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0 03:00: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禅让制度其实是一个令人矛盾冲突的存在,一方面在世人普遍的认知当中,尧传舜、舜传禹,着实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权力更迭最为仁义光辉的篇章;另一方面在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禅让的存在却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
甚至在《竹书纪年》一文当中指出:“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无疑为世人描摹出一种与禅让背后的温情脉脉截然不同的残酷无情,舜以军事手段囚禁了尧,甚至将尧的儿子丹朱囚禁。
这与禅让的本意背道而驰的概念,到底彰显着什么?
(尧舜禹三代禅让)
何为禅让?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政治权力过渡的术语,说白了就是将你手中的权力交到另一个人手里。但禅让的根本问题在于,“禅让”者的手中到底还有没有实权?
这本就是造成世人对于“禅让制”理解的偏差所在,到底是禅让者大公无私地选取贤能?还是暗弱无能的苟求自保?
尧传舜、舜传禹中的禅让无疑是前者,但两千年的封建,却为我们呈现的另一幅画面。
就好比西汉末期的王莽篡汉,难道现如今会有人以为是汉代皇帝自己想明白了,汉朝的天下不应该刘氏一人独享,主动将皇位传于道德楷模王莽吗?相反,在真正的历史事实下,王莽反而成为了道德败坏、无能无才的十足恶棍。
(王莽古像)
事实是,西汉末期的外戚势力早已经膨胀臃肿,已经不是皇权可以弹压的存在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哀帝刘欣在即位之初,便看出了汉成帝刘骜宠信外戚王氏一族,导致皇权在朝堂上下的影响力足可微乎不计。
所以为了打压王氏一族的权势,强化手中的皇权,汉哀帝刘欣也做出了很多举措,然而你看他的谥号就知道了——哀。这像是能成功的样子吗?
(汉哀帝刘欣画像)
以及后继者刘衎,同样的少年聪慧,可在位没多长时间就逝去了(一说是被毒杀)。之后便再无汉家皇帝继位,反而在汉王朝倾颓的废墟上建立起了王莽的“新朝”。
这恰恰为世人呈现的就是禅让制度背后的无奈与残酷,汉哀帝刘欣、刘衎难道就一点当皇帝的欲望都没有,愿意将手中的权柄交由王莽掌控?
无非是被架空权力,而无能为力罢了。
这样的禅让真的是世人所崇信的禅让吗?就如同战国末期的儒学宗师荀子所言:
“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
(荀子评价禅让)
何为虚言?十足的假话!
这还是作为儒家思想代表荀子所发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予以了保留。另一位与儒家相对的法家代表人韩非子便更加凌厉地指出了禅让的不可信之处:
舜逼尧,禹逼舜。
仅仅六个字,与之前的尧传舜、舜传禹只是相差了一个字,却更加令人警醒与颤栗。难道尧舜禹之间的禅让真的全无可信之处吗?
非也!
就像世人普遍熟知的一个道理,刀剑无错,错在执剑者!
刀剑在野心家、阴谋者的手中便是残害他人的冰冷工具,而在侠义正道者的手中,则是救国救民的斗争武器。禅让本身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因为本身这个词就是政治权力过渡之间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以曹魏的基业替代了延续有四百余年的汉祚,汉朝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彻底在历史上成为了过往。
固然,这样的禅让乃是纯粹的篡权夺位,但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汉朝延续至三国末期真的还有存在下去的意义了吗?以时人的角度去看,心中即便有归属汉朝的人,也不过是十之三四。
(魏文帝曹丕,接受禅让开创曹魏)
魏文帝曹丕的改朝换代,本就属于历史的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况且对于汉献帝刘协的后期处置,两代魏帝(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都给予其人最崇高的致敬。
先是魏文帝曹丕加封刘协为山阳公、定都浊鹿城、封邑一万户,确确实实的保证了汉献帝刘协今后的物质生活不用愁。
况且还不止于此,曹丕还特许了刘协:
“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这样一来,汉献帝刘协虽为山阳公,名义上的地位却较之曹魏的诸侯王还要更崇高,与魏文帝曹丕之间的地位也算是名义上的相等。并且特许汉献帝刘协依旧可以维持汉朝的礼制,继续维持其人对汉家列祖列宗的祭祀。
(汉献帝刘协,剧照)
或许有人会以为这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尊崇,但相比较汉献帝刘协身在曹魏政局当中,被诸强环侍、内外防备的境地下,现如今的结局难道还不够好吗?
