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给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出了问题

时间: 2022-01-28 14:00: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为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给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出了问题

封建社会的瓦解

我学历史时,怎么总觉得中国的封建社会比西方瓦解的迟啊?rn为什么啊?
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比较复杂,一个社会制度容易瓦解,更难瓦解和消失的是这个支撑社会制度的思想体系,我们不能否认,支撑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现在仍然存在,而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这个体系中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反动的一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啊。
几千年来,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忠和孝一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多民族封建集权的格局下,忠孝既是哲学、伦理准则,又是宗教信仰准则。多民族封建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忠孝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政治组织为忠,家庭组织为孝。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宗族宗法制下的统一信仰:忠是对一国的最高统治者的服从原则,孝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下对家长绝对权力的服从原则。忠孝又是古代中国团结、教育全国各族人民的实践教材。

忠孝原则几千年来,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封建社会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又各具特色。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得比较充分而典型。一家一户的小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下,少量的剩余产品,借助于集权政府,统一调配,集中使用,聚少成多,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建设、物质建设都是充分利用分散的一家一户的赋税办成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修纂大型丛书、工具书等,物质文明建设如修建长城、开凿运河、兴修跨省区水利、抗拒外来侵略,赈济农业自然灾害,都是充分利用多民族封建集权领导下调动遍布全国千千万万百姓的力量,才得以完成的。其中忠孝信仰起着极大的作用。
次之的原因,资本主义的成长过于薄弱和缓慢——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都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举个例子,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由于自然经济的牢固性,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所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

说了半天的中国,再对比一下西方的封建社会,西方封建社会没有中国那样强的地主经济,中国地主制经济下受剥削的农民、佃农与西欧领主制经济下受压迫的农奴,他们所受的来自各自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都是非常沉重的。中国的封建佃农,对地主和封建国家所应提供的其他封建义务可以随时根据剥削统治者的意志而变化,总体而言,西欧农奴与中国封建佃农比较起来,其处境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优于中国封建佃农的:
首先,在西欧庄园经济中,农奴稳定地占有一块份地,领主不得随意剥夺,“农奴处在竞争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丧失耕地的危险,这种牢固的土地占有权无疑有益于农奴的生产活动。
其次,在西欧庄园经济中,农奴隶属于特定的主人,由于这种利害关系,领主对农奴的压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般剥削量不超出剩余劳动的范围。
最后,西欧农奴隶属于一定的封建领主而不隶属于封建国家,所以,农奴一般没有远离家乡脱离农业生产力为国服役之苦。而中国封建佃农既要为国家服劳役,又要服兵役,大量农民背乡离井,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中国的地主制经济虽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但它对商品经济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从本质上说,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与兼并以及地租和赋税的商品化,就是这种依存性的突出表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依存性就必然形成了地主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就是地主经济的“活力”。它表现为在经历土地危机和社会动乱后,地主制经济的再生机能和自我重建机能;在封建社会走向解体的历史条件下,表现为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的功能。当然这种机能是通过“三位一体”的经济关系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就使中国的地主制经济成为一种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经济。没有相当高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它是难以瓦解的。所以说,中国的地主制经济对商品货币经济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而正是由于这种适应性才使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地主制经济又本能地不欢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商品经济总是“不断地释放出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的力量来”[2]11。于是,为了维护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制经济,地主阶级总是限制打击商人,封建国家长期以来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由是中国的商业资本都向土地财产转移,从而也形成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习惯传统,于是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便步履维艰。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的地主制经济总是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中国的地主制经济才得以长期延续,中国的封建社会才难以顺利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西欧则与中国不同。虽然它也是一种完全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生产,但它自给自足的程度是较高的。这种似乎完全“闭塞型”的庄园制经济几乎不需要与他人进行商品交换,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它对商品经济的依赖性并不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也就缺乏那种地主制经济所拥有的“适应性”和“活力”,而是表现得“僵化”,而易于被摧毁。正因为如此,它也不似地主制经济那样限制、打击、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从一开始就与城市商品经济同时并存、平行发展。只是后来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于是它自觉地让位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西欧的领主们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当然,这种“自觉” 与“主动性”的前提是领主为了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在商品经济发展下,领主为了增加农奴的负担,采取了一种新方式——“折算”,即变劳役地租为货币地租。这种方式为农奴提供了更多的人身自由,易为农奴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是部分地解放了农奴,农奴也由此而逐渐成为拥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他们后来就成为手工工场的主要劳动者,这必然会促进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以及手工工场的发展。同时,由于“折算”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而也有力地促进了领主制经济的瓦解。另外,后来领主甚至为了获得市民的支持,还给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使城市自治合法化。这些措施必然会有力地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以及促进城市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此外,又由于西欧封建土地买卖自由的限制,封建贵族一般又是排他性的闭塞集团,下层人民无法挤入这个集团中来。因此,工商业者无法抽走资金去购买土地,工商业资本封建化的道路被封锁了。相反,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大量的封建贵族转而经营工商业。因此,封建资产就工商资本化了。
综上所述,地主制经济与领主制经济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经营形态、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发展趋势都是绝然不同的,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中国地主制经济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而西欧的领主制经济则缺乏弹性与活力而易于瓦解。因此,才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下去,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则很快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西封建社会才有了绝然不同的历史命运,走向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中国的封建社会比西方瓦解的迟.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内忧外患而瓦解,西方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壮大而瓦解

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什么问题?

本书反应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的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

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扩展资料

《红楼梦》最早流传到海外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由浙江到达日本的一艘船上载有67种中国图书,其中就有“《红楼梦》9部18套”。  

曲亭马琴的代表作《南总理见八犬传》中,八犬士每人出生时身上都有一颗灵珠的构思,很可能是从《红楼梦》中宝玉含玉降生得到的启示。

1892年,森槐南翻译了《红楼梦》第一回楔子,发表在《城南评论》第2号上。以此为肇始,各种形式的日译本层出不穷,这也使得更广泛的日本民众能够走近这部来自中国的名著。直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日本人到中国留学时,都还在用《红楼梦》学习标准的北京话。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本书反应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的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原稿佚失。原名《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

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

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红楼梦国内影响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从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红楼梦》已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

