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近代知名哲学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封建王朝 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时间: 2023-07-25 08:00: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近代知名哲学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封建王朝 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当今的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哲学家? 他们的代表观点又是什么? 你个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观点?

RT,求解答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生于爱非斯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富有隐喻。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苏格拉底因此称赫拉克利特为“流动者”。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理论则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认为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逻各斯(logos,即理性)一词来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来指导大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还有一则轶事说,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这些轶事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是它们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其实,赫拉克利特也没有完全脱离政治。当爱菲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爱菲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他号召人民保卫法律,铲除暴虐。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

赫拉克利特写过一部总称为《论自然》的书,内容有“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可惜这部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130多个残篇,它们是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残篇的语言多形象比喻,内容是深奥的辩证法,读起来十分困难,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涩哲人”的称号。

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

原因: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万物皆流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对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他还明确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互相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种尺度当然也是一种规律,但它和通常说的一般规律还有点不同,即尺度还只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而一般规律却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从抽象的程度说,一般规律高于尺度。人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先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比较一般的东西,然后再深入到更为一般的东西。所以,发现尺度是发现一般规律的前一步,从认识尺度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认识一般规律。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正是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个阶段——认识尺度、比例上。

由此也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之间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根据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整个宇宙就是按一定的数的比例组成的有秩序的科斯摩斯。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在这点上,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是根本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六——五世纪期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已经比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步,即他们不满足于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开始要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开始发现了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逻各斯。这是当时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他们对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对立统一

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比如,音乐中的和谐就产生于高低音调的结合。

世界为斗争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

总结

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是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辩证法的要点的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认为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并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来说明它。

第二,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

第三,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他注意到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且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这些观点使他成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他继承米利都学派的传统,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强调它本身就是不停歇的运动,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在这方面,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思想向前发展了。

赫拉克利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辩证法方面。他的辩证法思想虽然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深刻的。首先,他提出事物不断运动变化,一切皆流的思想。将运动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探讨,是从他开始的。比他稍后的爱利亚学派和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只有静止不动的东西才是我们可以认知的真实的东西。这样,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展开了。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分寸进行的,从而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他相映早于他的毕达哥拉斯及其早期学派一起,从探究万物的本原深入到要探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为希腊以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前途。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的核心还是他有关对立统一的思想。有关对立的问题,虽然是希腊哲学一开始在米利都学派的哲学中就已经涉及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已经列出对立的表来;但是,从哲学上探讨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从赫拉克利特开始的。他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朴素地看到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提出了斗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的思想。他无愧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虽然后来的哲学家在理论上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学说没有真正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讨论有关对立的种种问题,却一直是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提出和讨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某些方面达到和赫拉克利持相似的结论。

赫拉克利特又可以说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又提出入人有共同的智慧。从这方面也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人,他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也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

在宗教上,赫拉克利特和比他稍早的塞诺芬尼一起反对传统宗教,但赫拉克利特主要是反对传统的宗教祭神仪式,反对偶像崇拜。赫拉克利特也承认神,但他所说的神,就是指永恒的活火,指逻各斯,指最高的智慧。因此他又是最早把宗教哲学化,将宗教的神改造成为理性的神,从而使哲学摆脱宗教走出了一大步。但因为他不可能也没有划清哲学和宗教的界限,所以到后期希腊罗马哲学时期的斯多亚学派和基督教教义哲学,又将他的逻各斯和火解释成为宗教的神,使他的哲学为宗教教义服务,即使宗教哲学化,又将哲学拉回到宗教。
《对话录》《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读他们的著作很重要,因为西方哲学的根源是他们,我们所熟知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他们的影响,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不光可以领略他们的思想风采,也可以让你更容易的了解后世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没有存世著作,他的思想全都在柏拉图的著作中)
B《神学大全》阿奎那
这是天主教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读他的著作可以让你知晓统治了西方1000多年的整个经院哲学,所以非常重要。
C《新工具》《随笔》培根 《第一哲学沉思》笛卡尔
前者是西方近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给其很高的赞誉,他的思想无论对科学还是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后者是近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有力的打破了业已的经院哲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社会和科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前者。
D《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利维坦》霍布斯 《政府论》洛克 《人性论》休谟 《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伏尔泰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卢梭
这些著作是启蒙运动前后的哲学著作,虽然有些并非纯哲学,而是政治哲学,有些的哲学观点也不是很独到、创新, 但他们对人类社会所起到的退动作用却是极其巨大的,如《社会契约论》几乎是法国大革命者的圣经 ,对《君主论》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些都是你不能不读的哲学著作。
E《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逻辑学》《小逻辑》《美学》《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黑格尔
这些哲学著作都很了不得,不知以其晦涩难懂的语言难倒了多少人,但凡是读懂了它们的人 ,均对两位哲学家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黑格尔,他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人类思想的高度推向了一个奇绝的高度。
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的西方也承认他是一位重要伟大的哲学家,这么跟你说吧!2003年英国BBC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问的是你认为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结果马克思名列第一。
G《作为意志的表象世界》叔本华 《悲剧的诞生》《权利意志》《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人性,太人性了》尼采
尼采是公认的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对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之一,反叛、冷酷是他的特点。尼采被称为一个文艺性的哲学家,这就是说他的哲学语言与其他哲学家(如黑格尔)的枯燥相比,显的很有文学美,尽管也极其深奥,但不会让你厌烦。叔本华虽然不及尼采,却对尼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哲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著作都是不可不读的。
H进入20世纪后就少有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了,但他们的著作同样重要。我为你推荐几本20 世纪的哲学著作
《存在与虚无》萨特 《哲学问题》罗素 《哲学语法》《逻辑哲学》《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 《存在与时间》《论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
(古希腊-近代)

