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03 10:01: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军功爵制的出现,在历史当中可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可以说,秦能统一六国,军功爵制的出现功不可没。
可令人疑惑的是,在汉朝之后,军功爵制却逐渐销声匿迹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军功爵制度虽然在汉朝的时候依然存在,但已经有些名存实亡的意思了。
一、而究其原因,最为主要的是因为汉朝和秦朝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换句话说在汉代已经是没有军功爵制适合生存的土壤
1、中国古代,出台的制度都是在为统治者服务,军功爵制也是如此。
秦朝的时候,统治者为了解决世卿世禄制度带来的弊端,消除老牌贵族对政治的影响,所以严格贯彻执行军功爵制,即使是皇帝的孩子,骨肉至亲,在没有功劳的情况下也不能享受荣华富贵。
即:“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
到了汉朝,君主在分封的时候优先考虑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到了后来,刘邦为了照顾家族,巩固自身的刘氏统治,直接立了白马之盟,表示只有身为刘氏后代才有资格被封侯。
这时候,军功爵制度不但不能给其提供帮助,反倒有可能干预统治者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军功爵制自然逐渐消亡。
2、从领土方面来说,两个朝代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荡平六国,他可以随意封赏。这时候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来形容非常的恰当。
到了汉朝的时候,虽然皇帝名义上统领整个国家,但是那些老牌贵族的利益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触动的。
换句话说,他可以拿来作为赏赐的封地数量是非常少的。
如果严格执行军功爵制度的话,即使把全天下的地都拿来分封,他都没有办法满足所有的士兵,更何况他能直接支配的面积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少。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时期压根就没有了军功爵制可以实施的土壤。因:“今军吏计功 ,以天下不足遍封”。
3、文官地位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制度下,想要提升官职,需要有着足够的军功。
对于武将来说,想要斩杀敌人或许不难,但是对于出谋划策,而不亲身作战的谋士来说,这项政策就有些不友好了。
汉高祖刘邦很高明,他清晰地认识到了文官的重要性。他表示,要是没有萧何下达指令,武将根本就不可能胜利。
在没有功劳的情况下分封文官,其实也是对军功爵制度的一种破坏。
二、军功爵制度本身也具有一些劣根性虽然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自身同样存在严重的弊病,最为主要的一个弊端就是它太过于野蛮,充满野性,不具备人文主义光环。
军功爵制也算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史记》记载:“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军功爵制可以极大的调动人们积极性,将按劳分配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好处很明显,但弊端也是有的。
1、残忍
因为军功爵制度的存在,士兵们开始变得逐利。
在每场战争结束之后,大家会发现战败方的老幼妇孺全部都被屠杀殆尽。
因为在士兵眼中,这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也代表着军功。当士兵们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他们脑海当中存在的东西只有杀戮,会将人伦礼法全部都被抛之脑后,最终导致为了争夺首级而自相残杀的事情频频发生。
到了西汉的时候,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之后的朝代当中,儒家在思想领域也是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儒学崇尚的是热爱,因此信奉儒学的人内心对偏于野蛮的军功爵制度非常排斥。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史,也是军功爵制度的灭亡史。想要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消亡,看的不是统治者将他革除,而是看人民是否对其排斥。
2、连坐
有句话说得好,叫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军功爵制度可以给予人们很多特权,但在享受这些特权的同时,他们也有可能随时被降罪。
军功爵制度规定:“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在作战的时候,会将五个人组成小组,一个小组当中若是有人死亡,那么其他四个人都要接受惩罚,除非剩下的几个人都杀死敌军,否则他们无法被免罪。
要知道,古代战争当中伤亡率是非常可怕的,想要保证小组当中没有人死去非常难。
如果被降罪,惩罚虽然不会立即执行,但是身上背着罪名战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到底如何将敌人置于死地,以此来免除自己的罪行。
而由于残忍和连坐这两个特点,甚至导致百姓对这个制度恨的程度更占上风。
3、对君主也不利
如果军功爵制度的核心只是坑害百姓,君主不会受到影响,那么这项制度或许也不会那么快消亡,可问题在于这项制度不仅会影响百姓,还会影响君主的统治。
