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08 11: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强大的魏国之所以仅存在了百年。那是因为一开始的魏国很强大,屡战屡胜,过度的自信让他们不断的发起战争,虽然胜利,但是也消耗国力,再加上后来魏国高层都在追求争权夺利,魏国的国主用人不利,最后导致了魏国的消亡。
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很强大,是七国之首,是中原的霸主,他们有着强大的魏武卒,走到哪里都所向披靡,很少有败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魏国,在历史上却只存在了百年时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魏国初期,君王英明,将领神武。
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二位君主,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君王,重用有才之人,为魏国积攒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再加上吴起的魏武卒,对外他们所向披靡,对内,魏文侯重用李悝 实行变法,使国家越来越强大,再加上他们的地理优势,秦国被他们打压的越来越弱。
第二,魏国中期,战争频繁。
在魏武侯统治时期,魏国的国力已经很雄厚了,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魏国都很稳定,然而这个时候魏国的高层班子们开始争权夺利了,魏武侯也开始仗着自己的强大,招收小弟,为小弟出头,比如说卫国,作为卫国的大哥,在卫国和赵国产生矛盾的时候,魏国直接出兵替卫国出气,而卫国仗着有魏国的支持,占领了很多地盘,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第三,常年的战争让魏国走向衰亡。
在魏武侯期间,魏国几乎每年都会发起战争,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常年的战争让魏国国力越来越弱了,后来甚至支撑不起魏武卒的培养,再加上朝廷内部争斗愈演愈烈,魏武卒的领头人吴起离开了,再加上因为之前的战争,魏国得罪了好几个国家,所以魏国的衰亡已成定局,魏武侯没有成为亡国之君,但是在他手里,魏国已然摇摇欲坠,再加上魏武侯的继承人只会争权夺利,所以很快魏国就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春秋末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变法后的魏国正是让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从而稳定了上层建筑和发展了经济实力。
虽然魏国的变法和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比,并不彻底,但这也让魏国在战国初期100余年的时间里持续称霸,没有诸侯能够撼动此时魏国的霸主地位。
那么,战国初有能力完成一统的魏国,为何只强大了2代半?只因战略的方向错了。
此事我们还得从魏文侯说起。
魏文侯魏武侯的强魏称霸。
公元前425年,魏斯接任赵襄子的权柄,成为了晋国的正卿,此时韩赵魏三家还并没有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但此时的魏斯已经看到了能强大国家的秘密武器——变法,魏斯启用李悝,大力支持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此时的晋国魏氏已经开始崛起。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联名请求周天子册封自己为诸侯,没有实权的周天子顺水推舟,把实力雄厚的三家封为诸侯,魏斯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魏文侯,这时虽然晋国公室的土地还没有被完全瓜分,但实际上,魏国已成。
魏文侯是一代明君,他立志要强大魏国,于是广纳贤臣,他任用用李悝、翟璜为宰相,在国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任用乐羊、吴起等为将,训练出让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并进攻中山国、秦国、楚国;而又以李悝教授的法经,以法治代替人治,魏国呈现出让周边诸侯为之惧怕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这是强大魏国如同一台战争机器,开启了疯狂的攻城掠地,一度让魏国登上了最高顶,但盛极而衰,魏武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惠王继位,这已经注定了魏国将跌落霸主神坛,也就是在这时候魏国的战略方向出现了问题。
魏国处四战之地奉行四处开战。
按理来说,晋国一分为三,魏国只占其中之一,曾经的晋国打秦国,还有点够呛,但魏文侯时期强大起来的魏国却凭一己之力把秦国压制在函谷关以西不能东出,并且魏国以强盛的武力,拿下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东部,将秦国本土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傲人的战绩。
但这对于魏惠王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
就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而言,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其疆土和东齐、西秦、南楚、北赵、中韩都有接壤,无论从哪个方向往外突破,都要经历和诸侯的大战,战国末期的秦国还只能用远交近攻来统一华夏,而魏惠文王不仅交恶了同根之源的韩赵,而且开始奉行四处开战的战略方针。
他没有看出此时的魏国已经如同日中的太阳,过多的武力消耗会迅速让综合国力大损,事实也正是如此,强大的魏国,就在魏惠王手里彻底打没了,尤其是与齐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战国时期再也没有了魏国的话语权,直至被秦国攻灭。
魏国能完成大一统的战略方向。
那么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如果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结好周边诸侯,彻底灭亡了秦国,魏国将秦国的本土占为已有,然后依托秦国的的地理位置,魏国就能从四战之地中解脱出来。
战国初期魏国打秦国有哪些优势呢,一来秦国并未变法,国力不强好打,二来秦国被中原诸侯鄙夷,魏国攻打秦国,中原诸侯不会有太强的干预。
但秦国却不好打,因为有函谷关和崤山作为天险,魏国的几代领导正是看到了这点而畏难了,而选择了让秦国猥琐发育,而和中原诸侯却打的不可开交,结果魏国被自己打残了,而秦国却发育成为了中原西部的大鳄。
你可能会说秦国那么难打,魏国不去打也是正常,当时的秦国真难打吗,其实未必,如果魏国能联合韩赵,从秦国北部渡过黄河,那么秦国旦夕可下,后来赵国庞煖组织的联军,不正是这样攻打秦国,而直接攻进秦国腹地了吗?
