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宋之问因诗杀人可信吗

时间: 2022-02-14 23:00: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宋之问因诗杀人可信吗

唐代诗人宋之问曾因为一句诗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刘希夷,请问是哪句诗。

带悲白头翁。这是不一定是真的。倒是元稹白居易联手打压张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代宋之问“因诗杀人”是否确有其事

从史料上看,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明最先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而这本书傍边迷糊其词的“或云”一词,实际上就是一种揣摩之辞。而《大唐新语》从内容上来讲,又带有强烈的小说色彩,其真实性一定要大打折扣。韦绚的著作固然从前因效果上讲得很大白,但他究竟是间隔当年那出惨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同样也缺乏绝对的权威性。
自古“文人相轻”,研究学术、读诗书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都带着一点点轻狂与自恋,这也就容易在与人交往时引发矛盾。历史上,两个彼此看不顺眼的读书人见面不理不睬的有,张嘴就骂的有,甚至一个眼神不合直接打起来的也有。但是无论如何,在封建圣贤文化的训诫下,读书人之间的争斗都是点到即止,而因为一句诗而杀人,同时被杀者还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问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
详情可参考 http://history.sohu.com/20211001/n469477412.shtml
《唐代宋之问“因诗杀人”是否确有其事?》
  自古“文人相轻”。研究学术、读诗书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都带着一点点轻狂与自恋,这也就容易在与人交往时引发矛盾。历史上,两个彼此看不顺眼的读书人见面不理不睬的有,张嘴就骂的有,甚至一个眼神不合直接打起来的也有。但是无论如何,在封建圣贤文化的训诫下,读书人之间的争斗都是点到即止,而因为一句诗而杀人,同时被杀者还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问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那么,宋之问是否真的为了一句诗而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呢?

  主流的观点是这样的。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翁》。和自己的舅舅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刘希夷的诗名和才华在当时颇受推崇,但他对做官却没有多大兴趣,对于朝廷的委任屡屡推辞。这让宋之问这个做长辈的颇为不满。
  然而,当宋之问接过诗作看过之后,马上就折服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问读来爱不释手,并且将诗稿紧紧攥在手里不肯归还。过了好一会儿,宋之问才慢悠悠地对外甥说:“这首诗我看了,写得很好,不过还是有值得切磋的地方。今天天色有点暗了,诗文看得不是很清楚,先在舅舅这里放一放,你先回去,过几天再还给你吧。”
  听了这样的话,刘希夷以为是舅舅不愿意留自己吃饭,于是马上起身告辞。然而,一连几天过去了,宋之问却似乎早已经将指点诗文的事情忘在了脑后。不得已,刘希夷只好再一次登门拜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见面,宋之问似乎热情了许多,不但招呼家人准备了一桌酒席,还狠狠地夸了外甥一番。等到酒过三巡,宋之问看似无心地问了一句:“庭芝,你的学问大有长进,但是光有学问,不会做官也是不行的。舅舅准备把你的诗献上去,帮你博一个前程。”
  对于这样的打算,刘希夷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说道:“我和舅舅几乎同榜中举,如果当初有心做官,恐怕如今也不在舅舅之下。”
  听了刘希夷的话,宋之问顿时感到脸上无光,但是他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继续说道:“这么好的文采,却不愿意好好做官,岂不是浪费了?你要真没这个心思,不如就把这首诗让给舅舅,如何?”
  可以想象,刘希夷这样一个连做官都不放在眼里的清流,对宋之问的提议是根本不会理会的,舅甥二人的宴席自然也是不欢而散。然而,对于刘希夷不肯出让诗稿的决定,宋之问却没有死心。几天后,他又让自己的门客去找刘希夷,询问让渡这首《代悲白头翁》的可能性。刘希夷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研究可以,但是要把自己的诗作让给别人,绝对不行!
  一方面,是宋之问对绝佳诗稿的朝思暮想;另一方面,是诗稿作者的决不妥协。一来二去,宋之问也耐不住性子了,因为诗稿本来就是一件流通性的文化产品,一旦事情闹大,或者对方公布了出去,自己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济于事。再想想平时刘希夷总是一副自视甚高的样子,宋之问终于对自己的外甥动了杀念。不久,宋之问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可怜刘希夷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却在年仅三十岁的时候就惨遭横祸,而下毒手加害他的,竟然还是他的舅舅!在杀害了外甥之后,宋之问马上将那首让自己日思夜想的《代悲白头翁》据为己有,仅仅更改了诗句当中几个他认为“可修改”的字,就公布了。
  然而令宋之问想不到的是,他“因诗杀人”这样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被知情者泄漏了出去,并且被史书记录在案,成了令后世不齿的罪行。关于刘希夷的惨死,唐朝人刘肃在其《大唐新语》中稍显含糊地记录了“或云宋之问害之”几个字。而在韦绚编著的《刘宾客嘉话录》当中,这一惨案的经过也就更为丰富了:“……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再往后,历朝历代的史书、稗官野史当中,都采信了这一说法,那就是宋之问非常喜欢《代悲白头翁》,为了将诗作据为己有,不惜痛下杀手,害死了自己的外甥。
  实际上,对于宋之问是否真的制造过这样一个惨剧,后世研究者也是存有不同意见的。从史料上看,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先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而这本书当中模棱两可的“或云”一词,实际上就是一种猜测之辞。而《大唐新语》从内容上来讲,又带有强烈的小说色彩,其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韦绚的著作虽然从前因后果上讲得很明白,但他毕竟是距离当年那出惨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同样也缺乏绝对的权威性。

