制。
随平刘劭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命刘骏兵进五洲(在今湖北浠水西南),总领诸军,征伐沿江群蛮。沈庆之也自巴水(在今湖北蕲春)赶到五洲与刘骏会合,商讨军情战略。就在这时,太子刘劭密谋发动政变,弑杀刘义隆,篡位称帝。南中郎典签董元嗣当时正从建康返回五洲前线,将刘劭弑逆的消息告知刘骏。刘骏遂谋划起兵,准备讨伐刘劭。
刘劭篡位后,因刘骏手握重兵,对其非常忌惮。他密谋致信给沈庆之,让沈庆之杀死刘骏,夺其兵权。但沈庆之却根本无意帮助刘劭。他求见刘骏,将刘劭的密信呈上。刘骏误以为沈庆之是要杀死自己,哭着请求在死前能与母亲诀别。沈庆之向刘骏表明心迹,表示是要“辅顺讨逆”。刘骏连称“家国安危,在于将军”,让沈庆之召集军队,进行军事部署。
主簿颜竣得知刘骏欲举兵讨逆,认为此时起兵并非良机,建议先联合四方藩镇,结果遭到沈庆之的厉声呵斥。刘骏忙斥退颜竣,命沈庆之继续安排起事。沈庆之整备军队,不到十天便将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当,时人都认为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刘骏率军返回江州,顺江东下,向建康进发。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南中郎司马,亦随大军东讨。
刘骏一路长驱直进,很快便逼近建康,并接受沈庆之、柳元景等诸将的劝进,于新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他大封功臣,以沈庆之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不久,刘骏攻破建康,擒杀刘劭,讨平刘劭之乱。沈庆之因功改任使持节、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盱眙,并进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后又移镇广陵(南兖州州治,今江苏扬州)。
克灭鲁爽
孝建元年(454年),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联合江州刺史臧质、豫州刺史鲁爽,起兵叛乱,同攻建康,朝野震动。刘骏忙召沈庆之入朝,让他率部屯驻武帐岗,守御京师六门。当时,鲁爽驻军大岘(在今安徽含山)。左军将军薛安都渡江征讨鲁爽,却因历阳太守张幼绪怯战,失利而回。刘骏遂命沈庆之赶赴江北,统率诸军总督战事。
鲁爽本欲与臧质会师,但却一直没有等到臧质,以致粮草匮乏。他听闻沈庆之北上督战,决定退守根据地寿阳(豫州州治,今安徽寿县),遂拔营撤退。薛安都率轻骑追击,最终在小岘(在今安徽含山)将鲁爽斩杀。 [34] 不久,沈庆之督军攻取寿阳,讨灭江北叛军,因功进拜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并获赐鼓吹一部。 [36]
刘义宣此时已与臧质联军东进,攻至鹊头(在今安徽铜陵)。沈庆之将鲁爽首级送到刘义宣军中,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刘义宣、臧质都是骇然失色。就在当年的六月,刘义宣、臧质兵败于梁山洲(在今安徽和县南),相继被杀。声势浩大的刘义宣叛乱至此彻底平定。刘骏论功行赏,加授沈庆之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上疏力辞,又被改封为始兴郡公。
辞官退隐
孝建二年(455年),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上表请求致仕。刘骏改授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沈庆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后数十次上表推辞,都被刘骏拒绝。不久,沈庆之自广陵入朝,向刘骏当面请辞。他援引张良退隐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绪激动时更是涕泪横流。刘骏无奈,只得免去沈庆之的所有官职,以郡公的身份还居私第。
大明元年(457年),刘骏又打算起复沈庆之,但仍被沈庆之所拒绝。
攻杀刘诞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竟陵王刘诞在广陵叛乱。刘骏忙起复沈庆之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让他率军赴江北平叛。刘诞听闻沈庆之北上,因门客沈道愍与沈庆之同宗,便让沈道愍去劝降沈庆之,并赠沈庆之玉环刀一口。沈庆之却将沈道愍赶回,并历数刘诞的罪行。他继续向广陵进发,很快便抵达广陵城下。
沈庆之担心刘诞叛投北魏,便将军队驻扎在广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断其北逃之路。当时,兖州刺史沈僧明遣军助战。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也相继率部赶至,将广陵城重重包围。刘诞见朝廷大军云集,果然率步骑数百人弃城北逃。但部众刚刚行出十余里便不愿再走,沈庆之部将武念也率部追至。刘诞只得退回广陵,继续坚守城池。
刘骏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右卫将军垣护之、左军将军崔道固、屯骑校尉庞番虬、虎贲中郎将殷孝祖由宋魏前线调至广陵,皆受沈庆之节度。沈庆之随即进逼广陵,驻于洛桥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刘诞仍想拉拢沈庆之,遣人送粮草给他。沈庆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毁。刘诞又从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转呈刘骏。沈庆之仍不接受,并重申自己“奉诏讨贼”的决心。