泰利士(Thales,约624-547)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610-546)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588-524)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540-480)
毕泰戈拉(Pythagoras,约680-500)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565-473)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六世纪-五世纪)
芝诺(Zeno of Elea,约六世纪末-五世纪)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495-435)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500-428)
留基波(Leukippos,生卒年不详)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460-370)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481-411)
高尔吉亚(Gorgias,483-375)
苏格拉底(Sokrates,468-400)
柏拉图(Plato,427-347):《理想国》、《政治家》、《巴曼尼德斯篇》、《柏拉图对话六种》
欧几里德(Eucleides of Megara,约450-374)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400-325)
第欧根尼(Diogens of Sinopeus,约400-325)
阿里斯提普(Aristippus,约生于前435)
&《希腊哲学史》(汪子嵩等编著)、《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形而上学》、《工具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物理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全集》
伊壁鸠鲁(Epikouros,341-270)
芝诺(Zeno of Cypros,约336-264)
克吕西普(Chrysippus,约281-205)
皮浪(Pyrrhon,约360-270)
蒂孟(Timon,320-230)
卢克莱修(Lucretius,约98-53):《物性论》
西塞罗(Cicero,106-43)
塞涅卡(Seneca,2-65)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8)
奥勒留(Aurelius,120-180)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二世纪人)
柏罗丁(Plotinos,205-270):《九章集》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约160-230)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忏悔录》、《上帝之城》、《教义手册》
波爱修(Boethius,约480-525):《哲学的慰藉》
爱留根纳(Eriugena,约800-877):《论神的预定》、《论自然的区分》
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独白》、《宣讲》、《斥愚人书》
洛色林(Roscellinus,1050-1114)
阿伯拉尔(Abailardus,1079-1142)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
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1270-1308):《牛津论著》、《巴黎论著》
威廉?奥康(William Ockham,1300-1349)
爱拉斯谟(Erasmus,1469-1536):《疯狂颂》
佩脱拉克(Petrarch,1304-1374):《秘密》
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十日谈》
蒙台涅(Montaigne,1533-1592):《蒙台涅文选》
拉伯雷(Rabelais,1495-1553):《巨人传》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伽尔文(Calvin,1509-1564):《论仁慈》、《基督教要义》、《信仰指南》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西方伦
理学名著选辑》 、《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
库萨?尼古拉(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有学识的无知》
布鲁诺(Bruno,1548-1600):《论原因、本原和太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论英雄热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崇学论》、《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新大西岛》
霍布斯(Hobbes,1588-1679):《利维坦》、《论物体》、《论人》、《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
洛克(Locke,1632-1704):《人类理解论》、《论政府》、《基督教的合理性》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