  更为重要的是,在宋代欧阳修等人合力编著的《新唐书·宋之问传》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值得人深思:“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再翻看宋之问自己的文章,“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这两篇文献当中的“分直”都是入直习艺馆的意思,而“甫冠”,即刚满二十岁。这些信息基本上就确定了宋之问应该出生在公元670年前后。对比一下刘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中举时“二十五岁”,就应该能推算出,宋之问比自己的外甥是小二十岁的。刘希夷三十岁时死于非命,那么当时一个年仅十岁的孩童,又是如何“谋财害命”的呢?
  另外,宋之问如果真的对自己的亲人下了杀手,这种伤害人伦的行为又如何能够逃脱官司且还能安稳做官的呢?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都是红透半边天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杀人夺诗,恐怕不光是礼法不容,就只怕作案条件都是不具备的。更何况,现代能够查阅的资料当中,也没有一星半点关于宋之问被“刑讯下狱”的记载。也就是说,官方根本没有他违法犯纪的史料。
  所以,无论是史料记述的权威性,还是按照史书推测出的当事双方年龄,抑或官方遗留的公文,都难以支撑宋之问杀害他人夺取诗稿的恶行。而关于宋之问“因诗杀人”的观点,很可能是以讹传讹的错误刊载,也可能是由于唐人对于宋之问当年谄媚权贵、品行低劣行为过于厌恶而臆想、捕风捉影而来的。

刘希夷是不是宋之问害死的?

宋之问为什么要杀他?rn是为了诗,还是为了其他?

后世人大多认为宋之问死外甥刘希夷。

初唐大诗人宋之问,只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多少回乡的路人热泪盈眶。但因史料含糊记载,宋之问有杀死外甥刘希夷之嫌,所以作为文人相妒的典型批斗对象,他被打上“卑鄙小人”的醒目钢印,一直绑在文学史的黑木桩上。

李国文先生在随笔《诗人的嫉妒——看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中说,宋之问见到外甥刘希夷的诗作《代悲白头翁》,心生嫉妒,想据为已有,刘希夷不肯,宋之问就将他杀掉。这件事的直接证据来自《全唐诗》和《唐才子传》。

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有所思》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只有一句不同,准确地说只有三个字不同,宋诗是“幽闺女儿惜颜色”,刘诗是“洛阳女儿好颜色”。

扩展资料:

《全唐诗》在介绍刘希夷时,说他“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只含糊其辞地补充了一句:“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这句补充,可要了宋之问的命,既把这事儿白纸黑字地留在了官方史册上,又用了一种不太肯定的口气——“或云”。同样不太肯定的口气还见于刘肃的《大唐新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窒之”。

《唐才子传》,不仅非常肯定地说刘希夷是被宋之问所杀,还描绘了杀人的具体细节:“使奴以土压杀于别舍”。韦绚的《宾客嘉话录》也记载了他的杀人方式:“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希夷

后世人大多认为宋之问害死外甥刘希夷。

自古“文人相轻”。研究学术、读诗书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都带着一点点轻狂与自恋,这也就容易在与人交往时引发矛盾。

历史上,两个彼此看不顺眼的读书人见面不理不睬的有,张嘴就骂的有,因为一句诗而杀人,同时被杀者还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问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

诗人刘希夷和宋之问名下都收录了同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内有琅琅上口两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史书记载: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原来宋之问看到外甥刘希夷写下的此诗后,赞不绝口,趁其还未公布,就欲占为己有,刘希夷表示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扩展资料:

宋之问想不到的是,他“因诗杀人”这样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被知情者泄漏了出去,并且被史书记录在案,成了令后世不齿的罪行。

关于刘希夷的惨死,唐朝人刘肃在其《大唐新语》中稍显含糊地记录了“或云宋之问害之”几个字。而在韦绚编著的《刘宾客嘉话录》当中,这一惨案的经过也就更为丰富了:“……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再往后,历朝历代的史书、稗官野史当中,都采信了这一说法,那就是宋之问非常喜欢《代悲白头翁》,为了将诗作据为己有,不惜痛下杀手,害死了自己的外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希夷