沈庆之在城外填平沟壑,整修攻道,备好行楼等攻城器具,随时准备对广陵城发起进攻。他还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筑三座烽火台,并与刘骏约定,一旦破城便举烽火传讯。但当时正逢雨季,每日阴雨不断,沈庆之始终未能组织起攻势。刘骏见战事毫无进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庆之官职,一面又下诏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
沈庆之直到当年七月方才组织起攻势,率诸军攻破了广陵城,将刘诞杀死,传首于建康。当时,刘骏欲尽屠尽城中百姓,因沈庆之力谏,改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为军赏,男丁杀为京观”。不久,刘骏进拜沈庆之为司空,因其力辞,又依照西晋密陵侯郑袤的旧例,允许他“朝会位次司空,门施行马”,以示尊崇。
再平五水蛮
大明四年(460年),西阳五水蛮再次叛乱。刘骏又将平叛重任交给沈庆之,让他以郡公的身份统领诸军。沈庆之经过一年多的攻战,将叛乱悉数平定,俘获蛮民数万人。
担任顾命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驾崩,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担任顾命大臣,并留遗言道:“如果有大型军事征讨之事,都要交托给沈庆之。”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他都推辞不肯接受。
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因刘子业继残暴昏庸,密谋废黜刘子业,改立刘义恭为帝,并将此事告诉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来不和,便向刘子业告发。刘子业诛杀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进封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刘子业亲自渡江征讨义阳王刘昶,并命沈庆之统领众军。
晚年遇害
起初,沈庆之因告发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刘子业信任。但是后来,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很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宾客。 [56] 后来,蔡兴宗劝沈庆之废帝,沈庆之回答道:“这种大事不是我所能干的。”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也进行劝说,沈庆之仍然不肯。
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之侄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
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死的,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忠武公。 [59] 沈庆之还未下葬,刘子业便已被废杀,宋明帝刘继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471年(泰始七年),宋明帝又追改沈庆之为苍梧郡公。
轶事典故 正色拒刘湛
领军将军刘湛曾欲拉拢沈庆之,道:“你在台阁任职已经这么久了。我一定要推荐你,让你得到提拔。”沈庆之正色道:“下官在台省十年,自然应该有所调动,不敢因此劳烦您。
狐帽吓蛮
沈庆之因患有头风病,经常戴一顶狐皮帽子。他在雍州期间,威震诸蛮,被蛮人称为苍头公。蛮人只要一看见沈庆之的军队,就会惊慌失措的喊道:“快跑啊,苍头公又来了。”他们每见沈庆之,都要行稽颡之礼。
白面书生
第二次元嘉北伐时,沈庆之极力反对,力陈前番到彦之北伐失败的教训,认为王玄谟难当领军重任。宋文帝不以为然,还让文臣徐湛之、江湛诘难沈庆之。沈庆之道:“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农耕之事当问 *** ,纺织之事当问女婢。陛下如今要出兵讨伐一个国家,却和一群没有打过仗的白面书生商议,怎能成功。”宋文帝大笑。
搭救王玄谟
王玄谟滑台兵败,差点被萧斌以军法处斩,因沈庆之力救而获免。宋文帝后来曾询问沈庆之,为何要搭救王玄谟。沈庆之答道:“凡是战败逃回的将士,没有不害怕获罪的。王玄谟若因败归而被诛,诸将战败后,还有谁敢回来?况且魏军大军压境,也不宜斩杀战将以削弱自己的实力。
沈公耳学
元嘉北伐时,萧斌因前锋兵败,打算死守`x。刘义隆也派使者传诏,不许诸将退兵。但沈庆之始终坚持撤退,并道:“国门以外的事情,将领可以独自作主,皇帝的命令是从远处来的,形势已经不同了。”萧斌和在座将领都笑道:“沈公现在大有学问啊。”沈庆之大声回答道:“你们虽然在书中读到过古今之事,但还不如我“耳学”所得。”后来,刘义隆也认识到沈庆之的意见是正确的。
即席赋诗
孝武帝曾大宴群臣,席间令人赋诗。沈庆之虽然不识字,但颇有口才,孝武帝便逼他作一首诗。沈庆之道:“臣不认识字,就口述一诗,让颜师伯代我书写。”孝武帝同意了。沈庆之便赋诗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满座之人都称他这首诗非常好。
死前惊梦
沈庆之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有个人给了他两匹绢,并道:“此绢足度。”沈庆之醒后,对别人说:“老夫今年免不了一死了,两匹就是八十尺,足度就是没有剩余,意思就是说我最多能活八十岁。”当年,沈庆之被赐死,刚好八十岁。
