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21 12:00: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因为在古代,将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他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够去伤害,哪怕只是一根毛发也要好好的保护,所以古代人都要留胡子留头发,这是他们对自己身体的重视,也是他们对孝道的重视。他们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是不能够不留胡子的。而且,在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背负了一个不孝的名声,那么他这一辈子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毕竟,古代是最讲究孝道的。
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是这样子做的,是大家都要去遵守的,如果没有做到,可能就会受到别人的谴责。但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就没有这样子的说法的,如果一个人留着胡子就会给人留下一种邋遢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人会不会留胡子还是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系的,也跟人的审美有关。
首先,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伤,所以古人不仅留胡子,还不剪头发,古人不管男女都是长发飘飘的,只是男人束冠,女人及笄,一切皆尊乎于礼节,我们现在很多男生喜欢的长发飘飘的神仙姐姐,其实在古代是最无礼的表现,孟子可以因为他老婆箕踞(叉开腿坐)就要把老婆休了,如果长发飘飘估计休多少次都不够,所以胡子同理,不敢轻伤。
然后古人反而会觉得这样很帅,比如美鬓公关羽,因为一个好胡子,就被御赐了纱锦囊,然后他们认为胡子比较有男人味,俗话说的好“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来有贬低女人和孩子的道理。
二来也显示着胡子是一个男人的成熟的表现,不过古代文人似乎胡子都是比较温文尔雅的,而不是张翼德那样的络腮胡,不知道是天生长成的还是戏文表现的,但是按理来说应该是不剪胡子的。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古代人没有剃须刀。刮胡子看似简单,没有剃须刀还真的挺麻烦。要想不留胡子,就得天天刮胡子。
可是古代人物资贫瘠,没有任何可以像剃须刀这般方便的工具,刮胡子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一大难题。所以应该是没办法,就索性都留胡子了。
另一个方面,古人都是比较传统和严谨的,尤其是对待自己。他们觉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随随便便的断舍离就是大不敬。
胡子是爹妈给的天生的,不可以改变原状。因而就顺其自然的留胡子,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胡子,留下来的还是心安理得。
还有一个原因,或许留胡子就是古人的时尚吧,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你看电视剧里玉皇大帝留胡子,历史上诸葛亮、曹操也留胡子。留胡子相当于是名人效应,然后大家都争相模仿,因此自然也就都要留胡子了。
在古代,胡子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因此几乎不剃胡子,最多只是修剪修剪。古人认为头发与胡须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头发和胡须。
东方人的胡须并非十分茂密,较之胡人满脸络腮胡须要文雅的多,有身份,有学识的人会仔细打理自己的胡须,使其看上去随和自然。同时,好的胡须是一个人的脸面,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性格。这就是为何我们在古画中看到不论是帝王还是圣贤或是民夫,几乎人人都蓄有胡须。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文化人,胡须对于他们来说,比生命还重要,在古代知识分子的眼中,没了胡须连人都不算。
普通百姓尽管没有这样的讲究,但是对待胡须也非常在意,男子拥有胡须,既代表自己已经成年,胡须代表了男子汉气概,因而没有胡须,会被人耻笑。只不过,凡夫俗子的胡须没有知识分子或达官贵人那样讲究,任其生长,若感觉碍事,就用剪刀简单修剪几下,而不是如现在一样全部剔除。
而胡须对于武将来说,是必须要有的,一个没有胡须的男人,简直不算男人,只有伶人和太监才没有胡须。越是有名气的将军,越是尽量保持一副好须髯,这样才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天下人都知道关二爷,拥有一副好胡须,就连汉献帝都啧啧称奇,赠其美髯公。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拥有质量好的胡须,如果只有稀疏几根并且发黄的话,不如干脆剃掉,留着反倒影响外观。至于怎么剃掉,很简单,古人的剃头刀并不比现在的吉列刀片质量差,一口好的剃头刀比现在的刀片质量还要好,只需用剃刀简单刮上几下,便可剃干净,并不疼痛。