伽桑狄(Gassendi,1592-1655)
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1638-1715):《真理的探求》、《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尔哲学原理》
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
贝克莱(Berkeley,1685-1753):《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
休谟(Hume,1711-1776):《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
培尔(Bayle,1647-1706):《关于彗星的信》、《对曼布尔大人的〈加尔文主义史〉的一般批判》、《历史批判辞典》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俄狄浦斯王》、《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
孟德斯鸠(Montesguieu,1689-1755):《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论自然和艺术的趣味》 卢梭(Rousseau,1712-1778):《忏悔录》、《风雅的缪斯》、《乡村巫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或论教育》
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1780):《感觉论》、《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
拉美特利(La Mettrie,1709-1751):《彼涅洛帕的工作》、《心灵的自然史》、《人是机器》、《人是植物》
狄德罗(Diderot,1713-1784):《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漫步》、《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论聋哑人书简》、《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谈话的继续》、《拉摩的侄儿》
爱尔维修(Helvetius,1715-1771):《论精神》、《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关于爱知识的书简》、《关于快乐的书简》、《关于理性的傲慢与懒惰的书简》
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揭穿了的基督教》、《袖珍神学》、《神圣的瘟疫》、《健全的思想》、《自然的体系》、《社会体系》、《普遍伦理学》
康德(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论永久和平》、《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审美教育书简》
费希特(Fichte,1762-1814):《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谢林(Schelling,1775-1854):《先验唯心论体系》、《论世界灵魂》
黑格尔(Hegel,1770-1831):《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艺术哲学》、《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书信集》
费尔巴哈(Feuerbach,1804-187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赫尔岑(1812-1870):《自然研究通讯》、《科学上的浅尝派》、《致老友书》
别林斯基(1811-1848):《别林斯基哲学著作选集》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界戈理时期概观》、《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原理》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杜勃罗留波夫选集》、《杜勃罗留波夫哲学著作选集》
&西方哲学原著选译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分数册,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西方名哲名言析》、《中外哲学名言》
1999 年12 月美国《哲学论坛》(The Philosophical Forum) 发表了一份关于20 世纪哲学经典的调查报告。调查者根据对美国和加拿大五千名哲学教师的问卷调查, 公布了20 世纪位居前25 名西方哲学家的27 本哲学著作。依次列出如下:

1、L.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2、M.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3、J . 罗尔斯: 《正义论》

4、L.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5、B. 罗素和A. N. 怀特海:《数学原理》

6、W. 蒯因:《词和对象》

7、S. 克里普克: 《命名和必然性》

8、T.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9、萨特: 《存在与虚无》

10、A. N.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11、A. J . 艾耶尔: 《语言、真理和逻辑》

12、J . 杜威: 《经验与自然》

1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14、G. E. 摩尔: 《伦理学原理》、

15、W. 詹姆斯: 《实用主义》

16、A. 麦金太尔:《寻求德性》、

17、E. 胡塞尔《逻辑研究》、

18、E. 胡塞尔: 《大观念》

19、西蒙娜·德·波芙娃:《第二性》、

20、H.哈特:《法的概念》

21、G.赖尔:《心的概念》

22、N.古德曼:《事实、虚构和预测》

23、H. 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24、D.帕费特:《理性和位格》(Reasons and Persons)

25、B.罗素:《哲学问题》

26、W.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

27、K.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

在这些人当中还活着的人好象只有麦金泰尔,麦金泰尔在现代的英美哲学界影响力极大,被称为还唯一还活着的哲学大师。
当今不存在,世界不存在,著名更不存在,哲学家也可以不存在。处在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一种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被人类所接受的信息。必须要以这样一种思想意识去面对,存在过了,就表示出没有存在。我们用内在的精神层面去认可这样一种由内而外最终演变为实相的真实的经过,是不需要去强调这样的一种结果。有得时候果更加的被人类所认知和接受。因在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体现在因上面的,这样的难度我们就不需要让人人都去能够搞清楚,弄明白。反之容易被人类所接受,人类自 觉该去接受的,这样的一种果。是不被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所表现出主观上得需要。说道这,还是把问题回答了,从哲学本身或者超越于哲学本身的一种学问的角度是说。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的观点,这个被。。。表述是不同的这个观点,难道不是根本的“一”被不同的物质与能量。反应过后所演示的变现行为吗? 什么是真理。无论处在什么年代,当能够得到这个真理的时候,我只会拿走一半。拿走的一半一定是不被大多数人认识和理解的那一半,丢下的永远都是多数人想得到的并且认识了解充分的那一大半。当多数人都想拿到的那一大半。。。无论什么情况绝对要平衡与那些多数人没有兴趣而放弃的那些没有答案的怪问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中西两大圣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中西两大圣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孔子,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化圣人。苏格拉底,西方历史上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化圣人。两人的思想各自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汉民族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家庭、教育、艺术等领域,均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家庭人伦、重视教育的传统、厚人伦美教化的艺术观念,无不源于儒家思想。