人物评价
刘骏:沈庆之、柳元景、宗悫、徐遗宝、沈法系、顾彬之,或尽诚谋初,宣综戎略;或受命元帅,一战宁乱;或禀奇军统,协规效捷,偏师奉律,势振东南。皆忠国忘身,义高前烈,功载民听,诚简朕心。李延寿:沈庆之以武毅之姿,属殷忧之日,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邵。及勤王之业克举,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悬车,官成名立,而卒至颠覆,倚伏岂易知也?诸子才气,并有高风,将门有将,斯言得矣。
王士祯:古今武人诗,如沈庆之、曹景宗辈,犹有文士之风。
王夫之:① 沈庆之缚绔以入而收刘斌,斥颜竣而决诛逆劭,何其决也!及子业昏虐,柳元景首倡废立之谋,而庆之发之,蔡兴宗苦说以举事,沈文秀流涕以固请,而庆之终执不从,坐待暴君之鸩,又何濡不断以自毙也!呜呼!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于名教者,庆之一人而已。② 庆之三朝宿将,威望行于南北,扶孝武以诛元凶,位三公而冠百辟,将吏皆出其门,扑子业之凶,以解朝野之焚溺,此乃乘时以收人心而猎大位之一机也。向令独夫已殄,众望聿归,且有骑虎不下之势,宋太祖所谓黄袍加身不繇汝者,刘氏之宗祜,且移于沈而不可辞。庆之虑此,而忍以其身为莽、操乎?进则帝矣,退则死矣,决之于心,而安于抱忠以死,故曰抱孤志以质鬼神,六代之臣,庆之一人而已。
金植:古之武将,能诗者李都尉第一,次则杨处道(杨素)、霍去病、卫青。其诗皆大将语也。后如朱虚行酒之歌,景宗竞病之句,斛律金之壤眨沈庆之之南冈,皆仓卒矢口,匪学而能。
蔡东藩:沈庆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义恭及柳元景,寻亦被杀,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个人作品
《全宋文》收录有其文三篇:《弃彭城南归议》、《铸四铢钱议》、《与南郡王义宣书》。 [72]
《古诗源》收录有其诗一首:《侍宴诗》。
家族成员
沈庆之出身于吴兴沈氏。
史籍记载
《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沈庆之(415年-476年),南朝宋名将,字世弘,广州新会(今广东新会)人。沈庆之年少时曾担任过征北将军司马昭的从事,后来投奔了东晋的权臣王导,成为了王导的心腹。宋武帝刘裕起兵南渡,沈庆之被任命为先锋将军,随军南下平定乱军。之后,他一直在南朝宋的军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多次应战取胜。在晋安王刘子业担任太子太傅期间,沈庆之因与刘子业的亲信周文育有矛盾而被诬陷罪名,被斩杀于庐山。沈庆之被赐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在政治上与刘子业存在矛盾,而刘子业又与沈庆之的敌人周文育关系密切,所以周文育在得到机会之后诬陷沈庆之,从而使他被判处死刑。
沈庆之(441年—498年),字子真,钱塘(今杭州)人,南朝宋著名将领、政治家、书法家。他是南朝宋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其所率领的军队多次取得重要胜利,为南朝宋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沈庆之被刘子业赐死,是因为沈庆之多次挑战刘子业权威,以及在沈庆之武功高强之下,刘子业对他非常嫉妒和仇视。据传说,沈庆之曾在面对刘子业时说:“只要我沈庆之还在,刘子业就别想称帝!”这句话引来了刘子业的不满和猜忌,于是他设法陷害沈庆之,并最终下令将他杀害。这也成为了南朝宋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悲剧。
沈庆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参加过多次战争,担任过南康王刘义隆的护卫以及南朝宋官员等职务。沈庆之被刘子业赐死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强烈反对刘子业篡位之举,并积极参与了抵抗刘子业的活动。刘子业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愿意容忍沈庆之这样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存在。于是刘子业就借口沈庆之谋反来将其赐死。这也成为了南朝宋历史上不幸的事件,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南朝社会的政治黑暗。
沈庆之(441年-493年),字照夫,南朝宋名将,丹阳人,被誉为“世之奇才”,是南朝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和政治家。沈庆之先后担任了多个军队的主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平定庐陵之乱和征伐侯景之乱中发挥的军事才能。庐陵之乱中,他领导大军用奇猛战术攻克了主要的叛军据点,成功平定叛乱;而在侯景之乱中,他指挥难度较大的作战任务,成功地镇压了全国最大的起义。然而,由于沈庆之在部队中实现了一定的威信和权力,引起了统治者的警觉,尤其是被欲图夺取大权的刘子业视为眼中钉。在493年,刘子业借口沈庆之与侯景之党通谋,将他发配荒地,最终被刘子业诬陷并赐死。
永遇乐 京口哦北固亭怀古所表达的情感
最好可以有完整的课件,说出作者情感加10分,完整课件加50分,不过要快 赏析一: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赏析二: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赏析三:
