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14 17: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属于民间传说,在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中有相应内容的记载,后被改编为晋剧《火烧庆功楼》。现有资料表明,明朝开国功臣有徐达因病去世、蓝玉犯法被诛等,却没有一人被火烧死,火烧庆功楼属于杜撰的内容。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民间故事。
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历尽千辛万苦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为了保护胜利果实,让朱家子孙后代统治万年,朱元璋对开国工臣动了杀心。他决定建造一座庆功楼,待文臣武将上楼庆贺之际,火烧此楼来实现杀死功臣的目的。
朱元璋杀功臣
庆功楼建成那天,朱元璋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却被神机军师刘伯温看穿了。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
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刘伯温被警醒,跟随朱元璋下了楼,逃过一劫。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只有刘伯温、汤和、耿炳文和郭英幸免于难。
故事虚构却广为流传,值得我们反思原因。这是因为,朱元璋给后世留下了杀伐功臣的坏形象。朱元璋给病重的徐达送蒸鹅,也是体现了朱元璋杀功臣的形象。另外,朱元璋为了集中自己的权力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在他看来,丞相是与自己争权夺利的人,需要消除丞相这个职务。所以,朱元璋先放纵胡惟庸,后杀死他并牵连数万人,还废除了丞相这个职务。
由此看来,朱元璋不仅仇视功臣,还心狠手辣杀数万人从不手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足以概括朱元璋被丑话的原因;这也正是火烧庆功楼流传的原因,毕竟这件事符合朱元璋的形象。
参考资料:《明史》
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完全是野史杜撰的,不足为信。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最早出自清代的评书《大明英烈传》,那么,其中记载的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话说朱元璋建国之后,分封了一大批有功之臣,并给了他们大量的特权,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功臣开始恃宠而骄,到处霸占农田,朱元璋一看这些人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于是决定对他们进行整治。朱元璋让人建了一个非常宏伟的庆功楼,还让人带话将在这里犒劳有功的大臣。
功臣们一听,都说朱元璋非常的英明,但是当时还是有一些功臣非常的警觉,其中就有刘伯温,刘伯温认为此事不简单,于是在庆功楼还没有建成之时,就主动向朱元璋辞官还乡。最初朱元璋没有答应,但是在刘伯温的坚持之下,最终朱元璋还是让刘伯温告老还乡。后来,朱元璋在离开之前,曾亲自拜访徐达,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参加庆功宴,否则会有性命之忧。”
对于刘伯温的话,徐达也是半知半解,结果到了庆功宴那一天,徐达看见朱元璋突然起身离开了房间,当时徐达想起了刘伯温的话,也赶紧起身离开了房间。就在徐达离开之后不久,庆功楼中顿时燃起了大火,一时之间火光冲天,最终所有人死在了庆功楼中,而徐达却侥幸逃过了一劫。不过,后来徐达还是被朱元璋杀死。这便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事实上,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大肆诛杀功臣,但是杀的每一个功臣都是有历史明确记载的,并非是因为火灾而死。当时朱元璋的确让人修建过忠勤楼,但是这栋楼只是皇帝与文武百官商议国事的地方,虽然后来失过火,但是并没有死过人。
总而言之,所谓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完全是子虚乌有。
虽然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小布小时候,读过一本学生版的《史记》,提到汉高祖刘邦处置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功臣时,提到了后世的明太祖朱洪武“火烧庆功楼”,将满朝勋贵、文臣武将赶尽杀绝的故事。
而有趣的是,在小说《大明英烈传》中,除了对朱洪武近乎肉麻的歌功颂德之外,并没有提到“火烧庆功楼”这段故事。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布在收音机中,听到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评书《大明英烈》,正好提到这段朱元璋“炮打庆功楼”的故事。
评书中的朱元璋,特别阴损腹黑,定鼎中原登基坐殿后,朱元璋担心他的结义兄弟(大哥武殿章、二哥胡大海、老三汤和、朱元璋第四、邓愈第五、常遇春行六、郭英老幺)和手下的功臣元勋以后会功高震主,抢夺皇位,便先下手为强,修建一座庆功楼。
待到大厦竣工之时,朱元璋挑选良辰吉日,邀请拜把兄弟和满朝文武在庆功楼共赴盛宴。实际上,朱元璋暗中在庆功楼楼下埋下地雷火药、硫磺干柴,准备趁着大家酩酊大醉时,放火烧楼。
而共凑交错的时候,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发现主公朱元璋跟平时不大一样,神色慌张,只向功臣劝酒,自己却很少举杯。刘伯温留个心眼,暗中将朱元璋的龙袍压在自己的座椅上。