飞鱼说:
战国初有能力完成一统的魏国,为何只强大了2代半?只因方向错了,就好比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即便再好的马,备了再多的粮食,方向不对,一直往北走,无论如何都是到不了楚国的。
魏国对外的战略方向,其实魏国从迁都到大梁那一刻,就已经大错特错了,大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也更方便对中原的战争,但这也让魏国再无退路,一旦四面战争的号角吹响,大梁原本以为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结好韩、魏,集三晋之力,进攻秦国,然后变秦国为腹地,稳固了后方之后,再图谋中原,方可取代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但,话又说回来了,事在人为,魏国从魏文侯、魏武侯之后,再也没出现一个像样的君主,多少人才都弃魏入秦,这也是魏国越来越弱的直接原因,其实,秦国的统一,魏国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毕竟给秦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就是魏国。
倘若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在古时候打仗,作为一国之主,最看重的是什么呢?武将还是谋士?亦或者是抢先占据有利地形呢?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人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当多个国家并存的时候,国与国之间就会出现要么结盟,要么战斗的情况。倘若是战斗,当你和一个国家进行战斗的时候,还有其他的国家在看着你们,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人口还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补上在战争当中损失的士兵。
魏国能够被称为七雄之一,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国内的人口数量很多,这就说明魏国的实力同样还是不可小觑的。另一方面,从当时各个国家的地形图当中,就能够发现一些端倪。就拿面积比较大的秦国还有楚国来说,他们虽然有着很广阔的领土,但其中却是有很多地方都比较的荒凉。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自然也就不会有粮食等作物的产出,所以领土面积大也并不见得就是能够说明实力强大的。相比较之下,燕国则就更悲惨一些了,在领土上比不过秦国和楚国,国家内部的荒地却比这两个国家还要多。再加上匈奴和其他的胡人也是紧邻燕国的国土,所以一直以来,七雄当中的燕国在实力上很难超过其他的几个国家。
那么我们再来看魏国,相比于前面说的这几个国家,它处在中原地区,很适合人们的居住,并且能够收获大量的粮草作为战时的储备。此外, 魏国的领土里有很多都是继承于春秋五霸中的晋国,只是后来晋国因为内部的矛盾而解体,变成了战国时的赵国,韩国还有魏国。但魏国在成立的初期,其君主看准时机变法,一时间让自己的国家变得特别强大。特别是相邻的秦国,在最开始就因为魏国而吃了不少的亏,并且夺取了整个的河西高原等地。
因为魏国在战国初特别的强盛,经常会和别的国家发生战争。但是后来魏国在和齐国进行战斗的时候不幸战败,魏国从那时候开始也走起了下坡路,再没有能力去争夺天下。但是魏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保持住了“七雄”之一的地位,没有被灭掉。
一方面原因在于当时打败了魏国的齐国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能够称霸中原,所以没有必要再去为了灭掉魏国而消耗自己的大量战斗力。其次秦国当时已经为进攻中原打开了通路,而后最需要做的就是屯兵做好完全的准备。另外一点就是魏国因为和秦国相邻,若秦国进攻,首要目标就是魏国。在魏国进行抵抗的时候,其他国家也可以及早反应过来做好准备。因而虽然魏国面积不大,还是能够和其他几个国家并称的。
这个人其实是魏国的李悝。因为当时魏文侯重用的李悝才使得为国逐渐的走向了富强。而当时魏文侯采纳了李悝的意见才向天下广纳贤才,才使得后来魏国发现了吴起这样一个天才。而后来的商鞅则是因为崇拜吴起,才会选择走积极变法的道路。不过当时魏王却并没有选择重用商鞅,这也使得后来商鞅跑到秦国,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变法主张。
李悝当时在为国实行了变法改革,而他主张废除当时的贵族实习制度,而采用选贤与能的制度,这样才会使得魏国能够走向繁荣富强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他也从事的农业改革的措施,这也让当时魏国有能力和其他诸侯国进行对抗。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广纳贤才使得魏国拥有了像吴起这样的天才。这样才使得魏国当时有了强大的军事能力。
后来吴起也在魏国实行了积极的军事改革,这也让当时魏国在和秦国的征战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不过吴起也得罪了保守势力的利益,这也使得吴起最后的下场非常的悲惨。不过吴起对于当时魏国的强盛确实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吴起的话,当时魏国根本无法和秦国进行抗衡。
而商鞅则是因为崇拜吴起的原因才最后走上了变法之路。然而当时魏王却并没有看重商鞅,这也使得魏国当时失去了一位非常伟大的改革家。也因为如此使得魏国失去了和秦国相抗衡的能力。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