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 《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1、本书反应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的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2、原著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原稿佚失。原名《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3、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论《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反映(选修)
  一前言
  纵观古今,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绝无仅有的巨作。赏读此书,让我感慨万千,。如果文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那么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1],在时代中的位子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架望远镜,让我们站在当今的平台上,就可以一览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状态。作品呈现的古代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真切的看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特色。红楼梦这部史书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在我看来,这部书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鞭笞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礼教;二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剥削倾向。
  二 《红楼梦》中反映的束缚人的礼教
  这里我仅以贾,黛,薛三人的命运来谈谈封建社会对人们的束缚:
  首先谈一下贾宝玉。在《红楼梦》[2]一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等。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体现出了他对封建君主制度的反对。贾宝玉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他认为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那么宝玉的人生观是什麼呢?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糊涂,没目的,无事忙;其实不然。他的人生观就是「爱」。得到了爱就是幸福;否则,就是苦痛。至於人生的贫贱富贵,尊卑际遇,他毫不在意。
  全书中,宝玉两次被人指责“婆婆妈妈”的,一次是凤姐因为他在秦可卿病床前哭,另一次则是袭人。宝玉因晴雯病而想到海棠花之死,认为是一种应验,袭人笑他:“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按袭人的话推理,同样的话,女人说便可理解,而男人说便是“婆婆妈妈”。“婆婆妈妈”这个词本身便具有贬意,它用于女性也是一种轻蔑,这里又通过将男性归入女性行列完成了对男性的轻蔑。
  而到了“宝玉葬花”一段,被香菱看见了,也说:“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崇崇,使人肉麻呢。”“肉麻”,和“婆婆妈妈”一样,用来指称某个男人有女人味儿。宝玉的叛逆,最集中地体现在他摒弃仕途上
  贾政是传统男人社会性别角色的典范,热心仕途,追求“成功”之外,还表现在他与宝玉的父子关系上。中国传统男权文化推崇的是严父形象,以“严父”指称贾政再合适不过了,他毒打宝玉,除了嫌他荒疏学业、淫辱母婢,或害怕“窝逃”受害的因素之外,也有恨他“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在外流荡优伶”这些有损传统男子社会性别的行为举止。
  贾宝玉的生活中,几乎都是这样的反对者。传统男人性别角色的代表人物贾政自不必说,包括贾母、薛宝钗、凤姐、袭人等人在内,亦是这样的反对者。
  不仅当时,在男人解放作为一种理论提出的今天,在全世界仍有很多的反对者。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人奴役之深正在于,它已完成观念内化,成为我们观念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受其奴役而又觉察不到,以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于是,许多持旧性别观的女性,便会觉得解放的男人不符合她们理想中的“好男人”形象。
  而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今古未有之一人”。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贾宝玉所代表的社会思潮在当时处于“草色遥观近却无”的状态。这更能增加这部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抨击性。
  贾宝玉这一形象有着阶级叛逆与性别角色叛逆两种叛逆性。但我认为这部作品更多的是突出了他的性别角色叛逆。我们更应该从男人解放这一最新理念出发,对其进行审视与解读。
  (一) 社会性别角色是一种文化观念界定
  我们知道,任何文化观念上的界定,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色彩,打上了时代与阶级的烙印。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社会性别观念,同样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管制人民的一种手段。历来的统治者,在以强权和独裁维护其统治的同时,往往都要依靠包括社会性别角色在内的一整套“伦理规范”,作为其补充手段。而对于一个民主社会来讲,人本主义思想理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两性的平等符合社会进步的理想。
  (二) 性别角色规范对个人同样具有强制性。
  可以说,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是一种对个人独特性的蔑视与剥夺,通过强化这些束缚,而将个人控制在既定的统一规范之内,使其个性无从发挥,直至彻底泯灭。因此,阶级束缚的过分强化,同样是一种奴役和剥削。 贾宝玉的背叛,是阶级叛逆与社会性别角色叛逆的统一,正是这一双重叛逆决定了他背叛的彻底性,也使其人物形象变得更生动而鲜明。
  宝玉这个人物是当时社会叛逆者的写照。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有着极其叛逆的思想性格。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这表现在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通过对宝玉这个人物的描写,更加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社会束缚人们的罪恶的礼教。
  宝玉这个人物,是大观园中几乎无人能够理解,举凡荣宁二府,真正能够欣赏贾宝玉男人解放倾向的,也只有林黛玉一人了。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我认为主要的一点就是黛玉同宝玉一样的那种叛逆的性格。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主要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说到爱情,在红楼梦里要数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管正确与否,有一点却是不容抹杀的,这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辞海》上说“爱情”是特指男女之间有情。两情相悦,互相理解,相互爱慕方有爱情。《红楼梦》这本书以明晰的字句勾勒出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线条与他们恋爱途中的无数坎坷。然而贾,黛之间如此真挚的爱情却最终玉碎香残。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万恶的封建社会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
  对于黛玉,在我看开,他是一个极其美妙之人。在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曹雪芹这个“造物主”,却把“精华灵秀”钟于了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黛玉的美是众人共睹的,然而令人对他难以忘记的原因并不以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对宝玉那份难分难舍的爱情。她是那么的爱着宝玉,她对他的爱又是那么的纯洁。她的心真是天地可鉴哪!
  然而如此美妙的一个人而却有着如此不幸的结局,真是令人可悲可叹呀!这就更明确了曹雪芹要将黛玉这个人作为当时社会为爱情牺牲的悲剧人物代表来抨击当时腐朽礼教的意图。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越能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说完了林,贾。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更是叹惋的吧!
  仅仅通过对宝,黛,薛三人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充分的看出封建社会对人的控制和束缚。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腐朽。封建传统礼教使得人们没有丝毫的自由,完全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说是使得人们一生都活在悲惨当中。
  三《红楼梦》中反映社会的剥削倾向
  关于剥削的描写,《红楼梦》中关于高利贷和典当剥削的描写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它艺术地概括了十八世纪中叶清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从事高利贷和典当剥削的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一线索明显地提高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一) 康、雍、乾时期社会上的高利贷和典当业极其活跃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以清代社会经济的暂时繁荣和发展为背景的。由于商业和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金银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起来。这就极大地刺激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欲和对奢侈豪华生活的追求,从而加剧了对生产者残酷的剥削压榨和对金银货币的疯狂搜刮。那些贵族、官僚、地主和富商们掌握大量的金银,除了购置房屋、田产以进行土地剥削外,就是经营商业与高利贷去牟取暴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高利贷和典当业便成为一种畸形发展起来的极为活跃的行业了。
  1 高利贷是一种索取高额利息的贷款
  虽然清朝法律规定放债的利息不得超过三分,但债主往往乘人之急,随意提高利率,进行重利盘剥。当时在城市或农村,这种放债取息现象相当普遍。经营这一行业的并不限于商业会馆、票号和一般店铺,还包括清朝政府。清王朝拨给驻防各地的八旗军的“生息银两”或称“滋生银”,就是属于官方所有的高利贷本金。至于达官贵人放债取息的现象,就更多见了。他们把索取高额利息作为自己穷奢极欲生活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像康熙的第九个儿子允禟,在雍正四年被抄家时,竟搜出借券八十余张,共本银十余万两。虽然社会上各种取息生利的高利贷大量存在,但那种巨额资金却只有贵族官僚和富商大贾才占有,所以权贵和富商们正是当时最大的高利贷剥削者。
  当时高利贷名目之多,剥削量之重,是骇人听闻的。朱彝尊在《曝书亭集》卷七五中说:“京师坊市,势豪多以私钱牟重息,有印子、坠子、转子之目,贫民称贷者不胜其苦。”又《清史稿?刘阴枢传》卷六三记载:“京师放债,六七当十,半年不偿,即行转票,以子为母。数年之间,累万盈千。”其间虽然也有官僚和商人的借贷,但那是为了他们政治活动和经营商业的需要,以牟取更大的暴利。真正蒙受高利贷之害的,仍然是贫苦的下层人民。他们因衣食无措而借贷,结果因无力偿还而落得“赀财吸尽,祸及妻孥。”
  2 艺术典当是以实物作抵押的贷款
  这实际上也是高利贷的一种形式。据《东华录》乾隆朝卷二十记载:当时“京城内外,官民大小当铺,共六、七百座”。剥削阶级把开设当铺看作是一条极好的滋利生财之道,所以清朝内务府多利用滋生银两为皇帝开当铺。阿哥、亲王都由皇帝拨给本钱去经营当铺,“以作生计之费”。官僚、富商、地主也相继而作,设店挂牌,以牟取暴利,其剥削程度也是极端残酷的。如佚名《西江政要》卷九记载:“凡民间典质物件,如价值一两,仅可当银三钱。……更有所典货物,甫至二十八月取赎者,不惟不照例让息二月,如当本一两,辄行勒取息银七、八钱,方准取赎。苟不如数,则云当限已满。”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掠夺。据《档案?奏销档》(乾隆二十一年四至六月)和硕庄亲王允禄奏称:他们原领内府滋生银两开设了庆瑞、庆盛两家当铺,本银十万两。“自乾隆十二年八月开设起,至十九年十二月底结算,共实得净利银五万七千六十四两一钱一分一厘七毫。因所存利银已至五万余两,奏请开设庆丰当一座,与庆瑞、庆盛二当一例办理生息。”两座当铺只用七年的时间就又翻出一座当铺来,这样的剥削可以说残酷到极点了。
  艺术中国
  曹雪芹的家庭就是既属大官僚、大地主,同时又是经营当铺和放高利贷的。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曹頫在《覆秦家务家产摺》中承认他家有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后来,雍正六年曹頫被抄家时,新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在奏摺中说:曹頫“家人供出外有欠曹頫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这说明高利贷和典当剥削也同样是曹家维持其奢侈豪华生活的经济来源之一。
  曹雪芹生活在高利贷和典当剥削猖獗的时代,自己的家庭又是这样一个高利贷者,所以他才能在《红楼梦》中反映出这种社会现实。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是把高利贷和典当剥削当成社会经济史料去记载的,而是通过这些去概括故事产生的背景,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总之,他是为了深化作品的思想,用来为塑造他的典型人物服务的。因此,我们了解一些有关当时高利贷和典当剥削的历史资料,对于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和认识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意义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 作品的思想意义
  《红楼梦》[3]中反映的高利贷之“重利盘剥”,比较集中地通过荣国府的管家奶奶王熙凤体现出来。王熙凤的阴险、狡诈、残忍、贪婪的性格是从多方面展开的,但放高利贷,可以说是作者为她精心设置的一个极好的表演场地。作者的高明处在于他虽然是集中笔墨在写王熙凤的放债活动,而实际上却是利用这一形象概括了整个贾府、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艺术贾府里的男女主人们,从生活方式到心理状态,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的、阶级的特色,那就是极力地挥霍和挖空心思地捞钱。这正体现着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这个官僚地主家庭所受到的震荡和冲击。
  从《红楼梦》一开始,作者就不断地交代他们每过一天、每行一事,都离不开银子。他们操办婚丧大事要银子,准备贵妃省亲要银子,捐官买爵要银子,采买姬妾奴婢要银子,庆生辰要银子,逢年过节、请人送礼要银子……。总之,贾府那富丽堂皇的大厦就是建筑在金堆银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在这大厦里的人们是很知道银子的作用的。可是,这时的贾府“无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他们的子孙都只会“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银子是“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所以“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提起那鼎盛时期的豪华阔绰,他们就不禁流露出一种骄傲、留恋的感情。像王熙凤同赵嬷嬷谈到“太祖皇帝仿舜巡”时贾家、王家预备接驾的事,真是“心向往之”。而一想到“家里近日艰难”就又无比地烦恼忧虑。秦可卿给王熙凤的临危赠言,就说明了他对于家业衰败的敏锐预感。
  贾府要缩减开支是很难做到的,王熙凤“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都行不通。因为“凡有大小事儿,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于是,他们只有绞尽脑汁多搞些银子,以继续维持那种奢侈豪华的生活。
  贾府是个“衣租食税”之家,除了俸银俸米和恩荫赏赐之外,房租地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他们的土地剥削,除了实物地租外,还有一部分近乎货币地租的“折银”,这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因为在城市商业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只要手中有钱,就什么都可买到,所以像五十三回乌进孝年底到宁国府交租时,贾珍对那大批的山珍海味、柴炭常米等的反映并不十分强烈,而最能调动他神经的却是银子。本来他算定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可是事实上吊?项折银才有二千五百两。据说荣国府土地虽多,也不过二三千两银子。所以贾珍大为恼火了,他说:“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显然,一心是要钱,要银子。他们真是让银子给想疯了!贾琏不是说吗:“这会子再发三五万的财就好了!”这正代表着贾府主人们的愿望。这种对金钱的迷恋、贪欲,正是当时繁华的城市经济、贵族官僚阶级的奢靡生活对于他们引诱、熏染的结果。
  红楼梦中关于高利贷的描写,充分的揭示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剥削倾向。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争权夺势,尔虞我诈的社会倾向。
  四 结 论
  在我看来,《红楼梦》[4]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细品该书,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怜惜之情,书中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有力地揭示了社会倒退的必然。可以说《红楼梦》这本书是封建官场争权夺势、尔虞我诈黑幕的大曝光。《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既是一部封建社会中大家庭的兴衰史,又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长篇小说。从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描写,有力地鞭鞑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16.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杰出君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他无关