苏格拉底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表现在很多领域。如唯心主义灵魂不死论、逻辑思维辩证法、追求真理的精神、理性批判精神等,均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密切关联。

由于两位文化圣人各自在东西方文化史上占据显赫位置,比较一下两位大圣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两位大圣人都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孔子比苏格拉底稍微早一些,约在公元前551-前479年。苏格拉底约在公元前469年—前399年。

有人会问,比较两人生活的年代有何意义呢?我们再想一下人类文化史上另一位大圣人,就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他生活的年代也差不多是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你看,这不是一个很神奇,很有意思的现象吗?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史上,几乎同时诞生了三位了不起的大思想家,文化圣人。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西方的苏格拉底。

你看,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吗?以前曾经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这种文化发展的同步性,是人类文明史的一种巧合呢?还是隐含某种不可言说的秘密呢?

无论如何,反正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不约而同出现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同一个历史时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

第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著作,但他们各自的思想都深深影响了各自的时代以及后续文化。

孔子的思想很深刻,内涵丰富,容量巨大,他的各种观点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奠定了后续儒学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孟子的仁政理论,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后来的宋明理学,乃至民国后的中国新儒家学派,像徐复观、牟宗三、冯友兰、熊十力等,中国儒学发展的所有分支和门派,皆源于《论语》及《礼记》中的观点。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万丈高楼平地起。孔子的思想就是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根本和源头,甚至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非常神奇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巨大,他本人却没有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任何的文字著作,孔子的言行语录、思想观点,都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传至后世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同样是伟大思想家,中国道家思想的祖师爷——老子,还留下一部道德经呢!

再看西方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对西方哲学、文化的发展同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苏格拉底以前,古代希腊思想家大多热衷于探讨宇宙自然界的秘密,像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各种天文现象的奥秘等。

所以这一阶段构成了西方文化发展的最早阶段,即自然科学阶段,因为古代希腊早期思想家像泰勒斯、恩培多克勒、赫拉克里特、毕达哥拉斯等人,都属于自然科学家,他们只喜欢研究外部自然界,对人类自身的各种现象和秘密根本不感兴趣。

苏格拉底可以算得上扭转西方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人为,人在认识外部世界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人自己,所以他提出一条著名的格言叫:认识你自己。用中国人的话说,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你看,苏格拉底留下的各种言语记录,都是和人性、人情、人的生活有关,像真善美,正义、道德、友谊、公正、爱情、婚姻等等,极少涉及外部自然界。

苏格拉底人为,外部世界的秘密有神灵掌管,人是不应该介入的,否则就是亵渎神灵。所以苏格拉底的思考方向,改变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发展走向,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

自苏格拉底以后,西方人才重点关注和思考同社会、人性有关的诸多现象与问题,并开辟出许多新领域,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理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修辞学、伦理学、美学等。所有这些人文现象、精神现象的研究成就,都和苏格拉底的启蒙影响密不可分。

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生前同样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著作,他的各种观点和思想,都是通过他的学生像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录与表述出来的。

你看,柏拉图写的各种对话体文章像理想国、文艺对话集之类,其中提问题的主角都是苏格拉底。一般是苏格拉底先提问。比如什么是道德?别人回答:道德是诚实不说谎。苏格拉底接着举出反例:父亲为了让孩子吃药,谎称药好吃,这算道德吗?别人再解释,这也算道德。这样经过一正一反的层层辩解,在苏格拉底的逻辑引导下,参与对话的另一方才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由他创立的求知方法,称之为精神助产术,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别人学会思考,独立追求真理。这种心灵辩证法对柏拉图产生直接影响,柏拉图对话录不就是精神辩证法的结晶吗?