待到大家酩酊大醉,横七竖八的时候,朱元璋悄然起身从暗道离去,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一同出门。朱洪武前脚一走,伏兵四起放火烧楼,庆功楼便被烈火吞噬,满朝勋贵文臣武将和无辜的宫娥彩女,一道葬身于火海之中。
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其他版本,说刘伯温在隐居时听闻朱元璋大兴土木,修建庆功楼,便预感不妙。便嘱托中山王徐达在庆功楼建成的时候,想方设法不离朱元璋左右。徐达照做不误,结果在“火烧庆功楼”的时候,徐达紧随朱元璋左右,赴宴功臣仅有徐达一人逃出生天。但朱元璋并不想放过徐达,听闻徐达罹患背疽,不能吃发物,便派使者赐给徐达御酒烧鹅。徐达为保全家人,不得不含恨而死。
但正史上,明朝的功臣并没有一位被朱元璋烧死,明朝开国元勋中,有一部分人卷入“胡蓝党案”而被处决,另一部分因贪赃枉法而被朱元璋断然处置。武殿章是虚构的历史人物,而胡大海、常遇春在征战中去世,属于殁于王事。至于中山王徐达,在镇守北平时虽然死于背疽,但跟朱洪武御赐的烧鹅无关。
虽然朱元璋对功臣勋贵高举屠刀,有加强皇权和为仁厚的继承者清除道路的嫌疑。但评书中妖魔化朱元璋是何居心,甚至不惜血本炮制出“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明英烈传》成书于明代,据传是出自于大才子徐渭之手,所以对开国君主朱元璋赞扬夸奖也是正常。但到了清代时,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同时,又以编修古籍为名毁禁书籍,《大明英烈传》和《说岳全传》也赫然在列,多次被清廷查禁。
为了污蔑篡改明朝的形象,无耻文人或是自发,或是在授意下,编撰出《明英烈》这类恶意抹黑丑化朱元璋,将其塑造成暴戾乖张,滥杀功臣的暴君形象。而这些评书话本流传至今,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虽然是杜撰的谣言,但也流传深远,但此事绝非正史!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最早出自清代评书《大明英烈传》,后来被晋剧改编成名篇,起名《火烧庆功楼》,从而流传于民间。庆功楼是南京的一座城楼,《火烧庆功楼》讲的是朱元璋为了扫除为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而设下计谋:以庆功为名,将开国功臣请到庆功楼饮酒庆功,然后用火药和干柴将他们全部葬送于火海的故事。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事。虽然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使用了很多卑劣的手段将那些为自己立下大功,且对自己造成潜在威胁的功臣逐一清除掉。但是,火烧庆功楼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创作,并无史实。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功臣,要么告老还乡,要么战死于沙场,要么死于深牢大狱,没有一个死于所谓的“庆功楼”。
那么,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呢?这和朱元璋这个人的历史评价和定位有关。
朱元璋在没有当上皇帝之前还算是个有度量、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领导。但是,当他当上皇帝之后,权力使他变得膨胀和多疑。在朱元璋的心里,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们不再是他的爱将,反而变成了威胁他皇权的绊脚石,火烧庆功楼实际上就是影射朱元璋滥杀功臣之事。
1380年,朱元璋最先对他的丞相动手了,胡惟庸被人举报密谋叛乱,朱元璋迅速以这个罪名诛灭了胡惟庸的九族。受胡惟庸一案的牵连,朱元璋曾经最信任的大将李善长也被定罪,其家人和奴仆全部被诛杀。一时之间,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们人人自危,有的告老还乡,有的装病请退。1893年,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以开国功臣蓝玉谋反为理由,对权力阶层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这一次,朱元璋残杀了一万多人。
胡惟庸和蓝玉谋反这两个事件,史称“胡蓝党案”,至此之后,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朱元璋诛杀殆尽,朝中再无威胁朱元璋及其子孙后代统治的势力。清代之所以要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写进评书之中,实际上就是为了影射朱元璋滥杀功臣的残暴统治。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为了扫除威胁明朝统治的开国功臣,为自己的子孙顺利平稳的统治明朝铺平道路。
首先“火烧庆功楼”这件事并没有被记载在史书上,而是出自于民间故事,那么根据民间故事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开国功臣功高震主威胁到了朱元璋家族的统治地位,为了稳固江山,为子孙扫除障碍,铺平道路,朱元璋才出此下策。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生,他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打出一片江山,建立了明朝,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来帮助他,比如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文忠,汤和等等。明朝建立起来之后,朱元璋自然不能亏待他们,于是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口气封了6个公爵,28个侯爵,还有其他的爵位就不计其数了,总之一句话凡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都得到了封赏。