16.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杰出君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他无关rnA.贞观之治 B.扩充国学,完善科举 rnC.任用姚崇为相 D.文成公主入吐蕃
C
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时,因与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说是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年),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历事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诸朝,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长官,为唐朝前期一名臣。开元九年(721年)卒。

才干出众 两登相位

张柬之、桓彦范等相互串联,一举剪除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迫使武则天交出政权,传位中宗。时姚崇任灵武道大总管,并挂有宰相的头衔,恰好回到了洛阳,参与了这一事变,并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封为梁县侯。武则天既已退出政治舞台,被迁到上阳宫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去问安,大家都欢欣鼓舞,相互庆贺。可是姚崇却独自呜咽流涕,哭了起来。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是诧异,对他说:“今天难道是哭的时候吗?你恐怕要从此招祸了。”姚崇很是坦然,他说道:“事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说有什么功劳;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应有的节操,由此而犯罪,实乃心甘情愿。”当天,姚崇被调离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县)刺史。后来有人认为,这正是姚崇的聪明之处。意思是说他预见到朝廷的这场斗争并没有结束,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涡,就如此这般地玩了个脱身之计。当然,不排斥包含有这种可能。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言谈和举动表明,他对武则天也是怀有深厚的感情的。

为什么姚崇对武则天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呢?这只有从他的经历、他同武则天的关系以及他对武则天的看法中寻找原因。

姚崇自幼为人豪放,崇尚气节。他才干出众。进入仕途后,一帆风顺,青云直上。武则天时,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级官员)。这时东北的契丹族不断侵扰中原,武则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务特别繁忙。姚崇的才干,至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纷繁复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里,处理得干净利索,井井有条。兵部是中央机关,消息很快传到武则天耳里。武则天很是爱才,姚崇的才干,她很赏识,立即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天国防部的副部长)。这种知遇之恩,姚崇能不动心!武则天的器重,对姚崇也是一种鼓励,他的才干到后来又得到进一步发扬。他在出任宰相的时候,往往兼任兵部尚书,所以对兵部的职掌非常熟悉;举凡边防哨卡,军营分布,士兵情况,兵器储备,他都熟记在心。玄宗初年,他作宰相,带头裁减冗员,整顿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制度,职责分明,指挥灵敏。他与庐怀慎同为宰相,他死了儿子,请假十多天,政事积压很多,庐怀慎处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见玄宗作检讨。玄宗说:“我以天下事委托于姚崇,你坐镇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担心。姚崇假满上班,很快裁决了积压下来的政事。所以史书称赞他长于吏道。

姚崇做了侍郎,就可以直接参与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对朝臣们说:“前些时候,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牵连到朝廷大臣,说是他们反叛;国家法律摆在这里,我怎么能够违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怀疑有冤枉,是滥用刑罚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监狱中去审问,及得到他们手写的状纸,都是自己承认有罪,我就不怀疑了。自从周兴、来俊臣死后,就听不到谋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职,办案公道,保过不少人,故对这方面情况比较熟悉;他对武则天也比较了解,他知道她也重用过一些坏人,滥杀无辜,然尚未完全被坏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并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他针对武则天提的问题,直率而又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垂拱(685—688年)以来,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诬。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罗织人罪,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陛下派人到监中查问,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难于保全,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问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过来,诛杀了坏人,朝廷才安定下来。从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中再也没有谋反的人。恳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状,只是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对于这一尖锐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得很高兴。她说:“以前宰相顺着既成的事实,害得我成了个滥行刑罚的君主。听了你所说的,很是符合我的心意。”并赐给他银千两。至此,姚崇与武则天的相知又更进一步。

过了一年,姚崇受任为宰相。后来,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调出京城,去做灵武道大总管。临行前,武则天要他推荐一位宰相,他就推荐了张柬之。以前,狄仁杰曾两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张柬之每被推荐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终未登上宰相的宝座。这一次姚崇再次推荐,张柬之很快就当上了宰相,时年已八十。