另外古人比较保守也比较迷信,认为胡须脱落是不吉利的表现,因此格外注意,特别是达官贵人,胡须不断脱落,则是意味着自己的仕途就要到头了,搞不好连命都丢掉。因此古人以胡须来观命运,尽管不科学,但也不能百分百不信。
胡须,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古代社会,都被视为男性雄强力量的象征符号。我国古代,崇尚“胡须”的文化心理更是源远流长。胡须的浓密茂盛意味着男性生命力的旺盛,故古人直接以“须眉”代称男子,并由此生出美感,将美“胡须”视为男子壮美形象的突出标志。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都可以看出古人对胡须、头发、指甲的重视,这一类砍、剪之后能够再生的东西,被古人视为人身上最神妙、最富有生命与精力的东西。而头发、胡须的浓密就代表生命力旺盛, 反之,头发、胡须稀少和脱落就是生命和精力衰竭的表现。因此,古人相信将须、发、指甲入药,可以补充失去的生命力和精力。给予这个结论,有的现代电视剧中就出现过将皇帝的胡须(龙须)和太后的头发(凤发)作为药引入药的情节,其实也不是全然荒诞。
01 先秦:刮胡子是一种伟大的牺牲
胡须、头发对古人的重要性,或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太平御览》的《帝王世纪》中就有这样一则记载:
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洛川竭…殷史卜,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以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以己为牲,祷于桑林之社。
商汤克夏之后,连着7年都大旱,连洛水都干枯了。当时商人占卜以后,需要用人祭祀来祝祷求雨。商汤站出来说:如果要以人来祭祀,那就我来吧!于是沐浴斋戒,剪下须发指甲,向上天祝祷,祈求甘霖。在我们现在看来,商汤这种做法比东汉末年曹操踩踏粮田以后割下自己的头发的行为还"秀",但是在古人看来,商汤愿意用代表着生命力和精力的须发指甲来为万民祈祷,是一个伟大的牺牲。
02 秦朝:被剃掉胡子是一种奇耻大辱
主动割掉须发是伟大的牺牲,那被迫剃掉胡须则是一种专门的刑法,叫做"耐","而"是象胡须的形,旁边的"寸"象征着法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韩树峰教授认为耐刑是秦国的首创,被剃掉胡须在秦汉时代是一种耻辱,有将其驱逐出正常人行列之外的意味。
秦始皇时期权倾一时的谬毐(嬴政母亲的男宠)就曾被实施以这种刑罚,而在出土的云梦秦简中,亦可见到大量有关耐刑的记载。东西两汉的史料中,也时常能见到这一刑罚。汉光武帝曾经颁布过"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的诏令。可见"耐" 作为一种刑罚在秦汉时期被广泛应用,且很受统治者的重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剃掉胡子的这种刑罚才逐渐开始淡出历史舞台。
03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好看?
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不断发展,缘于古人生殖崇拜及祖先崇拜而附加在胡须之上的神秘主义色彩逐渐消失,胡须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认为"毛发为一身之仪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绝不轻易剃掉胡子,而且讲究堂堂须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对美男子的品评中,胡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写到某某男子容貌出众时,经常会写到"美须眉"、"美须髯",可见胡须在当时的审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美男子几不可缺的外貌特征。比如:
(霍)光为人沈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柳)崇方雅有器量,身长八尺,美须明目,兼有学行。
(何)敬容身长八白暂美须眉。性於庄,衣冠尤事鲜丽,每公庭就列,容止出入。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长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
(杨)炎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折、院之间,号为小杨山人。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 不管是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美须髯"都是作为评价男子容貌的一个重要标识而出现的,是他们共同的外貌形象,拥有一副漂亮的胡须一定会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
那么漂亮的标准又在哪里呢?