在实行军功爵制度之后,想要给人定罪实在是太简单了。正因如此,很多将领都担心皇帝有可能会因为曾经的过失将他们杀死。为此,他们在被逼无奈之下也会铤而走险,一起商讨谋反的相关事宜。
如果说一项制度同时让百姓和君主不高兴,那么这项制度真的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
4、爵位泛滥
规定爵位可以买卖,应该是压死军功爵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爵位可以通过击杀敌人获取的时候,爵位虽然有膨胀的趋势,但依然被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当中,可是在规定爵位可以买卖之后,即:“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爵位已经有泛滥的趋势了。
虽然低级爵位几乎享受不到什么俸禄,但是基本都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免除徭役,正因如此,汉武帝时期征兵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能提高购买爵位的价格,降低爵位能享受到的特权。
而从这时候开始,军功爵制度也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总结
综上所述,总的来讲军功爵制度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它不适应时代,在弊端越来越突出的时候也没有人站出来加以改进,这使得它只好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军功爵制度的消亡其实也再次印证了世界上从来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这句话。
在《周礼》中记载获者取左耳,春秋战国之际作战以取敌人左耳朵作为报功领赏的依据。秦军则以首级为依据积累相应军功,封赏田地、免除徭役、奴仆等提高军人社会地位。
在青铜冷兵器时代,秦朝在商鞅变法下国力强盛,秦始皇并吞八荒,包含宇内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一统,需要秦朝强大的军力做支撑。其中发挥重要制度力量的是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这种制度规定阵上获取敌人首级是获得军功的最重要标准,军队中的军功评定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于是带着弓箭和青铜长短兵器的秦朝军队成为虎狼之师。但是这个制度到了明朝也被采用,却没有挽救大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反而副作用明显,这是为何呢?且看当时的明清大战中的这一制度执行的效果如何。
明朝首功军爵制画虎不成反类犬
明朝崇祯二年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人马与清军血战,从中午一直打到下午六点钟终于击败敌军。隔天又把清兵击退,京城之围解开。双方鏖战的时候,崇祯派遣官员执着尚方宝剑督战,传达皇帝的口谕:以灭虏为期,不以获得敌人首级数目来封赏。
什么叫以首功来论赏,就是依据将士手中的敌人脑袋数目来封赏领银子。崇祯宣布所有参战人员都一律提拔或者给赏钱,不按照割取敌人的头颅数量论功。因为大敌当前崇祯担心将士只顾割取敌人尸体上的脑袋影响战斗。
十七世纪的明清拉锯战,明朝政府行赏的依据还是落后的以物换钱的方式。李祈的笔下记录了明朝上百次的检验首级的活动,多的上百颗,少的一两颗。
这自然存在很多假的首级,最大的弊病就是为了多得银子而滥杀,验首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和被强迫的顺民被杀的现象。军中痞子更会加剧这种现象的发生。
崇祯拖欠军费常年不发,很多时候领赏都是打欠条或者是给赏红。赏红就是赏红布,一可以做衣服穿,二可以辟邪。明末国家长期拖欠军饷,并不舍得用大量的白银奖励军功。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记载明朝官员俸禄非常低,二品官一年才一百五十二两。首功制规定的割一个首级就能得到五十两,自然当兵的会趋之若鹜。但是实际上在白银非常缺乏的明朝末年,这种激励制度并不能很好的实施,因为战争打到最后崇祯不得不亲自向大臣借银子。
祖大寿在明清北京大战之后,因为袁崇焕被逮捕入狱。京师人对辽东部队非常有意见,认为是他们引来了清兵,祖大寿一气之下率部返回辽东。祖大寿向崇祯帝提出,除了赦免袁崇焕外,还要给军队每人五两银子。以区区五两银子来要挟皇帝,可见当时的欠饷银的问题多么严重。
当时的祖大寿被大学士孙承宗劝回来之后,从山海关出发打击留在各地的清军,获得大捷。朝廷为此开了庆功会,不过抬上来的赏赐却是赏红。面对这几匹红布,失望的将士说了怪话。孙承宗很不高兴说这是朝廷的心意,最终还是祖大寿出面从旁劝退了不满的士兵。
这也难怪兵丁们提着脑袋要银子,没想到却是几匹红布的赏红,自然心里不高兴。这跟水浒传中的梁山兄弟喝了朝廷御酒,觉得味道不对开口大骂是一个道理。
不仅关外的军队欠军饷,关内镇压农民的军队也同样如此。大多数只发给奖状和象征性的红布,却不兑现现金。在《大明劫》这部电影中贺人龙人称贺疯子,就是因为这条杀人冒功罪状被孙传庭治罪。
明朝末年的勤王军队因为缺乏军饷掠夺百姓,冒充首功来论赏导致滥杀无辜。匪也抢,官也杀,大明百姓真的没有活路了。
不过李自成被攻入京师的多尔衮追杀到山东,获得大量的金银和丝绸布匹看出,明朝实际上并不缺乏银子。崇祯主持首功军爵制又欠饷又要兵丁凭人头领赏,不知道这笔军事开支的糊涂账怎么算。
结语
制度的运用和发挥效用,需要配套的保障措施和适应环境。在青铜兵器的秦朝到铁兵器与热兵器混合的明朝,骑兵与火器已经成为战场上的制胜因素。秦朝步兵和弓兵为主自然有空抢人头。骑兵时代战役决胜才最重要,首功已经不适合于这一时代了。明朝国库空虚,尤其是缺少流通用的白银,无法兑现自然导致骄兵无法统御。明朝财政溃烂和军队制度落后是首功军爵制无法发挥效用的根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