清除积澧 以为已任

中宗时期,姚崇做过好几任州刺史;睿宗时,他也做了好几个州的刺史或长史。在做方官的时候,他政绩卓著,有的地方还树立碑刻,记载他的功德。然而这在姚崇一生中不占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大局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在武则天的时候,姚崇做过相王府长史。相王就是后来的睿宗。睿宗立即任命姚崇为宰相。这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而且颇有势力。太平公主是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生女儿,长得也特别象武则天,一贯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她也要走武则天的老路,要当女皇帝。为了防患于未然,姚崇与宋景联名上奏,建议将太平公主搬到洛阳去住,并将几个掌握兵权的王派到地方上去当刺史。昏庸无能的中宗,竟如实地将这些话转告给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玄宗)慌了手脚,就争取主动,指控姚崇等挑拨皇上与兄妹之间的关系,应加惩处。于是,姚崇被贬为州刺史。

太平公主的势力越来越膨胀,活动也越来越肆无忌惮。玄宗再也按捺不住了,乃瞒着睿宗,一举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清除掉。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到新丰 (治所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讲武(类似现代的军事检阅)。按照传统,皇帝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长官都得到行在(皇帝行营)去朝见。这时姚崇任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刺史,而且又得到玄宗的秘密召唤,是非去不可的。姚崇到的时候,玄宗正在打猎。玄宗问他会不会此道,他说,他从小就会,到二十岁时,常以呼鹰逐兽为乐,所以人虽老还能行,于是就参加了玄宗的打猎行列。他在猎场上驰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处处都使得玄宗满意,喜欢。罢猎之后,玄宗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他侃侃而谈,不知疲倦。玄宗听了,说道:“你应当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较宽广,而且锐意图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没有立即行礼谢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要上奏,陛下考虑,如果做不到,那我这个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说出来看看。

姚崇所说的十条,大意是:第一,自你当皇帝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请求圣上,改成以仁义先行,可以吗?玄宗说:“我衷心希望你这么做。”第二,朝廷自在青海被吐蕃(古藏族)战败以来,从来没有后悔之意;我请求在数十年内不求边功,可以吗?玄宗说:“行;”第三,自从则天太后临朝称制以来,往往由宦官代表朝廷发言;我请求今后不要让宦官参与公事,可以吗?玄宗说:“这个问题我考虑很久了。”第四,自从武氏诸亲窃据显官要职,继之以韦庶人(中宗的皇后,被清除后去掉皇后称号)、安乐公主(中宗、韦庶人的女儿,与韦庶人一起被铲除)、太平公主用事,官场秩序混乱;我请求以后不准国戚在朝廷要害部门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销不算,可以吗?玄宗说:“我老早就立志要这么做。”第五,近来,亲近佞幸之徒,触犯法律的,都因为是宠臣而免予惩处;我请求以后依法办事,可以吗?玄宗说:“对于这种现象,我早就是切齿痛恨的。”第六,近年以来,那些豪家大族,‘凭着同乡的关系,向上送礼行贿,以至公卿、方镇们也这么干;我请求除租、庸、调等赋税而外,其它一切摊派都要杜绝,可以吗?玄宗说;“愿意这么做。”第七,武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 (睿宗)造金仙、玉真观,皆耗资巨万,坑害百姓;我请求禁止建造寺观宫殿,可以吗?玄宗说:“我一看到这些现象,心里就不安,又怎么敢再这样干呢?”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损于君臣之间互相笋敬的常礼;我希望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可以吗?玄宗说:“事情就应该这么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第九,前朝大臣直言进谏者,有的就丢了性命,从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请求,凡是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颜直谏,无所忌讳,可以吗?玄宗说:“我不但能够容忍臣下这样对。待我,而且还可以按照忠言去做。”第十,西汉与东汉,外戚乱政,后世感到寒心,而我们唐朝的外戚专政,则更加厉害;我请求陛下将我朝的这种事情写在史册上,永远作为前车之鉴,成为万世不能重犯之法,可以吗?玄宗听了,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说道:“此事诚可谓是刻肌铭骨之事啊!”第二天,就正式任命姚崇为宰相。

宋朝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对姚崇的上述言论持半信半疑态度,所以只极为概括地提了几句,这未免有点过分拘谨。姚崇在武则天时,就做过相王府长史,早就认识相王的儿子李隆基,他在得到他的密召之后,将自己多年的亲身感受,略加整理,并当面陈述,是完全可能的,不应当怀疑。而且前节所说他对武则天的态度,那主要是就肯定方面而言的,其实,他对武则天并不是一概肯定,而是也有否定的一方面。特别是对于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及她们的党羽们的胡作非为,他更是深恶痛绝。他是唐王朝的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头脑清醒、注重实际、怀有理想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看来,唐朝要振兴,就必须清除掉那些多年积存下来的流弊,这样国家繁荣才有希望。

求实务实 政绩可观

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唐朝佛教盛行,其次还有道教及其它宗教。上自皇帝、皇后、达官贵人,下至豪绅富户,无不利用宗教捞取好处。因此,在宗教的旗帜下,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许多社会流弊。对此,姚崇深为不满。在武则天时,张易之要将京城有名望的佛教高僧十名,调往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去私建新寺,高僧们不愿意去,向朝廷苦苦哀求。姚崇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同意他们不到定州去。张易之一再坚持要调他们走,姚崇始终不改变主意。结果,得罪了张易之,不久就被调出京城,去做灵武道大总管。中宗时,公主、外戚得到批准,可度民为僧、为尼;有的人还私造寺庙。这样,一些富户强丁,乃纷纷出家,因为当时制度,凡出家人,即免除赋役。姚崇在做了玄宗的宰相之后,就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的理由是:对佛教的信仰,主要是在内心的虔诚,而不在于外表的形式;以往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帝王权贵,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贞要心怀慈悲,做的事有利于人民,使人民得到安乐,就是符合于佛教的要旨,何必妄度坏人为僧尼,反而破坏了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有关部门,暗中进行调查,将一万二千多冒充的和滥度的僧尼还俗为农。对于这种宗教流弊,姚崇直到死的时候,也还是持反对态度。他在遗嘱里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戳穿了佛教僧徒所宣扬的一些预言;他坚持佛即是觉的观点,信仰在乎内心,只要行善不行恶,就行了。他无情地揭露了那种将佛教僧侣的宣传当作事实的无知行径,那种抄经写像、破业倾家、施舍自身、为死人造像追福等愚昧风俗,指出,这都是“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余”;他嘲笑了那些所谓通才达识之士,也不免于流俗,成了上述种种怪现象的俘虏,;他认为佛教的宗教活动,乃是有害于苍生的弊法,要他的子侄们警惕,不要上当,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陈规陋习的束缚,在斋祭、布施方面,也只能略事敷衍,不能铺张浪费。他也顺便提到了道教,指出道教的本旨是尚玄虚,不谈趣竞;只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而变了样。这种着眼于实际的求实精神,对宗教所持的否定态度,离无神论已不太远了。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泛指华山以东之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缚,不敢捕杀,而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坐视庄稼被蝗虫吞食。姚崇上奏,引《诗经》及汉光武诏书,证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历代以来,有时候所以捕杀不尽,那是由于人不努力,只要齐心协力,就可以除尽。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馀尽。”玄宗说:“蝗是天灾,是由于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杀,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姚崇又说:“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玄宗被说服。但当时朝廷内外,都说蝗虫不能捕杀,玄宗说:“我同宰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谁再反对、,即行处死。”于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挥老百姓焚埋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第二年,山东又发生蝗灾,姚崇按照老办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杀。朝廷议论又起,多以为蝗虫捕杀不得。玄宗也犹豫起来,又同姚崇进行商量。姚崇说:“这些庸儒们死抠书本,不懂得变通之道。凡事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一再出现的蝗灾,后果都很可怕。又说: “今山东蝗虫,孳生之处,遍地皆是,倘农田没有收成,则人民就要流移,事关国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规。即使除之不尽,也比养了成灾好。陛下好生恶杀,此事不烦你下诏,请允许我下文处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又一次把玄宗说服了。