这一大堆名单的刘庭芝就是刘希夷。然而“宛转蛾眉能几时”,诗人居然此诗成谶,一年后诗人被害死,二十七岁的生命如昙花一现,流星一瞬,让人叹息不尽。说来诗人之死却正是因此诗而起,害死他竟然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说来宋之问这厮剽窃行径可能干了不少,放在现在也算是“学术腐败”的典型(呵,这倒没有冤枉他,历史上记载着宋之问这厮主持贡举时曾受贿)。这厮看到了刘希夷的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后,赞赏不已,之后居然起了觊觎之心,就无耻地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让给他,算是他所做。宋的无耻要求当然遭到单纯正直的刘希夷的拒绝。宋禽兽恼羞成怒,居然害死了刘希夷。据说是用土囊将刘希夷压死的。我们看《水浒》中武松在牢中听犯人说起的一种酷刑:把人捆了将一个在,布袋盛了黄沙压在身上,不多半夜,便会被活活压死,乃是一种极歹毒的私刑,宋禽兽的所做所为实在令人发指。

  宋之问这厮一贯地寡廉鲜耻,宋在武后当政时媚附太平公主、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等。据说宋见武则天大选男宠,自忖自己的条件还算可以,就巴不得卖身求荣(呵呵,唐朝尤其是初唐时女强人太多,所以这卖身的男人实在不少,像崔湜等都是,可参见拙文《摇笔云飞看婉儿》),便四处托人行贿,让人向武则天说知此意。那知武则天不知怎么调查的,说宋之问这家伙有口臭,所以没有选他为“妃”。宋听了后,后悔不已,忙让人求来鸡舌香等药物整日含在嘴里,可惜后来武则天毕竟也没有“上”他。呵呵。

  宋人渣后来在武则天被迫退位,二张被诛后自然失了宠,被发贬到钦州,后来赐死。实在是罪有应得。宋人品太差,又有剽窃未遂的前科,所以后人都严重蔑视他。以至于宋的《灵隐寺》一诗中最有名的二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也被猜度为是在那里隐居避祸的骆宾王所写。宋人渣当然也略有几分文才,像后来遭贬后写的《渡汉江》中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平心而论,还算不错的。不过宋人渣人品实在太差,犹如现代之郭某人,乃是文人中的败类。像这郭某人,自然也是满腹才华,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写的诗,尤其是后期,无耻之极恐怕宋之问也要甘拜下风。很恶心的像《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等就不在此复录了,免得放在这里玷污了前面刘希夷和林妹妹的好文字,挑个稍微不太恶心的让大家看看这类无耻文人的嘴脸: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初唐诗”后忽然附录一首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明明纸有空白,却不肯多加评析,而出了道很简单的思考题让找出其中与《春江花月夜》相近的句子。《代悲白头翁》读起来很怪,前面是女的,后面是男的,故事不成故事,对话不像对话,中间那两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好,似与全诗不怎么挨着,跟“安能催眉折腰”与全诗无关差不多。

后读新到的《读者》07年最后一期,里面讲到宋之问要抢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就把刘希夷活埋了。读到此不由大惊。隋炀帝杀薛道衡,我是知道的,而刘宋这段公案听上去匪夷所思。

上网一查,果然有人说是,有人说非,甚至《代悲白头翁》也有人认为是宋之问所作。说非的人,观点是刘希夷死时,宋之问还谈不上有驭人生死的权势。这个论据间接又间接,算不上了。

说是的,出自下书——

《大唐新语》卷八:“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善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云:‘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刘宾客嘉话录》:“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这两本书的真伪,我不能论。不过,要想推翻它们,怕是不容易。说它是真,有个旁证,就是宋之问的长诗《有所思》里也有这两句。有人认为,刘希夷当面答应了把这两句送给舅舅,但还是另外含这两句传出了《代悲白头翁》,等宋之问《有所思》一发表,也有这两句,不免为人所讥议,故而大怒。杀人固然要谴责,但宋之问此前为之出一大丑,其怒也可想而知。

刘希夷25岁中进士,可写的诗却如此颓唐,“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刘希夷:《晚憩南阳旅馆》),莫名其妙的悲悲切切,30岁不到就死了。

宋之问呢,后人评为“才华盖世,无耻之尤”。他曾给武则天当面首,给张易之提尿壶。张氏兄弟被诛后,他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次年春逃回洛阳,友人张仲之伸出援手,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张仲之与王同皎(中宗之女安定公主驸马)等人密谋除掉武三思,因为他们把宋之问视为知己,疏于戒备,被宋之问得知,他竟指使其弟宋之逊的儿子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导致王同皎等被斩首弃市,宋之问则因此免罪升官,出任鸿胪主簿,而天下知其丑名。睿宗即位,以“狯险盈恶”将宋之问流放钦州,随后赐死,“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诀。’使者许之,而之问荒悸不能处家事。”网上一个帖子骂他说:

死到临头吓得屁滚尿流,不知所措。就是这么一个无耻无行的家伙,居然还曾作诗自诩说:“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题张老松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严格的来考证下,其实,可能性并不大。
1、宋之问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而刘希夷 (约651年),就是说,刘比宋还大几岁呢。
2、宋之问是个出身自带光环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宋之问写的诗一点不比刘要差。宋全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上位的,根本不需要抢别人的诗。
文章标题: 宋之问因诗杀人可信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271.html
文章标签:可信  杀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