三,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学习和教育,强调心智启蒙的重要意义。

孔子热爱和重视学习的态度与精神,众所周知。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经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孔子终于精通古代周礼,成为一代礼学大师。

孔子非常强调学习教育的社会意义,如学而优则仕。他人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提升道德修养,才能报效国家。

最后,孔子还提出许多好的学习方法,像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等。

孔子不仅终生都在学习,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通过私人办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像子贡、冉有、子路等。中国历史上把孔子的教育成就归结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可见,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君子人格;二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建设出力。

前者关乎人的心智启蒙,目的是摆脱人性的自然愚昧状态,通过学习礼乐知识,培育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这个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性和精神启蒙。

后者关乎学习教育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即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对于学习教育的这种理解和看法,与中国古代其他学派像墨子学派存在根本区别。墨子授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家学者,即专门做学问的人,而不是投身社会,报效国家。

相较而言,孔子的学习和教育理念更为先进,也更具现实意义。毕竟,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国家更加需要济世救民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

再看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一种身份和孔子一样,是古希腊雅典的一位教育家。只是有一点和孔子不同,苏格拉底没有像孔子一样,兴办私人学堂,而是一边逛街散步,一边拉家常,和周围的人探讨学问,寻求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他是领受神的旨意来到世间的。他的神圣使命是激发雅典人的求知热情,开启理性的心智,引导人们驱散心灵雾霾,不断探寻真理。

苏格拉底把自己称为雅典人的牛虻,意思是不断提醒昏昏欲睡的雅典人,让他们保持头脑清醒,不断探求人间的真善美的价值。

苏格拉底为何如此重视获取知识呢?为何如此重视和别人探讨学问,同时也在启发和教育别人呢?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知识就是美德,获得正确的知识是培养道德人格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一个人只有首先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才有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这就是知识和美德的合二为一。

由于获得正确知识和人的道德完善,两者关系非常直接和密切,苏格拉底才大力呼吁雅典人重视学习,不断探寻真理,他也才一直致力于和周围的人探讨各种知识问题,像正义、诚实、美、友谊等等。

你看,在关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立场和观点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知识不是空洞的学问,而是和人的修身养性有关,和人的现实生活有关。

孔子说,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苏格拉底说,先懂得真正的善,才能成一个有德性的人。两种观点的逻辑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作为东西方文化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圣人,他们出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他们的哲学观点及教育思想,拥有许多深刻的相似性,这是属于历史的巧合,还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是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问题。

中国当代思想家有哪些?

一、梁启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二、康有为: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光绪二十一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三、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四、胡适: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五、毛泽东: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谢周勇,中国当代真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1992年2月,他以所著中国第一部《毛泽东传》开始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崭露头角。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首次提出中庸之道腐败概念,创立了社会人道主义学说,成为影响世界、活跃在大众眼中的思想家。

谢周勇认为:人类只是在社会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够规定出适应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生产力与社会

谢周勇和中国著名导演谢晋在一起

人道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 并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后者仅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 但却不是从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现实的联系之中得来的, 因此,它所表明的就仅仅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 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就已决不是哲学,而只是实证科学。但是,这样一来,人类的世界观却由此而真正地豁然开朗了。我们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以“社会人道”和“非社会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学。

谢周勇发现并证明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错误,发现并证明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是罪恶的源泉的论断错误,发现并证明马克思社会学的断层。为世界环保、世界反恐、宪政论、人民法律、人权、反腐败等事业的发展,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理论基础。

娄勇
明德战略创始人,中国战略管理第一人,当代思想家。天生战略头脑,融通中外管理,洞察历史脉络,志在结识天下英才,推动社会进步。
娄勇是怎么炼成的
一、一切源于选择
大学毕业进企业工作,还没几天,单位就说小娄你文字功底蛮好,安排你给一把手当秘书,这可相当于半个中干(中层干部,处级),娄勇予以婉拒,而是选择了天天穿着油腻腻的电工服和民工一起爬电线杆、铺设电缆,换变压器油,干得不亦乐乎,周围人觉得这简直也太难以理解了,但娄勇不改其乐。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有个进部委机关的机会,按照流程应约与相关人士在饭桌上见面,吃饭时对方刻意追问了两句:你家某某退休了吗,闻听此言,娄勇顿悟,自己与“那个”群体成为不了同路人,因为彼此不是同类人。“那条路”自己终究不会适应,还是做其他选择吧。
道路并非坦途。娄勇经历过极为困难的时期,当年遭遇破产时,父亲对娄勇说:“当初要是走“那条路”,你现在已经是厅级干部的人选了,怎么样,现在还有个机会,试试如何?”尽管困顿非常,娄勇仍以轻蔑的微笑对父亲作出了回答。对困难和挑战,娄勇仰天大笑,应对从容,很快就关山飞渡,扬鞭更进。