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并说:“蝗乃天灾,应该修德,以感动上天。”姚崇得知,勃然大怒,给他写信说:“古时州郡有好太守,蝗虫即不入境,要是修德可以免除蝗灾,那么蝗灾的出现,就是无德所造成的了!现在坐看蝗虫吃食庄稼,怎能忍心不救!要是由此而造成饥荒,将何以自安?’幸勿迟疑犹豫,否则是要后悔的。”倪若水不得已,只好执行命令,焚埋蝗虫。他所捕杀的蝗虫共达十四万石,投入汴河不计其数。另一宰相卢怀慎也反对捕杀蝗虫,他对姚崇说:“蝗虫是天灾,怎么可以用人力来制服呢?外面的议论,都认为捕杀蝗虫不对。而且杀虫太多,有伤和气。现在停止,还来得及,请你考虑。”姚崇力辩其谬,他列举古帝王及孔子为例,证明为了人的安全和不违礼制,杀生是可行的。又说:“现在蝗虫极多,只有驱除,才可消灭:若放纵蝗虫吃食禾苗,各处田地,都要空虚。山东百姓,如何能够听其饥饿而死呢?此事我已奏请皇上定夺,请你不要再说了。若是救人杀虫,因而得祸,我愿独自承受,与你无关。”并派人到各地去检查,看谁捕蝗勤快,谁捕蝗不力,列名上报。又有一个既耿直又迂腐的人韩思复反对姚崇捕杀蝗虫,他说,河南、河北蝗虫,近更猖獗,所到之处,苗稼都损,且更向西漫延,到达洛阳;使者往来,不敢声张,山东数州,甚为恐慌。接着,他又是那一套天灾流行,土埋不容,只有悔过修德,以求上天保佑的陈词滥调。最后,他请求停止捕蝗使的工作,以收揽人心。玄宗又被他的话弄糊涂了,便将他的奏章交给姚崇处理。姚崇请求派韩思复调查山东蝗虫所造成的损失。韩思复上报了受灾的实际情况。姚崇不相信,又派刘绍去调查。据说,刘绍看着宰相的脸色行事,鞭打百姓,修改旧状,假报无灾,因而山东遭灾的数州,竟未减免租赋。这只能是局部的情况;总的情况是,由于姚崇力排众议,坚持捕杀蝗虫,故虽连年发生蝗灾,仍未造成严重的饥荒。

由捕蝗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至此尚未平息下来。姚崇的同时代人张鹫在其所著《朝野佥载》中又对姚崇进行攻击,说什么蝗虫“埋一石则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盖地?;上天要是不灵,则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灾,蝗会越埋越多;对于蝗灾,应该修德慎刑,以报答上苍的惩罚,为什么不修福以免灾,而要逞杀以消祸呢! 这一通指责,也还是老生常谈,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新意。没有见到姚崇对这一批评的反驳,但在他以往批驳别人的言谈中,已包含有反驳这种偏见的内容。在一个被腐朽的精神力量统治着的时代里,要想办点事情也真是不容易!姚崇捕蝗的决心、勇气、才干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今天提起来,也有点令人肃然起敬。

姚崇在围攻中取得了捕蝗的胜利,但既未立功,也未受赏,而是在不久之后就从宰相的宝座上跌了下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姚崇的一个部属犯了法,玄宗要惩办,姚崇想保护他过关。恰好遇到京师大赦,玄宗特意把这个人排除在赦免之外。机智的姚崇发觉,玄宗此举,目的已不在这个罪犯,而是在他本人了。于是就请求辞去宰相职务,并举宋景以自代。

开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决定到东都洛阳去,这不完全是为了巡幸,而是因为关中收成不好,粮运要增加,’皇帝到了东都,就可以减轻这方面的负担。正在这时,太庙的房屋倒塌,这在当时又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玄宗召见宰相宋景、苏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们解释说,太上皇死还不到一年,三年的丧服未满,不应该行幸;大凡灾异的发生,皆为上天的告诫,陛下应当遵守礼制,以答复上天,不要去东都了吧!玄宗听了大约有点不以为然,又把告退的姚崇找来,问道:“我临近从京都出发时,太庙无故崩塌,这是不是神灵告诫我不要去东都呢?”其实,太庙殿本是前秦苻坚时建造,隋文帝创建新都,将北周宇文氏殿移到这里,建造此庙,唐朝又利用了隋朝的旧殿,积年累月,朽蠹难支,故而倒塌。姚崇先向玄宗介绍了这一实际情况,接着又说:“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于崩塌,年久朽木,自应摧折。这次太庙倒塌恰好与陛下东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关中收成不好,增加粮运,人民劳苦,故陛下出于对人民的爱护而行幸,并非无事笼络人民。何况东都各部门已都作好准备,不去将失信于天下。”最后他提出:一、将神主移到太极殿;二、重新建造太庙;三、皇帝东行计划不变。玄宗听了,很是高兴,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以七十二岁高龄死去。临终前立下遗嘱,告诫子侄们。说他自己知止、知足,从宰相高位退下来之后,优游于田园之间,甚感满足;人总是要死的,他之死乃自然的归宿。其次,他将田园事先分好,子侄们各得一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说,他所“见到的一些达官贵人,身死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困,于是互相争夺起来,搞得水火不相容,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也玷污了先人,无论是曲是直,都要受到别人的讥笑与谴责;庄田水碾,既然是大家共有,于是互相推委谁也不管,以致荒废。所以仿效前人,将遗产预先分好,以绝后争”。第三,要薄葬,他指出,厚葬非但无益,甚至是会招祸,“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第四,是反对宗教迷信,这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要指出的是,他不但自己反对宗教迷信,他也要求自己的子侄们及子孙后代也走他这一条路,其用心可谓深远。姚崇遗嘱说的虽都是个人及家庭私事,但针对的却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实际上也是篇针砭时弊的檄文。

综观姚崇的一生,有一点是非常突出的,这就是着眼于现实,那些高居社会之上的什么儒家之经,佛教之经,道教之经,以及其它一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在他眼里,都降居于次要地位。有一次,姚崇问他的僚属:“我作为一个宰相,可以比得上历史上什么人?”僚属未答。姚崇自己说:“可否比得上管仲与乐毅?”僚属说:“管、乐之政,虽然不能施行到后世,还可以保到他们自己死的时候;你的政令,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追问:“如此说来,究竟可以与谁相比呢?”僚属说:“你可以算得上是个救时宰相。”对于这种评价,姚崇并不觉得是贬低了他,而是感到高兴,他将拿在手中的笔投下道:“救时之相,难道容易得到吗?”

好弄权术 为人权谲

作为救时宰相,姚崇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坚忍不拔,政绩可观,是很值得称道的;但在涉及到他的为人品德方面,就不那么始终如一、那么厚道了。所以史书批评他“权谲”,就是好弄权术,滑头,耍小动作的意思。

开元元年(713年),姚崇从同州到新丰见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宰相。现任宰相张说知道此事,出于嫉妒,指使别人对他进行弹劾,玄宗不听。张说又指使人向玄宗建议,派姚崇去当河东总管,又被玄宗识破,提建议的人差一点丢掉脑袋。姚崇当上宰相,张说恐慌起来,想走玄宗的一个弟弟岐王的后门。姚崇要抓住这件事对张说进行报复,但又不直接加以揭发。一天,已经罢朝,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独自跛着脚作有病状,玄宗叫住他,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的脚坏了。” 又问:“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玄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他说道:“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秘密乘车出其家门,恐怕要坏事啊!所以我很担心。”张说宰相当不下去了,被贬为相州(治所在今河)匕临漳县西南)刺史。在姚崇的同时代人中;张说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是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勾心斗角的。据传说,姚崇临死前,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张说与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后,出于礼节,他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平生所服用的珍宝器皿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们就要作好准备,灭族之灾就将来临了;如他看这些东西,那就预示没事了,你们就将这些东西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得到他所撰碑文后,立即誊写,报呈皇上,并准备好石头,立即刊刻。他比我要迟钝,数日之后,定要反悔;他如派人来索取碑文,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并将刊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姚崇死后,张说前往吊丧,见到所陈服玩,看了又看。姚崇诸子如姚崇所嘱办理,得到了他所撰写的碑文,并使他索回碑文的计谋落空。张说气愤至极,说:“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