非要以卵击石去和曹魏拼个你死我活,才能算是汉祚的圣明天子?对汉献帝刘协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了。尽管双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皆大欢喜,却都成全了彼此。
(刘协剧照)
曹丕得到了皇帝之位,刘协从皇帝之位的困境中解脱。
况且,在刘协病逝之后,当时魏明帝曹叡闻讯后:
“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制”
即便是汉献帝刘协去世之后,魏明帝曹叡都以皇帝之礼为其发丧,并且亲身穿着素服(丧衣),派遣使节代自己前往吊唁,还追封了刘协为汉献帝,陵园为“禅”陵。
(曹叡剧照)
此时的魏明帝曹叡又何必要再将汉献帝刘协拉出来作秀?实则意义已然不大了。
经历曹操一代,所谓的汉祚的内核本就被曹魏的重臣全部顶替了,后曹丕代汉早已经将曹魏政权在北方大地名副其实地建立起来了,曹叡此举实则对于政权别无好处,无非是出于点滴的愧疚之情罢了。
此后的晋武帝司马炎篡魏,相同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禅让制度,完全是将魏文帝曹丕表演的剧本重新拿来使用了一遍,但对于曹魏末帝曹奂的待遇,一点不比汉献帝刘协的差。
此后的魏元帝曹奂从退居皇帝之位后,足足安享了将近四十年的时光。待遇享受与之前的汉献帝刘协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还被加封了陈留王,爵位更胜一筹。其人死后,谥号还被挑选了一个美谥——“元”。
(同样是接受禅让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茂德丕绩曰元;体仁长民曰元;遵仁贵德曰元。
以“元”为谥虽有矫饰为美的寓意在内,但反映的不正是“禅让”背后的柔仁吗?难道非要带兵起义、斩杀昏君才能让汉、魏、晋改朝换代?非也!
这无论是对于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来说,还是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而言,都是维持大家最后体面的工作,既然能坐下来好好谈,为何非要动刀动枪的喋血殿陛之上?
(魏元帝曹奂,最幸运的末代皇帝)
所以说,尧舜禹的禅让其实还是属于一种温和的权力过渡,而禅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是让政权之间的更迭变得简单化起来,这其实是权力不平衡表面上所覆盖的一层光鲜亮丽的保护层。
真正扭曲的并非禅让制本身,而是权力交替下的波云诡谲。还有无限欲望。
禅让,为禅(善)也为让,实则政权交迭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是建立在争权夺利的基础上的。在实现禅让之前,首先要经历剧烈的权力争斗。最后由胜者掌握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在世袭制度建立之后,禅让制仍然并存着。
至少,从形式上讲,从西汉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个开国统治者都是从前代的末代统治者手中“禅让”而获得政权的。其本质,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表现为成王败寇。民主制度是民意选择的结果。是按照法律和人民意志转让权力。民主制能让社会进步。而禅让制只能使社会整体腐败。因为民主制度中执政者要取决于民意。而后者中执政者只取决于实施阴谋的能力。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在王位世袭制之前,社会科技发展缓慢,处在一个没有什么社会等级制度的时代,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有效地集中,人们只有生存危机的刺激,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刺激;但王位世袭制没有办法保证继承者的政治素质,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下一任掌权者的素质,可以算是一种相当原始的民主制度。
禅让制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在进入王位世袭制后,土地归奴隶主所有,在劳动方式落后时,集体劳动有助于增加劳动效率。
扩展资料: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
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而自此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就逐步完善起来。
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该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位世袭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让
禅让制是中国在“五帝”时期出现的一种选举军事首领——王的制度。首先是各部落或者大臣向在位者推举“贤人”,作为下一任王位的候选人。接着由现任的王确立下一任继承者。关于禅让制的记载,主要记载于《尚书》《史记》,一直以来成为儒家尊尊乐道的历史事件。按照两书的记载,禅让制简直是完美无缺的,以此选拔出的人也是完美无缺的。
禅让
《史记》记载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不肖”。在一次推举候选人的会议上,大臣们向尧推举了丹朱,尧就说“吁!顽凶,不用”。最后,尧终于找到一位完美无缺的继承者——舜。舜晚年,大禹治水有功,并舜确立为继承人。舜去世后,大禹不愿意继位,希望舜的儿子商均继位,还逃避到了阳城,但是诸侯却都到了阳城拥护大禹继位。如此,大禹不得已而继位。后来大禹又将皋陶确立为继承人,皋陶很快就去世了,大禹又重新确立益为继承人。大禹去世后,诸侯都拥护大禹之子启,于是启就继位了,开辟了世袭制的先河。