二、起点即巅峰
在中国企业界,娄勇是系统管理理念的全力倡导者,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培养系统做事习惯、提升系统做事能力,鼓励中国企业通过体系化、组织化、阶段性的持续努力获得内生的持久竞争优势,进阶为具备强大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对系统管理的坚守,从出道至今,娄勇始终一以贯之,并身体力行。娄勇坦言,倘若继续轻视系统做事的习惯与能力,沉醉于机会主义的“手段至上”,整个民族将会为此付出不可承受之代价,也不可能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国民如此,中国企业也不会例外。

三、公民责任矢志不移
娄勇始终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对社会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系统的思考,其对中国未来走向及发展路径的战略思考日臻成熟,并通过《科斯定理、盛世的逻辑与和谐社会》(2006)、《路径与对冲——关于市场的非神话》(2006)、《写在历史的边缘上》(2021)三篇文章完整体现。
在精神范畴,娄勇认为,唐宋以降,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确实遗失、磨损甚至被摧残得破碎支离,但弘毅(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这一“仁”的本质内涵最终没有丢,且作为“士人”的核心精神质素生生不息,在民族精英中薪火相传——所谓“崖山之后,中国还在”,正是弘毅引领中华民族渡过重重苦难,并在红军长征与全民抗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弘毅”这一精神特质的广大发扬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与标志。
在社会管理领域,在一个没有办法通过政党轮替产生政策自我纠偏“钟摆机制”的社会中,中庸(坚守中道不走极端,不是和稀泥、不是老好人)才是国家大政的正道。娄勇认为,中庸行为模式的产生有赖于道德、法治与权力的结构性平衡,用道德引导,依法治约束,对权力设限。挑战在于,象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政党轮替、视拥有权力为终极价值的社会,约束权力可能永远都只是一句空话。
谢周勇是中国当代真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1992年2月,他以所著中国第一部《毛泽东传》开始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崭露头角。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首次提出中庸之道腐败概念,创立了社会人道主义学说,成为影响世界、活跃在大众眼中的思想家。
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龚自珍,梁启超,林则徐,严复,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王韬,冯桂芬,洪仁玕,孙中山,王国维,章太炎,朱执信,鲁迅,陈天华,邹容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 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 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 学、政治 学、政治经济 学、哲 学和自然科 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有哪些?

任继愈 李泽厚 易杰雄 南怀瑾 周国平 梁漱溟 冯友兰等等。

还有倪阗
据非正式统计,江西籍青年倪阗创作的哲学理论超过260个。

倪阗,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本名:倪小青,另用笔名曹青、霞山子。诗人、多学科学术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科幻作家、青年物理学家、军事理论学家、青年经济学家、舞蹈理论家、武术理论学家、美食作家、诗体小说家、美学家、青年文化学者、工程师。现居长沙。根据族谱记载,遵从是嵇康的第五十四代孙,提出了“近自然,随心玄”的哲学思想,本性随自然与清静奇出的玄学思想。号称“名言之王”,“成语之王”,“心理学王子”,2021年创造名言的数量达9900句,践行成语的数量为2030个。被网友称谓“恩师”,号称“道理恩师”。在期刊上和主流的文学网站、主流的手机智能软件上发表文章,通过阅览文章、名言、理论与主张和成语等的阅读拥趸达290万,追寻思绪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为网友熟悉,拥有了解拥趸达220万。长于名言,善于成语。提炼了鹰潭是成语之乡的文化概念,积极践行成语创作,追寻的成语数达1320个。因梦思索,于睡梦中创作了一句名言:时间是勤勉的流向。
出版诗集《紫云英》,202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著有诗集31本《勿忘我》《风信子》《文竹》《曼陀罗》《云杉》《素沙岸》《游云彩霞》《静湖》《心予森林》《黄花梨之切》《青空端倪》《山水结合》《透思至意》《玉达义》《轻风独》《坚柔胡杨》《长空云端》《统一的向》《优雅黄杨》《盈红酸枝》《晴雨》《给静林》《品的势》《迈步倚道》《事的存耘》《知的识》《明朗思》《存知的流河》《依滩的水花》《警醒5000虑》等,诗篇字数合计310万字,著有中长篇警醒诗体小说集《多的考量》和《多的虑思》总计20万字,散文诗诗体小说《散文诗的星空》合计15万字,管理学国学著作《管理7500法》等。攻于长诗,号称“长诗之王”。长篇史诗,鸿篇巨著《繁多其深》单篇抒情诗歌长度为43350行,字数41.6万字,行数和字数双双打破了孤篇抒情诗歌世界纪录。号称:日月之地藏倪阗名言,光明之处择倪氏成语,追寻的名言数量达5万句,守望的成语数量达3500个。
看当今世界最为全面最为实用最为宏达的哲学思想理论有可能是爱人的《爱人宏观哲学思想理论》它提出了一下理论,新文字主义改革论,人性解放论,哲学空间论,哲学的点面体理论,哲学单向性理论,哲学定向性理论,哲学露珠理论,哲学运算论,哲学向心性理论,哲学追动力理论,哲学原动力理论,系统文字论,系统文字哲学理论,人生支付论,系统文字法,形态论,形态法,人类个体滴灌论,国家形态管理论,国家形态管理学,意识学,机体意识学,形态意识学,意识形态学,基因意识学,生理意识学,……等等。
于新春,创立了“于是说”哲学体系,解释原和因的多层次关系,帮助困境者解决人生困扰。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历史上勇于改革的政治家及事迹???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王安石词集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得胜的旧党一下子失去了攻讦的对手,一党一派一条心的日子士大夫是过不下去的,于是内部又分裂为“洛党”“蜀党”和“朔党”三党,彼此之间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互相谩骂,势同水火,比当初同新党的斗争还要激烈。