姚崇同另一些当代名人的关系也不甚协调。在贬张说为相州刺吏时,—另一宰相刘幽求也被免职。刘幽求很是不服,有人告他的状,说他“有怨望语”,就是说在背后说怪话,发牢骚。玄宗下诏追查-,姚崇等人以和解的姿态劝说玄宗道:“刘幽求他们都是功臣,乍任闲职,稍微表现沮丧,也是人之常情。他们功业既大,地位又高,一旦被送进监狱,恐怕要引起很大的震动啊!”结果刘幽求被调出京城,去做睦州(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南)刺史。姚崇等人的上述一席话,表面上是保护刘幽求,实际上是证明了他确有“怨望”之罪。史书说,姚崇对刘幽求是素怀嫉妒之心,看来是有根据的。魏知古也是当时的一个名人,其功劳、地位、身望与姚崇也不相上下。他原是姚崇所引荐,后来与姚崇并列相位,姚崇渐渐地瞧不起他,把他排挤到东都洛阳去专管那里的吏部事务。魏知古心怀不满。姚崇有两个儿子在东都做官,知道魏知古是自己父亲提拔过的,就走魏知古的后门,谋取私利。魏知古到长安时,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报告给了玄宗。有一天,玄宗与姚崇闲谈,顺便问道:“你的儿子才能与品德怎样?现在做什么官?”姚崇十分机敏,一下子就猜透玄宗的话中有话,就采取主动,答道:“我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为人贪欲而又不谨慎,必定会走魏知古的门路,不过我还没有来得及问他们。”玄宗原以为姚崇要为儿子隐瞒,在听了姚崇道出真情后,很是高兴。玄宗又问姚崇,他是怎么知道的。姚崇说:“在魏知古社会地位很低时,我保护过他,提拔过他;我的儿子蠢得很,以为魏知古必定因为感激我而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故而去走他的门路。” 玄宗听了,认为姚崇为人高尚,而鄙薄魏知古,觉得他有负于姚崇,要罢他的官。姚崇又请求玄宗说:“我的儿子胡闹,犯了法,陛下赦免他们的罪已是很万幸了,若是因为这件事而罢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为陛下出于对我的私人感情而这样做,这就会连累到陛下的声誉。”然而魏知古还是左迁为工部尚书。
c
u6y7878
C.任用姚崇为相 那是唐玄宗时的事.
C姚崇在唐玄宗时
c

历史性的问题,有知者进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请结合法国革命加以说明
用户信息
您好:山谷_百合
秀才 二级 ( 335 )
• 我的提问 • 个人中心
• 我的回答 • 退出

同类热点问题
• 沉默权的内容是什么
• 廉也靠养?
• 关于政治上的名词解释`
• 世界上有多少种主义??比如个人主义,达尔文主义。
• 草灰蛇线是什么意思啊
更多>>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
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
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订阅该问题

已解决
高手帮我讲讲法国大革命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6-3-1 12:20
从攻占巴士底狱到共和制最终确立,要提纲即可。

提问者: feihua817 - 秀才 二级

最佳答案
教材·教辅资源 教学资源 教学园地 学术动态 学生之友 历史万花筒

您的位置:首页>>教材与教学>>高中>>高中历史>>教材·教辅资源>>教师教学用书>>普高>>《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本页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统治;《人权宣言》;吉伦特派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专政;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督政府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的统治政策;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及其评价。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危机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分析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

2.通过分析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作用,以及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分别在革命中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的有关资料,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人物功过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是导致法国大革命前阶级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封建王朝的财政危机削弱了专制统治的力量,为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创造了条件。

2.通过对巴黎人民在革命中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打退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

3.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的讲述,引导学生认识: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斗争最激烈、影响最广泛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而且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并为以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4.通过对拿破仑上台、他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外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拿破仑取得政权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他所实施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革命的成果,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他迷信强权、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最后导致帝国的灭亡。

教学要点

一、大革命的爆发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三级会议的召开

3.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1.君主立宪派采取的各项措施

2.《人权宣言》

3.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

三、吉伦特派的统治

1.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残余

2.巴黎人民的第三次起义

四、雅各宾派专政

1.雅各宾派采取的革命措施

2.热月政变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拿破仑帝国

1.热月党和督政府的统治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3.拿破仑的统治政策

4.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及其评价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叙述了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历史。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及其评价。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君主立宪派对革命的贡献;雅各宾派及其垮台的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

本节讲授2课时。

教材从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大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吉伦特派统治时期、雅各宾派统治时期五个方面,叙述了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和结束。

一、“大革命的爆发”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方面: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第三,财政危机的加剧。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锂,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财政收入相近,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2.关于大革命的爆发,教材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三级会议的召开。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5日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他企图对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以减轻财政压力,解除燃眉之急。但第三等级的代表决意反对专制统治,他们要求把三级会议变成制宪议会,制订一部宪法,限制王权,实行社会改革,他们还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形式和表决方式,但这些要求遭到特权等级的反对。第三等级毫不退缩,他们退出会场,宣布单独成立代表人民意志的国民议会。6月20日,路易十六下令封闭国民议会会场。当日,第三等级在一个网球场进行了“网球场宣誓”:不制订出一部宪法,并使之实施,议会绝不解散。第三等级代表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把法国改造成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三级会议的召开,无异于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它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而积极主张在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君主立宪派也成为革命初期的直接领导者。

第二,攻占巴士底狱。路易十六看到自己的统治开始瓦解,感到十分恐慌。他表面上接受了第三等级的要求,暗地却调兵企图镇压制宪议会,但他的阴谋败露,巴黎人民立即走上街头示威,后来又演变为起义。7月14日,他们攻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士底狱。这一行动,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消息传出,各地城市纷纷响应,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

二、“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一目,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君主立宪派采取的各项措施。大革命爆发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在人民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权。君主立宪派是通过制宪议会来行使权力的。君主立宪派为法国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贡献,这表现在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旧制度,创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在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这使得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都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在法律上,君主立宪派于1791年颁布了《1791年宪法》,这部宪法除肯定了制宪议会以往颁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外,还规定了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就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确保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合法性。但这部宪法又规定了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这是与在它之前通过的《人权宣言》的有关内容大相径庭的,这反映了以君主立宪派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人权宣言》。它是1789年8月由制宪议会颁布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以法治国的主张。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在于,把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就要彻底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它无疑是进步的、革命的。

3.君主立宪派统治的结束。其原因在于,1791年秋季,法国革命的发展遇到了严重问题,在国内,因战争造成的生产停滞导致人民生活恶化,造成群众的不满;在国外,以俄、奥、普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势力组成“反法同盟”,公开干涉法国内政。为保卫革命成果,1792年4月制宪议会向奥地利宣战,但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王党势力出卖情报,导致战场上的失利。1792年8月,法国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度。同时,也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把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法国大革命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三、在“吉伦特派统治时期”一目中,教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的残余。第一,8月起义后掌握了政权的吉伦特派吸取了君主立宪派的教训,注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吉伦特派宣布实行“普选制”,取消按财产享有公民权的规定,并据此选出了新的权力机构——立法议会。第二,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吉伦特派的上述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9月1日,当凡尔登要塞失陷的消息传到巴黎后,首都立即沸腾起来,广大市民在革命派的激励下,拿起武器奔赴前线,9月20日法军在瓦尔密高地击败普鲁士军队,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第三,进一步摧毁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9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决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共和国建立后,围绕如何处置国王的问题,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下,1793年初,国民公会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又向前进了一步。