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孙权坐镇江东,北响抗衡。刘裕北伐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辛弃疾都深为仰慕。
下片“元嘉草草” 数句针对韩侂正在策划的北伐行动。冒险轻敌,必然招致失败,结果反让佛狸饮马长江,血食至今。次年韩侂胄伐金败绩,果为辛弃疾不幸言中。辛弃疾这年六十六岁了,篇末以廉颇自比,感叹弃置不用。这首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是其特色。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象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
全词情调回旋起伏。上片怀念孙权,惋惜时光的流逝,又赞美功业的不灭。下片回顾历史创伤和个人处境,热切的期待又为无可奈何的悲愤。有人认为此词用典太多。但作为怀古词不能不涉及众多史事。陈廷焯谓其“以浩气行之”,“不嫌其堆垛”。以廉颇自比,这个典就用得很贴切,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投闲置散的实际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了。明代杨慎说这首《永遇乐》为稼轩词中第一,殆非虚语。
赏析四: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夏承焘)
赏析五: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语文月刊)
赏析六:
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孙权坐镇江东,北响抗衡。刘裕北伐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辛弃疾都深为仰慕。
下片“元嘉草草” 数句针对韩侂正在策划的北伐行动。冒险轻敌,必然招致失败,结果反让佛狸饮马长江,血食至今。次年韩侂胄伐金败绩,果为辛弃疾不幸言中。辛弃疾这年六十六岁了,篇末以廉颇自比,感叹弃置不用。这首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是其特色。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象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
全词情调回旋起伏。上片怀念孙权,惋惜时光的流逝,又赞美功业的不灭。下片回顾历史创伤和个人处境,热切的期待又为无可奈何的悲愤。有人认为此词用典太多。但作为怀古词不能不涉及众多史事。陈廷焯谓其“以浩气行之”,“不嫌其堆垛”。以廉颇自比,这个典就用得很贴切,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投闲置散的实际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了。明代杨慎说这首《永遇乐》为稼轩词中第一,殆非虚语。
希望对你有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过去辉煌的岁月和朝代的怀念之情。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北固亭的描写,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候在金陵的美好时光,与好友们游山玩水、饮酒作诗的历历在目。然而,此时此刻,北固亭已成一片荒凉,昔日的盛景已不再,朋友们也纷纷散去,而他自己则身陷权力争斗之中,心灰意冷。在嘉定三年的时候,辛弃疾被贬到宁波,他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江南,对这一切感到非常不满和颓废。因此,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悲愁,也有对将来的不确定和犹豫不决。总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出一种沉重、落寞、凄美、富有哀愁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思考,也反映了唐朝大规模战争和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长词,描写了他对遥远的故国和离别的思念,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生命等方面的深深感慨和思考。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怀古和自省的方式,表现了他对于自己身处官场、起落得失的疑惑和失落,对于生命的无常和历史的磨难的感慨。同时,他对于祖国和先人的敬仰之情,也在其中流露出来。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一种具有宽广情感包容性的艺术作品,展现了辛弃疾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凸现了他兼济天下、忠君爱国的为人品质。
一楼的答案好全面、、无法下笔了、呵呵
高考理科生语文文言文所需要知道的字的解析~
同上,有问题请提~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