4.思想保守,固执己见,从骨子深处仇视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前文已经说过,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只限于儒家学派的九本儒书,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尊祖崇古,强调祖宗的法度不可变。由这种思想武装起来的士大夫也就自然而然地保守固执,表现在学术上是机械地照搬儒书上的教条;表现在政治上是反对任何古代没有的东西,反对任何改革现状的措施。

除了公元前4世纪的公孙鞅在渭河流域策动的那场令处于草昧状态的秦王国一朝而霸、天下重归一统的商鞅变法外,中国历史上的变法都是失败的,尤其是中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戊戌维新的失败,令后世的中国人扼腕叹息。只要这两个变法中的一个取得成功,今天的中国将是无与伦比的世界强国。在国外,阻碍变法的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封建中国则不然,最高统治者皇帝往往是变法的支持者和领导者,如宋神宗赵顼和光绪皇帝就是这两次变法运动的护法神。变法的失败,既得利益阶层是当仁不让的罪魁祸首,除此之外,士大夫也站在变法的对立面,他们本能地反对任何祖宗法典里没有的新法。
中国历史上十大改革家(1949以前)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家。依照他们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而不论其成败,排列如下:
第一,秦始皇。
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统的郡县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其胆识之惊人,其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当为第一。
第二,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第三,王安石。
因主张变法而名扬天下。他的改革太理想主义,只从立法角度考虑,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所以受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政治家的反对。王安石仗着皇帝宠信,将他们全都轰走,算是挺有魄力的。可惜,他毕竟不是皇帝,最终没有挺住,改革也半途而废了。只能排第三。
第四,光绪。
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东西,事实上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只可惜他没实权,否则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后来,在签定了辛丑条约之后,西太后有所醒悟,百日维新所推出政策几乎都开始实行。光绪有维新之志而无维新之力,排第四算是给他点安慰吧。
第五,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第六,汉武帝。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独尊儒术。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排第六都有点低了。
第七,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第八,商鞅。
他的变法成效最显著,很快就是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可惜他的那一套所执行的区域并非整个中国,只能往后排了。
第九,朱元璋。
他上榜的理由是: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第十,北魏孝文帝。
作为第一个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皇帝怎么也得在排名榜上有一席之地。排名靠后的原因与商鞅相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太多了
春秋有好多,最著名的还是商鞅变法,改封建制为中央集权,废除贵族制度等

汉代的公孙弘,将大量的私营经济收归国有,使得汉武帝有足够的钱来打击匈奴。

三国时代,曹操改“举孝廉、茂才”为九品中正制,建立屯田制度等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隋朝杨坚建立科举制度

北宋王安石的改革,设立“青苗法”等,继承了西汉公孙弘的改革,并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总之就是国家与民争利。

明代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清朝的皇帝中没有所谓的政治家,但干了很多龌龊的事情,例如:剃头、文字狱等影响深远。

康有为、梁启超进行戊戌变法

孙中山建立共和

毛泽东建立苏联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极权帝国
文章标题: 近代知名哲学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封建王朝 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723.html
文章标签:封建王朝  有能力  或者说  哲学家  近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