2.吉伦特派统治的结束。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共和国成立后,法国面临的局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内物资短缺,物价高涨,不法商人乘机囤积居奇,人民苦不堪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吉伦特派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有关。为此,全国各地出现了群众要求限价的示威活动。与此同时,王党又在西部发动暴乱。1790年春,由英国发起,奥、普、荷、西等国参加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也从四面八方扑向法国。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雅各宾派坚决要求实行限价政策。但吉伦特派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对限价的要求持敌视态度,甚至采取行动,要镇压雅各宾派,致使吉伦特派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导致统治的垮台。1793年5月底至6月初,雅各宾派领导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法国革命进入第三个阶段。

应当承认,吉伦特派在法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在废除君主制、创建法兰西共和国以及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在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能暂时地限制和牺牲自身的利益,结果招致人民的唾弃,遭到垮台的命运。

四、“雅各宾派统治时期”一目,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和作用。第一,教材将革命措施概括为三点:其一,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国民公会在6月颁布法令,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成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7月,又颁布土地法令,发展了吉伦特派关于地主必须出具原始契券才能继续享有封建权利的规定,宣布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除了农民负担的封建义务。这对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其二,实行恐怖政策——经济和政治的措施。雅各宾派执政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北部,英军占领土伦港;国内的王党分子乘机作乱,物价继续飞涨,马拉遭到暗杀。当时雅克·卢的请愿书《现今法兰西灾难的缘由》这样写道:“当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使另一个阶级挨饿时,自由就是虚幻。当富人可以利用囤积垄断操纵其同胞的生死大权时,平等也是虚幻的。当反革命日益操纵物价而3/4的公民无力购买时,共和国同样是虚幻的。”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公会于9月5日通过决议,“将恐怖提上日程”。其三,发布总动员令,宣布祖国处于危急状态,由于雅各宾派以前颁布的法令顺应了广大群众的要求,所以总动员令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到1793年底,已经组织了一百万人的军队。法军在战场上击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国外。

第二,恐怖统治及其作用,是教材的难点。恐怖统治主要有两个方面:经济恐怖和政治恐怖。前者以全面限价法令为标志,严禁囤积居奇,对日用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规定不得超过1790年物价的1/3。这是一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体制。在政治方面,颁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并建立了集权统治,以加强对敌斗争。恐怖统治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的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它是一种“战时体制”,它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以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其结果,在经济上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得到了遏制,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乱被平息,秩序得以稳定,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其功不可没。

对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的正负面作用,教材做了评述。既肯定其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也指出它违反法制,“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甚至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心态。当危机过后,当权者罗伯斯庇尔不尽早结束它,还想以此消除异己,维护权力。这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为雅各宾派丧失民心,内部分裂,导致垮台的根本原因。

2.热月政变。由于危机过后,罗伯斯庇尔不能根据形势改变政策,相反继续以残暴手段对付持不同见解的革命家和其他政治派别的人,这招致雅各宾派内部的分裂,政权陷于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发动政变,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伙伴送上了断头台。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共经历了5年历程。对于这场革命的意义,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一,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其二,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其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其四,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如第1课时到此结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大革命的爆发、革命的三个阶段以及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中所作的贡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对封建制度的扫除,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要经历三个阶段?法国人民在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又说明了什么?

五、“拿破仑帝国”一目,教材叙述了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主要介绍了四个问题:

1.热月党人和督政府的统治。“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但热月党人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代表,而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们结束雅各宾派专政,废除雅各宾派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使资产阶级解脱了恐怖时期受到的种种束缚。1795年秋,热月党人成立了督政府。然而,督政府的统治却让资产阶级大失所望。由于它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历史上称其为“秋千政策”),对内不能镇压王党势力的叛乱,稳定政局;对外不能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装侵略,使得法国革命又面临危机。资产阶级又希望建立更强有力的政权来巩固革命成果。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督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忧外患,使法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现,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于是,拿破仑便应运而生了。拿破仑是在1793年收复土伦的战役中崭露头角的,他在战斗中采用以炮兵配合步兵进攻的战术,赶走了英国舰队,收复了土伦港,一举成名。1796年他率军远征意大利,出其不意地打败了反法同盟的主力奥地利军队。他还帮助督政府平息了巴黎的王党分子叛乱。他才能卓越,处事果断,因而声望大增,得到军官和士兵的信任和拥护。于是,在法国处于危急的时刻,拿破仑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救星,成为革命的领头羊。1799年8月,他从埃及冒险回国,10月回到巴黎,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开始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对拿破仑的掌权,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拿破仑上台后果然没有辜负法国资产阶级的希望,他连续打败强敌,尤其是在1804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他率领法军以少胜多,打败了俄奥联军,达到了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也就在这一年,他不再满足于有关可以连续执政10年的规定,要元老院颁布法令,规定他可以终身执政。同年底,他又废除终身执政,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至此,共和国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这是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3.拿破仑的统治政策。拿破仑执政以后,在政治上确定了以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的政策,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以灵活有效的策略,应付各种反对势力,确保局势的稳定。在经济上,他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采取发放津贴和补贴的办法,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财政改革又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实际利益,从而推动了法国的经济振兴。在法律上,他重视法制建设,注意依法治国,1804年,由他主持修订的《民法典》(也称《拿破仑法典》)公布。这部法典共计3篇35章228条。从整体上看,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大革命中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并对它们在法律上加以保护。所以,它是“一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典”。这部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订都产生了影响。法典也照顾到广大农民的利益,它在法律上保证了在大革命中新建立起来的小农土地所有制,这不仅有利于法国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使得拿破仑在进行对外战争时能得到来自农村的兵源。所以,拿破仑不无得意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以后,法国还制订了《商法典》和《刑法典》,它们同《民法典》一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在文化教育上,拿破仑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建立了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由国家拨款,聘请本国或外国著名学者、专家担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有用人才。

上述政策的实施,使法国摆脱了督政府时期出现的困境,使得在法国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也使法国的经济得到调整和振兴。拿破仑的对内政策不仅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极大的荣誉。然而,这些成果,都是拿破仑上台后凭借武力和专制独裁而取得的,这充分反映了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政权。

4.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及其评价。从拿破仑掌权到帝国崩溃,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连绵不断。1800~1801年,拿破仑以少胜多,取得对奥地利的决定性胜利,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1805年,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取得辉煌战绩,在抗击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中获得胜利。1806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进攻。这些早期战争给欧洲的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到1810年左右,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堪称法国敌手的国家,法兰西第一帝国控制了东至波兰、西到西班牙,北起荷兰、南至意大利的广大领土,帝国盛极一时。在欧洲的大舞台上,拿破仑扮演着欧洲主宰的角色。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开始扩大战争,使法国进行的战争由革命性转变为侵略性。1807年,法军翻过比利牛斯山,侵犯西班牙,奴役那里的人民,结果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陷入西班牙人民的抵抗洪流中而不能自拔。拿破仑与英国的战争,是两国之间为本国资产阶级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而与俄国的战争也是要争夺欧洲的霸权。在不断的征战中,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内部矛盾日趋严重,拿破仑陷入困境。但他依然迷信强权,声称“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强权”。他决定以新的征服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于是远征俄国,结果仅半年时间,法军消耗殆尽,元气大伤。远征俄国的失败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1813年,在德意志境内的莱比锡战役,对被法国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民族之战”,即决定欧洲各民族命运的战争。结果,法军遭到惨败,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进入巴黎,4月4日拿破仑不得不宣布退位。20日,他被押到地中海中的厄尔巴岛,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后来,因为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使得法国人民难以容忍,10个月后拿破仑奇迹般地逃离小岛,回到巴黎重建帝国。但欧洲封建势力不给拿破仑以喘息之机,他们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决战中,再次击败拿破仑。拿破仑的这次执政仅97天,因而有“百日王朝”之说。接着,拿破仑被押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死于该岛。

对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可以从功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他前期所进行的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洪流,是势不可挡的。另一方面,他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掠夺和奴役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具有侵略性,招致了人民的反抗并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此外,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这就决定了他的战争必然要反映法国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

小结:这一课我们讲述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请同学们考虑,拿破仑在历史上对法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贡献?