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2007、2008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其实,如果读过《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一句中的“檄”就是“用檄文征召、声讨”意思。还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也是这个意思。其余几句,“喻”当“开导”讲,同“谕”,有“晓谕”一词佐证;“稽”当“查考”讲,有“稽查”一词佐证;“杜”当“制止”讲,有“杜绝”一词佐证,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这几项的解释均正确。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解析】联系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词作动词,“饵”作名词“饵料”常用,但在此句中,作名词解释不通,结合语境推断,可知这个解释是准确的。B中“值”是“逢着”、“遇到”,如:“值河间岁试。”(诸葛亮《出师表》)我们现在还常说“正值……时候”。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解释也是准确的。C中的“恶”读“wù”,是疑问词,一般作“哪里”、“怎么”用。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恶”作“不”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D中的“颐”有两个意思,“脸颊”和“保养”,如“颐指气使”、“颐养天年”,根据语境很容易判断只能做名词“脸颊”解释。
【答案】C
难点攻略
文言文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出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常见的推断方法有:
1.语法推断法。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所在位置应该是动词,因此可以推断解释为“文告”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吾用休,社稷计耳”中的“计”应该作动词谓语使用,意思是“为……考虑”,而后面的解释为“计策”,可以推知是错误的。
2.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中“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一句,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的句式,下句的“令名”是“美好的名声”,根据“名利双收”的意思,可以推知上句中的“贿”为“利”之意,这也是“贿”一词的本义,而选项中解释为“贿赂”显然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意,显然,选项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
3.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暴”译为“暴躁”也可讲通,如“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中的“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知道,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见词义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
4.联想推断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中“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为“查考”之意;“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为“制止”之意。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休复执论”中的“执”可以联想成语“各执一词”,为“坚持”之意,2008年高考山东卷“汗交颐不少休”中的“颐”可以联想成语“大快朵颐”,为“脸颊”之意。
总之,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境出发,兼顾几种方法,相信你的文言文阅读会取得好成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伐:讨伐,征伐
D.真黄山绝胜处胜:优美的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宠辱:偏义复词,屈辱
B.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报告