不过,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版本的禅让制,那就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政变。战国时代的荀子首先提出对禅让制的质疑,他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子更是直接指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中国最早的编年体通史——古本《竹书纪年》也对此有些记载。其中有“舜放尧于平阳”,“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说明舜是夺取了尧的王位,而将之流放。《史记》中说舜是南巡苍梧而去世,《竹书纪年》则记载为被禹驱逐到苍梧去世的。关于后启和益的事情,古人有大禹暗中还是支持后启继位的说法,之后启就夺取在诸侯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
两者的记载可以进行对比。前者记载的人格太过于完美,这是不可信的。后者的记载充满险恶的政治斗争,符合人的本性,显得更加合理。不过,如果单独从这些史料来看,是无法判断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还需要对比各个民族的早期历史。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研究了北美洲的原始部落和希腊历史之后,提出了著名的军事民主制。他认为一个民族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制度。按照希腊为“荷马时代”为范例,这种制度包含三个主要的机构,分别是军事首领(王)、氏族长老会和人民大会。氏族长老会是各部落的酋长组成的,拥有很大权力,可以推举王位继承人;人民大会又叫做公民大会。由成年男子组成,拥有对长老提案的同意和否决权。王,只是一个军事首领,他负责对外征战。
荷马时代
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民主色彩,它是古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共和体制的源头。根据民族学家的研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类似的制度,在中国也不例外。尧舜的事迹虽然难寻踪迹,但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早期历史却被记载了下来。如辽国统治下的女真族就有军事民主色彩,如其中的部落会议具有很高的权力,“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议”,“每有事未决者,会而议之。自下而上,各陈其策,如有可采者,皆不择人而用之”。清朝初期保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部落长老会议的残留物。
议政王大臣会议
原始社会末期为何产生这种军事民主制度呢?首先,原始社会,阶级尚未完全分化,部落成员之间是相对平等的,这是民主选举的基础;其次,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战争比较频繁,一些血缘较近的部落就联合为部落联盟,各部落需要推举一位能够服众的军事首领——王。王不会干涉各部落的内政,只拥有军事征伐大权。中文的“王”字是由斧钺的形象演变而来,而斧钺在古代就是军权的象征。
军事民主制,在海洋文明国家会演变为了真正的民主制度,而在农耕文明国家无一例外都演变为了专制制度。如在古希腊和罗马,由于贵族阶层(部落上层)的势力较强,他们能够控制王的选拔,最终是公民大会或者元老院掌握最高权力。在农耕文明国度,由于国家更需要集权,因此权力就不断集中到了王的身上。最终,王权强大后,就废除了军事民主制,推行了世袭制。
我们在反过来分析禅让制。根据中国史料的记载,“五帝”等军事首领已经不仅仅是军事首领了,他们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部落领袖。如颛顼实行了宗教改革,王垄断了宗教祭司权力,也就是标志着王权和神权结合了。尧舜禹都任命了许多官职,这说明他们能够掌握内政。但是他们却还不能完全废除军事民主制,这说明王权还未发展成熟。
对比相应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如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石峁遗址、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都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城市,这说明部落联盟正在向国家过渡。出土了一些石钺、玉钺等,说明王权已经初步形成。而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社会出现的基础。《礼记》记载了孔子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良渚玉钺
这是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分化的景象。天下为公,说明社会总体而言是公有制的,选贤举能说明实行的民主选举,也就是禅让制。小家庭还未出现,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氏族部落,因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没有了私有制,因此人与人之间也没有商业交换,也就是没有货币,盗贼之人也不会出现,外户不闭。孔子所谓的“大同”,如果我们对比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景象,就合理了。但是在阶级分化之后,这一切都变化了,成为了“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陶寺遗址文物
公有制逐渐演变为了私有制,过去的民主推举演变为了夏商周的世袭制。为了巩固王权,国家修建城池,制定礼仪。从部落联盟时代的禅让制演变为国家阶段的世袭制,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必然充满了斗争。王族试图世袭,但是如此会遭到其他部落的反对,只有等王族的势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才能够开始世袭。就如尧试图将王位传给丹朱,但是陶唐氏的实力不足,最终被有虞氏击败,舜成为了新的部落领袖。大禹后来又击败了有虞氏,成为新的部落首领。最终启击败了徐氏的益,取得了王位,开辟了世袭制。如此说来,尧舜的禅让制,实际上已经是禅让制发展的后期阶段了,就是走向衰落的阶段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