教学建议

一、本节教材用2课时讲授。建议教师:

1.注意本节教材有内容多、头绪多、重点难点多和课时紧的特点,教师应力求在讲授时向学生讲清大革命的起因、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革命的成果和影响。课时的具体划分应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注意在讲述中,史论结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史实和历史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法国大革命中的具体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3.注意初中、高中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依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设计教法。注意能力的培养。

“哦?是吗,不知妖王此话是从何说起?”凤炎并没有特意的去反驳什么,因为,比起这个,他更想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帝尊,您不会告诉本王,您老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吧?”
妖王的话中,讽刺意味十足。
“若是本尊知道,何须再问妖王,所以,妖王你这是明知故问。”
凤炎并不恼怒,不温不怒的答道。
“既然如此,本王也不介意将这件事情告诉帝尊。十几年前,你们仙族的一个小女孩,擅自闯入了我妖族,发现后,本想抓她,没想到愣是让她跑了!而她这一跑,带走了天然雪。”
妖王越说眼中的阴狠便越明显起来。
“既然是十几年前的事,为何妖王此时才来想本尊询要?”
凤炎似乎不曾记得有过这一件事情。
“哼,本王以为,帝尊您是个不会护短的人,这件事情在我妖族已经是传的沸沸扬扬,本王相信,仙族的人也会知晓,就更不用说帝尊您了,所以想等帝尊,来还本王一个公道,可是,却没有等到!”
“你这十几年,就是为了等?”

“自然不会”妖王的眉毛挑了挑,好不避讳的看着帝尊,“本王为了防止有人陷害仙族之人,所以,一直在让人调查,如今已经彻查,的确是你们仙族之人,夺了天然雪!”凤炎并没有因为妖王说话声越来越大,而感觉到不悦。
反而面带着笑容,“妖王,既然如此,倒不如跟本尊说说,此人是谁?”
凤炎相信,妖王不可能没有弄清楚那人是谁,就闹到他这里来。
“那本王就开门见山了,还望帝尊不要包庇”
“自然不会”
“那人,是一个女子,有一头银色的长发,而且,极爱穿白色衣服,虽然你们仙族的人都爱,那个女子的相貌也极其的出众。”
银色的头发?仙族里有这样的女子吗?
“还有吗?”凤炎听到这里的时候,实在是有点怀疑了,银色的头发,仙族里,基本上是没有的!

“银色?妖王,你确定此女子是我仙族之人?”“若是不敢确定,本王也断不敢来找帝尊您啊”
听凤炎这语气,难道这女子不是他们仙族的人?不可能,仙族的人身上流着带有仙气的纯血,他们手上有那女子的鲜血,绝对不会有错!
“是吗?可是,妖王,本尊并不记得我族有银发的女子!”
凤炎语气中,带着些怒气,他气的是,妖王不弄清事情,就来仙族要东西!
“这些年,帝尊一直在人界,说不定,此女子已经逃脱仙族了,帝尊并未见过,或是见到了,并未留意呢?”
其实,妖王说的这些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几年,仙族的进出,并没有多大的束缚。
凤炎的食指在桌子上不紧不慢的敲打着,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
“好,妖王既然如此说,那本尊定会让人下去彻查,如果确有此事,本尊一定还妖王你一个公道!”

“既然帝尊都这么说了,那本王也就放心了,本王不打扰帝尊您了。”说着,妖王便穿着暗紫色的长袍,转身就消失在众人的眼前。
“子熙。”
“帝尊,有什么吩咐?”
“去查,仙族曾经有无银发女童出生。”
“是,帝尊”
凤炎深邃的双眼,让人无法看透他在想写什么,最近,仙族表面上看上去,平静无奇。但是,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凤炎总觉得会有什么不祥的发生,原本冷静的脑子,现在也早已乱成了一团。

子熙按照凤炎的吩咐,去查了妖王所说的那些个时间段。翻着一本有一本的出生记录册,可是,却始终没有着落。
“子熙,怎么样?”子然依旧是一头银色的散发,“只有最后一本了”
子熙叹了口气,怀疑这个妖王是否在没事找事?用这件事情,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好趁虚而入。
“银发的女子吗?要是银发的男子的话,我就是活生生的一个”
子然一脸的不在意的说道,遭来了子熙的鄙视。
“子然,你最近很闲吗?怎么还有空到我这里来?”
“子熙,难道你不知道,子然我是你们四个中最闲的一个》”
子然说的倒也是没有错,虽然,子然管辖着仙兵,但是,在往常的日子里,只需要让自己手下的人加强训练就可以了,所以,子然算得上是最空的一个,正因为如此,放荡不羁,喜爱自由的子然,才会接受管辖这个。但是,要是两族交战的话,子然就会是最忙的一个。

不觉得中国历史延绵不断 不过教科书上这么写 明明断了好几次 怎么还可以这么说

你的问题以前我也有过,后来历史看多了,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够帮到你。
历史书上都是挑重点写的,比如一个朝代,只会提到一两位最多三位,大师们数不胜数,但只会提一两个。关于你说的断的问题,是因为历史书上没法说,或者因为乱,或者因为没价值。就好像历史书上不会讲五胡十九国、五代十国,太繁琐太乱了,乱到没法讲,而且不像春秋战国那样意义重大。就好像元朝,基本都空过去,这个原因不太清楚,对元史也没什么研究。
《二十四史》四千多万字,还不加清朝,浓缩成那薄薄的三本或者六本书,要删多少内容?如果面面俱到,连列个提纲都不够。但历史书有要求你对中国的历史有个整体的把握,有足够的常识,甚至思维,因此就会挑出某些极致之处讲解,也就是那一大段一大段必须要背过的意义影响⊙﹏⊙,痛苦的回忆啊(关于这两段回答,我好像理解错你的问题了,好像)
中国历史所谓的连绵不多,是指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中国始终是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就好像古埃及并入罗马,古埃及的历史就断了;巴比伦被并入亚述帝国,巴比伦的历史就断了,因为他们没有了自己独立的历史。 哪怕有几次(应该是两次吧,元清)外族入住中原,依旧是以中国为基础的,整个国家的中心仍是中国,外族汉化。
对于某位姐姐所谓的封建制度的连绵,不敢苟同。因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某个社会制度是一定的,就好像混乱的欧洲史,也是奴隶制再到封建,时段都差不多,无非封建社会比我们短了几百年而已
就这样吧,我说的不太明白,欢迎继续追问
你要知道现在的印度和古印度人种都不一样了。这样他们还能算是古印度的后裔么?
同样的问题埃及也有。
中国虽然在历史上屡次经历亡国,但却没有灭种。并且极端发达的文化也将侵略者同化。
总的来讲,还是可以认为我们是传承下来的民族。
但是要较真的话,你也可以认为古中国灭亡于蒙古人之手。宋是华夏文明最后一个国家。
明其实受蒙元的影响颇大,从各个方面上来说也可以认为它并不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清更不用说了,又一次亡国史。
到了近代,开始全面西方化,华夏文明更是没能得到继承,这个其实看你怎么看了。
总华夏的角度来看,汉苗等民族都是华夏民族。但,蒙古,满,以及新疆一些民族确实和华夏没有任何关系,确确实实是外族。蒙古灭宋,满清入关和日本的侵华战争没有本质区别,要说有区别就是蒙古和瞒清成功了,日本失败了。
历史说白了就是文化的传承!我们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国从来都没有被打断过!!值得骄傲的是古时很多文化都被华夏文化给包容了!所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延绵不断的!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中国人生存生产,中国没有灭亡,中国历史就延绵不绝
何谓历史,通俗说既过去,时间不曾静止当然历史延绵不断
文章标题: 为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给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出了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392.html
文章标签:断代  出了  封建社会  我总  我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