C.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追逐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3.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2)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3)求,无乃尔是过与()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10)此言得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康祖,彭城吕人也,世居京口。父虔之,轻财好施,位江夏相。康祖便弓马,膂力绝人,以浮荡蒱酒为事。每犯法为郡县所录,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夜入人家,为有司所围,突围去,莫敢追,因夜还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俄而建康移书录之,府州执事者并证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无恙。前后屡被纠劾,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后袭封拜员外郎,再坐蒱戏,免官。孝武为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康祖为征虏中兵参军。既被委任,折节自修。历南平王铄安蛮府司马。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亲率大众攻围汝南,文帝遣诸军救援,康祖总统为前驱。次新蔡,攻破魏军,去悬瓠四十里。太武烧营而还。转左军将军。文帝欲大举北侵,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许、洛。玄谟等败归,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魏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太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免者裁数十人。魏人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赠益州刺史,谥曰壮。
康祖伯父简之,有志干,为宋武帝所知。帝将谋兴复,收集才力之士,尝再造简之,会有客,不得言。简之悟其意,谓虔之曰:“刘下邳再来,必当有意。既不得语,汝可试往见之。”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虔之即投义。简之闻之,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选自《南史》卷十七列传第七)
5.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贷:宽赦
B.次新蔡,攻破魏军次:驻扎
C.上虑为魏所围虑:担忧
D.为宋武帝所知知:认识
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犯法为郡县所录录:记录
B.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诣:拜访
C.康祖率厉将士厉:激励
D.去悬瓠四十里去:到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召康祖速反B.莫之能禽
C.魏军死者太半D.免者裁数十人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遂得无恙B.折节自修。
C.康祖总统为前驱D.收集才力之士
9.“会”字的解释,一般有“①相会、会晤,②必然、一定,③恰巧、正好,④会集、会合”几种解释,请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中。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长风破浪会有时。()
E.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
F.会有客,不得言。()
G.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H.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所选例句均为经典篇目中的句子,设计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重视经典文言文篇目,熟悉文中句子以及实词的用法。A、B、D三项均为正确解释,C项的“伐”与“此”呼应,在这里释为动词不通,应为名词“功业”。2.本题考查目的同上题一样。A项考查对偏义复词的理解,课文中这类词很多,《孔雀东南飞》中就不少,如“作息”、“公姥”、“父兄”、“弟兄”等,这类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意义虚化。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由这类方法构成的词都是偏义复词,“宠辱”在这里有“受宠和受辱”双重含义;B项根据原文信息可以得知,是司马迁对朋友的寒暄客气之词,朋友来信询问,释为“回答”才准确;C项释为“追逐”并不多见,但在此处是准确的;D项“速”用的是不常用义项“招致”,释为“加速”也是错误的。答案:C。3.此类题型高考中也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填写文言实词的意思,难度比单选题更大些,但是,只要我们平时关注课本,熟悉文本内容,是不难填写的。答案:(1)送信的人;(2)求取;(3)责备;(4)停止。4.此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只要熟悉原文,不难作出准确解答。答案:(1)得到,获得;(2)心得,收获;(3)能够;(4)应该;(5)通“德”,感恩;(6)与“无”连用表示疑问,莫非;(7)得意;(8)具备;(9)融洽;(10)对、合适。5.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均常见,A项“贷”常用义项为“借贷”,如“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但是用在这里解释不通,联系“原”的意思,结合“严惩不贷”中“贷”的义项,可以推断此处为“宽赦”之意。