封赏完了,可问题也来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吃苦容易,享福难,有些功臣认为天下太平了就开始飘飘然,为所欲为了。刚开始这些功臣还只是做点小坏事,毕竟还是忌惮朱元璋,可后来朱元璋做了一件事,让这些功臣彻底开始乱干了。
朱元璋做了什么事呢?发免死铁卷,凡是得到免死铁卷的功臣犯了罪都可以免死一次。这下问题就变得糟糕了,这些功臣本来就觉得自己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现在外加一个免死铁卷,他们就彻底放飞自我了,霸占土地,偷税漏税,吃喝嫖赌,反正就是一通乱搞,还有些功臣居然在家里穿龙袍……
这下可把朱元璋吓坏了,长此下去,明朝岂不完蛋了?不行,必须将这帮人收拾了,否则我的子孙后代说不定坐不稳这皇位。于是朱元璋将这些功臣全部叫到南京钟鼓楼旁边的庆功楼喝酒,等到酒过三巡,大家都醉醺醺的时候,朱元璋离开庆功楼,并下令火烧庆功楼。
这就是民间故事火烧庆功楼的经过,朱元璋为了扫除威胁明朝统治的功臣,为子孙统治明朝铺平道路才做了这件事。不过,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的开国功臣,譬如徐达,常遇春,朱文正,汤和,冯胜等等,都不是被烧死的,也就是说火烧庆功楼只是个故事而已。
给大家带来几桩我们后人不知道的洪武十三年(1380)明朝大事件。
大明王朝发生了几件大事:
1,正月初六,丞相胡惟庸以图谋造反的罪名,被朱元璋下令处死,朝廷开始清理胡惟庸党,受到牵连的官员有一万五千多人。
2,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在南郊祭天后,宣布废除中书省,从此,终明一朝,再没有宰相之设,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3,二月十一日,朱元璋让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到北平就藩,朱棣被封为燕王,王府设在北平。
4,十月二十一日,退休在浦江老家颐养天年的宋濂被押送到南京,送进诏狱拘禁。
宋濂曾是朱元璋最为宠幸的天下文臣之首,为何变成了阶下囚呢?这一突来的变故起因在宋濂的长孙宋慎身上。
关于此,《明通鉴》与《明史》均记载的很清楚,说“坐胡惟庸党被诬”。既然是被诬,就是冤假错案。胡惟庸党一万五千余人,其中被诬的恐怕不在少数。
朱元璋拿胡惟庸说事儿,借机排除异己,整肃官场,整个洪武十三年,京城一直陷在恐怖气氛之中。多少大臣“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可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凡逮捕进大狱的,不死也得脱层皮。
由于宋慎获罪,他的叔父宋璲也受到牵连,叔侄二人双双杖杀于狱中,但是朱元璋还嫌不解气,又把宋濂抓了起来。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朝中大臣都记得,洪武九年六月十九日发生的一件事。那一天,六十七岁高龄的宋濂被朱元璋任命为学士承旨,这是文官中最高的职衔。几天后,又任命其子宋璲为中书舍人,宋慎为仪礼序班。
祖孙三人,均成为御前近臣,真可谓有明一代最为显赫的“文官第一家庭”。任命官职的那一天,朱元璋笑着对宋濂说:“爱卿为朕教育太子、诸王,朕也教育爱卿的子孙。”
这话说了不过三年,朱元璋就亲手将宋濂的爱子爱孙送上了断头台。而且,他也对宋濂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听说要处死宋濂,第一个反对的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他找父皇求情,希望能赦免宋濂。任凭朱标怎么恳求,甚至以死相抗,朱元璋不为所动。
消息传到了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皇后的耳朵里,她连忙在朱元璋面前进谏:“平常百姓家,为孩子请一个先生执教,还要照礼教善始善终,何况是太子家里。宋先生住在浦江老家,怎么知道子孙在京城的事,还望皇上保全宋先生的性命。”
朱元璋仍不为所动。正好那天马皇后侍候朱元璋饮食,两人吃饭时,马皇后既不陪酒,也不吃肉,朱元璋心生疑惑,问马皇后为何如此。马皇后恻然说道:“我吃斋是为替宋先生积德修福。”
听完这句话,朱元璋放下筷子,沉默了一会儿,终于下达命令赦免了宋濂死罪,让他全家离开浦江,迁往偏远的四川茂州安置。
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强势之下,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惟有马皇后的话才能让他听得进去。
第二天,宋濂从死牢中放出,在锦衣卫的押解下回到浦江,带着余下的家人,以戴罪之身,凄凄惶惶地踏上前往茂州的道路。
一年后,七十二岁高龄的宋濂,死在迁谪的中途夔州。
对于突遭的横祸,宋濂始终不置一词。晚年的刘伯温,身陷困厄,还时时借景发点牢骚。宋濂却甘愿做哑巴,洋洋四巨册的《宋濂全集》,找不到只言片语诉说此事。哪怕连隐喻、暗示都没有。
1、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
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四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2、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
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扩展资料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胡元的政治混乱,以猛治国。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