首先,胡须不能太多,否则不但不美,还会被视为"须多类胡",像胡人一样留络腮胡,那就绝对称不上美男子了。因此文人墨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往往会在他们的胡须上大做文章,描写正面人物的,大都是"美须明目"、"须眉如画"、" 龙章凤姿"等等;而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则往往是"貌丑多须"、"獐目鼠须"等形容,以达到丑化人物形象的目的。
而胡须美不美,也影响了当时男子在女子们眼中的形象。比如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有一个叫男的自认为"洁白美须眉",自荐去做武则天的面首。还有南朝宋的山阴公主也看上了胡须修的很美型的褚彦回,但是褚彦回不从,山阴公主很不高兴,就说:"看你胡须长得有个男人的样子,怎么做事这么磨磨唧唧,没点男人样"......
04 胡须还影响升官?
胡须不仅影响审美,还影响选官。毕竟官员的形象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形象,所以汉代选官时要求身材高大、仪容端正、须美音大。在唐代时,虽然有科举考试代替了九品中正制,但是礼部选士,吏部授官。所以通过科举考试只意味着获得了授官的资格,但要获得授官或者升官,则必须通过"身"、"言"、"书"、"判"等四项内容的考核。其中"身" 在首位,即要求" 体貌丰伟"。这显然是受北朝"尚雄豪"的风气影响。而"体貌丰伟"的典型例子,我们则可以从《隋书》中的人物刻画中窥探一二:
(李)浑字金才,穆第十子也。姿貌瑰伟,美须髯。
(窦)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美须髯,便弓马。
(王)世积:容貌勉岸,腰带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
(杨)秀有胆气,容貌瑰伟,美须髯,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
(韦)艺容貌瑰伟,每夷狄参谪,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独坐满一榻。
(杨)素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容貌雄伟,陈人望之惧曰: 清河公即江神也!
从唐代的一些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对官员外貌的描绘:武官的胡须时一般是看起来比较蓬松,浓密,满脸的络聪胡须是其中最常见的武将外在形象,大都如惠庄太子墓所见的陪葬陶俑一样。看起来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孔武有力。
而文官在刻画上则更加接近于纯文人的角度,我们看玄宗时期惠庄太子墓的文吏进谒图, 六人中只有一人是络聪胡须, 应该是先天生成,其他人都是上唇八字须,下唇长须飘飘,看上去文质彬彬,举止间透出一副温文尔雅的风神韵致,符合世人心目中儒雅谦恭的士君子形象。
此外,胡须更是历代帝王、名将、名士所不可缺少的必要外貌元素,有帝王气度和忠勇智义信的文化含义。如我们所熟知的关云长,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美髯公"。
随便举出一个帝王的例子,都有胡须(除非画像时年龄太小,还没有胡须)
今天,胡须的各种文化含义已经淡去了,蓄须与否纯属个人选择。但看有许多古装电视剧中很多年长男性角色都面白无须,跟个太监似的,不免觉得有趣。不得不说,我国古装影视剧在历史考证这一方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古代中国人能剃胡子。
古人一般从成年开始留胡子,成年的标准在朝是不一样的,汉朝是16岁,唐朝开始是18岁,后来改为22岁。
留胡子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家道义是不该剪的,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一背子不剪头发也不剪胡子,留的拖到地上。所以古人的习俗是,胡子和头发不能没来由的随意破坏,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男人有留胡须的习惯,胡须长得好,修饰得好,是美男子的一个特征,故古代常有“美髯公”的称呼。染胡须如同今天染发一样,起着同样的效果,于是古代男人染胡须的风俗就出现了。
人中短的人不宜留上唇胡。因为上唇胡会使人中显得更窄。嘴小的人如果要是留上唇胡的话,可以留略宽一些,这样可以弥补嘴小的不足。上额窄下颌宽的人可以留一点络腮胡,这样可以使脸部显得更协调。
尖下巴的人最好别留山羊胡,因为山羊胡会使下巴显得更尖。如果要是仅留上唇胡的话,最好是别留得太宽,因为留得太宽也会使下巴显得更尖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须
全站搜索