B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这个用法是正确的。C项“虑”是个形声字,与“心”有关,本义就是“思虑、谋划”之意,如果熟悉成语“不足为虑”的意思,也可以推知此项解释为正确。剩下的D项,“知”,常用义项是“知道”,又引申为“认识”、“了解”、“赏识”之意,从原文语境分析,释为“认识”显然不够,应该是“知遇”才对,所以,D项应释为“赏识”。答案:D。6.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也比较常见。A项根据后文“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的语境可以分析出,这里是用的“录”的另一个义项“拘捕”;B项中守门人到州府是去汇报情况,释为“拜访”也不准确,应为“前往”;C项“厉”当同“励”,释为“激励”符合语境;类似D项的句式在学过的课文中见过不少,应释为“距离”。7.本题考查的几个通假字非常常见,“反”通“返”;“禽”通“擒”;“裁”通“才”。只要认清迷惑项C项中“太半”的“太”不是“大”的通假,即可作出正确判断。8.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结合原文,结合这些词的今义,稍微分析即可作出正确选择。A项“无恙”一词古义和今义均为“平安无事”之意,今义其实是古义的沿用;B项“自修”在终身教育的今天,非常常见,是“自学”之意,文中意为“修身自励”;C项应当没有悬念,文中意为“总管统领”,今义为“一国首脑”;D项“收集”古义为“使聚集在一起”,从字面理解似乎讲得通,但是,今天的“收集”对象专指物。文中意为“收罗交结”。答案:A。9.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一词多义的把握,根据义项和例句,综合分析,不难作出选择。答案:A.④,B.②,C.④,D.②,E.③,F.③,G.④,H.①。
王玄谟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王玄谟自幼性格孤傲,被族人比作曹魏时期的本家王凌。
408年(东晋义熙四年),王玄谟在徐州投靠刘裕,被辟为从事史,深受赏识。后来,王玄谟任车骑将军府参军,率兵增援颍川太守李元德,结果在与北魏的交战中大败而回。
424年(景平二年),谢晦出任荆州刺史,任命王玄谟为南蛮行参军、武宁太守。426年(元嘉三年),谢晦兵败被杀,王玄谟却得到赦免。
北伐失利
433年(元嘉十年),王玄谟出任镇军将军府中兵参军、领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后又任辅国将军府司马、彭城(今江苏徐州)太守。
448年(元嘉二十五年),王玄谟认为彭城乃是水陆要冲,请求以皇子统领州事,宋文帝遂封武陵王刘骏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
449年(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打算北伐中原,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王玄谟最为积极。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进言,十分振奋,对人道:"听了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
450年(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宋文帝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随辅国将军萧斌北伐,并命江夏王刘义恭节度诸军。王玄谟率宋军主力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但却久攻不下。围城期间,王玄谟不听部下劝告,丧失攻城良机,又搜刮民财,大失人心。同年十月,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兵来救滑台,王玄谟全军覆没,大败而回。萧斌得知后,欲杀王玄谟。后因沈庆之固谏,萧斌也担心杀戮大将引起军心混乱,于是命王玄谟驻守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
451年(元嘉二十八年)正月,刘义恭认为碻磝不易守城,于是命王玄谟撤回历城(今山东济南西)。王玄谟在撤退途中,遭到魏军追击,大败而回。同年七月,王玄谟因北伐兵败之罪,被罢免官职。
讨伐刘邵
453年(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篡位,弑杀文帝,任命王玄谟为冀州刺史。同年三月,孝武帝刘骏传檄四方,讨伐刘劭,王玄谟命济南太守垣护之出兵相助。刘劭被平定后,王玄谟被封为徐州刺史,加都督衔。
大破臧质
454年(孝建元年),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江州刺史臧质等起兵谋反,王玄谟受命讨伐,拜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驻军梁山。臧质率兵进攻东城。刘义宣也派遣刘谌之跟随臧质一起进攻。王玄谟督领诸军大战,斩刘谌之道,又从西北的方向攻破臧质军营。臧质大败。王玄谟因大破臧质的功勋而进位为前将军,加都督,封曲江县侯。不久,中军司马刘冲之诬陷王玄谟与刘义宣相勾结,孝武帝于是以"多取宝货,虚张战簿"为由,罢免了王玄谟的官职。
整顿侨郡
455年(孝建二年),王玄谟被起复为豫州刺史。当时,豫州有夏侯方进作乱,王玄谟讨斩夏侯方进,被改任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457年(大明元年),王玄谟以雍州境内所统"侨郡县无有境土,新旧错乱,租课不时"为由,上表请求土断,整顿侨郡。郡县流民因不愿属籍,于是散发流言,说王玄谟打算造反。王玄谟上表皇帝,告以真相。孝武帝并不相信王玄谟造反一事,并派吴喜前去抚慰。
后来,王玄谟回朝,担任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常。
公元461年(大明五年),孝武帝命王玄谟以起部尚书职总领修建明堂之事。不久,王玄谟改任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当时,徐州一带正闹饥荒,王玄谟拿出自己私家储藏的物资进行赈济。
受命辅政
464年(大明八年),王玄谟升任领军将军。同年闰五月,孝武帝驾崩,太子刘子业继位,王玄谟为顾命大臣,管理外监事务。后来,王玄谟因性情刚直,被排挤出朝,外任青、冀二州刺史。
465年(泰始元年),刘子业诛杀颜师伯、柳元景等人,征召王玄谟回朝任领军将军。王玄谟的子侄都劝他称病推辞,以保全性命。王玄谟道:"我受先帝厚恩,怎么能害怕灾难"于是毅然回朝,并屡次犯颜直谏,请求缓刑戒杀,以安民心。
不久,蔡兴宗命人劝说王玄谟举兵起事,废黜刘子业。王玄谟思之再三,不敢举事,回复道:"这个现在不宜进行,不过我不会出卖你们。"
同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诛杀刘子业,登基称帝,加王玄谟镇军将军。
晚年生活
466年(泰始二年)正月,王玄谟出任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同年九月,改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护军将军。不久,王玄谟又出任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
467年(泰始三年)五月,王玄谟再次担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此后,王玄谟又加特进,领护军将军,进车骑将军。
468年(泰始四年)二月,王玄谟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諡号为庄。
轶事典故 诵经千遍
王玄谟北伐兵败,萧斌欲将其斩杀。王玄谟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告诉他只要诵读《观音经》千遍即可免死。王玄谟醒来之后就开始诵读,一直到绑赴刑场还在那里哆哆嗦嗦地念经。这时,萧斌同意了沈庆之的进谏,让刀下留人,王玄谟这才保住性命。
眉头不展
王玄谟为人严苛,经常一脸严肃,几乎没有笑容,当时人都说他"眉头未曾伸"。后来,有流言说王玄谟欲造反。孝武帝根本不相信,还让人带话调侃道:"梁山风尘,初不介意,君臣之际,过足相保,聊复为笑,伸卿眉头。"让他多笑笑,伸展一下眉头。
老伧
孝武帝经常羞辱群臣,喜欢给他们起外号。王玄谟是北方人,孝武帝就呼其为"老伧"(伧是南方人骂北方人的专用名词),就算在朝廷的公文中也这么写。
前后不一
由于王玄谟的资格太老,前废帝对其很不放心。王玄谟身边有旧部三千人,都被前废帝派了人监督。王玄谟在感慨埋怨之余,只能请求派五百人到岩山给自己挖坟墓。谁知道还没挖好,这些士兵又被前废帝招回,说是要陪他去打猎。不久,街巷经常流传出王玄谟已经被前废帝杀掉的流言。王玄谟十分忧惧,到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地步,还成天胡言乱语,说自己已经被抓,随时都会丧命。
这时,蔡兴宗来劝王玄谟起兵废帝,利用已经随从前废帝打猎的那五百前部下行事。王玄谟的亲信包法兴将蔡兴宗的话转告王玄谟,但是王玄谟以"此亦未易可行"为由,拒绝了蔡兴宗的建议
后来,前废帝被杀,明帝即位。王玄谟又指责自己的亲信郭季产和女婿韦希真,认为当初危难的时候,周围的人没有一个进言。郭季产辩驳道:"那个时候,蔡兴宗让包法兴带话给你就是一个机会,但是你自己说大事难行,我劝了有什么用?"王玄谟大惭。
人物评价
王蕤:此儿气概高亮,有太尉彦云之风。
李孝伯:王玄谟亦常才耳,南国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败?
张畅:王玄谟南土偏将,不谓为才。
沈约:玄谟虽苛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当少帝失道,多所杀戮,而能冒履不测,倾心辅弼,斯可谓忘身徇国者欤!
李延寿:玄谟封狼之心,虽简帝念;然天方相魏,人岂能支?宋氏以三吴之弱卒,当八州之劲勇,欲以邀胜,不亦难乎!蹙境亡师,固其宜也。观夫庆之言,可谓达于时变。
王师愈:至王玄谟辈,皆诞谩欺罔。至有闻其言,欲封狼居胥山之意,卒之三大举皆无成。先之以到彦之,次之以王玄谟,三之以萧思话。使二十余年元嘉富庶之盛,淮南赤地千里,人无遗育。
王夫之: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鸡鸣而寤、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
个人作品
《论彭城表》
《请用杨头为西秦州假节表》
《领汝阴太守上疏》
《临雍州上言》
《垦起湖田议》
《报南郡王义宣书》
《驰信告柳元景》
家庭成员 先世
祖父:王牢,燕国上谷太守。
父亲:王秀
子女
儿子:王深
儿子:王宽,南齐太常,光禄大夫。
儿子:王瞻,南齐永嘉太守。
儿子:王昙善
女儿:王氏,嫁韦希真。
史籍记载
《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南史·卷十六·列传第六》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文章标题: 为什么王玄谟用兵如此失度还能一直被委以要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